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1、木铎:木舌金铃。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常用作新闻事业的象征或者报纸的商标。

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板的,故又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

3、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9、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

10、《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距今422年,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

11、《万历邸钞》:是将明代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邸报”的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12、《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代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很可能出自民间报房。

13、揭帖:形制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也有印刷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宣传工具。

14、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它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等人阅览。上面除了一般的鼓励口号外,还有起义军的捷报、文告。

15、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庞杂,既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励,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

16、报房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

17、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信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主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11、《六合丛谈》: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

1、《彙报》:即《汇报》、《益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

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6、《中外纪闻》:同上。

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 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初名《湘学新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

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15、《官书局报》:

16、时务文体:

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

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4、《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

5、《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6、《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7、《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190 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8、《开智录》: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9、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0、《苏报》案(03新名):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1、章太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1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3、《中兴日报》(98名):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14、《中国女报》: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15、《神州日报》(95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7、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1、《报纸条例》(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2、《出版法》(02论):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3、癸丑报灾(99新名):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24、黄远生(01新传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25、邵飘萍(01新传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第五章:五四运动时期

1、《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该报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以思想启蒙为要务,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主要宣传内容有: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2、《敬告青年》:

3、《每周评论》:1918年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该报加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论,把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撰稿,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自26期起,由胡适接任主编,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4、《湘江评论》:1919年在长沙创刊,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发表内容为新闻、政论、述论。李大钊评价此报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以评论为重点,以“革新、革心”为该报的宣传宗旨。该报大量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读者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6、《共产党》月刊: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创刊的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为主编,该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苏联共产党经验和列宁著作;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7、《劳动节纪念号》:

8、《劳动界》: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创办,主编李汉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向工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报道国内工人运动情况,为工人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

9、《劳动者》: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创办的周刊,该刊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该刊最早刊载了《国际歌》歌词,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10、中俄通讯社:1920年在上海创立,1921年5月改称华俄通讯社,社长杨明斋。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和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情况。《新青年》等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名义发稿,1925年8月1日停止工作。

11、“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晨报》、《学灯》、《觉悟》、《京报》的副刊统称为“四大副刊”。主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

12、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4日成立,是我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蔡元培任校长,徐宝璜任副会长。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13、徐宝璜:我国第一位新闻教育家,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16留美归国,曾任《晨报》编辑、北大教授、1923任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教授、系主任。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讲课的讲义《新闻学大意》后改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蔡元培作序称“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六章:大革命时期

1、《向导》周报: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1922年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该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该报影响巨大,发行量最高达1 0万份,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3、《新青年》季刊:1923年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以宣传马列主义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二是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三是参加“科学和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蔡和森: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1921入党在党中央从事宣传工作,曾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筹办并主编《向导》成为其出色的编辑和撰稿人1927参与编撰《布耳塞维克》他曾提出为了建党就必须有自己的出版物,认为党报应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方向,他的文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精辟,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5、《先驱》半月刊:由成都团组织于1921年创办,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刊物。前三期在北京出版,刘仁静、邓中夏任编辑,从第四期起在上海出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机关刊物,施存统任编辑。1922年团中央机构建立,该刊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基本内容: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

6、《中国青年》:1923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并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同年十月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担任主编。基本内容: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该刊的特色是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

7、恽代英: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无产阶级政治家宣传家。1923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任《中国青年》主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或参与报刊10于种,先后编辑过《新建设》《红旗》等刊物。他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有丰富报刊工作经验,注意理论探索和总结,对早期党报思想建设作出了贡献。

8、萧楚女: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无产阶级政治家宣传家。五四前后,曾任《崇德报》主笔,《大汉报》副主编。1923任重庆《新蜀报》主笔。1924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1925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他自学成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他的文章情理并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击中论敌要害。

9、《劳动周刊》:中国劳动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发刊词宣布:《劳动周刊》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希望中国工人“都来维护这一言论机关,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实现”,它的发行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被以“言论过激”的罪名勒令停刊。

