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2016学期中特复习资料

2015-2016学期中特复习资料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辨析题4*5,20分

2.简答题5*10 50分

3、材料分析题1*10

4、论述题1*20

二、参考内容

1.现阶段基本国情特点?

“三个不变”“三个世所罕见”

2.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经济新常态有什么意义?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共中央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发展现实状况出发,提出实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举措。“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和实施,这是基于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增速缓慢,中国依然处在中高速发展的同时,眼点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我国实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举措,是依据中国国情——我国依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的新型治国理政的重要做法。实施“经济新常态”战略,关键是立足自身发展,同时,还要适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只有走“经济新常态”的新路子,才能在新形势下促进“五位一体”总部局全方位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4.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1.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3.增强“四种意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清醒看到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问题,艰苦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创造活力,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增强宗旨意识:时刻防止脱离群众,牢记权为民所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时刻牢记党的崇高使命和人民重托,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谱写事业发展新篇章。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对外经济关系不仅包括商品的国际间流通,还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乔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要把提高竞争力的重点放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竞争,全面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使中国资本在世界上占有应有地位。

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为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对内开放。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6.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治理环境问题?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1 中国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

(1)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

(2)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3)林资源紧缺

(4)草原生态形势严峻

(5)海洋生态系统不容乐观

(6)耕地面积减少,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7)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8)大气环境恶化

2 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1.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2.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3.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承载力

4.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

3,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环境和气候治理是全球公共问题,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而关于如何治理环境和气候必须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在作出承诺的同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最后,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

7.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应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要求。

8.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对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思潮有多种类型,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9.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利

益矛盾日益凸显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补充】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

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机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

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

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

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1.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同上

12.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而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1,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

2,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13.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经过这几年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小块土地经营占主导地位,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整体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5.概述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已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局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重要

一员,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10%以上。

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的产业配套格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中国坚持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对中国自身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己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23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第一,式业增加值2011年跃居世界第一,在30多个制造业大类中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其他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壮丽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全面、深入参与多边军控和裁军事务。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国际社会公认,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300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6.如何认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想?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7.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需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18.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到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1,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既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发挥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3,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协商。

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内外进行广泛协商,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实现:一种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另一种是在人民政协中协商,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等形式。

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施政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大立法实行了开门立法,建立了立法论证听证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立法,收集立法信息,尽力使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体现和表达,制定出符合公众利益的法律、政策。

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在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除了与各民主党派开展政治协商外,还与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开展协商,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提出与落实提案等各种经常性工作来实现。

四是基层民主协商。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体系,协商民主是这些基层民主实践中常用的形式。

4,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扩大民主的范围,丰富民主的形式,提升民主的层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9.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

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

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2,对中国环境的正确判断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3,中国的应对策略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经过这几年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2003——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较快增长,年均增收540多元,尤其是2010年、2011年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有所缩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到2012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已突破2.5亿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交融。彻底免除农业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上,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小块土地经营占主导地位,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整体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发展受到市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重大的产业。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上经营规模狭小、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仅靠农民的自身力量难以迅速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就

要求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增加各方投人,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务农收益,增加农民收人。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在提供技术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空间,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和各项合法权益。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加大推进城乡两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