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博弈论中理性人假设的困境

博弈论中理性人假设的困境 “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是博弈论的公设,然而理性人假定存在许多博弈困境。囚徒困境与公共地悲剧反映的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纽科母难题(Newcomb problem)体现了理性人使胜占优策略原则与最大期望效用原则时的两难;最后通牒博弈与蜈蚣博弈则表现了理性参与人选择过程是理性的而结果是非理性的,其中蜈蚣博弈悖论又称为逆向归纳法悖论;而投票悖论则反映了群体建立加总群体偏好的理性规则的限度。 在博弈论中,博弈论专家不仅假定了博弈参与人(player)是理性的(rational),而且假定了“所有参与人是理性人”是博弈参与人之间的公共知识(common knowledge)——公共知识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知道”的事实。理性人在博弈论中是指具有推理、决策能力并通过选择策略使自己的得益或支付(pay-off)最大的人。然而,理性的参与人在某些博弈中并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在另外一些博弈中理性反而成为获得最大得益的障碍,在某些情况下理性人面临难以做出决策的二难,即:“理性人”面临着困境。 一、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一个熟知的博弈困境是囚徒博弈。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这样一个博弈:两个囚徒被警察抓住后单独关押,警察给他们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每个囚徒均面临着两个策略选择“招认”和“不招认”。如果一方“招认”,另外一方“不招认”,招认方无罪释放,不招认方将被重判(比如10年);如果双方均“招认”,因无立功表现,每人均被判刑(如5年),而如果每人均“不招认”,警察抓不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以前的犯罪,只能对他们目前所犯的罪进行惩戒(如判刑半年)。 这个博弈中,两个囚徒均会选择“招认”,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自己选择“招认”是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双方均选择“招认”的策略组合点是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点。如果两个囚犯都选择“不招认”策略,结果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这个状态是达不到的,因为每个理性的囚徒均会主动偏离这个状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双方均选择“招认”,这是理性的囚徒难以摆脱的困境。 与此类似的是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共地悲剧是由美国生物学家哈定(G.Hardin)在1968年提出的,该问题提出后引起各个领域里的讨论。他说,想象一个对所有牧民开放的牧场,每个牧民的占优策略是尽量多地放牛。因为购买小牛的成本小于当牛长成后被卖出后所得的收益。但是,当每个牧民均作如此思维与策略选择的时候,牧场将被过度放牧而荒芜了。这是一种集体行动的悲剧。哈定说,人口问题,污染问题以及军备竞赛问题,均具有与此相同的结构。哈定这里所说的悲剧是古希腊意义上的。他借用怀特海的话说,悲剧不是不幸,而是事物发展的无情性。即,人类知道这个悲剧,但无法摆脱它发展的必然性。公共地悲剧就是这样的悲剧——每个人均能够预先知道悲剧的必然性,因为这个必然性是每个人理性行为的结果,但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理性,均不会约束自己的策略选择,因而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囚徒困境与公共地悲剧所反映的是个体的理性行为产生的集体的不合理性行为,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然而,当人类社会真的要产生如公共地悲剧这样的悲剧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会自动产生一种克服该悲剧的方法来。因而,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囚徒困境与公共地悲剧中的个体的理性是没有任何价值观约束下的理性,与实际中的情况相差甚远。 二、理性原则间的冲突 1960年,物理学家威廉·纽科姆(William Newcomb)提出了一个策略选择难题。哲学家诺齐克在1969年《纽科姆难题和两个选择原则》中转述了这个难题,并称之为纽科姆难题(Newcomb problem)。然而,“人们从未看到纽科姆本人就该疑难发表文章”。诺齐克认为,纽科姆难题“是一个漂亮的难题。我真希望它是我提出的。”不管纽科姆难题是谁提出来的,

自然辨证法 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一、选择题 1、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2、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3、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4、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5、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A、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6、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7、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8、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A、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9、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A、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二、简述题(共30分) 1、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2、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3、科学抽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7分) 4、简述科研工作者捕获机遇应具备的素质。(8分) 三、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0分) 2、试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好有关原则。(20分)

