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浅谈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西方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削落,扩大消费显得尤为紧要。国家也曾多次提出扩大消费的意愿,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但受制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消费观念落后等因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仍然是“短板”。本文就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及一些个人看法作下浅谈。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一、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08年的金融危机,国家四万亿的投资,使经济得以恢复增长。面对新的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国内市场缺乏动力,国家长期以来对投资、出口过度激励,消费长期占比不足。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目前我国消费在经济中的情况

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是全球该比重最高的经济体之一,这将挤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扭转这一趋势就需要中国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消费的拉动作用。

2009年我国国内实现生产总值335353亿,增长8.7%,消费对经济贡献率52.5%,属投资型经济,消费对经济贡献偏低,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国内消费消费需求不足加剧,外贸依存度低,可见单独靠消费、出口拉动经济非长久之计。应该大力增加消费需求,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较快的信贷增速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最终将会出现债务上升、风险增加等影响,经济要持续健康,必须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2.消费出现的状况

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2000年至2006年,最终消费对GDP 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由65.1%、5.5个百分点下降到39.2%、4.3个百分点。同时,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则趋于下降,由77.2%下降到72.6%,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渐弱。目前,这种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结构失衡,人民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应有的成果,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3.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和出口。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政策预期鼓舞下,居民的消费意愿必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国家相关政策亦要求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求“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镇化、工业化推动了中国经济加快

前进,而我国又是一人口大国,所以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吧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拖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更注重精神层面感受,消费观念也有了必然的转变。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农民现金收入复合增长率大为提高,带动了我国旅游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上升。城镇化进程也推动了农民进城,带动更多的旅游消费增量。经济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农民收入、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都带来了旅游消费增量。再者,高铁时代不但缩短了旅途时间,更对人民的旅游消费心理带来深刻影响。

4.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第一,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带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业,旅游等发展。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第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指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消费使产品的生产过程真正完成;消费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的启动经济新流程,这是满足当前政策目标的最佳选择。

第四,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二、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因为它是最终需求。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能够提高消费力,进而提高生产力,促进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1.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提出

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最关键的阶段是起飞阶段·“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提高生产性投资率,第二,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改革。

2、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在经济增长的低收入阶段,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比例,消费率较高,而用于储

蓄的部分很少,投资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小的比例·在经济增长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增长额也比较大,消费率比较高·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即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时期,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费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

3、扩大内需与经济

在现代买房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约束,需求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更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投资扩大,从而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市场等条件决定的。相对的来说,大国经济具备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基础。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大国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开发潜力巨大,市场需求多样化。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大国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物质空间。

三、对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的看法

(1)建立消费政策目标体系,及时了解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时针对不同的消费现象作出相应政策

(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减少预防性储蓄。

(3)提高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

(4)完善政策,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消费安全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浅析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在新制度经济学兴起之前,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学者们所忽视,认为制度因素是作为一个必要的前提而存在。然而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引入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是表现在制度不均衡时,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对经济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而不是制度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制度分析 一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静态分析 由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较短的时期内为避免社会动荡、经济波动很少对制度作较大的变动,因而制度的静态分析是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的。下文将从制度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 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道德品质等,而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它们大都内生于人们的头脑中,多以思想的形式表现。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思想又引导和指挥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思想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曾有人提出“思想也是生产”的论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评判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它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减少交易成本的工具。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复杂,对于每一项交易,人们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而此时他们可凭借自己的意识形态直接采取行动,因而减少了社会效率的损失;第二,成功的意识形态能有效克服个人和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的克服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更有效的发挥作用,避免“囚徒困境”的出现;第三,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减少正式约束中的执行费用。比如,法律的强制执行费用和法院费用的减少,可以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转移到生产领域。 2.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 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中,分工和专业化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正式约束中的一些制度就是界定人们在分工中的“责任”,因此制度在促使分工和专业化有序进行,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巨大。另外,正式约束是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保证。如“度量衡”制度、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等;正式约束在克服“外部性”使社会资源更充分有效利用方面作用巨大。如“专利法”的颁布实施在克服“外部性”促进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实施机制与经济增长 实施机制是使正式约束能顺利有效执行的保障。由于它能促使制度更完善、更健全、实施更有效,因而能有效规范经济个体的行为,使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机制更有效,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是假定其他两方面不变的前提下对经济增长促进机理的探讨。若三方