10、《工人周刊》:1920年创刊,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曾被工人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11、《政治周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1925年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任首任主编,沈雁冰、张秋人继任主编。该报的体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于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指出了“为了革命”办报的理论和方法,是体现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

12、《中国工人》:1924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是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报纸。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该报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作好战斗准备。13、《热血日报》:1925年创刊,主编为瞿秋白,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等栏,该报发表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界群众的斗争,评述

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传播国际进步势力和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该报同《向导》》周报相配合,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起了指导作用。

14、反“诚言”斗争: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25年成立出版处并出版《诚言》,它是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2个月内,共撒发和张贴110万份。《诚言》的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这个宣传品一露面就受到上海市民的强烈反对。而《申报》、《新闻报》刊登《诚言》事件一出现,社会舆论立刻沸腾起来,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刊登向社会各界道歉的启事,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15、《世界日报》:1925年创办于上海,由成舍我创办,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曾聘请刘半农为副刊主编,发表过鲁迅的作品。

16、新记《大公报》:由新记公司接办,于1926年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张季鸾任总编。该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7、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该社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

18、申时通讯社:发起于1925年,正式成立于1928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后停办。

19、戈公振:中国著名学者,新闻学家。曾在上海《时报》工作15年,后晋升至总编辑。他在致力于报业改革的同时,也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曾应聘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1927年其《中国报学史》出版,首次全面系统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

1、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该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方针,在各大城市设立分社,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1937年建成新台,发射频率扩至7500KW,为亚洲之冠。

3、《中央日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192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央日报》,潘宜之任社长,彭学沛任总编,它的发刊词宣布“本报为代表本党之言论机关,一切言论,自以本党之主义政策为依归”,10月停刊。1929年2月在南京出版,叶楚伦任社长,严慎予任总编,该报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营,实际上更便于蒋介石直接控制。在编辑、言论、经营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革新。

4、《布尔塞维克》:1927年《创刊露布》中指出“谁能解放中国,使中国最大多数的工农贫民自己得到政权,

开辟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只有布尔塞维克!”继《向导》后发刊,由瞿秋白任主任,后增加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为编委。

5、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7年在上海成立,联盟在上海法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还发布有关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联盟出版过《华报》、《集纳批判》,还创办了中华新闻社。1936年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宣告结束。

6、《时事简报》: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各部队必须办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使国内国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要求每月至少出一次。《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成为了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7、《红军日报》:1930年7月29日由红三军团创刊于长沙,8月4日停刊,是红军报刊中唯一的铅印对开日报。

8、红中社:即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内容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9、《红色中华》: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 931年在瑞金创立,该报与红中社是同一机构,担负出版、通讯两重任务,负责人有杨尚昆、瞿秋白等。

10、《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出版,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1 933年5月后,邓小平主编,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陆定一接任主编。

11《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该刊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

12、《生活》周刊:由中华职业教育会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王志华主编。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此后,《生活》周刊关心社会问题,目标仅是“力求政治清明”与“实业振兴”。

13、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一生主办过6刊1报,创办了著名的“生活书店”1926接手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新闻记者生涯,后该刊被封被迫流亡海外。1935年归国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流亡香港时创办《生活日报》同年返沪创办《生活星期刊》不久被捕,邹韬奋优良办报作风,最出色的是他热爱读者,尽力为读者服务,突出表现在他为读者服务上,他热爱新闻事业,富有创造精神,这些值得后人学习。

14、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进行西北采访活动,为该报写的通讯后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些系列通讯客观公正正确地反映了红军的状况,成为名记者。1936又深入内蒙西部采访写了通讯《忆西蒙》1937西安事变后赴西安采访,并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后赴延安采访毛泽东,思想发生深刻转变,期间发表通讯集《塞上行》。1938脱离《大公报》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创办“青记”“国新社”香港《华商报》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他有许多优秀品质主要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真理。为了抗日救国和人民的利益他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坚决选择正确的人身道路。