理性方法的缘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思考

理性方法的缘起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思考 米昱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湖北武汉430030)摘要: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人物,在理性方法的缘起这一问题的探究上,对这三个人的哲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康德理性批判,在理性概念上继承并发扬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同时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哲学也有着影响。康德不仅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且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也对哲学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要追溯理性方法的缘起,必然需要审视康德的哲学体系。本文中笔者将从康德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及他对两者的批判的角度入手进行思考,以期对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能够管中窥豹。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批判 当代哲学对于理性一词的定义是:人类所具有的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其是从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能够主宰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事物。而哲学是一种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可以说从人类开始学会思考开始,理性的思考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哲学的体系之中了。 西方哲学中理性的概念源于古希腊语的逻各斯(logos)。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诸如赫拉克利特、斯多葛学派、阿拉克萨哥拉、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深受古希腊哲学影响的西方哲学对理性的思考也从未间断,甚至可以说理性成为了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史发展中,有一个人的地位和影响显得尤为突出,那就是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将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的经验主义与笛卡尔等人发展出来的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

法的理性与人的理性

“法的理性”与“人的理性” 人世间的情、理、法,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情,是动物内心及其相互之间最原始、朴素的本能。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仅靠情感是维系不了这日益纷繁的集群,便产生了温文尔雅的“理”,规范着人的言谈举止。当温文尔雅的“理”也理不清这些纷繁时,在这情与理之间,带有强制性本质的“法”便产生了,维护、保障这些秩序、规则地进行。 因此,时代在不断发生变迁,但“法”冷酷无情的面目,一直没多大改变。“法律乃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理性。”这点,中外都没异议。但是,理性的法律,也需要理性的人来遵守、执行。最近,云南省高院一位副院长的高论,引起网络上沸沸扬扬。 “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10年之后再看这个案子,也许很多人就会有新的想法。我们现在顶了这么大的压力,但这个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个标杆、一个典型。” 这位副院长这番话有一份得意,其中有三个关键词:社会理智、公众狂欢、十年后的标杆。 得意是他年轻吧,自己可能也算努力,一帆风顺的。不仅现在想成名成家,而且想得比较遥远,十年后的事,都想好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而且是司法机关的高级干部,本应更加理性的。可从他这番话中,没有他所说的那么理智,多少显山露水出一点狂妄自大。 “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这话,没错。作为公民,都应该理智地遵守法律。理性的社会,是由理性的国民组合而成的。理性社会,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社会”当中,肯定包括他这位省高院副院长在内的。面对中国还没有完全取消死刑的国度,就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不能以本人超前的意识,强加于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超理性,本身就是缺乏理性。任何事物都是有“度”有,物极必反,过了这个“度”,就是非理性的。 “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句话,更剌激了众多网民了,挑战了广大网民的容忍底线。这位副院长颇有“世人独睡我得醒”的狂妄。一个省级高院,一年肯定要判决许多案件的,包括死刑案件。也不见有人如此“狂欢”或者“狂妄”。他却漠视公众情绪,不知反省自己,而坚持着自己的“理性”。竟然拿这么一个性质极其凶残、案件极其简单的案例,彰显云南高院的“理性”。 “十年后的标杆”更是一句不理性的词语了。现行法律适用于现行社会、人群。这是法律的理性。“新中国最后一个流氓罪犯牛玉强”案--曾因1984年4月在北京某地抢了一名路人的一顶军帽,打了一架,被以流氓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996年保外就医;……2004年被监狱再次抓捕归案。--这个案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如果,按这位副院长的逻辑,那应该提前释放了。但法律是无情的,牛玉强今天仍然在新疆监狱服刑。法,就是法,可被这位副院长玩得风生水起。真令人啼笑皆非。 理性的法律,是需要理性的人,来解释、遵守、执行的,并且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同时,也是需要理性监督的。按照这位副院长的逻辑,是网民的意见、“舆论干涉了司法”,干涉了他这么一位智者在理智、超前地断案了。 网民积极参与、关心社情民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体现民主的时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几次与网民视频聊天,就是在鼓励公民参政议政行为。这才是最理性的举止。民意,只可疏导而不可堵塞。云南高院27个人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何况,有你这么狂妄的高院负责人固执己见,其他20余名“审判委员会委员”,还敢说什么真话?这样的假民主,谁没见过。举手表决--全票通过。人骗鬼的把戏,中国人熟悉的。这不是社会的理性,仍然是封建家长制的蔓延,--把长官的个人意志强加于“民主”。这位副院长不欢喜民众与他唱反调。