必修一经济生活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姓名: 班级: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全面认识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能够对四种消费心理作出正确评价。掌握理智消费者应当具备的四个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认清其危害,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正确的消费心理,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原则和勤俭节约原则。 一、【基础知识梳理】(准确扎实记忆基本原理,动脑思考小问题加深理解基本原理) 1、消费心理面面观 消费心理基本特征评价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利:弊:态度: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利:弊:态度: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弊:态度: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利:态度: 2、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四原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原则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之内进行消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原则要避免________________,避免______________,避免只重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消费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宗旨,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荣、以_____________ 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种______________,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二、【自学检测】易错易混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都不可取。(×) 2、适度消费就是不要超前消费。(×)(注意:适度消费,既不能抑制消费,也不能超前消费) 3、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4、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们要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5、随大流跟风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易错解析】关于消费认识的几个误区 (1)坚持适度消费,就是不能超前消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适度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坚持适度消费就是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经济实力出发,防止超前消费,同时,又要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消费需求,防止消费滞后。(2)倡导贷款消费,实质上就是鼓励超前消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贷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自己未来经济收入及偿还能力基础上的适度超前消费;而超前消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或明知自己无力消费却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消费。 (3)崇尚节俭,就是限制消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节俭是我们的美德,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也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崇尚节俭与适度消费是一致的。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而不抑制消费。 三、【合作探究】 探究1:安徽省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对于消费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日常消费中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下列消费行为:购物跟着“打折”走,买保健品跟着广告走;过度装修、讲排场

论消费的意义与作用

论消费的意义与作用 何谓消费?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等有关因素。 是最终环节。它是消费主体出于延 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在如今的许多国家鼓励着消费,那这消费到底有着何种魅力呢? 首先,从微观经济来说,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商品的价值,使人感到满足。 要注意的是,消费不光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还是人们身份地位、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象征。通过人们消费的商品档次可以看出其社会阶层。所以消费也是自我价值的满足与体现。通过自我价值的满足与体现,激发人们为实现 消费层次,就需要努力工作赚钱,从而使得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价值,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使社会能够不断前进,生产力不断发展。 其次,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生产决定着消费方式、消费对象、消费目的与水平,同时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消费对生产有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引导生产的发展,生产者从人们的消费需求中发现市场空白,生产消费者喜爱的高需求的产品。消费促进了生产,因为只有能被消费的东西才有生产的价值。另外,在生产消费中,生产本身就是消费,消费也是一种生产。