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的初步探讨

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的初步探讨

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的初步探讨
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的初步探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4, 3, 54-61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4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journal/tcm

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10.12677/tcm.2014.32012

Using Infrared Image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Zhixia Yang*, Qi W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Email: yangzhixia0613@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 #wangqi710@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

Received: Feb. 26th, 2014; revised: Feb. 28th, 2014; accepted: Mar. 17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which the sub- jective and objective (macro and micro) analysis are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status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are formed to be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 fication method are combined with the infrared thermography, visible light image fusion and pat- 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which makes it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al colour effect of hu- man visual perception and good colour constancy, so as to extract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informa- tion and combine with other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o set up a TCM constitution multi-level iden- t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Infrared Image, Face Recogn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的初步探讨

杨志霞*,王琦#

*杨志霞(1974-),女,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2014届博士后,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心血管与中医体质学,E-mail:yangzhixia0613@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

#通讯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Email: yangzhixia0613@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 #wangqi710@https://www.sodocs.net/doc/e9103639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2月26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3月17日

摘要

通过对体质辨识方法进行主客观(宏微观)相结合的现代诠释,形成基于体质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识别、评估系统,并基于红外热像与可见光融合等模式识别技术,将人脸面色识别技术与中医体质辨识法有机结合,使更符合人类视觉感知的自然色彩效果和良好的颜色恒常性,以便提取体质辨识信息,与其他辨识法有机结合构建中医体质多层次辨识系统。

关键词

红外热像,人脸面色识别,中医体质辨识法

1. 引言

随着人类科学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体质学充分体现了该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阐述人类体质状态与疾病的相关性,指导疾病防治及养生指导的学科,是一门以传统法和现代科学法相结合的交叉性、应用性学科[1]。但需增强测量工具的研究以期客观呈现不同体质类型表征,包括光电工程在内的体质辨识辅助性设备,现主要围绕利用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法辨识中医体质进行综述:

2. 人脸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选题背景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s)是利用人体生理或行为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或许是人类的模式识别技能中使用最多的技能之一,主要具有广泛性、唯一性、稳定性和易采集性四个优势。

目前研究显示两大热点技术是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其中较常用和活跃的人脸识别技术,本质上是三维塑性物体二维投影图像的匹配问题,与指纹、虹膜、声音等相比,其独特性是1) 能隐蔽操作,非常适用于视频监控等安防场合[2];2) 更接近于人们之间的交互方式,侵害性小易被接受;3) 在识别时保存的人脸图片记录便于事后身份认定。但随着CSDN密码泄露,计算机为保证信息安全,联想电脑和微软即将推出的Windows 8采用人脸识别进行登录验证。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住宅、单位门禁考勤、电子护照及身份证、公安司法、自助、电子政务和商务等很多领域。

2.2. 关键技术

人脸识别主要有静态控制环境和动态不控制环境两种形式,通过人脸特征(肤色和灰度)和识别算法阐述,人脸定位作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3],目前研究是基于肤色建模为重点,再利用眼睛与嘴巴的三角形模板和人脸椭圆模板进行人脸匹配完成最终定位。

最近根据陈冠潼[4]等研究报道,将人脸检测算法与人脸识别共分四步:1) 对待检测的图像预处理;

2) 肤色检测;3) 灰度处理;4)搜集建立人脸特征数据库。总之,该模拟实现基于人脸检测与识别算法的应用程序,采用色偏校正、光照补偿、肤色区域侦测、膨胀、腐蚀、平滑Gabor小波滤波器等实现动态维护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最终表明具有较快速和准确的检测与识别效果。

2.2.1. 肤色模型

为排除背景、头发等非肤色部分干扰,同时缩小图像处理范围以提高后续处理效率,首先定位人脸区域,肤色是人脸重要信息不依赖面部细节特征,对旋转、表情等变化都适用,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和多数背景物体颜色有区别。肤色因不受头的姿态、面部表情、人脸部分遮挡等影响,在人脸定位中最常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人脸检测[5]。

肤色检测作为人脸检测第一步,通过检测肤色将潜在人脸区域从复杂背景进行分离,面部特征提取以确证。肤色特征主要由肤色模型描述,主要色彩空间是:RGB(红绿蓝三基色)、rgb(亮度归一化的三基色)、HIS(色调、饱和度、亮度)等。基于肤色的人脸定位,关键是颜色空间选择及肤色聚类选择。在既往10多年里,研究者在不同色彩空间对肤色建模,提出许多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算法[6]。

