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怎么回事

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怎么回事

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怎么回事

导语:血液疾病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人们对于血液疾病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有待加强,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

血液疾病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人们对于血液疾病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有待加强,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够很方便的通过检查来发现一些疾病,例如血液疾病的检查也是一个常规的检查项目,其中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是常见的现象,对于一些疾病有指示作用,那么,全血粘度低切偏高怎么回事呢?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低切偏高这种检查结果说明了人体内部的血液情况比较差,

血流变学之粘度测定方法与要点 血粘度的测定是血流变学检验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测定方法: 目前测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毛细管法和旋转法。两者测定的原理和理论依据也不相同。 1、毛细管法: 毛细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测定方法,毛细管法测血粘度的测定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道半径成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粘度成反比。 管道半径R、长度L、压力都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恒定,那么流量Q就只与粘度η有关,而如果我们恒定流量Q,那么粘度η就与时间t成正相关,即η=f。如果用一已知粘度的流体做对照就可以测出血液的粘度。 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检测在开放的环境下以大气压和重力势能为动力,以水为对照,只能测出比粘度。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后来人们用泵和阀作为压力的控制,将整个系统放于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了其他影响,因此也可以用毛细管法测出粘度。 2、旋转法: 旋转法是后期出现的血粘测定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根据粘度的定义:粘度是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η=τ/(dV/dH),只要测得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就可以知道粘度。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 ①同轴的双筒或锥板,一个静止悬垂B,一个转动A,中间放入满血液,当转子A转动时,由于粘滞性将给悬垂体B一个力,这就是粘度产生的内摩擦力,使垂体转动一个角度,同时,金属丝L就有一个α扭曲,如果L的弹性强度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切变应力,同时两转子之间不动层的速度差就是转子速度之差,距离当然也是知道的,根据η=τ/(dV/dH)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粘度。 ②同轴双转子浸于血液中转动,由于外转子转受血液粘滞力阻碍,较内转子有滞后,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很容易可以求得内摩擦力,所以也可以如上计算出粘度。 二、方法学评价: 当然,不管从那方面来讲,旋转法都较毛细管法为好。 首先,毛细管法的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公式,而泊氏公式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经验性近