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另外,人们正是因为有消费的需求才会产生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决定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从宏观经济上看,消费促进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具体来说,消费是GDP的一部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通过消费,使生产者顺利地让度商品的价值,国家的“扩大内需”政策就是鼓励消费与投资,刺激消费,使商品能及时销售,企业能够开工,人们实现就业,社会各方面能有机的开动起来,实现社会的再生产。 消费对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消费者消费了,企业才会有足够的资金来继续生产。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使自己的商品更好地销售出去,就会进行市场调查,进行科学研究,依靠自主创新,生产出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高质量的商品,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严密科学的结构管理体制,促进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消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使消费者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满足,从而完成“惊险的跳跃”。同时消费使消费者能够量入为出,养成科学的消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的必要性 2010-04-14 清华领导力培训无忧论文网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不容易模仿。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创新不足、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创新概念自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辟原材料新来源、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创新理论是一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分析和研究领域。创新理论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若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熊彼特首开技术创新研究之先河,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虽然对企业制度创新有一定的意义,但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如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类型划分的;此外,希克斯将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三大类;门茨则将创新划分为“基础创新”和“二次创新”两大类(常修泽,1994)[5]。由此可见,他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创新,对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二、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仍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各种约束作出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二是认识到按传统理论的观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样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的运作不存在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交易费用。事实上,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进行监督和讨价还价等,因而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制度安排;三是完全竞争模型要求完全界定私产制度,认为这样是最有效率的,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产权结构的多重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些认识,产权学派企图揭示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并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等多个方面。 (二)关于制度的研究 兰斯·戴维斯(,,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1989)率先在制度创新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研究,根据诺思的定义,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务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市场规则等;.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某些服务的供给者,是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不同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不同;林毅夫认为,人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一个理性人能力的有限性,他在做出决策时要支付信息费用,以及人生活环境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是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那么如何做到理性消费呢?下面我们总结一些方法: 一、自己做到理性消费。 1.生活水平,不要超前消费,也不要滞后。 2.精神消费要与物质消费相适应。 3.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4.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5.不因为便宜而买无用的东西; 6.做好每月消费支出计划,不盲目购买; 7.不使用任何信用卡消费,从不刷卡,购买东西时带够 钱就行; 8.利用业余时间多学知识和技能,不做无用功,不随便 逛街; 9.不攀比,不浪费,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10.提高自我暗示意识,拒绝浪费自我暗示很重要哦, 不论自己去超市拿进购物车多少的东西,当自己要付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暗示,这是浪费的,这是奢侈的,浪费是可耻的。杜绝不理性消费,杜绝月光族,不断的这样暗示自己,它的效果往往是不错的。 、二、国家管制,达到理性消费