2.2.2. 人脸面部特征提取

基于肤色聚类模型的算法在定位人脸区域时,效果很好,但用来二值化图像,在眼睛定位时不能突显眼睛轮廓导致效果较差甚至不能定位到眼睛。在人脸定位面部特征中,以眼睛和嘴巴最显著,眼睛是最易提取特征。在光照均匀而不是聚焦于人脸某部分条件下,首先,将RGB图片转换到标准RGB色彩空间(rgb),用肤色轨迹提取肤色像素与嘴唇像素,通过检查提取肤色区域中是否有嘴唇像素初步排除了非人脸区域;其次,利用人脸区域在标准的RGB色彩空间(rgb)蓝色分量及瞳孔的反光对眼睛区域定位;最后,根据眼睛与嘴唇在人脸区域的几何分布特征对人脸定位。此利用肤色模型、肤色分割处理和利用眼睛与嘴巴构成三角形,结合人脸椭圆模板匹配的人脸定位算法,对于不同背景的人脸图像等有较好定位效果[7]。

3. 基于红外热像的面色识别技术

人脸面色诊断是依据人脸的面部颜色特征进行诊断,是中医面色诊断研究主要内容,利用计算机自动分析面部特征,由于人脸图像信号获取的环境要素不稳定,常使人脸图片颜色不一致,需要校正。人脸检测是指在输入图像中确定是否有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就返回图像中所有人脸的位置与范围,是人脸识别不可缺少的预处理。由于识别和注册的光照环境不同,导致识别性能下降,这也是制约现有人脸识别系统真正被用户使用的最大因素。

人们最熟悉的传统人脸识别技术已有30多年历史,主要是基于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方式,但该方式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目前能克服光照变化不利影响的,即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8],在精度、稳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体系统性能超过三维图像人脸识别,使人脸面色识别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

4. 人脸面色识别技术在中医诊法中的应用

4.1. 研究背景

“全息”一词源于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记录现象并在激光照射下显像的全息摄影术(Holography),由此产生的全息照片即使碎成小块,每块仍能再现出整个物体的全部景象。张颖清在多年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首次将“全息”概念引入生物学领域。1973年,张颖清把全息律从人体进一步推广到生物学领域,提出了“生物体结构的全息定律”,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9]”。

中医学历经2000多年充分体现着全息科学法特点,面部作为机体相对独立部分,具有整体性和脏腑系统性全息反映现象,是机体在头部的全息之一。根据中医关于面部与整体和脏腑的全息反映理论,通过诊察面部各全息反映区的形态、色泽的变化和反应,来诊断和治疗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称面部全息诊疗[10]。

早在《黄帝内经》记载了面部整体全息及脏腑系统全息两种形式。《灵枢·五色》对全身脏腑肢节在面部的投影区作了详细的划分及规定,共包括首面、咽喉、肺、心、肝、胆、脾、胃、大肠、肾、脐、小肠、膀胱、子宫、肩、臂、手、膺乳、背、股、膝、胫、足、股里、膝髌等25个区域。局部通过各个不同位点或区域反映整体,并与其空间结构模式相同或相近,在人体形色全息现象中,整体各组织器官在局部无特异区域,局部只是通过其组织形状和色泽变化来反映整体功能状态。在脉诊、舌诊等微诊系统中表现尤明显[10]。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充分表明,人体手足三阳经脉及督脉,都汇聚于头面部,是人体气血精华汇集之处,气血在头面运行活跃,故能使头面部皮肤肌肉坚定,人面乃多气多血之处,能反映脏腑功能正常与否的一面镜子,提示气血通过经络上行输注于面部[11]。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卷五》“看病必察色,察色必先观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提示面诊能了解全身正气盛衰及邪气深浅程度,以推测病情进退顺逆预后。至明清时期,望面诊病已广为医家所用。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学诊断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此既受医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辨证精确性和重复性存在局限。因此,中医四诊采集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前提。

4.2. 理论依据及可行性

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辨识人脸面色是基于《中医诊断学》(全国统编教材)望面色诊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即中医五脏配五色的理论,观察面色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的变化对面部红外热像图测量的区域温度差,再按照中西医学理论诠释红外成像面部热图的临床意义。