15、史末特莱:美国女记者、作家、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1929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来华。1934又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曾主持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中国呼声》向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真相。1937为撰写朱德传记赴延安收集素材。1938武汉失守后她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41返回美国先后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通讯、报告、杂文、小说。周恩来评价说:“这些作品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贡献。”

16、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28来华曾报道“松沪抗战”“一二。九”运动。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1936进入陕北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1937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领导人、工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斯诺具备作为一名记者的优秀素质,他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17、刘煜生被杀案:

18、史量才之死:一位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的构想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失败。“九?一八”事变后,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本质,深明抗日大义,开展了《申报》纪念六十年的革新活动。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而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便下了最后的毒手——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遭特务枪击,当场身亡。

第八章:抗战时期(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

1、《解放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1941年在延安创刊,毛泽东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该报第一任社长为博古,后由廖承志继任,第一任总编辑为杨松,后由陆定一、余光生继任。该报曾大量报道苏德战争,发表评论并作出科学分析,但同时也过多刊载国际新闻,脱离了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

2、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这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央重要文件、《解放日报》等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主张。

3、《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1937年在河北阜平创办,当时称《抗敌报》,1940年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主办,1938年改组为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改名后成为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社址几度迁徙,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张家口出版。

4、《救亡日报》:名义上是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实际由领导。1937年在上海创刊,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郭沫若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任总编。

5、《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诞生,是中央长江局领导的机关报,时任中央长江局书记的王明兼任董事长。在汉口,该报大力宣传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而又顽强的斗争,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脏的尖刀。

6、《群众》周刊:1937年在汉口创刊,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该刊以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译著、论文。

7、“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简称,是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范长江、于右任、邹韬奋、郭沫若等。“青记”是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8、“国新社”:1938年9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即国新社。

9、《译报》:1937年12月在“孤岛”(上海租界)诞生,创办,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言论,全部译自外报,但经过精心选择和改写,客观报道了抗战基本形势,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等,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

10、“洋旗报”:即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1938年,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日寇与英、美等国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11、《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严宝礼等几位爱国人士集资创办。雇请英国人克明担任名义上的董事长兼发行人、总主笔以避免日寇的新闻检查,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经理严宝礼,总编胡惠生。创刊后,义正词严地鞭挞汉奸丑类,揭露伪“上海大道市政府”的罪行;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热情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的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情况;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

第九章:解放时期

1、羊枣之死:

2、《文萃》周刊:1945年在上海问世。国际新闻社记者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的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刊物工作,并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

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3、《解放报》:1946年在北平创刊,是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宣称“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为宗旨”。

4、《对华北记者团谈话》:1948年9、10月间,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5、《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讲话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任务,办报的路线和方针,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当报工作者的学习和修养问题。

6、“拒检运动”:是声势最大的国统区新闻界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5年8、9月间发生,波及重庆、成都、昆明、上海等地。是一场由出版界到新闻界,纷纷发起的拒绝将稿件送审的运动。

第十章:建国后部分

1、《人民日报》:中央机关报。1948年在河北平山创刊,当时是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春迁入北平出版,秋天成为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作为中央的机关报,该报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2、中央电视台: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4、中国新闻社:

5、“左叶事件”: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刘少奇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展览会,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助理的左叶与摄影师韩德福发生了争执,左叶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第二天,各报对左叶的行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或讽刺。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这件事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6、胡乔木:中国新闻宣传工作领导人之一,政论家。1930参加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1937在延安主编《中国青年》;曾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撰稿。1949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肩人民日报社长。

7、胡愈之:中国新闻出版家,曾协助邹韬奋发展《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抗战时期曾出版《团结》等多种“孤岛”抗日报刊。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1940赴新加坡主编《南洋商报》解放后任《光明日报》总编,国

家出版总署署长。

8、邓拓:

第十一章:港澳台新闻事业

1、《华商报》:

2、“一报三禁”:1951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今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刊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称为“报禁”,它包括“三限”,除上面的限证外,还有限张、限印。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3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第二章报纸设计 1、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2、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五章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2、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 点、发出号召 3、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 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4、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 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尽量相近,所辖文字长短也相近,富有节奏感,层次更分明 第六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1、报纸版面——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读者第一接触的对象 2、版心——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3、基本栏——横排报纸的版心纵向等分为若干栏,称基本栏,一般为5-8栏之间 4、报眉——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一般刊登该版名称、版序、出版日期、版面内容标识等 5、大头条——在版面上占有绝对地位,是本版最重要的稿件,一般占四至六栏宽。 6、小头条——处于版面重要位置,但实际并非头条的稿件。一般位于真正的头条之上、之左,标题小于头条, 涉及重要人物、机构、活动,但无实质性的重要内容,字号多为一号 7、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版面的布局结构。 8、版面空间——版面所提供的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形状。 9、编排手段——安排稿件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 10、综合式版面——整个版面包含的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 11、重点式版面——特别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其成为版面上的重点 12、集中式版面——用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有关同一主题的稿件 13、编排思想——依据报道思想对版面编排的决策,是版面编辑根据对各篇稿件的评价对在版面上恰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想 14、同题集中、专栏集中、集纳性专栏、单一性专栏 15、集纳——将几篇有联系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使之或相互补充,或相互映衬、比较 补充:新闻图片:图片的一个子概念,广义指在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全部图片,狭义仅指与新闻保持着直接与密切关系的图片,或者直接反映新闻,直观传递新闻信息,或者评价新闻事实,表达媒体观点。 二、简答题 第一章概论: 1、你认为当前报纸版面编辑出现了哪些新特征或趋势。大信息量;版面简洁;图像化;强化新闻版;专刊、副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名词解释: 1、骑士抒情诗:即普罗旺斯抒情诗,因其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故有此名。它主要抒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2、骑士传奇: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锄强扶弱,为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其中以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像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绮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 3、城市文学: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在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

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彼特拉克体”:是由彼特拉克创立的一种十四行诗体形式。它把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两节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节三行诗组成,押韵的格式是abba abba cdc cdc 。诗句每行1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创作。 6、“七星诗社”: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7人组成,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 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7、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长河小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 迷惘的一代 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 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硬汉形象 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2.代表人物有《打不败的人》中的斗牛士曼努尔,《丧钟为谁而鸣》的乔丹,《老人与海》的老渔夫桑地亚哥。 解冻文学

新闻编辑学课后题

第一章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1、新闻编辑工作是怎样随着媒介形态变化而发展的? 答:两次“广播热”:第一次热潮源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原广东二台)的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第二次热潮起始于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无论是珠江经济台的成功,还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崛起,都标志着广播经营理念的变革和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口播新闻阶段。从BBC正式播送电视节目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最早的电视新闻,都是有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读播,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评论家评价当时的电视新闻是单调、冗长而又沉闷的。电视新闻的第二个阶段是影片新闻阶段。电视新闻以形象画面为特点的传播历史。7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电子新闻摄录阶段。电子新闻采摄手段的运用,使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能够摄录同步,是电视新闻拜托了新闻电影的模式而有了自己的语言。电视新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卫星传送阶段。通讯卫星传播极大的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使其成为观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 ENG的应用,使电视新闻告别了完全依赖电影胶片的历史,简化了电视节目制作程序,缩短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时间。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传送稿件和字幕制作等,再次提高了电视编辑的工作效率。90年代,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克服了ENG设备只能顺序看片,不能随意挑选画面的缺陷,同时大大丰富了电视制作手段,提高了电视画面质量,节省了编辑制作的时间。 崛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际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统媒介走进互联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版阶段,即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设计不同外,内容与母报并无区别。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网络媒介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第三阶段是综合发展阶段,网络媒介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媒介,综合了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 新闻编辑工作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后,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介编辑业务的融合和整合,即将报纸的文字、图片、版面编辑方式和广播的音频编辑、电视的音频与视频编辑相融合,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进行整合,形成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模式。第二种趋势是新闻编辑业务与新闻信息采集的一体化趋势。即使在专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介中,由于网络传播追求实效性、将球互动性的特点,也在促使新闻采集与编辑一体化。 网络新闻编辑除了编辑新闻稿和涉及新闻网页外,还兼做部分采访和全部的新闻发布方作。网络新闻从传统的采写、编辑、发布分离的方式向采编合一、编发合一的无纸传送、网络下载和打印的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新闻产品生产的成本。 2、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是宏观的、前期性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报纸新闻版组或新闻版(含新闻性专版)的定位与设计、对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对网络媒介的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中观的、贯穿传播活动全过程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各个时期新闻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新闻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调控。 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是微观的、更加具体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了对所有表现形态的新闻作品的选择、修正和核查把关。 3、简述报纸的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答: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内容结构、版面形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新闻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配置新闻稿件→编排新闻版面→校对、签发 4、观察我国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最新变化,分析新闻编辑在这种变化中的工作表现。 答:第一,媒体融合在西方国家的早期实验:“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第二,从“互动”到“一体”的中国媒体战略:(1)“报网互动”,报纸与网站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进行合作。最早的互动是报纸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报网之间的内容复制是另一种简单的互动模式。更进一步的互动是报纸与网站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报纸与网站共同开设新闻栏目,是一种更趋于稳定的互动模式。报纸与其他网站进行战略意义上全方位媒体合作,也是报网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2)“报网一体”,报纸与网站的整体融合 (3)新闻编辑部重构与“融合新闻” 5、新闻编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1)对于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新闻编辑学名词解释(部分)

