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报告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报告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1

3改什么

为什么改

怎么改

改得怎么样

目录4 4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专家号“一号难求”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大量资源闲置。

?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

看病难

?2008年,全国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高达24.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仅为15%,医药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速度。

?1993—2008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始终在40%以上,最高时达60%,群众就医负担沉重。

看病贵

中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医: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

?药:药品、耗材虚高价格

看病贵?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看病难

看病贵: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扭曲分配与创收挂钩采用后付制支付方式以药补医和以检查、耗材补医

以药补医以检查、耗材

补医?药品加成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药品价格全面管

制,按照三级批发药品流通层级分别核定药品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医院按批发价采购药品,按零售价销售,批发价与零

售价之间的差价作为医院收入的一部分,纳入医院预算管理,

实现收支平衡。

?2001年,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格以实际招标采购中标价为基础

加一定比例的批零差率确定。

?2006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进价为基础,

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

政府全额承担医院建设发展费用和医务人员工资计划经济时期医务人员与药品收入没有直接利益联系不逐利

差额拨款,财政投入不足改革

开放后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等收入挂钩逐利

财政投入不足?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采取哪一种医疗卫生体制,公立医院收入中政府财政投入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

?2008年,我国公立医院总收入中财政补助收入的比重仅为8%。

?深化医改启动后,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但仍不足10%。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定价远低于实际成本,背离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政府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严格管制,有些地方十几年未做调整。

?普通诊疗费5元,专家诊疗费7元,护理费、手术费也很低,价格严重扭曲。

分配与创收

挂钩?公立医院的工资总量偏低,事业单位工资结构固化,收入与付出不匹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部分医务人员寻求合理报酬的冲动向大处方、大检查,甚至红包、回扣等释放。

?医院在分配导向上过分强调与收入挂钩,开的药越多,做的检查越多,医院、科室的收入越多,个人收入也就越高。

采用后付制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医保机构根据参保人在医疗机构接受服务项目所规定的收费标准付费,按照报销比例支付给医疗机构。

?医院做的检查、治疗项目越多,从医保获得的补偿就越多。

?“浪费型医疗”。

看病贵:

药品、耗材

的虚高价格全国公立医院药占比

药品、耗材虚高价格?药品、耗材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推高药品、耗材价格。?暗中回扣,“带金销售”,腐蚀了队伍。

?药品、耗材收入占比高,医院可支配资金少,实际上是为别人做嫁衣。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结构不平衡

各级医疗机构无序发展,

看病难分级医疗格局尚未形成

政府未能实现对公立医院的

有效治理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

平衡?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在城乡、地区、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持续存在。

?城市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大型医用设备,超规模建设发展。

?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薄弱,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偏低,患者对基层医生不信任。

各级医疗机构无序发展,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形成?公立医院定位不明确,大病小病一起看,造成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从分工协作关系转变成了竞争关系,大型公立医院“跑马圈地”,争夺资源和病人,不断挤压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空间,形成“黑洞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资源配置和患者流向的“倒三角”。

政府未能实现对公立医院的有效治理?公立医院管理职权分散,“九龙治水”。

?政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职能和公立医院举办职能没有清晰划分。

?放权范围和程度不匹配。

?在简政放权、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弱化后,政府未能同步建立起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未能形成对医院的有效治理。

?政府对公立医疗资源的宏观规划调控不足,资源主要依靠市场配置,与群众的医疗需求不匹配。

1

3改什么

为什么改

怎么改

改得怎么样

目录4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