光泽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元素,目前的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尚难以区别各种光泽。采用红外成像面部检测技术能直接看到面部温度,并能排除因为人体皮肤颜色不同或四季颜色变化等干扰因素所导致偏差,直接获取皮肤温度,简单安全信度高。正常人体由于精神气血津液与脏腑功能正常,所以精气内含,容光焕发,正常人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应荐[12]等认为中医学理论核心是注重整体辨证观和动态平衡观,红外技术可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采用红外技术来研究中医学,例如藏象经络学说和辨证诊断研究,而且红外技术的特点是人体表面热辐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符合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将红外辐射光谱引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广阔前景。

本课题组在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琦教授带领下,拟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采集人体红外成像,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检者的中医体质判定,使用红外成像检测人体面部五官区域的热值,并按照九种中医体质进行辨识,建立人脸面色识别数据库,利于指导中医临床科研应用。

4.3. 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4.3.1. 关键技术

研究表明中医面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关键技术包括:面部图像采集环境和方法的标准化,面部分割

及面部器官分离,面色识别,建立面色诊数据库[13]。

4.3.2. 检测仪器的发展历史及可行性

日本在面部肤色分光测定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标准肤色板,曾利用摄像机与电视机进行彩色照像,测定面部皮肤温度,发现面色与温度的相关规律是,随温度从高到低面色依次为白、红、橙、黄、绿、绛红、紫、青、蓝、黑共10色,每色温度差为0.3℃,以面白、红为实,橙黄为稍实;黑、蓝为虚;紫红为稍虚;绛红、绿为正常[14]。国内面部色诊的实验研究始于1978年,是采用自动测色仪对我国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面部色度进行测定,并对正常人面部光谱反射逐步波段进行反射率测定,制定中国人标准肤色板。

在面部色诊客观化的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红外热象仪为研究手段进行了“阴阳寒热红外面图”的研究;并采用单光栅法发现正常人的面廓照像花纹对称;还有应用色差计、光电血流容积仪、国产ATIR-M301非制冷型红外中医检测设备、中医色诊图像采集系统等对面部色诊的相关理论进行客观表述,并对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的面部色诊展开研究,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15]等将光子学技术应用到中医色诊,以求中医诊断向定量化、自动化发展。

总之,国内外面部色诊客观化的研究提示:1) 正常机体功能在面部的全息反映状态(包括形态、色泽的变化),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面部色泽的变化与机体温度(生理、病理)有一定关系;3) 正常面部全息反映区呈对称性。根据颜色光学理论,人体面部的色泽能用色调、亮度、采度三个量表示,五色的青、赤、黄、白、黑相当于色调,光泽指肌肤鲜明、润泽、明暗等,相当于亮度和采度的综合。因此,今后运用现代颜色光学理论,借助于先进的测色仪器(色差计、三色目视比色计、色标测色法等),再结合计算机对正常颜色和病色进行定量比、数据化研究,观察面部微循环,结合神经、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的生化指标,实现面部色诊客观化。

4.3.3. 区域划分

面部特征定位是检测特征位置,通常定位额头、左颊、右颊、鼻、目眶和口唇6个面部特征。《素问·刺热》面部分候脏腑理论认为: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观察色泽能诊察相应脏腑病变。傅言[16]等研究在各类型中(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健康人)作了实验,在各自的人脸图像上五个典型区域(额头、左脸颊、鼻面、右脸颊、下巴)取若干32 × 32、64 × 64大小的色块,颜色提取方法为均值法(Average)、中位值法(Mean)及色彩空间(RGB、HSV、Lab),然后用各种计算颜色指标的方法和在各种色彩空间下对比,证明无论用什么办法和色彩空间,对一个人而言肤色都稳定。

4.3.4. 人脸面色识别与中医辨证、辨病及辨体的相关性

人类由视觉所收集的信息占全部信息80%,最先实现客观量化就是颜色视觉;常色的色度测定主要依据肤色、性别、四季、正常人一日四时肤色变化等;面部病理五色测定,即1) 面色淡白组的L值最高,面色萎黄组的b值最高且已有L值稍低;面色黯黑组的L值最低;面色青紫组的L值较低;面色红赤组的a值最高;2) 阳虚证患者色差最大,为4.49NBS;阴虚证次之,为3.81NBS;血虚证为2.56NBS;气虚证色差最小,为1.27NBS;3) 血液病患者气虚组面色L值高,a值低,b值正常,故显现白而有光泽的面色,即白光白;血虚组L值低,a值低,b值特别高,故见黄白相兼,以黄为主,而且少光泽的萎黄面色[13]。提示颜色是色调变化,光泽是明度变化。近十几年,国内医学界由于将颜色光学理论等引入中医诊断领域而有收获。