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问题的探讨 【摘要】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是对西方传统经济学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现实存在的一次回归。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有限理性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序数研究有限理性,并对有限理性进行层级划分和等理性探讨。文中采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来论证笔者的猜想,使观点有据可依,也为有限理性的研究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有限理性层级有限理性等理性曲线 一、有限理性概述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换言之,要研究现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坚持完全理性的假设,即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私利己的,都期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效益。 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细地阐述了有限理性的理论,并指出完全理性的理想化弱点,是脱离现实的存在。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不理性之间的一种理性状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现实理性状态。与完全理性的最优原则相比,有限理性选择了满意原则,即决策不需要穷尽所有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优,而是在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能让决策者满意,并且能够达到期望的备选方案。

可以肯定一点,有限理性理论虽然与传统经济学坚持的理论格格不入,但其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二、层级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之间,但这个范围过于广泛,并且处于这个范围内的理性状况也存在差异,有趋近于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也有趋近于完全不理性的有限理性。笔者将这种不同理性程度的有限理性状态称为层级有限理性。 根据有限理性理性程度的不同,笔者根据序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有限理性划分为不同层级,假设第一层级的有限理性最为接近完全理性,则可以类似划分出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等。在层级有限理性模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划分理性层级的标准。本文中,笔者选取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用两个方面来论述层级有限理性,笔者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观点。 在不同层级的有限理性状态中,处于同一层级的理性程度相等,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会存在不同的组合达到同一理性层级的现象,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有限理性的等理性。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通过等理性曲线来阐述。 三、基于成本与效益的有限理性层级 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在建立有限理性模型后戛然而止,

法律是理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法律是理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姓名:郑倩倩班级:设计1105 学号:1108100501一般认为,法律是主权者所宣布的强制性命令,且这种命令最终依靠对其违背的惩罚而获得效力。然而,法律的命令说虽然说明了法律的静态性质,却未能圆满地回答某些关键问题:即这种命令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它的存在及其强制效力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 而我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动态的法律是一种永恒的理性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由社会各阶层为了公共利益而广泛参与的辩论和说理,且各种不同意见在自由、公开与平等的对话中获得充分尊重。不但大多数人赞同的公序良俗得以尊重,同时少数意见的自由与充分表达也得以保障,从而保证了法律在变化社会中的平稳改革、发展与进化。 理性作为非权力话语,是法律人自我理解的前提,而自我理解又是法律人自我存在的依据。法的规律性认识可以通过运用人的本能的理性来获得,理性已不单是一个人的理性能力问题,而涉及主体相互间的语言沟通、交涉与理解的架构。我们对法的理性的理解,通常是从认知理性与道德或实践理性两种意义上来认识与讨论的。人们对法与理性的认识不是被动意义上的认识,而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所以,法的理性还是一种批判能力。法的信仰不能超越理性。信仰一旦超越理性、为信仰服务,则将导致理性丧失生命。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或无力回应当前理性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切实地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充分而有效的理论支持。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理性观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一个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nous);前者指语言或表达,后者指能动超越的灵魂。从词源上考证,logos(来自动词legein,意为“计算”、“思想”和“理性”)和nous(来自动词noein,意为“思维”、“思想”)都是古希腊语词语中与现代理性一词相对应的词汇,它们都有“认识”的含意;后来的拉丁语以及由此演变下去的ratio,就更直接是(理性)“认识”的别样表达了。 理性是用人的本能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的起点,因为它是把人同世界上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最基础的本质。运用理性可以揭示与人的思维本质协调或冲突的事物,法的规律性认识可以通过运用人的本能的理性来获得。所以,理性在这里已不单是一个人的理性能力问题,而是涉及主体相互间的语言沟通、交涉与理解的架构,以及对行动模式的检讨问题。从一般人们对理性的理解路径来看,我们对法的理性通常是从认知理性与道德或实践理性两种意义上来认识与讨论的。 1.法的理性首先是一种法的逻辑思考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 是人有理性。在他看来,理性是一种“能够进行思考的能力”。这里的“思考能力” 具有很广阔的含义,不仅仅在逻辑思辨的层面,因为它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 一种“能力”。 2.法理性其次还是一种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如果理性仅仅是 一种能力的话,那么被许多人用来标榜的、要求被满足的理性社会;人类凭自身 的理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理性关系;以及相应制定的一系列生活 准则和行为规则又是什么呢?比如,法的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成员凡事均应诉诸理 性,这实际上就是人们面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和伦理。显然,这里的理性已经不仅仅 是指一种能力了,它还指一种人类所独有的面对社会的态度和要求,这种行动中 的理性也被人们称之为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法律的道德或实践理性是指人类独 有的用以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一种力量,这是基于人类交往需要和人与人关系 处理对待上的正当性和复杂性而产生的。 所以我认为理性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这类体系,在任何文化中,总是扮演