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论 名词解释: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编委会、编前会 1、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报纸编辑部的运行体制,采编分离(“编辑中心制”) 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负责版面编辑工作,编辑人员不采访,专业部的记者只做采访工作,不承担编版任务。 2、编前会 是指在每期报纸组版之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和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是报社最重要的会。 3、编委会 报纸编辑部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第二章媒介定位与报纸设计 名词解释: 媒介定位报纸设计编辑方针目标读者 1、媒介定位:新闻媒介定位 媒介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是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而产生的概念。 市场定位就是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市场形象来实现的。 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2、报纸设计:报纸设计是在媒介定位的基础上对具体媒介产品的一种设计。 3、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对媒介的宗旨和传播的立场、原则 这些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是指导媒介工作的基本纲领。 4、目标读者:报纸编辑期望中的可以成为报纸受众的人群。 确定目标读者是制定编辑方针的核心问题。 读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重要性) 编辑方针中目标读者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复杂性) 第三章新闻报道策划 名词解释:新闻报道策划、报道方式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 造性活动。 是新闻编辑对新闻报道运作各个环节的预先谋划,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2、报道方式:报道方式是指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 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报道方式可分为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体介入式等多种。 第四章新闻稿件的处理 名词解释:强迫性选择、需要性选择、绝对性修改、相对性修改、原生错误、后生错误、专栏、集纳专栏、编者按语。 1、强迫性选择:新闻编辑受报纸容量的有限性这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 强迫性选择的意义在于取得新闻稿件选用量与报纸篇幅容量之间的平衡。 2、需要性选择:新闻编辑根据新闻传播需要对稿件所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是新闻稿件 选择的主要方式。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万隆会议:199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 2、日本战后派:日本当代文学流派,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登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他们以《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主要代表是野间宏、梅崎春生、三岛由纪夫。 3、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文学流派,他们主张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厌恶政治性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感觉构筑作品世界,其代表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阿川弘之等。 4、新感觉派:日本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提倡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以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去刺激人们的感觉。 5、新倾向派:朝鲜20世纪20年代初的无产阶级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崔曙海、李相和、赵明熙等人。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文学追求唯美情调,坚持把文学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6、述美派:又称旅美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旅 居美洲的叙利亚、黎巴嫩诗人、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纪伯伦、努埃曼等人,他们都以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学。 7、埃及现代派:阿拉伯现代文学流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后扩展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代表人物是海卡尔、侯赛因、台木尔等人。 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不同于阿拉伯传统文学的现代小说。 8、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日本现代文学的一种思潮,以 1916年前后的“工人文学”为基础,20年代十分活跃,代表人物是叶山嘉树,黑岛传治等人,先后创办《播种人》、《文艺战线》、《战旗》等刊物。1934年随着“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的解散而失去实力。9、日本唯美主义: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以永井荷风、 谷崎润一郎为代表,其特点是:描写人的表态心理和表态情欲,在官能享受中寻求精神的满足。 10、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派,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因他们创办《白桦》而得名,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11、“破理显实”: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之一。就是主张作家排除一切理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去描写“真实”,为日本白色主义理