毛红朝[17]等对可疑病人脸色与病例库中标准病例脸色之间的配准进行了研究,将基于肤色模型和动态外观模型的人脸多特征点精确定位法结合,面向中医望诊的人脸图像特征定位,利用所得特征点对人

脸划分区域,提取颜色特征,实现图像配准,而考虑将此人脸放入病例数据库来作为辅助诊断系统。

李洪娟[18]等利用红外成像技术,以中医面诊理论为依据,通过对316例体检者面部红外热图的目鼻唇额颊颏等区域热值数据分析,探求不同面部红外特征和区域寒热偏离及其与脏腑疾病关联性,提示红外成像面诊是面部诊断技术的延伸发展。

4.3.

5. 标准光源

郑冬梅[19]研制中医色诊图像采集系统,整体制作为箱体式上下结构,系统选择色温5500 K氩等模拟日光光源,反射率大于96%聚四氟乙烯悬浮树脂涂层积分球漫射照明,分辨率为4752像素× 3168像素调谐数码相机采集图像,通过对40例中青年和60例老年人面部图像拍摄的采集实验证明:面部图像采集系统能用RGB和Lab颜色空间的数据准确定量人脸面部的特征色诊信息,能提供中医色诊信息客观化的参考依据提示青中老年人面部特征色度存在的明显色度差,能采集到色彩纯正、清晰度高中医色诊图像。

4.4. 局限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客观化诊断作了大量努力,但迄今为止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忆勤[13]等发现其局限性主要在于:1) 标准光源:目前存在频闪、发热量大、使用寿命短等缺点,光源的标准化问题是关键技术;2) 面色诊仪器: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检测设备,而中医病证面色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才起步;3) 目前无公认的舌面色图像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参照平台。总之,目前人脸面色识别技术仍处于半自动化操作,未考虑到图像样本的色彩标准化问题,由于样本采集环境变化,导致由光照等因素引起样本彩色失真,故需要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设备下采集,使脸色图片能还原到一个标准空间,才能保持不同时期采集样本一致。

5. 人脸面色识别与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法的相关性研究

5.1. 中医体质内容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人自出生存在个体和人群体质特征差异的客观体现。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转化与差异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因素,强调体质形成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结果。总之,体质遗传基础及在生理、生化和免疫等表现将全面促进体质学说的研究发展[20]。

5.2. 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法内容

健康状态(Health State)是指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适应外界环境能力的综合状态,能体现健康状况和态势[21]。中医体质辨识,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从而把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治疗、预防以及养生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22]。针对体质辨识得到信息,提取有效的、可供计算机处理的主观信息(体质量表)、客观信息(舌脉面色)、生物信息(基因),采用人体摄像、医学影像等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的定量分析计算和精确模拟,使体质的表现状态及特征以三维数字化和视觉化呈现。

5.3. 研究基础(实践转化)

中医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具有指导性和体现应用性价值。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药理论形成源头,

王琦教授带领本课题组利用文献学、发生学、思维科学、比较学等综合办法,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23]。例如,体质之“象数–形神一气”,外在征象之形寒怕冷;面象之面白;舌象之舌淡胖嫩苔水滑等。“数”之怕冷程度,怕冷季节;脉之迟,一息不足四至;预测之数:变为气虚兼夹质或阳虚证等,体现了归结为“一气”,“气一元论”的思想[24]。

《黄帝内经》最早有中医体质分型记载,当时医家通过人的形、色、体、态、神诸方面观察,“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作为基本研究法,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心理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体质分类。王琦教授在此基础上,采集了流调总数达12,471例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证据,正式把中医体质学分类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共9种基本类型[25],目前已成为公认的国内学术界分类标准。