[哲学,理性,原理]谈传统哲学及法哲学原理中的理性与法

谈传统哲学及法哲学原理中的理性与法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主人世界是希腊世界。古代社会通过暴君的意志实现,暴君实现人民意志,并且将集体的意志变成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意志凌驾在善和恶之上,他的意志是普遍的意志,能摧毁作为特殊的个人意志。之后,个体成为忠诚的公民,并通过他们的特殊活动实现普遍的(政治)目的。 1暴君被消灭之后,国家建立起来而进入法律统治的时代,对这一时代的公民来说:法律是一种不行动,某种准自然的东西,或神性的东西,他现成地接受法律,法律不是他通过一种有意识和有意志活动创造出来的东西。 2 正如那句希腊谚语所说:要过好的生活就必须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城邦之中。希腊时代的个体都是作为忠诚的公民存在的,他们并不具有独立的个体性。古典希腊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口头文化,其观念及文字上的表述首先是通过口述的形式传递与讨论,无论公共的或是个人的。除文学外,该社会的性质本身强调面对面的关系促进了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在政治方面,陶片放逐法与放逐的重要性便不难理解了:共同体某一个人的身体迁移有效地阻止了他与其同胞思想上的交流。 3作为忠诚的公民的一员的苏格拉底将哲学的主题从天上引入进了尘世之中,他首次作为个人公开发言并进行关于作为公民个体的善的思考,他试图在人人都尽力成为好公民的社会之下寻找个体的善的存在,也就是在履行公民义务之外开辟出作为人本身的新的伦理领域。这样就出现了私人与公共、哲学与政治的交锋,个人作为其自身从此有了私人存在和思考的空间。这种个人对于自我的强调实际上就开辟了主体哲学的先河,而个人一旦分离出来,就意味着关系问题的出现,也就是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处理以上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个人对于自我独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问题,这种独立是一种何种程度和怎样意义上的独立?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依循城邦的习俗而生活,法和伦理都是以自然的形式呈现的。随着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人们需要从个体的强大之中去谋求权力欲望的实现,而权力又往往隐含在真理之后,即,民主制的发展以及个人权力的扩张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寻求知识的路径不仅是向外的探求,同时也是向内的深入,这种向内的深入实际上就是对于合理性的追寻。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就是典型的对于合理性以及对于知识的一种要求,在这一意义上,尼采说苏格拉底乃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就并非无的放矢了。但苏格拉底这种理性还不是一种主体的理性主义,他对于理性的追寻是在公共意义上的追寻,他实际上所做的是,通过话语,将思索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之中进行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公共化。 4而到了柏拉图那里,问题则有所不同,他的启蒙不是公开性的,他只以贵族为教授对象,他强调了哲学的至高无上性,同时也就强调了主体理性的至高无上。而近代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又一次和公共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就表现在哲学的理性在启蒙运动之中发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阿伦特曾有言:自柏拉图的学园以来,各种学派和宗派就与公共意见、与整个社会、与他们相对立;到了启蒙时代,人们要求对于理性的公开的运用,这种公开运用又不同于苏格拉底的公共性,而是一种把主体理性推而广之的公开的、普遍的运用。对于这种运用,康德说:理性不是拿来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体。