1、一些重要体检指标含义 总胆固醇(Tch、CHOL):如增高表示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糖尿病、粘液性水肿等。减低则甲亢、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甘油三酯(TG、TRIC):如增高表示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脂肪肝等。减低则甲亢、肝功能严重衰竭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如减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增高时对身体有益。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如增高表示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减低时对身体有益。 甲胎蛋白(AFP):增高:肝癌、肝硬化、恶性畸胎瘤、肝母细胞瘤、卵黄囊肿瘤、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如增高表示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服用损肝药物、饮酒过量等。 乙肝“二对半”:HBsAg和HBsAd(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HBeAg和HBeAd (乙肝e抗原和抗体);HBcHb(乙肝核心抗体)。正常均阴性。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性阳性≥2.1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 性阳性≥2.1 + 3、乙肝e抗原(HBeAg) 性阳性≥2.1 4、乙肝e抗体(HBeAb) 性阳性≥2.1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 性阳性≥2.1 阴阳阴阴阴 2、血脂化验报告讲解 血脂升高的直接后果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病。因此,在体检查中血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血脂检测可以分为: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是对健康不利的血脂成分,而载脂蛋白A是对健康有益的,即所谓“好的胆固醇”。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血流变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体检报告中一些符号的含义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表示阳性;用“(-)”表示阴性;用"(±)”表示"弱阳性";用"(-)"表示"阴性"。 体检报告中+和-两个符号的意思 “阳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尿常规化验时,尿蛋白“阳性”或“(+)”,则表明尿液中可以检测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见于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发热性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即检验结果异常,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若乙肝“二对半”检验结果为表面抗体“阳性"或“(+)”,则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见,这个目的“阳性”是好的。 体检报告中其他符号的意思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一般情况下,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WBC)计数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310⒐/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或“!”)给予着重指出,以提示大家注意。 专家教你看尿常规检查结果尿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1.心脏功能:(15项) 1)脉率(PR):此值反映每分钟脉搏波速率,亦即脉搏快慢情况,其单位是次/分. 2)每搏心搏量(SV):指心脏每搏一次所排出的血量。正常人的心搏出量为80—90毫升/搏。 3)每分钟心输出量(CO):指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量。正常成人约6—10升/分。 4)心搏指数(SI):由于个体差异,所以对心搏血的供需关系是否平衡必须了解。因此,这 一指标即为反映这种关系的数值。正常人约50—60毫升/搏/米2。公式中的米2,为体表面积。 5)心脏指数(CI):为反映每分钟心脏搏血的供需关系,常采用此指标。正常时此数值为3—7 升/分/米2。 6)左心有效泵力(VPE):此指标系反映左心房有效搏血的收缩力量。正常值约1.8公斤/搏左 右。 7)左心能量有效利用率(EWK):这是指左心收缩时产生的能量能够提供给推动血液循环的 势能百分率,正常时约为0.28—0.30。 8)心肌耗氧指数(HOI):这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心肌的耗氧程度,耗氧程度愈高, 意味着心肌负荷愈高。此值受心率、血压和收缩期时值的影响。心率快、血压高、收缩时值大者,耗氧亦多,反之则少。通常其正常值为15—26 。 9)心肌耗氧量(HOV):指心脏每分钟消耗氧的毫升数。此值受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心 率快,收缩力强时,耗氧即多。其正常值为24—42ml/min。 10)左心搏功指数(LVWI):为左心搏动时每平方米表面积每搏所作的功。根据牛顿力学原理, 1克物体提高1米称之为1功,故本参数的实际含义是左心收缩推动的血液量达到每搏某一压力高度所作出的力学变化。这是判断心脏负荷和功能状况的指标。此指标受SV、收缩压和体表面积的影响。SV、SP高时,作功就高,相反则低。正常值约40—78g.M/搏/米2。 11)心肌血液供耗率(CMBR)或曰心内膜心肌存活率(EVR);此参数指每分钟心肌的实际血液供 应量和消耗需要量之间的平衡比率,亦即供需能否平衡。正常时此值应大于或等于1,否则,即提示供需失衡。 12)心肌血液灌注量(CMBV):这是指经心脏冠状动脉灌注流的每分钟实际血液量。此值受CO、 CCP和舒张时期值的影响。CO大、CCP高、td长则CMBV大,反之则小。其正常约为NCO 的5%左右。250—400ml。 13)心肌血液需要量(CMBN):心脏冠状动脉灌注流的每分钟需求量。正常值200~400毫升/ 分钟。 14)体外反搏增搏量(SVr):这是用于计算机外反搏治疗时能增加的搏血量数值,其单位为毫 升/搏。 15)体外反搏增搏率(RSVr):指体外反搏增加的搏血量与原搏血量之比值。一般要>0.3。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压积测定 【参考值】男性 0.40~0.54 ,女性 0.37~0.47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全血粘度值(mpas)切变率(1/s) 1200.00 230.00 35.00 41.00 全血高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这三组数据各自的意义?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哪一组更有意义? 答: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表示。计算公式是; 速度差(cm/s)切变率(g)-----------------------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1/秒(s-1) 距离差(cm) 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6、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牛顿的粘度定律是: 剪切应力(t)帕斯卡(Pa) 粘度(h)-------------------------------------------帕斯卡.秒(PaS) 切变率(g)秒-1(S-1) 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进一步,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饿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这点对我们检测全血和血浆粘度以及分析检测结果十分重要。 全血粘度: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白细胞3.8(正常4.0~10.0) 中性粒细胞数1.5(正常2.0-7.0) 淋巴细胞百分比48.3(正常20-40) 中间细胞百分比12.5(正常3-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9.2(正常50-70) 白细胞总数偏低,白细胞分类大致正常。 白细胞数值减少的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身体受到急性或慢性有害放射性物质的照射等等。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与迟发性脑病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29T13:40:09.997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张世锋聂丹郭伶俐[导读]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在病情好转数天或数周后部分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加重.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116031)【摘要】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对预后的关系。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并发中毒性脑病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检查治疗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在病情好转数天或数周后部分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表现为精神症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四肢肌张力增高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9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7例,女3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岁。 1.2研究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及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分析归纳该病与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流变全血粘度之间的关系。 2.结果 实验室检查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增高86例,最低15.620umol/L,最高值>50umol/L,平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约为:27.456umol/L。血流变全血粘度:正常6例,轻度增高56例,中度增高33例。 3.讨论 已有不少学者报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迟发性脑病的相关因素与年龄、并发疾病、昏迷时间长短等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除以上因素外,尚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全血粘度增高有一定的相关性。 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机理:(1)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阻塞。(2)损伤血管内皮细胞。(3)促进血小板激活。(4)增强凝血功能。(5)促进平滑肌增值。(6)细胞毒化作用。(7)刺激LDL氧化等[1]。机体长期处于高同型半胱氨酸状态,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损害了内皮细胞的依耐性舒张功能,引起血管的慢性炎性损伤。有报道[2],一氧化碳中毒动物脑循环的全血黏度经历了一个先显著降低后明显升高的趋势,并持续到21天,同时血浆黏度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于染毒后显著升高,并持续14天之久。提示持续的血液高黏滞性是一氧化碳中毒后脑循环异常的特征性变化之一,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回顾性分析表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全血粘度增高时,对脑的微循环障碍及低氧血症更加敏感,发生中毒性脑病损害的机遇明显增高。故作者认为,在收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应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及血流变作为常规检查之一,以便能更好的了解和早期判断中毒性脑病发生的可能性。 治疗上,除了高压氧、脑脱水、改善脑细胞代谢、改善微循环等措施外,还应该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给予叶酸、维生素B12;针对全血粘度增高给予血液稀释、降血脂及抗凝治疗,定期监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及血流变全血粘度变化,将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降至正常范围,减轻全血粘度,以预防、降低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发生率及改善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症状及预后。 4 参考资料[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崔书杰,赵金垣,王耀宏,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6):321-324. 【作者简介】姓名:张世峰性别:男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生单位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樱花街1号(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邮编:116031