6. 展望

西医学是在近二百年来借助科技手段的力量得以快速发展,为中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辅助诊断技术。而红外检测人脸面色识别技术的发展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将其应用于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局限性表现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舌体、面部诊断及少数面色识别,专家提出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26]:①具有中医特性及明确诊断指标的设备;②深化中医理论,因为体表所反映病症不完全来自体内也可能是体表本身功能障碍;③加强中医与物理、机电等多学科合作是突破的关键。总之,该研究应更多关注于五官、皮肤、经脉及中医证型等中医诊断方面,将有利于中医体质学发展的更客观与系统化。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1CB5054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琦, 著. 倪诚, 整理(2012) 王琦学术思想说要, 王琦医书十八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苏剑波, 徐波(2001) 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导论——人脸识别与语音识别.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上海.

[3]宋红, 石峰(2004) 基于人脸检测与跟踪的智能监控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1, 966-970.

[4]陈冠潼, 李建明(2013) 人脸检测与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硕士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

[5]Chiang, C.C. and Huang, C.J. (2005) A robus method for detection arbitrarity titled faces in colour image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26, 2518-2536.

[6]Lin, C. (2007) Face detection in complicated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illuminaction conditions by using YCbCr color

space and neural network.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8, 2190-2200.

[7]沈常宇, 许潘园(2007) 肤色建模和肤色分割的人脸定位研究. 光电工程, 9, 103-107.

[8]程(王莹), 童卫青(2009) 基于近红外图像的人脸检测. 硕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9]张颖清(1982) 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内蒙古.

[10]王琦, 于卫东, 王玲, 苏庆民, 编著(1988) 中医现代研究丛书——中医全息诊疗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

汉.

[11]阎金海, 郭辉, 赵翼生, 等(2004) 形色面诊.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

[12]应荐, 沈雪勇, 张志枫, 等(2006) 乳腺增生病患者舌面各部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 38-40.

[13]王忆勤, 主编(2008) 中医面色诊研究.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14]蔡光先(1985) 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3, 55.

[15]刘颂豪, 邓铁涛(2001) 光子中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4, 241-243.

[16]傅言, 张大鹏(2006) 基于图像分析的中医面诊及在肝病上的研究. 硕士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7]毛红朝, 林坤辉, 周昌乐, 等(2007) 面向中医望诊的人脸图像配准.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 118-121.

[18]李洪娟, 沙莎, 李婷婷(2012) 面部红外成像诊法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7, 787-790.

[19]郑冬梅, 郭东杰, 戴振东, 等(2011) 中医色诊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及实验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5, 731-737.

[20]杨志霞, 王琦(2013) 中医体质学与现代免疫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3年第二届国际体质医学论坛, 中华中医

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中医体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304.

[21]王琦, 著. 马晓峰, 整理(2012) 中医健康三论. 王琦医书十八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2]王琦(2008) 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 环球中医药, 3, 5-6.

[23]王琦, 著. 郑燕飞, 整理(2012) 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研究. 王琦医书十八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4]王琦(2012) 专题讲座——中医原创思维十讲——中医原创思维的路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7, 2877-2878.

[25]王琦(2005)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4, 1-8.

[26]袁永明, 陈晓(2007) 红外技术在中医学的运用. 中医药学报, 1, 55.

中医体质辨识9种体质汇总

体质: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中医辨体描述:平时性格随和开朗,患病较少,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应有节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体质:阳虚质(B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辨体描述:阳虚体质易患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水肿、痛经、月经延后、闭经、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等疾病。 饮食上宜多吃容易“发”(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蒜、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山楂等。 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自行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药物可酌情服用金匮肾气丸等。

体质:阴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偏瘦。 常见表现: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疲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中医辨体描述:阴虚体质易患高血压、心律失常、脑中风、咽炎、肺结核、糖尿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 饮食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鸭肉、百合、豆浆、银耳、木耳、梨等。少吃狗肉、虾、韭菜、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 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药物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中医体质辨识九大体质系统及健康指导

一、平和质 相对健康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为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肤色润泽,头发稠密,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肠胃俱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脉搏和缓。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保健指南饮食有节:不要过饥过饱,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劳逸结合:生活应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不宜食后即睡。坚持锻炼:根据年龄和性别,参加适度的运动。如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二、气虚质 精神不振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为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色淡红,舌有齿痕,脉搏较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方面,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养生指南食物宜健脾:如黄豆、香菇、鸡肉、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起居勿过劳:午间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运动宜柔缓: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不宜做出大汗的运动。