有限理性问题的一个纵深研究

有限理性问题的一个纵深研究 ———访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大安教授本报记者孙明泉 经济学十分重视效用函数的分析,而一旦联系理性来分析效用函数就产生了分歧。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在完全理性下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在有限理性下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在有限理性下有可能产生效用负值。不仅如此,传统经济学通常将“经济人”理解为一种工具主义意义上的理性者,认为他们具有有序偏好、完备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会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是“理性经济人”;而现在,有限理性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问题是:现有的影响较大的分析文献,通常集中在对理性经济人的批评方面,关于“有限”的描述还显得欠缺。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浙江工商大学何大安教授提出了“有限理性存在着一个实现程度”这一命题,并建立了描绘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理论模型,令人耳目一新。日前,记者专程走访了何大安教授。 行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存在着一个实现程度 记者:理论研究的实践表明,仅仅将理性作为假设前提是难以加深或细化经济活动分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您提出的“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这一命题很感兴趣。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 何:可以。我是在有限理性的框架内探讨行为经济人的理性实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看,我把有限理性划分为潜在有限理性、即时有限理性和实际有限理性三种状态,将认知、信息、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同这三种状态结合起来,建立了用以描述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抽象模型,并运用模型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作出了解释。我的主要观点是:行为经济人的行为选择过程是有限理性的发挥过程,由于行为选择的结果包括损益两种可能,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不应以效用最大化来衡量;一般来说,行为经济人的行为选择通常要经历时间长度不等的理性思考,单纯靠感情机制的冲动所产生的选择现象,是比较少见的;理性思考的时间长度不同,行为经济人的认知发挥和处理信息、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程度就不同,从而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就不同;因此,即便是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选择行为也或多或少是有限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行为。 记者:我能否理解为这是对理性问题的创新认识? 何:说实话,我对理性问题的创新认识是谈不上的。如果说有创新点,那也只是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对行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作出了一种抽象的描述。具体地说,“行为经济人” 概念,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其行为主体仅指理性个人,不具有传统经济学将个人、企业和政府统统描绘为“理性经济人”的宽泛涵义。选择行为是在有限理性思考下做出的,一般受到认知、环境和信息不确定的约束,注重行为经济人的选择行为本身及其过程,而不以过分注重结果的期望效用理论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曾建立了用以解说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计量模型。同时,我对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界定有以下两点看法:一是认为应该以行为过程中的理性思考来界定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而不

人为自然立法解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道德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题目 学院 学号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撰写日期:2014年11月13日

人为自然立法 摘要: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 使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 具有革命意义。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本文将通过介绍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讨论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对人为自然立法的扬弃,深入理解人为自然立法,在加强对其认识的同时,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关键词: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扬弃 一、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世所公认, 康德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转折作用的哲学家。他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 一反以往的哲学家把人置于接受或被赋予地位的观点, 极力高扬人在自然界和人在社会领域里的主体性地位, 反对把人仅看成工具, 而是要把人看成目的, 因而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康德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康德本人也说: “我学会了尊重人, 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劳动者之有用,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在认识领域: 高扬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 科学是近代人类的基本活动成果之一, 康德对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 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为论证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时而先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进行了说明, 这种说明也即是对科学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说明。康德认为, 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 它们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 就在于人这个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这种先天的认识形式有三种, 即感性、知性( 又译为“理智”、“悟性”)和理性。其中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 感性有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纯形式”;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在感性与感性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思维、综合, 使其联结成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 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康德提出的十二对范畴形式。根据康德的知识来源理论, 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源于感官提供的后天的感觉经验(“质料”), 一是来源于人脑先天固有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认识能力(“形式”)。科学知识是这样形成的: 当外部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 人的感性直观认识能力便开始进行活动, 首先形成对外物的表象, 并以先天的“纯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 形成感性经验; 然后, 人的知性思维能力则进一步对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 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 科学知识就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人的感性和知性

