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22.《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

..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

..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第1句- 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句 -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句- 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 、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 2 句 -第5 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 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

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

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

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整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负势竞上()(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4)倘能从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10、俱:都。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13、将:将要。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9.B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7课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山川景色的奇美,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陶弘景便是这样的人。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 27 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 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 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 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 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 高高的山峰插入云 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 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 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
1/6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安岳县毛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汪俊伟 教学内容: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答谢中中书》 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们常常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CAI展示)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答谢中书书》,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一下。 二、解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1)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题目。 答是答复,回复的意思;谢中书指谁?指谢徵。这两个书字是同一个意思吗?不是,前一个是官名,因为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为谢中书。后一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我们后面要学的《答司马谏议书》。从“答”字中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 关于作者陶弘景,我们要掌握其关键词,(CAI展示)朝代?(南朝)字号(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评价(道教思想家、教育家)作品(《陶隐居集》) 通过作者的自号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隐士,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位诗人是相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难点 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答谢中书书〞即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结构梳理 1. 说说课文分几层,概括各层的意思。 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川之美。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 2. 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总——分——总 3. 文章的主题。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

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陶隐居集?等。 课文解析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重点词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季节。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之:的。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2. 重要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 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实是(7)欲界之(8)仙都。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1)奇:指奇山异水。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从而迎来希望 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俱( ) ②夕日欲颓颓 ( )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年与时驰 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倘能从我游乎一狼仍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答谢中书书 》 2

《答谢中书书》2 《答谢中书书》2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执教罗灵芝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2.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之:的。

4. 共:都 5.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6.四时:四季。 7.将:将要。 8.歇:消散。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1.乱:此起彼伏。 12.实:确实,的确。 13.是:这(是)。 14.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6.自:从。 17.未:没有。 1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9. 奇:指奇山异水。

八年级语文 答谢中书书 (2)

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答谢中书书2

《答谢中书书》2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执教罗灵芝一、教材把握《答谢 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U其奇者。 3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答谢中书书翻译简短

答谢中书书翻译简短 《答谢中书书 》文章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 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 悄然流露。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翻译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翻译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 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 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翻译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 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 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 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 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 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 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 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 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 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 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 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 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 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 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 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 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 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 作品 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 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 68 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 四时, 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 飞禽走兽, 抒情议论, 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 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 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 的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