三、阳虚质 怕冷喜暖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为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搏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多、肿胀、泄泻等病。在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方面,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养生指南1、食宜温阳。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等温阳之品,少食鸭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2、起居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冬季尤其要注意足下、背部、腹部的保暖。3、运动避寒。冬天应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的环境中运动,可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户外锻炼。

中医体质辨识规范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本收藏两文经比较,内容相同,但出处及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 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 等)试用。 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 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中医体质辨识 九种体质

Forpesnauseonysudyandresachnofrcmmercause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意思是治病要辨清体质,因人而异。中医体质辨识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治未病”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有利于实施个体化诊疗,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对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共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调理 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气海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 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两次,10天1个疗程。 艾灸法:雀啄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足三里、气海穴,距离皮肤约2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经络保健 平和质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首先,将按摩油均匀滴到背部正中线及两侧,自颈部到腰骶部自上而下用手掌掌面进行推擦,与自颈部沿圆弧线到两侧腋窝的推擦相交替,各12次,再沿督脉及两侧第一侧线的膀胱经循行,每隔1寸左右即用拇指进行点、推、而下对督脉、两侧竖脊肌进行叩击。遍后,右手五指稍微并拢,用指端自上5~3 揉,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培训课件

平和质–健康派(树型结构)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爱得病,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等为主要特征。 ?占人群比例:32.75%。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多于老年人。 ?常见表现:力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 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平和体质若不注意后天调养,亦可变为偏颇体质。 ?中医保健方案: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 拳 气虚质—气短派(树型结构)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占人群比例:12.71%。以西部和东北地区多见,无业和重体力劳动者多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中医保健方案: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阳虚质—怕冷派(树型结构)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占人群比例:7.9%。以东北地区和女性多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保健方案:可多吃容易―发‖(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花椒、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冰糕、黄瓜、藕、梨、西瓜等。 ?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夏季避免吹空调电扇。 ?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治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范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差不多分类和特点、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中医体质学者按照人体形状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打算“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大夫、科研人员及有关治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专门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平和体质】 体形匀称健壮,“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睡眠好,二便正常,平时不爱得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调养方式: 饮食不要过饱、过饥、过冷、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适度进行运动锻炼。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气虚体质】 说话没劲,容易呼吸短促,经常出虚汗,经常疲乏无力,肌肉松软不实。这种人容易感冒,不耐寒暑,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调养方式: 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太极拳、气功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阳虚体质】 总是手脚冷,不敢吃凉东西;受凉或吃冷东西,容易拉肚子。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比别人容易感冒。性格多沉静、向。这种人肌肉松软不实,耐夏不耐冬。舌淡胖嫩,脉沉迟。 调养方式: 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多晒太阳,选择南方或、充足的高楼居住,多晒太阳(曝背)、撞背(振奋督脉阳气)。可练习闭目金鸡独立,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艾灸关元、命门、足三里。可服金匮肾气丸。

中医体质辨识-九种体质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意思是治病要辨清体质,因人而异。中医体质辨识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治未病”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有利于实施个体化诊疗,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对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共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调理 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气海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 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两次,10天1个疗程。 艾灸法:雀啄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足三里、气海穴,距离皮肤约2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经络保健 平和质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首先,将按摩油均匀滴到背部正中线及两侧,自颈部到腰骶部自上而下用手掌掌面进行推擦,与自颈部沿圆弧线到两侧腋窝的推擦相交替,各12次,再沿督脉及两侧第一侧线的膀胱经循行,每隔1寸左右即用拇指进行点、推、揉,3~5遍后,右手五指稍微并拢,用指端自上而下对督脉、两侧竖脊肌进行叩击。 运动保健 建议平和质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日进行半小时~1小时的有氧运动。推荐保健运动为八段锦、太极剑以及太极拳。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最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 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3.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中医体质中医体质辨识表 1.阳虚质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 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以下问题 (1)您手脚发凉吗? 1 2 3 4 5 (2)您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吗? 1 2 3 4 5 (3)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 1 2 3 4 5 吗? 1 2 3 4 5 (4)您比一般人不了寒冷(冬天的 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 (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 1 2 3 4 5 1 2 3 4 5 (6)您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 舒服或者怕吃(喝)凉东西吗? 1 2 3 4 5 (7)你受凉或吃(喝)凉的东西后, 容易腹泻(拉肚子)吗? 判断结果:□是□倾向是□否 2.阴虚质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 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下问题 (1)您感到手脚心发热吗? 1 2 3 4 5 (2)您感觉身体、脸上发热吗? 1 2 3 4 5 (3)您皮肤或口唇干吗? 1 2 3 4 5 (4)您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吗? 1 2 3 4 5 (5)您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吗? 1 2 3 4 5 (6)您面部两潮红或偏红吗? 1 2 3 4 5 (7)您感到眼睛干涩吗? 1 2 3 4 5 (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 1 2 3 4 5 判断结果:□是□倾向是□否 3.气虚质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 (1)你容易疲乏吗? 1 2 3 4 5 (2)您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吗? 1 2 3 4 5 (3)您容易心慌吗? 1 2 3 4 5 (4)您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吗? 1 2 3 4 5 (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 1 2 3 4 5 (6)您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 1 2 3 4 5 (7)您说话声音无力吗? 1 2 3 4 5 (8)您活动量就容易出虚汗吗?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中医体质辨识及调养方法