1.把住传播信息首道关。没有经过审核的信息不准发布。在发布信息前,要坚持做到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 2.对于传播虚假信息的传媒机构和个人要严肃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心慈手软。 3.实行负责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握好发布信息的每个环节。把提高传媒的信任度当作首要任务来落实。把住发布信息的审核关,虚假信息就不会流传到广大消费者那里。没有从传媒机构那里得到虚假信息,广大消费者就不会被误导。除了把住信息的事实关,还要切断虚假的信息源。 三、产品性质阐述清楚,达到理性消费 选择产品前要充分了解比较,辨别其中差异。如果只简单地从产品名称来辨别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在当前诸多金融产品中,相同名称的产品可能在功能上差别不小,而名称迥异的产品其内容却可能并无多大差别。理性消费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同时还要产品的营销能够深入人心,让消费者能够做到理性判断才可以做到理性消费的,毕竟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能力还不能达到一定高度。要想消费者购买,就得靠产品研发人来自主阐述。不要重复配置。一个家庭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多相同性质的东西。关键在于需求,有需求时再购买,不贪便宜。 四、理智购物,控制好自己的欲望 1.在面对商家猛烈的促销攻势时,理智的购物心态最重要,切勿盲目购买一大堆不实用的东西,费钱又费时。

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学号43215120 钱琦镠周一晚上课)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在生产的始终。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不同的消费模式往往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 接下来我将分析消费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原理,以此来进一步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剖析。 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其本身的直接拉动,也有通过消费变量而诱导出来的其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消费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原理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消费对生产的直接施力,消费自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消费低迷情况下,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远远少于潜在的产量,生产能力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当然如果消费过热,超出了资源和生产能力的约束,就会“欲速而不达”,形成表现为通货膨胀的经济实质负增长。 二是消费作为初始变量“借物打物”,通过其他变量拉动经济增长。如引致投资就主要是由消费的增长等经济行为诱导出来的投资,被消费诱导起来的投资被拉动起来以后,它就和消费一样促进经济增长。又如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在之后我将对当前我国经济中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 1、收入分配大拖后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经济的日行千里,居民的收入增长却总慢三拍,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城乡居民牺牲的消费。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 2 、价格机制改革“欲速而不达”。改革开放以来,价格往往被许多改革措施“祭刀”,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商品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国居民的购买力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且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消费处于抑制状态,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导致惜币心理。在经济体制变革中,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态,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对收入预期的下降,居民不得不少支出、多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从而导致需求不足。 4、消费模式未与时代同步。国人穷怕了,节俭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明显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前几年,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居民储蓄有增无减,生活的简朴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合理借口。生产上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也使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5、非理性投资不利消费增加。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 6 、商品、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③ 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④有利于生态保护。 2、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内容:①消费者行为学概论,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③消费者 的心理过程研究、个性和行为研究;④消费者的态度;⑤外在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⑥企业营销组合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3、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原则:①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②系统性与分解性相结合;③各体 性与群体性相结合;④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4、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一)从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复杂程度看购买行为:①复杂的购买 行为;②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③习惯性购买行为;④多样性购买行为。(二)从消费者的态度和要求上看购买行为:①理智型;②习惯型;③经济型;④冲动型;⑤想象型,⑥不定型。 5、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概念: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 评估和处置与自身满足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一系列相关决策。 6、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三种观点:①决策向导观点;②经验向导观点;③行为影响观点。 7、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①问题认知;②信息收集;③评估与选择,④购买,⑤购后行为。 8、消费者的购后态度:①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既是顾客本人持续购买的基础,也是影响其 他顾客购买的重要因素;高度的满意能培养一种对品牌感情上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偏好。②顾客忠诚:顾客忠诚是指对某产品或品牌感到十分满意而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对该产品或品牌有一种强烈的偏爱。 9、购买情境——构成情境的维度:①物质环境;②人际环境;③时间;④人员密度;⑤购 买任务;⑥心境; 10、四种消费情境:①信息获得情境;②购买情境;③消费情境、④处置情境 11、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一)消费者的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②情绪情感过程;③ 意志过程;(二)消费者的个性:①个性倾向性,②个性心理特征 1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感觉的特点:①反映直接接触到的事物;②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③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4、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5、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整体性、②知觉选择性、③知觉恒常性、④知觉理解性。 16、记忆:记忆是获得信息并把信息贮存在头脑中以备将来使用的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 再认或回忆等环节。 17、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义记忆,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 18、记忆的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回忆与联想。 19、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20、思维的分类:(一)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 抽象思维;(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三)根据思维有无明确的过程和方法分类: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①常规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21、影响消费者注意的因素:①刺激物因素,②个体因素,③情境因素 22、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23、需求的分类:(一)根据需求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二)根据需 求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24.消费者的动机:动机指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购买动机指人们产生购买行为的原因。 动机的产生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需要。