新闻编辑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编辑出导制 2.报眼:又称报头,指横排报纸报头右边的版面,可刊登新闻、广告,也可与其他部分相连使用(报纸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在报头旁边的一小块版面。对报眼的内容安排没有定规,有的用来刊登内容提要、日历和气象预报,有的用来登重要新闻或图片,有的用来登广告。由于报眼位置显著,广告费特别高。) 3.媒介定位:媒介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4.新闻编辑:广义:所有对新闻作品进行加工的人。 狭义:新闻机构中专职从事新闻的策划、修改、形式表达的工作人员。是以他人的新闻作品为工作对象,按照媒体的编辑方针,对新闻信息分别进行评价,选择,加工,配置,协作组织版面或者节目,公开传播给受众,并且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报道工作,为受众的需要服务。按照媒体的不同分为: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网络。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分为:文字,图片,版面,也可分为消息、评论、专副刊。 5.栏目策划:报纸栏目策划即对目标栏目从长远的运作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包括内容设置、文章的数量、长短及风格、图片配置、版面设计等进行的策划,通过策划使栏目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6.采编分离制:报纸编辑部的运行体制,报社专门设版面主编负责版面编辑工作,编辑人员不采访,专业部的记者只做采访工作,不承担编版任务。 7.系列式报道: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8.新闻价值: 9.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市场占位做出决策。 10.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二、简答 1.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报道范围、报道规模、报道方式、发稿计划、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

新闻编辑学试卷

诚信应考考出水平考出风格Array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09— 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新闻编辑学》(A) 开课单位:传媒分院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2010年1 月22日所需时间: 120分钟 1.《人民日报》是开报纸,《参考消息》是开报纸。 2.报纸有很多属性传播新闻信息是它的_____________,引导舆论、指导工作是它的 ____________,普及知识、提供娱乐是它的文化属性。 3.编辑方针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编辑方针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报纸水准的设定。 4.复合式标题,除了主题外,还有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5.标题“将创新进行到底”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标题“种葱种出大学问”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6.稿件的配置包括稿件的__________和稿件的_________以及稿件的调剂。 7.新闻图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_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_。 8.副刊同新闻版比,具有______ ____;同杂志比,具有 _____ _____。 9.以文学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反映文艺界人士及其创作活动的副刊称___________________。 10.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属于___ ____专刊,《理论视野》属于___ ____专刊。11.整个或绝大部分的版面刊登同一主题的稿件,这样的版面称为__ ___ _;整个版面稿件较多,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强调稿件之间的轻重差别,这样的版面称为___ _______。12.上海市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湖南省级新闻网站是 __________。 13.写出两部2009年国内热播电视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写出两个2009年中国热点新闻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写出缩略语EMS、3G的中文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3、《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

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4、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5、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6、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范文