中医体质辨识及调养方法 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护决定。先天我们无法选择,但后天可以通过悉心调养去改变。 常见体质可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平和体质】体形匀称健壮,睡眠好,二便正常,平时不爱得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 调养方法:饮食不要过饱、过饥、过冷、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适度进行运动锻炼。 【气虚体质】说话没劲,容易呼吸短促,经常出虚汗,经常疲乏无力,肌肉松软不实,容易感冒,不耐寒暑。 调养方法: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平时可按摩或灸气海穴、关元穴。 【阳虚体质】总是手脚冷,不敢吃凉东西;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性格多沉静、内向;这种人肌肉松软不实,耐夏不耐冬。 调养方法: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多晒太阳,可温和灸关元穴、命门穴。 【阴虚体质】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喜冷饮;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耐冬不耐夏;容易患虚劳、失眠。 调养方法: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芝麻、百

合、地瓜、山药;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可经常按揉太溪穴、三阴交穴。 【痰湿体质】心宽体胖是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容易困倦。皮肤出油,多汗且黏,眼睛浮肿,经常感到喉咙里有痰,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 调养方法:饮食清淡,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可经常按揉足三里穴、丰隆穴。 【湿热体质】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 调养方法: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可经常按揉或拍打支沟穴、阴陵泉穴。 【气郁体质】性格内向不稳定,多愁善感、忧郁脆弱,一般比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 调养方法: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可经常按揉合谷穴、太冲穴。 【血瘀体质】刷牙时牙龈易出血,眼睛常有红丝,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容易出现瘀斑。 调养方法: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并保持足够的睡眠;可经常按揉期门穴、血海穴。 【特禀体质(过敏体质)】对花粉或某些食物过敏等,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季节变化,易引发宿疾。

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

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 大千世界,人各百态。每个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遗传特征,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身体情况,包括脸色、声音、胖瘦、壮弱、行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中医体质分为以下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体质也不同,认清自己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你是什么体质呢?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你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吗? 一:平和体质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睡眠好,二遍正常,平时不爱生病,性格开朗。阴阳气血调和,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时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适度进行运动锻炼。 二:气虚体质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夏避暑;冬避寒;防过劳。 ?体育锻炼: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宜散步、慢跑、打太极等。 ?精神调适: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提升自信心和精气神。 ?饮食调理: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8.3.4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及保健要点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及保健要点 (一)平和质 1.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保健要点 ①饮食保健 对于阴阳平和的老年人应丰富饮食的种类,形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建议选择具有健脾、滋肾作用的饮食,如小麦、黄豆、山药、豆腐、木耳、苹果等。 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

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②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气海、大椎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两次,10天1个疗程。 艾灸法:雀啄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足三里、气海穴、大椎穴,距离皮肤约两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③经络保健 平和质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首先,将按摩油均匀滴到背部正中线及两侧,自颈部到腰骶部自上而下用手掌掌面进行推擦,与自颈部沿圆弧线到两侧腋窝的推擦相交替,各12次,再沿督脉及两侧第一侧线的膀胱经循行,每隔1寸左右即用拇指进行点、推、揉,3~5遍后,右手五指稍微并拢,用指端自上而下对督脉、两侧竖脊肌进行叩击。 ④运动保健 建议平和质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日进行半