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摘要]法与立法的分立一直是一个关系到法律渊源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拟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法与立法的问题,并提出在法律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中理性的有限性,以及法对于立法的优位性。 [关键词]法立法理性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在法理学中,关于法与立法的分立和竞合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法的法源究竟是立法(立法即为法律),还是有习惯或民族精神等其他渊源,不同的法学派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评价。这种争论的结果直接表现为在法律实践中对待习惯、习惯法和成文法的态度上,即法理学中的法源问题。这在私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瑞士民法在短短十条的“法例”中,第一条就对法源作了列举,并对其作了优先次序的规定:“法律问题,在文字上及解释上,法律已有规定者,概适用法律。法律所未规定者,以习惯法,无习惯法时,法官应推测立法者就此可能制定之规则予以裁判。与此情形,法官应遵循稳妥之学说及实务惯例”。究其原因,20世纪以来,分析法学派所倡导的实证主义开始产生危机,整个法律体系不再可以像几何图形一样的自上而下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演绎出所需要的规范,所以需要法官在处理个案的时候,在缺乏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习惯、学说或者实务惯例来进行裁判。但是,上述成文法以外的裁判依据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它们是否可以构成实质上的法源?这一点学界并没有进行详尽的分析。所以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法工委制定民法典草案的时候,以概念不清晰为理由,删除了草案中类似于瑞士民法关于法例的规定。同时,无论在欧美法律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视“立法即唯一法律”的假设,也遮蔽了现代社会中法律日益侵入个人的自律性生活,取得支配性地位的事实。 本文试图通过对法与立法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理性问题的分析,来说明法与立法的区别所在,并阐明区别两者的重要性,还原两者在私法中的真正地位。 二、以法律发展的历史考察法与立法法与立法是统一的还是相区别的,其实质是一个法的渊源问题。法的渊源可分为广义的法律渊源和狭义的法律渊源:广义的法源是指对客观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这样一来,法学文

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 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 方 芳 (广东南海广播电视大学,广东佛山528200) 摘 要:决策理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叙述了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内涵;其次根据理性程度的不同,阐述了由2种理论、4种模型构成的决策理论统一体;最后对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要正视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辨证作用。 关键词:理性;有限理性;决策 一、经济人与管理人、理性与有限理性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经济学大厦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在不断修正完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得以推进的。 穆勒在其1836年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具体地讲,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1)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2)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3)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4)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经济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最大化”,其含义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 自从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不同方面经济学家地批判与修正,其中最强有力的是来自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它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具有“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人,它相对于“经济人”假设作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第一是“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同自己头脑里所感知的世界打交道;第二是“经济人”寻找最优决策,管理人只寻找满意决策。寻求最优除了其现实不可能性外,还可能给决策人加重计算负担(常常是负担不了的)。而一种有限理性理论不仅使得计算简单化而且能说明人们的选择行为表现的不一贯现象。比如在《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的中译本代序中的“草垛寻针”例子:假如一个草垛中分散着一些缝衣针,如果寻找最佳措施,要把所有的针都找到,逐一加以比较之后,找出最尖锐的一根,如果寻找的是“符合要 46

评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的方法论基础

评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的方法论基础 摘要: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不在于它以某种“理想化的”方式实现了对现实的抽象,而是它在客观上吻合和反映了物质资本利益主导的社会经济现实,其中物的逻辑、数字的逻辑是支配性的逻辑,工具理性相对于价值理论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与劳动者(或消费者)的行为逻辑并不一致,它在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井不像自然科学中对数学的应用那样是中立的、自由选择的,而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形式化理性人概念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3-023-06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或形式理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工具理性建立在对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分法基础之上,强调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即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目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暗合于韦伯的工具理性,这表现为它把个体的决策模式,用形式上最为理性的方式即约束条件下的财富最大化来表示。理性人概念

