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生活下的女性与女权

政治生活下的女性与女权

政治生活下的女性与女权
政治生活下的女性与女权

学生论文

(理工类)

课程名称:政治生活中的女性与女权专业班级:16机械(专转本)

学生学号: 1604233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周老师

日期:2017.5.10

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摘要:本文是参考《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及《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研究》在结合个人的观点对我国妇女的政治地位进行的研讨。分析了影响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影响因素及一些解决的对策。我认为影响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大体有传统观念、性别歧视及女性自身问题三个方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妇女、政治地位、性别歧视、权利

一、前言

在现代的社会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权、平等、公平、公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强调的,法律法规更是维护社会地位平等和安定的最好工具,按理来说只要你是一个人,无论是男女老少、残疾人、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还是有声望的人都应该人人平等,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但是现实状况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的,虽然有的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的国家发展较快,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男性和女性的都享有相当的权利,可以说比较的平等了,但依然有很多国家的男性和女性地位上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大多数的非洲国、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妇女比较低,而且就全世界来看,男性担任最高国家领导人的占九层以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理论上男女的政治地位是平的的,而现实却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等,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比较落后,社会文明的建设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对于我们国家,妇女的政治地位究竟如何呢?作为一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国家的一些基本的状况。自古以来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就不高,在古代女性的政治地位非常低,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且向皇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更是妃子无数,有的还是还是父母从小就订了娃娃亲的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悲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出现过也是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但是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而且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是多么的低,不管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人生大事从来都是父母做主,父母的同意就是自己的原意,丈夫的快的就是自己的高兴,受苦受累,没有尊严,女性基本的人生自由权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政治地位了。当然我们国家现在妇女的政治地位是封建时期没法比的,女性拥有许多人生的权利,由国家的法律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可以从事各种活动,参与许多重要的活动,在家庭,在社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越来越多的角色,但是我们国家妇女的种植地位仍然存在

很多不足,在社会中妇女仍然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对待,参与国家的事务建设还很少,目前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们的历代高层领导、政府机关和诸多政治界人士,女性是屈指可数的,从建国以来的最高领导人甚至9大常委无一是女性,在全国, 妇女干部约占33.3%,女领导干部中,省部级与同级干部中女性约占7.08%,地厅级占8.12%,处级约占12.63%[1]由此可见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不高。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就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谈谈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二、解释和说明

究竟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国家的妇女的政治地位既不像非洲一些国家那样毫无地位,也不像欧美那样高水平的平等,它是处于一个中间状态,而且不同的年代会有所变化,这里我们可以大体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不同的时期来看。

(1)传统时期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传统时期,即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非常低,在封建社会时期男人有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像皇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更是妃子无数,说夸张一点有的妃子甚至到终老都没见过皇上的样子,而女人却只能钟情于一个丈夫,有的丈夫去世的早的更命苦,要为丈夫守寡,改嫁会令她遭到别人的唾骂,还有的情况是从小就被父母做主———订娃娃亲,就会出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惨剧。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是多么地下,更为残酷的是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还有“裹小脚”的习俗,女人从小就要缠足,脚大了是没有人喜欢的,这是那些男的为了防止妻子逃跑而制定的,女人对丈夫的话只能是言听计从,毫无权利可言,在家里妻子要服侍丈夫,做家务活,而且在传统时期尊卑关系、礼节是非常讲究的,不懂礼节的妻子会被人看不起,不是个好妻子。可见,传统时期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是多么低下,男女的政治地位区别有多大,更别谈什么领导任人物了,尽管在传统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也是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还有像花木兰、穆桂英这样英雄人物,但是相比之下是非常非常少的。传统时期社会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思想的愚昧造成了中国妇女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非常大严重的不平等。

(2)现在社会的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

自从脱离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中国妇女完全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甚至现在国家针对妇女还专门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法律,如《妇女权益保护法》,就是专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虽然现在中国妇女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好像也没有什么地方存在歧视女性的地方,表面