血糖标准 空腹血糖: 3.9-6.2mmol/l 正常 餐后一小时:7.8--9.0mmoL/L 餐后两小时:3.9-7.8mmol/L 儿童血糖:空腹血糖:<7.2 mmoL/L 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7.8 mmoL/L 典型糖尿病,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查血糖都≥11.1 mmoL/L 儿童糖耐量减低(IGT)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 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服糖后2小时及空腹至2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 新生儿血糖指标为: 足月儿出生3天内全血血糖<1.67mmol/L 3天后<2.2mmol/L 低体重儿出生3天内:<1.1mmol/L 1周后<2.2mmol/L 新生儿低血糖症:全血血糖<2.2mmol/L 新生儿高血糖症的定义为:全血血糖>7.0mmol/L 尿常规检查 1、酸碱度(pH):

正常值:4.6~8.0(平均值6.0) 异常: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2、酸碱度(pH) 正常值:4.6~8.0(平均值6.0) 异常: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3、尿比重(SG) 正常值:1.015~1.025 异常: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4、尿比重(SG) 正常值:1.015~1.025 异常: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5、尿胆原(URO) 正常值:<16 异常: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6、隐血(BLO) 正常值:阴性(-) 异常: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7、白细胞(WBC) 正常值:阴性(-) 异常: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8、尿蛋白(PRO) 正常值:阴性或仅有微量

血沉方程K值及全血还原粘度与HCT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3-23T11:46:05.8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上)总第193期供稿作者:彭志军 [导读] 现在对人体内血液粘度的测量越来越重视。 彭志军(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河西300060) 【摘要】随着血流变学基础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家普遍认识到人体内血液粘度异常改变是一种生理病理的反映,也是了解人们健康状态重要指标之一,这在预防医学及老年医学方面尤为重要。所以现在对人体内血液粘度的测量越来越重视。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走访了大量的案例,得出了重要的数据,从而探讨血沉方程K值及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 【关键词】血沉方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46-02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血液粘度检测仪器较前十几年有很大创新的进展,有毛细血管粘度计旋转式粘度计,锥板式粘度计和悬丝式粘度计。我院选用悬丝法,下面就悬丝血流变学有关监测指标进行临床讨论。 1血流变方程K值与血沉的关系 血沉方程K值:血流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有关,直接与RBC(红细胞)多少密切相关。RBC与HCT(红细胞压积)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为消除HCT的干扰采用血流方程值这一指标,更客观反映RBC聚集性的变化。 表1各项指标变化规律 2全血还原粘度 指HCT为1时,全血粘度值这一计算值是消除HCT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粘度。其临床意义为:2.1粘度和还原粘度都高,则血液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的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临床意义。2.2全血粘度增高,还原粘度正常,则HCT高而引致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2.3年度正常,还原粘度高,则HCT下降,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异常,说明全血粘度还是上升,也有参考意义。2.4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都正常,则血液粘度正常。 3常用检验指标 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凝固性。 3.1浓稠性:指血液浓度而言。 3.1.1主要与血液有形成分—RBC、WBC(白细胞)、PC(血小板)以及血浆法分子含量—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质,血糖有关。 3.1.2述某种增高会使血液浓度和血运阻力增加使血流减慢,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血管胶原,激活凝血XII因子,促使血栓形成。临床想了解血液粘稠性指标,应对血液中有形成份及大分子物质进行检查。 3.2粘滞性:指测定的血液和血浆粘度值。3.2.1粘度是血液或血浆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反之流动性约好。3.2.2血浆粘度:主要是反映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尤其以肽链不对称,结构呈网状的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IGM影响最大。 3.2.3全血粘度:主要反映血液中的有形成份,其中以RBC影响最明显。 3.2.4正常人的血液粘度是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的(切边率增高而减小),属非牛顿液体。 3.2.5粘滞性与RBC数量。细胞的变形能力、细胞聚集性和血浆粘度都有直接关系。但主要受血液中的表观细胞“浓度”(即RBC的数量和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3.2.6高粘滞综合症病人的血液粘度,结果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主要看微循环方面。 3.2.7血液粘度指标:血液表观年度和全面比粘度;血浆粘度和血浆比粘度;血清粘度血清比粘度;RBC内粘度四种。 3.3聚集性:主要指细胞间的聚集程度。 3.3.1细胞聚集只要取决于三力:a、大分子的桥联力—特别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IGM球蛋白升高。b、流场上的切应力。C、细胞表面上的静电斥力的作用。 3.3.2学细胞聚集性增加:RBC电泳速度减慢,PC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加,ESR增快,ESRK方程值加大。 3.3.3低流状态对微血管内血流产生严重干扰,增加血运阻力,造成微循环的血流灌注不足,使组织气体和物质交流障碍,从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3.4凝固性:指凝血机制所出状态。 3.4.1纤维蛋白原含量。 3.4.2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干重、湿重。 3.4.3血小板的数质量。以上说明激活状态。如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主要行程白血栓,在血栓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和PC。通过以上项目检查,了解机体血浆凝血因子和PC的活化程度,为临床提供血液凝固性指标。 总之,血液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凝固性的各项指标检查,即为血液高粘滞性综合提供了指标,也为他的临床分型提供了依据。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白细胞 3.8(正常4.0~10.0)中性粒细胞数 1.5(正常2.0-7.0)淋巴细胞百分比48.3(正常20 -40)中间细胞百分比12.(5 正常3-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9.2(正常50-70)白细胞总数偏低,白细胞分类大致正常。 白细胞数值减少的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身体受到急性或慢性有害放射性物质的照射等等。血