名词解释共33个,作业写到“追溯法”,第15周周五上交老师批改。 1.荷马史诗 又称“英雄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前者叙述了古希腊人征服特洛伊人的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中心;后者描写奥德修斯辗转十年重返故乡的经过。史诗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讴歌了乐观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比喻奇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巧妙,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2.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中最早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各自的剧名,能单独成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由情节和人物的连续发展构成内在的联系,合成一组悲剧,冠以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流传下来的完整的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他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形式的悲剧诗人。后来三部曲就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3.文艺复兴 14世纪至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实质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学上的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4.流浪汉小说 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独特模式,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代表作无名氏的《小癞子》。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用幽默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它较为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主人公性格通常没有发展。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它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对活跃于16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剧坛的一批青年剧作家的合称。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被称之为“大学才子派”。主要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他是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大学才子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英国戏剧提高到伟大艺术的高度,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做了准备。莎士比亚正是在大学才子派所取得的戏剧成就的基础上,把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推向了高峰,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6.福斯塔夫式背景 由恩格斯于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名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跌落为平民。他沉溺于酒色,道德败坏,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

新闻编辑学名词解释

1.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2版面主编:是负责设计、组拼报纸版面的编辑。其主要职能是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审读、选择、和修改稿件,修改标题,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及校对样张。 3.编辑:是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的工作担负一定范围内的稿件编辑任务的人员。其主要职能是: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 6.报纸编辑工作: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策划、组稿、和组版三部分。策划指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编稿指分析与选择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是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7.报纸编辑策划:就是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于报纸出版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是报纸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是对报纸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定位与设计。 8.报纸策划是报纸编辑策划的一部分是报纸编辑确定报纸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局部的一系列工 9.编辑方针:是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10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了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11.报纸风格特色:指的是报纸的整体结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版面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是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决定的。 13.报道方式是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的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 14.报纸水准:是指报纸的思想水平、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它具体通过报纸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语言文字、版面设计、制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来表现。 15采编合一:即编辑部人员在报社时是编辑,出去时是记者,既采又编,采编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7校正: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内容和写法。包括对稿件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方面的差错的校正,目的是要消灭一切错误,使稿件事实准确、观点正确、文字通顺,客观公正、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的变动。18主题:是新闻标题的核心部分,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枢纽。主题的字号要大于引题和副题。 20版面:是各类稿件在版上编辑布局的综合体,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 21编排思想:是版面编辑设计版面的指导思想,是版面编辑根据各篇稿件的评价,在版面上适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思。 22要闻版:是报纸若干版面中最重要的一个版面,用以刊登重要的新闻、或评论等。一般报纸的要闻版就是第一版。 23后生错误是原稿件由错误,编辑修改时又改的不正确,以错改错,或者是原稿没错而编辑后来改错了。24副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内容,往往由副题承担。它主要起补充和解释副题的作用。 25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26组合:是版面表现稿件之间联系得主要方法,就是将各种有联系得稿件,通过版面的可视图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视觉对象。 27专栏:是报社上专门刊登某一种内容的版面,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又相对地独立性,单独进行组合,是由若干具有共性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在版面中往往自成格局。 28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9绝对性修改:是一种无条件的修改,主要指稿件在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的修改,它修改的是稿件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错。 30多样统一规律: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有变化;统一是指各种变化之间要有一致的方面多样统一就是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保持一致性。版面各部分的组合总体组合要符合多样统一的要求是版面美的基本要求。 31编排手段:是编辑安排版面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32编后是编辑人员撰写的小型评论文章。它附于新闻稿件(包括读者来信等)就其中某一点或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看法和感想。 33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的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34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用于引出主题。 35压缩:即删掉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文字精炼。 36版面布局结构是版面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内部之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版面保持整体的依据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 37报纸审判: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前,报纸就擅自作出评判。 