上看似乎现在在我们国家男女的政治地位完全平等了,其实质是有差别的,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届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现在的胡锦涛都是男的,再包括九大常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而且女性的参政人数也远不及男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村民委员会中女性成员占21.7%。妇女参政议政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北京,2010年其村委会中女委员只占20.2%,村委会主任中女性占4%,村党组织委员中女性占19.9%,担任书记的女性占6%;2008年底山西省村“两委”中的女性成员仅占成员总数的7.7%;广东省2008年村民委员会中女性成员占17.56%,村党支部委员中女性占15.97%;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占14.84%;陕西省2008年女性在村“两委”中担任正职的比例为2.2%,女副书记、副主任和女委员26386名,占总数的15.7%;安徽省仍有1/3的村委会没有女委员,女主任的比例只占6.9%;吉林有12.5%的村委会没有女委员。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政治上女性与男性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这是为什么呢?又没有什么法律条款规定男女从政的人数,或有性别歧视的,为什么在政治方面妇女还是处于这样的劣势?难道女性真的没有男性聪明?还是女性的能力天生要比男性差一截呢?其实都没有,专家学者再一次证明,男女之间实际上几乎不存在着任何能力差别。恩格斯说过,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发展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涅特强调称,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三、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遗留下来的一些不良的观念给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女性与男性的人口比例为100:105.20,按照生物学理论男女比例是平等的,那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比例的失调呢?这主要是部分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重,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山村地区。给中国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另外女性的受教育权也受到影响,有的家庭在孩子上学遇到经济的困难时,一般的家庭让女孩子放弃机会,除是一些特殊家庭,因为父母的看法是女儿以后长大了终究要嫁出去,不能照顾自己,而儿子是要一直在家的,老了是儿子照顾。还有按照习俗是女性持家,处理家务,照顾孩子是中国传统的习惯,因女性扮演的是弱小的角色,外面那些重要的工作上的都是男的来处理。这样女性参与工作的机会就大大的减少了。重男轻女导致女性的政治权力不如男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会把较好的条件和机会留给儿子而不是女儿,而且父母本身就不喜欢女孩子家从事与其

他女孩子不一样的工作,特别是政治方面,因为女性太要强了不好,也不讨人喜欢,以后会嫁不出去的,这样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也变得更少,所以人们认为女性都是一贯的太过弱小,天生气质不够,领导能力不足,以至于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比不上男性。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中国妇女政治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

2、职业性别隔离的影响

在职业上,不同的职业些别比例有着明显的差距,有的职业男性比例非常高,而有的职业女性的密度这是非常大,这叫做职业性别隔离,其实就是一种性别歧视。

3、生理上的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可否认,在生理男性和女性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别,男性普遍要比女性的身体要高大,力量要比女性大很多,气势要高,而且男性的体能要比上要比女性高,只是会存在一些特例,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在体育项目上,比如世界奥运会、世界各种锦标赛和世界杯等国际大型比赛上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男性的要求要高,女性的要低。另外,女性普遍比较擅长语言表达、礼节、和细腻认真的事,女性比较有耐心,强项在于文史类、语言等科目,而男性则则思维比较严谨、逻辑思维能力强,比较擅长高技术活、数理化等方面。这些生理上的差异使得在政治上很不占优势,因为人们感官的认为女性要比男性弱,台上讲话的分量不足,领导气势不够,缺乏强硬,依赖思想比较重,而在政治舞台上需要的是你的非凡气质,敢打敢拼,坚决果断,做事不拖泥带水,对大事、突发的事情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而在生理上的一些劣势使得女性在这些方面难以服众。

四、分析和讨论

上述我们简略介绍了影响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一些俄因素主要归结为传统观念上、职业性别隔离上和生理上的差异上,那么当前中国妇女的这种政治地位给中国妇女带来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它究竟给中国妇女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一些解决的策略。

现在在法律、道德的约束下中国的妇女享有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再坐公交车时要给带孩子或怀有身孕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让座,这就是是一种道德约束,对妇女的尊重,还有专门针对妇女的法律保护,每逢三月初八又是妇女的节日,虽然看起来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际上他们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妇女在拥有的那些特权大多是出于别人的施舍和关心,她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依然很少。现在我们国家男女的工资依然不平衡,中国妇女绿皮书指出,

性别歧视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男女的工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有些企业在没有特别的性别要求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招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男的工作的时间要长些,而女性成家后要生育、带孩子什么的,这样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而起商家还要花费一定的经历去培养员工。对于商家来说利益是根本,即并是招了女的工资方面也可能受到影响。

另外,女性的政治地位不高也会阻碍妇女才能的发挥,在她们没有很好的政治舞台时也就相应地失去了一定才能施展空间,专家已经证实女性与男性是没有智力上的差距的,像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是男性,而女性也有像居里夫人这样能够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世界上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也有不少是女性,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就是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性。为什么非要把家里繁琐的事都交给女性呢?为什么要有工资差异?为什么女性就不能成为强人呢?谁说女性非要比男性弱?为什么要存在性别的歧视呢?谁能给予回答?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平等,更需要的是理性,我们现在社会更提倡的是才能的施展,才能的发挥,更多地造福社会,不要让不良的习惯打破我们社会所需要共同遵循的准则,凡事要思考、要理性,不是吗?所以我们社会也需要为女性打造更多的平台,不要尘封她们的才能。