10.中医院中医体质辨识考试题

中医体质辨识考试题一、单选题 1、老年中医体质辨识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 B )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2、老年中医体质辨识记录表包括( C ) A、30项 B、32项 C、33项 D、35项 3、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问题,询问居民近( B )的体验、感觉。 A、半年B、一年C、一个月D、三个月 4、下面哪项不是平和质的特征( D ) A、体态适中 B、面色红润 C、精力充沛 D、腹部肥满 5、下面哪项不是气虚质的特征( B ) A、疲乏 B、口燥咽干 C、气短 D、自汗 6、下面哪项不是阳虚质的特征( C ) A、阳气不足B、畏寒怕冷C、肤色晦暗D、手足不温 7、下面哪项不是阴虚质的特征( D ) A、阴液亏少B、口燥咽干C、手足心热D、手足不温 8、下面哪项不是痰湿质的特征( D ) A、体型肥胖B、腹部肥满 C、口黏苔腻 D、口苦苔黄腻 9、下面哪项不是湿热质的特征( C ) A、湿热内蕴B、面垢油光C、面色红润D、口苦苔黄腻 10、下面哪项不是血瘀质的特征( D )A、血行不畅B、肤色晦暗C、舌质紫暗D、手足不温 11、下面哪项不是气郁质的特征( A ) A、血行不畅B、气机郁滞C、以神情抑郁D、忧虑脆弱 12、下面哪项是特禀质的特征( A ) A、过敏体质者B、面色红润C、手足心热D、手足不温 13、老年人体质判定标准除各条目得分相加之和≥( C )分判定结果为是 A、8 B、10 C、11 D、17 14、老年人体质判定标准各条目得分相加之和≤(A )分判定结果为否 A、8 B、10 C、11 D、17 15、老年人体质判定标准各条目得分相加之和为(B )分判定结果为倾向是 A、8 —9 B、9--10 C、10--11 D、7--8

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9种体质中医保健方法

老年人体质的中医保健方法 -----平和质 平和体质就像人们手中的天平,健康的指针基本在正中的“0”刻度左右摇摆。 月有阴晴圆缺,四时有寒热温凉,没有常青树,也没有永动机。如果你自恃身体棒棒,或饮食不节,或过劳玩乐,或安逸懒散等,长此以往,康将不康。平和质的人,重在维护。 一、情志调摄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听音乐、阅读、旅游、种植花草等放松心情。 二、饮食调养 不要过饥过饱,也不要进食过冷过烫或不干净食物;粗细粮食宜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食品;注意戒烟限酒。 ①春宜多食蔬菜,如菠菜、芹菜、春笋、荠菜 ②夏宜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菠萝等,其他清凉生津食品,如金银花、菊花、鲜芦根、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均可酌情食用,以清热祛暑。 ③长夏宜选用茯苓、藿香、山药、莲子、薏苡仁、扁豆、丝瓜等利湿健脾之品,不宜进食滋腻碍胃的食物。 ④秋宜选用寒温偏性不明显的平性药食。同时,宜食用濡润滋阴之品以保护阴津,如沙参、麦冬、阿胶、甘草等。 ⑤冬宜选用温补之品,如生姜、肉桂、羊肉等温补之品。三、起居调摄 起居宜规律,睡眠要充足,劳逸相结合,穿戴求自然。四、运动保健 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耐受程度,选择适合的运动健身项目。五、穴位保健:涌泉穴、足三里穴 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老年人体质的中医保健方法 ——气虚质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17263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 体质: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 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中医辨体描述:平时性格随和开朗,患病较少,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 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应有节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 体质:阳虚质(B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辨体描述:阳虚体质易患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水肿、痛经月经延后闭经、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等疾病。 饮食上宜多吃容易“发”(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蒜、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 瓜、、藕、梨、西瓜、山楂等。 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自行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药物可服用金匮肾气丸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 体质:阴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偏瘦。 常见表现: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 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疲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中医辨体描述:阴虚体质易患高血压、心律失常、脑中风、咽炎、肺结核、糖尿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 饮食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鸭肉、百合、豆浆、银耳、木耳、梨等。少吃狗肉、虾、韭菜、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药物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