的精确形式化不仅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大厦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微观基础,而且从方法上讲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最终走向形式上的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中扮演丁关键的角色。理性人概念既是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经济学侵入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武器。很多经济学家如贝克尔、科斯等都认为,使得经济学区分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在于其研究的领域,而在于其研究的方法。而实际上,一旦经济学家大胆地将理性人概念应用于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法学、社会学,这些领域似乎都成为了经济学的“殖民地”,于是经济学的理性同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一道都被传播到了更大的范围。如同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西方的价值理念常常被宣称是普适的一样,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碰撞与交流中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也被经济学家们宣称为是普适的。虽然在法学、社会学等领域内对此不是不存在抵制的力量,但总体而言,借着“理性人”的东风,经济学的理性对整个社会科学的渗透似乎是大势所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可以被认为是对现实中个体行为的高度抽象:一方面,现实中的个体行为模式,从总体上讲基本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但另一方面,现实中没有哪一个具体的个体完全像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那样行事。通常,高度的抽象对于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抽象掉了空气

有限理性模型解读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硕士  提交日期:2002年4月  答辩日期:2002年5月17日  论文中文题目:心理资源稀缺论  ——有限理性模型解读  论文英文题目:Theory of the Scarcity of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作 者:韩 丹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  指导教师:葛鲁嘉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  分类标识:B84  中文主题标识:心理资源 稀缺 有限理性  英文主题标识:Psychological Resources Scarcity Bounded Rationality  中文摘要 决策科学自建立之初,就在人类理性问题的解释上含混不清,并对现实的决策行为缺乏描述力。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决策理论醉心于模型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假定决策环境是绝对静止的,而人则拥有完全而精确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决策者能够知晓并找出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拥有各种备择方案的结果的全部信息

以及概率分布的完全信息;如果决策者头脑中就事先存在着一个完全有序的偏好体系——效用函数或优先选择的次序,即能够评价各种备择方案后果的某种价值体系——以至于他能够对所有的备择方案的后果加以排列,然后选出能够带给他最佳后果的那种方案;如果决策者具有无所不能的计算能力。在这种“完全理性”的前提下,决策者总能做出“最优决策”。然而,古典决策在人与环境的认识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人类并不生活在绝对静止的环境中。其次,人并不拥有绝对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古典决策理论的缺陷,不在于其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前提假设。  西蒙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种批判实质上是对古典决策理论的人与环境认识的批判。针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缺陷,西蒙认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在这种与古典决策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指导下,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西蒙指出,必须给人类理性加上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人类理性的程度并不高;二、人类理性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有限理性”的提出,带来了决策理论研究的根本性变革,成为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  本文从分析有限理性的心理机制入手,探讨了人类认知能力有限的问题。视人类信息处理能力为决策的稀缺资源是西蒙的创见,也是其思想核心——心理资源稀缺论——的逻辑起点。  那么,西蒙是如何得出心理资源稀缺的结论的呢?本文认为,西蒙主要运用了常识检验与对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采纳两种方法。常识检验就是依据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去判断理论描述的正确性。西蒙认为,他的理论“很适合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过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答案

生态观:什么是生态自然观,它和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朦胧的,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进人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不具备对自然进行根本性改造和变革的能力,还难以驾驭自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比较小,对天然自然的改变范围也是局部性的,对生态的破坏可以通过自然自身的再生变化和调整得到恢复,因此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 到了近代,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此时的自然观被称之为“人工自然”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不再敬畏自然.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活,而是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因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 20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凸现.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所谓生态自然,即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及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服从整体的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一方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恢复人的自然地位,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表现人向自然的回归;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纳入人及社会的发展中,把自然界看成人及社会的自然基础或无机身体.因此,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