38电子排版:是采用计算机和激光拍照等现代设备排印报纸版面的新兴技术。 39通版:打通报纸同一版面上两个相邻的版而形成的版。 40改写:就是在原稿的基础上重写。常见的方法有改写主题、改写角度、改变体裁、改变结构。 41齐列式版面全版稿件都采取排列的方式在标题图片线条装饰等的运用上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整个布局结构整齐统一 42强势:即版面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这种特性来自于版面空间的不同区域和不同面积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及编排手段对读者视觉刺激的程度。43相对性修改:是一种有条件的修改。稿件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好,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鉴于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如风格特色、时空转移等,对稿件作适当的修改。这种修改并非是针对错误,而是突出报纸的特点。44专刊:报纸上用文章形式深入阐释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45编委会: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编辑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是报纸编辑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2014年10月最新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自考资料和试题上的名词解释汇编: 1、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公元前9世纪到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组织一批学者将其删改完善,《荷马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到公元前3至前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2、新喜剧: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新喜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艺妓和家奴等。新喜剧剧情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3、教会文学: 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所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其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5、英雄史诗: 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作品形成的世界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的民间集体创作。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后期英雄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6、城市文学: 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应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7、七星诗社: 指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它由7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七星诗社的代表诗人是龙沙,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 8、流浪汉小说: 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9、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0、巴洛克文学: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史诗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公元前6世纪,两部史诗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自贿赂帕里斯,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许他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木马计: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中古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城市文学是随城市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新闻编辑学重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10*2分=20分)5个单选5个多选 二、名词解释(4*5分=20分) 三、简答(2*5分=10分)只答要点即可 四、论述(2*15分=30分)越详细越好 五、实践题(写作)20分根据新闻写评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是文章好坏的分析,500—800字 一、新闻编辑工作的职责:策划、把关、导向、整合。(理解,出选择题) 1、策划 (1)宏观策划 1)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 A、进入市场或重新定位时,要研究市场 B、进入市场后,要调查受众。尤其要了解本媒体的主要受众群及其特征。 2)确定报纸的内容 A、根据定位来确定 B、根据受众调查来确定 C、参照其他媒体来确定 3)确定报纸的风格 风格——可辨认性的程度 (2)中观策划P8定义:设计一段时间的报道计划 (3)微观策划(重点)P12 微观策划的含义:既可以说是对落实报道计划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也可以说是对各种计划外的重要报道从报道思想、采访思路、采访手段到具体写作、版面安排、,以及如何开篇、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结尾、分几步走等都作出事前详细设计,并随着报道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做出对策。 微观策划的方法: 1)首先要找准主题,选准典型。 一是找准结合点。即找到政府的工作重点与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之间的结合点。 二是选题时要把握好“度”,包括“三不选”。 2)报道思路的创新方法(信息组合的方式) 3)报道方式的确定(报道形式或报道手法)(种类、含义、用法P12 重点论述或者简答题) (一)集中式 概念: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规模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二)系列式 概念:通过不同侧面反映同一主题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较复杂的事件或问题 (三)连续式 概念:指紧跟事物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的报道方式。 适用于:突发性事件 (四)组合式 概念:指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以形成较大规模。 适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事件 (五)受众参与式 指吸引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对象。 (六)媒介参与式 指新闻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所报道的事件、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七)媒介联动式 指新闻媒介相互合作,联手开展某一报道。 导向(理解选择题P18) A、隐性导向:渗透在对新闻的内容、传播形式中,渗透在通过编排手段和版面空间的不同组合布局来引导读者去作出孰轻孰重的判断中。 B、显性导向: a、直接导向:组织攥写社论、评论、暗语、短语、编后语等是直接导向。 b、间接导向:发表来信、问答、工作讨论和以读者个人名义写得言论等是间接导向。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 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6、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附答案

新闻编辑学考试题库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二章报纸设计 1、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2、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五章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2、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 点、发出号召 3、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 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4、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 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尽量相近,所辖文

字长短也相近,富有节奏感,层次更分明 第六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1、报纸版面——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读者第一接触的对象 2、版心——除去周围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3、基本栏——横排报纸的版心纵向等分为若干栏,称基本栏,一般为5-8栏之间 4、报眉——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一般刊登该版名称、版序、出版日期、版面内容标识等 5、大头条——在版面上占有绝对地位,是本版最重要的稿件,一般占四至六栏宽。 6、小头条——处于版面重要位置,但实际并非头条的稿件。一般位于真正的头条之上、之左,标题小于头条, 涉及重要人物、机构、活动,但无实质性的重要内容,字号多为一号 7、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版面的布局结构。 8、版面空间——版面所提供的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形状。 9、编排手段——安排稿件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