五、总结归纳

总而言之,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不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性别的歧视,、也有妇女自身的问题,而且这些影响因素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深受几千年历史的磨砺变得更加牢固,性别歧视又是从人的本性里出来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有妇女自身的问题又是女性生而有之的特征,因此要想一朝一夕就解决掉是不可能的,但也是必须要解决的,因此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国家有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的责任,创造妇女教育条件的责任,妇女权益保护的责任,社会宏观调控的责任;社会有尊重妇女地位、平的对待、团结互助的责任;妇女本身有坚持不断学习、提高资深参政能力的责任,树立从政意识、参与国家政治和事务建设的责任。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是国家和平安定、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是中国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六、参考文献

[1].[5]陈燕、彭健华。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0增刊

[2].吴愈晓、吴晓刚。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研究

[3].[4]张海燕. 中国女性就业现状与解决对策.吉首大学商学院.2006

[6]李爱华.妇女参政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0年Z1期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女权主义-开题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 年级2008级 学生姓名王萌 学号2008212611 指导教师姓名方幸福 论文选题类型师范类专业研究 填表时间: 2012 年 3 月 18 日

填表说明 1.本科生原则上应于第七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指导教师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确认性意见。本表最后由院(系)盖章备案保存。 3.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和《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 5.论文选题类型分为四类即:师范类专业研究;师范类教育研究;非师范类基础研究;非师范类应用研究。 6.本表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发放。学生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认真填写,做到填写整洁、正确,也可用电子表格填写,该表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拟选题目为黑人男性申辩 ---《紫色》中黑人男性的妇女主义解读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自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出版以来,对其中黑人男性形象,批评界一直争论不已;批判声此起彼伏,赞同者却寥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丽丝?沃克首次提出“妇女主义”的观点,以区别于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妇女主义”以整个黑人民族的解放为目标,不仅仅局限于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并不排斥男性,对黑人男性的精神发展给予同样关注。因此,从“妇女主义”去重新诠释其中的黑人男性形象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 意义:重新解读男人形象,纠正以往批评界中的偏见,唤起人们对黑人男性的关注 选题的研究现状 当今对《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大体分两派,主流是否定批评,还有少部分评论家对其持积极态度,但他们的出发点是“转变成长”,认为黑人男性可以经过自我拯救来重获人性。“妇女主义”发展至今,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在充分发展的“妇女主义”观点下,黑人男性形象又将获得新的解读。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 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考古学家卡塔尔·惠雅克指出,在古老的欧洲并不存在以阶级或者以性别为基础的等级社会,那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大家都受到有关人性的教育。在其他民族的神话、文物及生活习俗中都有发现诸如此类的早期“双性同体”的文化遗留。这一思想的印迹,表现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蕴含着最基本的意义:人类的文化、对自然的开拓以及自身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并且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 但是,“双性同体”思想并未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双性同体”逐渐演变成两性的分离。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男女两性矛盾对立思想日渐形成,性别的不平等与歧视的观念产生进而激化,最终达到顶峰,人类的文明成了男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从女同到女权主义 网络工程 黄海彤 201310223020 《芳子与百合》是日本女导演浜野佐知在2011年拍摄的一部电影作品,讲述了1924年两个日本女子芳子汤浅与宫本百合子的情感纠葛。 1924年,当时芳子担任一个杂志社的编辑。期间,著名的女作家野上弥生子把百合子介绍给她。百合子是一个受欢迎的作家。百合子在17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被当时的日本社会誉为难得的奇才。19岁时百合子到美国纽约读书,并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15岁的前辈学者荒木茂,。芳子与百合子相遇时,他们的结婚生活已经不幸福了。芳子和百合子一相遇就立刻被彼此吸引。芳子公开说:“我像男人一样爱女人。”她们很快建立了热烈的关系,这个关系超越友情,甚于爱情。 一开始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很懂这个以女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跟女权主义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喜剧,从头到尾都是笑点,有人说这个电影拍得很生硬,最后二十分钟通过芳子和百合子的信件把女权主义强行植入。然而,随着我对女同和女权主义的认识和深入了解,我驳回了最初的观点。 女权主义者不都是女同性恋,但在女性权利的实践意义上,可以说女同性恋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与非女权主义者对比,女权主义者成为女同性恋的概率也要高很多。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同性恋是女权主义的激进形态,有些女同性恋者认为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者必然的内在自觉。在女权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女同性恋群体受到启发,也开始了自己的理论建设和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女同性恋的更多元化,女同性恋则是女权主义的其中一种表现。所以,女同性恋与女权主义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在当下中国,女权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都有一个共点,都被视为边缘化乃至异端的存在。因此,有人害怕甚至歧视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但这是源于误解和恐惧。 女权主义的基本共识可以总结为三条:第一,同意既有的主流社会仍是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同意既有的性别不平等应该被改变;第三,特别重视妇女的经验、需求和价值。在这三个基本共识之上,女权主义是一大组差异纷纭、各有侧重并且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统称。文化、种族、阶级、性倾向等视角的加入更丰富了女权主义的多元性。不过有一点或许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来自妇女这个差异共同体的心声,是女权主义运动最宝贵的思想源泉。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权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女权主义并不想将特权抢过来据为己有,而是希望消灭一切特权。女权主义的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刚刚起步,在中国谈女权主义,首先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理解的人越来越多,争取男女平等的也越来越多,而女权主义只是其中一种。因此,不必误解和恐惧女权主义,也不要害怕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我们正不安地身处于历史之中,在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中,女权主义是不会缺席的一种力量。