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 案例1: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农村土地是由公社来使用的。60年代初,安徽省农民开始要求改革公社体制,使得家庭收入可以与劳动挂上钩。当地的领导人开始进行试验,允许一些农户签订小块土地承包合同,由于示范效应,其他许多农户也签订了承包合同。农业土地承包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当地政府和领导人正式批准了实行这种制度。当时中央政府并没有参与其中,后来由于中央政府不同意这种做法,土地承包制度曾被部分地恢复到原来的制度。1978年,安徽省一场严重的旱灾导致了该省出现粮荒。省政府领导允许农民们种植农村生产队无法耕作的任何土地。附近的村庄纷纷效仿。 图一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在历经将近20年之后,中央政府终于开始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中央政府官员正式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可以与生产队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他们“自己的”土地来生产农作物。在一个村子之中,土地的分配原则是一样的,不过村与村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土地从集体所有制转为个人使用和更为正式的使用权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生产率因素决定着土地的分配。不过,土地承包合同并不能保证农民有非常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虽然原则上签订合同之后,土地使用权应当有若干年时间,但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做法是,根据农民的收成情况,时不时地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和官员们对于社会因素和效率因素的考虑从来是不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对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民希望得到更安全的土地使用权,但也有很多人赞成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表示,如果他们的生计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的话,他们是赞成不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的政策的。由于在何种制度框架能够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并没有取得共识,这可能导致了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上进展缓慢。 图二凤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权频繁的进行调整在某些条件下还反映出,一些地方干部希望发挥影响力,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对土地的控制力依然是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各地关于土地使用期限和做法的土地制度大不相同。虽然中央政府同意土地使用年限为15~30年,但这一点从未实施过,实地调查研究显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县级和省级官员,其兴趣更有可能与农民相一致,而不是与当地的官员保持一致。 图三农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解释了制度改革的一些重要教训: 1.试点是制度改革的关键。在本例中,地方政府的试点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中央政府在承认一项成功的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制度改革需要时间。随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支持性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土地制度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3.在制度改革的不同阶段,地方领导人和其他领导人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4.在改变现有的规则时,政府需要了解制度在影响公平与效率上的双重作用。社会因素影响着改革的步伐,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进行制度改革。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摘要]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了中国从汉朝至明清时期不同朝代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及当时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阐明了对外贸易在我国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并根据古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效果对现代贸易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包括中央及内地人民与沿边各族统治者和人民的互市,以及同境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春秋战国以来,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各诸侯国之间以及与边远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地进行商品贸易往来,有的商品还辗转销往境外各国。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两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严格地说应该是从西汉武帝时开始的。西汉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分为两路,一路是从陆路通西域,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路是从南海通往沿海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出于政治的需要,汉朝廷在同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采取优惠的政策,如在与匈奴互市中不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准输出的铁器和铜钱,都允许与西域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输出,且无数量上的限制;对来汉朝进行贸易的使臣和商贾,由专司外事的机关大鸿胪负责接待。正是由于给予外商这样优厚的礼遇,所以东汉时,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朝贩客,日频于塞下”。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这也为汉以后各王朝与各民族及境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奠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汉朝廷对东亚邻近各国(如朝鲜、日本)开展了对外贸易,他们获得了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以及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在南亚,海上交通与贸易关系也得到初步发展。汉武帝时,中国商船曾开往马来半岛、缅甸西部沿海和印度南部东海岸。 二、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唐朝建立以后,随着封建政治经济趋于鼎盛,对外贸易也日益兴旺发达,并纳入正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七条道路通往国内外贸易市场。但由于陆路常为少数民族阻断,贸易须经多次转手,再加上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航海、造船技术发达,于是对外贸易逐渐转为以海路为主。 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市船司,由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负责掌管水路贸易。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有许多固定的贸易场所,以使边境地区各民族之间与邻近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私人出入边境参与贸易活动,须得到政府准许,发给证明方准出入。 出于国防及经济效益的考虑,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如兵器不得私有且不得私自渡关。法律只许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即在边境定点设置若干互市监,使中外商人在其监控下进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相反,唐朝对海路贸易颇为鼓励、开放,允许外商来华自由贸易,世代定居中国从事海运贸易,同时还在通商城市划定地区,供外商居住、营业。唐太宗贞观十七年颁布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寇四种货物由政府抽取10%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 随着唐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和他们的家眷不断增加。在京城以及各市舶口岸,都居住着许多外国商人和他们的眷属,尤以广州、泉州两个口岸最多。唐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外商居住的地区,设立蕃场,由唐政府指定专人管理。唐代广州“蕃场”最盛的