液流变指标检测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全血: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

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纤维蛋白原( Fb) 正常情况:2.4?3.7 (g/ L) 增高: 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 代偿期等。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 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 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 1 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

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 1 )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 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 h女:0? 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 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 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

如何看血流变化验单 血流变测量仪是一个新型检验仪器,主要测量血液的粘度情况,反映的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是血流变检测两个重要指标。所有的检测指标最后都反应在化验单底部的曲线上。表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实线应该在粘度范围虚线之间。超出其上线为“全血粘度”偏高,超出其下线为“全血粘度”偏底,在上下虚线之间为正常。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全血粘度偏高,提示血液流动阻力增大,流动性差,挟氧能力减弱。红细胞的变形性差,通过细小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从临床角度上讲患脑梗塞的病人多为全血粘度严重增高且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人。 一、全血粘度 (一)概述血液作为一种含有细胞的悬浮液系统,其流变学特性首先表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和变形性。血 液粘度为表征血液流动阻力的主要参数,血液粘度大表示流动时阻力大,即流动性差;粘度小表示流动性好。血液粘度的最大特点是,它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血液为非牛顿流体。因此,为正确反映血液的流动特性,必须选用切变率确定、连续且范围较宽的粘度计。 本测量系统报告单打印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观粘度值。 低切变率: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体越强,血液粘度越高,因此低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血液的非牛顿性是由于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换言之,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全血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全血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其流变学意义不十分明确。 (二)临床意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 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是全血粘度升高。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全血粘度测定对鉴别诊断尚有一定意义,如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中风则不增高或降低。 二、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高或低切变率范围总是一个常数,是一种牛顿型粘度。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增高,并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三、细胞压积 (一)概述红细胞压积有称红细胞比积,即为一定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总体体积除以血液体积,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 (二)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加,呈现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在用血液换出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时,(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压积是一个重要指标)即使红细胞比积降低到30%~35%左右,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四、全血还原粘度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下血液标本粘度的比较。 五、红细胞聚集指数 (一)概述静止血液中由于削减大分子的桥联作用,使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当切变

全血粘度: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正常参考值】: 全血粘度(高切) 4.44~~4.9 mpa.s 全血粘度(中切) 5.45~~6.35mpa.s 全血粘度(低切)8.23~~9.57mpa.s 临床意义: 增高: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全血粘度增高常见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还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增高。 2.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4.其他疾病:如雷诺征、高脂血症、肿瘤等。 降低:从引起血液粘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粘度两大类。 1.病理性低血粘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其中以结构不对称并形成网状结构能力大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 一、血液流变学概述 (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及 变化规律的学科。 (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 研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的作用原理等有关 的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 (三)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 (一)血液的流动 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的模式图 (二)血液流变学参数 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单位:达因 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粘滞力。单位:Pa (帕斯卡),1Pa= 10达因/平方厘 米 τ = F/S S:两液层之间的面积 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单位:1/秒(s -1) 公式: 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 牛顿粘滞定律: 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 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 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 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dH dV g = g τ 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