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史玮璇李静 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言 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年轻时代的她曾在非洲一个左派组织中参与种族战争。她与麦克尔·沃尔夫破碎的婚姻恰恰始于她对人生充满理想的这个时期。此后她一直独自抚养女儿,但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 二、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性别歧视是英语及其它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剖析,探讨了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述了女权主义者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所做出的贡献。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 . 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he或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杰佛逊( 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 . . ” ,毫无疑问,这里的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men和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 . 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或“ 重要人物” ,而对应的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之意,这在动词化的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 . ( t o bear up manfully)②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 . . . and com2mand it .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之意。往往提起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和“情妇” ,甚至可指“妓女”(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king国王; 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再以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这一高尚的语义,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中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 hysteria)的代名词。如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 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 。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相反,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的尊严,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对女人则不行,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charismatic (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 (盛气凌人的) ” ;固执的男人用的是strong willed (意志坚强的) ,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 (执拗的) ” ;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 (机智的) ”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 (好挖苦人的) ” ;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 (表达力强的) ” ,对女人用“garrul ous” (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语义也不同。①He is a p r o .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 .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He is a tramp.他是个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从女权主义角度论琐事的主题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授课学期2014学年至2015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学号2014010521 姓名谢文静 任课教师王美萍 交稿日期2015年9月10日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从女性主义角度论琐事的主题 摘要 女性主义问题是文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当时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分析了Trifles中的女性形象。文中对女性在社会逼迫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做出的反应进行了阐述,从而分析了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Susan Glaspell, Trifles,琐事 Abstract Femi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bout literature analysis.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women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of women in America.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kes description of responses under the press of society on feminism, and makes deeper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which is reflected in Trifles. Key words: Feminism, Susan Glaspell, trifles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着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妨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以及《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既端庄美丽又智勇双全的女性的赞许,也表达了两性融合的文学理想。但是,众所周知,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 作为女性主义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父母互相支持和依靠的和谐关系对成长中的伍尔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伍尔夫出生于一个知识贵族之家,父母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报刊撰稿人、编辑和作家。他“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性格具有严格明晰的理性主义精神;母亲朱莉亚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美丽、坚韧并无私。伍尔夫在回忆父母时曾这样评价:“丈夫和妻子深爱着彼此,她为他而活,打理家务减轻他的后顾之忧;他欣赏她的美德和平和。” 尽管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互相依靠又性格互补的,但成人后的伍尔夫却道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受到剑桥理性主义和逻辑思维方式训练的父亲,没有色彩、温度或形体,只有无数精确明晰的线条。他严厉地管教孩子,像在教练一只划船队,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对妻子无尽地依赖和索取;母亲默默为家庭和子女奉献,她虽然是受人赞许的妻子、母亲,自己的个性却消泯一空。正是这种遗憾促使伍尔夫不断探求一种半雌半雄的思想状态.而达到既两性和谐又个体丰富独立的精神空间。 其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也促使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是妇女权益。而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主要是弘扬妇女的本质,她们中的大多数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处于两次妇女运动浪潮的低谷,一方面,她继承了妇女运动争取自由平等的进步观点,同时她也意识到该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因为在第一阶段追求两性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运动中,恰恰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男性中心主义”;第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