理性消费之我见

理性消费之我见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

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

消费的意义

消费的意义 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少的条件。 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生产的目的是消费,但并不都是为了消费。 消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消费能促进就业、改善经济环境、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以及对生产有反过来的推动作用。 一、消费的作用 1.消费对就业的作用。消费能使企业卖出更多产品,企业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和 企业规模,从而招聘更多的人。然而,节俭消费的话,从每个家庭分析,如果你储蓄一百元,将会使一个农民工失业一天。因为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个人收入和就业水平都会在一定时期后降低。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目前国内投资过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大量浪费,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人民币汇率不断不上升,沿海企业出口困难,多数把目光转向国内;消费成为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80%,国内才30-40%,内需不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少。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可以创造劳动力,创造需求,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不可忽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要扩大消费。 3.消费对家庭的作用。消费能给家庭增添、更换各种生活用品,保证家庭生活 的幸福美满,更能方便家庭的日常生活,家庭如果没有消费,那么家庭的生活就不能继续,更不能提高。 4.消费对社会生产的作用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1、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③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④有利于生态保护。 3、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内容:①消费者行为学概论,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③消费者 的心理过程研究、个性和行为研究;④消费者的态度;⑤外在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⑥企业营销组合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原则:①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②系统性与分解性相结合;③各体 性与群体性相结合;④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5、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一)从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复杂程度看购买行为:①复杂的购买 行为;②减少失调感的购买行为;③习惯性购买行为;④多样性购买行为。(二)从消费者的态度和要求上看购买行为:①理智型;②习惯型;③经济型;④冲动型;⑤想象型,⑥不定型。 6、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概念: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 评估和处置与自身满足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一系列相关决策。 7、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三种观点:①决策向导观点;②经验向导观点;③行为影响观点。 8、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①问题认知;②信息收集;③评估与选择,④购买,⑤购后行为。 9、消费者的购后态度:①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既是顾客本人持续购买的基础,也是影响其 他顾客购买的重要因素;高度的满意能培养一种对品牌感情上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偏好。②顾客忠诚:顾客忠诚是指对某产品或品牌感到十分满意而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对该产品或品牌有一种强烈的偏爱。 10、购买情境——构成情境的维度:①物质环境;②人际环境;③时间;④人员密度; ⑤购买任务;⑥心境; 10、四种消费情境:①信息获得情境;②购买情境;③消费情境、④处置情境 11、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一)消费者的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②情绪情感过程;③ 意志过程;(二)消费者的个性:①个性倾向性,②个性心理特征 1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感觉的特点:①反映直接接触到的事物;②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③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4、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5、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整体性、②知觉选择性、③知觉恒常性、④知觉理解性。 16、记忆:记忆是获得信息并把信息贮存在头脑中以备将来使用的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 再认或回忆等环节。 17、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义记忆,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 18、记忆的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回忆与联想。 19、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20、思维的分类:(一)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 抽象思维;(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三)根据思维有无明确的过程和方法分类: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①常规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21、影响消费者注意的因素:①刺激物因素,②个体因素,③情境因素 22、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23、需求的分类:(一)根据需求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二)根据需 求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24.消费者的动机:动机指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购买动机指人们产生购买行为的原因。 动机的产生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需要。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我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我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国企改革之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在宏观上是要对国民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微观层次上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公司制度通过改革要使国有企业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同时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企业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是改革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阶段的改革曾被戏称为“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当农村改革起步之时,在城市同步进行的是经济改革是我试点工作,国企改革时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并不仍被认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计划部门决定。原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由国家包销,利润全部上交国家,用钱必须再向国家申请。企业没有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靠自觉。1978年10月四川省率先在6个国营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1979年7月,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后,下达了以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核心的5个文件,以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为首,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国营企业早期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上触动计划二字,而是围绕“放权让利”这一核心展开,无论是开始的利润留成,后来的承包制,以及中间尝试的利改税,都是这一思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放权让利开始,中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旅程。因此从1978年试点一直到90年代初,这个改革并不是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而是着重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了国家包办一切的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不用说改革初期,即使是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旧体制的缺陷只是过度集中而已,通过企业放权让利就可以解决问题,未能完全认识到国企改革的艰难程度。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1,步鑫生解放初在上海做裁缝后来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开了一家裁缝铺,经营日益扩大。后来担任了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他对于过去那种“大锅饭”、“铁饭碗”的旧体制深感不满,利用企业扩大自主权的机会,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对外努力搞活经营,到市场上去竞争,以品种多花色新的优势在大上海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企业内部他改革了分配制度,按职工的劳动实绩进行分配,并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的严格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管理也颇具特色。此后步鑫生一时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楷模。作为改革典型的步鑫生自主权较大,但此后不久海盐衬衫总厂就陷入了困境,步鑫生几经努力,却无力回天。显然国营企业改革绝不是靠“放权让利”就能够结决的。国营企业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