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在小说中,汤姆的身份和财富是他的妻子黛西放荡的基础,从而导致黛西物质主义之上,既贪图金钱,同时没有内涵,看到有钱的人物就会主动粘上去,例如本文的盖茨比,当觉得他是富人的时候,与之交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09汉本(2)班肖惠 0920021232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典范。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它是在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活动课。一般语文活动课上,老师都为我们放映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那天她给我们放映的正是这部叫《简·爱》的电影。看完后,我心喜若狂,我真的好喜欢这部影片。人们常说影片里总是找不到书本里的魅力,我放学后就去了书店买书。到现在,我看书已经看了三四遍了。我们总是习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分析《简·爱》,而今天,我想在此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它。 一、女权主义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与性格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啊)、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权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性存在的缺失;女性权力的实践;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女性的组织建设重整是亟待实现的;女性话语权力,话语主体和话语实践;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 在我国,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注意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性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二、夏洛蒂及其作品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约克郡。她曾两任家庭教师,后在布鲁塞尔学法语,回国后想办学校未成,然后继续了自己一直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开始写作。她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莉》、《维莱特》)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爱玛》,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描写女性要求独立自主、捍卫人格与尊严的强烈愿望,这在以往的英国中还不曾有过,从而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构成了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对当时乃至二十世纪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权益和地位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而小说女主人公与作者本人的身世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亲切感人的魅力。 三、《简·爱》主要内容 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名孤儿,出生于一个穷苦牧师家庭。幼年时,父母因伤寒病相继去世,她就被送到舅母家抚养。在那里,她度过了十年被轻视、受虐待的生活。后来,她又被理德太太送到罗沃德孤儿院。孤儿院是个冷酷无情的伪君子,用种种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受到了折磨和无理惩罚。在孤儿院毕业后,留下做了两年教师,但她已经非常厌烦那里的生活,便决定离开。她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去当家庭教师。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表面

从双性同体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从 双性同体 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黄珊珊,孙 媛*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本文从 双性同体 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悲剧中麦克白夫人的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麦克白 夫人既有女性本身的细腻及软弱,又显现出勇敢无畏、坚强冷静的男性特征。 双性同体 不等同于 不男不女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寻求文学与社会的两性和谐。 [关键词] 双性同体;女性特质;男性品格;双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 I 1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6)02-0123-03 The Androgyny of LadyM acbeth HUANG Shan-shan ,SUN Yuan (AnhuiUn i v ersity ,H efe i230039,China) [Abstract] The i m age of Lady M acbet h i n Shakespeare s tragedies e mbod ies the thought o f andr ogyny .La dy M acbeth possesses bo th t h e fe m i n i n 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are f u l n ess and frailty and m ascu line characters such as ca l m ness and braveness ."Androgyny "is by no m eans synony m ous w ith "neither m a le nor fe m ale or transexua l person".It has a rea listic sign ificance i n seek i n g the cult u ral and socia l har moniousness bet w een m a les and fe m a les . [Key words] andr ogyny ;fe m i n i n e character i s tics ;m ascu li n e characters ;the har m on iousness bet w een m ales and fe m ales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 麦克白 是最短的一出,但它却以剧情的紧张急促、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生动逼真而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是一个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阴谋篡权的故事,但对于人物性格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的犯罪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使它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麦克白 一剧最深刻之处,就是反映了人类社会种种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必然冲突。几百年来,剧中的麦克白夫人一般都被看作唆使夫君犯罪、心如蛇蝎的恶女人,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出发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做出简要分析,对传统性别对立二元论进行解构。 双性同体 一词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的生物学本义时,在英语中多用her m aphr odites 一词;心理学当中使用的是 雌雄同体 (b isexuality)一词来表达心理的双性化;在社会学意义上的 双性同体 (andr ogyny)则更多地具有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蕴。 世界各国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或者是雌雄同体的,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彼此封闭的原始社会的神话、宗教、民俗和艺术中,这种奇特的共性现象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类历史初期的 双性同体 神话和向往。 如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华夏种族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合而产生的,而伏羲和女娲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即是双性同体的一种表现。西方古哲学家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神话,说人类最初的样子是长着两张面孔,四只手脚及相连的两个躯体的。到了某个时候,两个躯体分离,从此,每一半躯体都在寻找各自相关的另一半,以此来解释男女之间的恋爱和结合倾向的根源。基督教的 圣经 认为上帝是雌雄同体的,上帝则把亚当分成两个有性别的组成部分,一个是男性,另一个是女性夏娃,来自他身体的一部分,原本双性同体的人被分为两半,重新结合的渴望成为婚姻神圣的基础。在埃及神话中,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地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也是相互拥合,难以分离。 西方关于心理双性化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如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 潜意识双性化 的概念,认为 123 第十一卷 第二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Vo.l 11,No .2 J OUR NAL OF ANHU I ELECTR I CAL ENGI NEER I NG PROFESS I ONAL TECHN I QUE COLLEGE Jun e 2006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黄珊珊(1977-),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 孙 媛(1979-),女,河北保定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