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的通知 工信部科 [2011] 3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 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发展指南( 2011 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 7 月 、八—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 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 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 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

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新型催化及合成技术。 (五)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及仪表、现代光学仪器、高性能传感器等高技术产品,提升汽车仪表和电工仪表、流量仪表等公共计量仪表,发展科学测试仪器、环境监测仪器、轻工专用仪器等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 (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开发经济型轿车、高档客车整车;开发车用发动机,自动变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 行机制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体及分工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内部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作为联盟的参与方,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与“承诺”。“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承诺”意味着联盟成员愿意在联盟内部实现某种程度的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共享,愿意让度部分利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分工可以用下图说明。 1.政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推动者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主要有三:(1)遴选产业与技术,即选择在那些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一般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聚焦于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协调推动,即国家运用计划资源调控产学研等技术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组合;同时,调解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3)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规范产业联盟的运行;(4)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必要的联盟运行资金。

2.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团体优势;二是来自于企业特定能力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业内龙头企业处于联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1)提供创新资源。这里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2)参与研究开发。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起成立项目攻关组织,进行重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3)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创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异质性创新资源 组建联盟网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资源转移,即以联盟网络进行合作渗透,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不可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盟友,应当以自己异质性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参与联盟运行。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间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这要求:(1)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其内容包括资料交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2020年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2020-1-1实施 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年度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 1

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 2

公司研发体制建设

5.2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和能力建设 5.2.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 5.2.1.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战略发展的必要选择 围绕公司的研发高科技战略,为把公司打造成为生物高科技集团化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需继续加大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生物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R&D工作。以公司的研发机构为平台,在现有洋葱素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深化生物资源技术的研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研发,在蔬菜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配送技术上实现完善和突破,这就需要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扩展研发人才队伍,创新研发管理机制,从而保证公司生物高科技战略的实施,创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公司的高价值,高利润,高增长。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积聚于科技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公司现阶段的福星康胶囊的市场垄断地位为公司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都得益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未来农业产业一体化和产品一体化建设中,为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应重点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生物保健食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化,蔬菜生鲜加工技术的规范和完善,冷链物流技术的掌握,通过设立科研基地,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品种与速度,在产品和技术上构成一定的层次和纵深,形成企业的科技储备链,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设想一代”的良性循环。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公司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则相对较弱,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企业能力结构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相继设立和实施了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组织研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瓶颈性、前沿性技术问题。这一时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显著特点是逐渐摆脱计划体制影响从服从“计划要求”向适应。市场需求”过渡一方面计划体制的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政府要求研究机构。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启示 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希望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 一、背景: “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步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2006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大力

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主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的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的技术积累、产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只能拥有应用性的技术,对共性技术有很大依赖和要求,共性技术的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是自主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共性技术的公共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企业难以支独付其高昂的成本,且其技术难度和研发费用远远超过应用技术。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基础条件的装备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任务。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的详细文章,这里给大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 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 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 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 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 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 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范文TOP100新产品的开发受 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 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 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 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 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 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资源拥有量与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辽宁也是工业大省,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然而,辽宁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不够完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仍显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压力,科技与产业如何整合、科技与金融如何融合、科技与经济如何结合,成为创新驱动战略如何实施的关键所在。围绕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有用、实用、好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辽宁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的原则,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以社会化服务为内涵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4+1”链式产业技

术创新体系。树立“政产学研用金介”全要素整合、“4+1”全产业链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理念。突出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创新资源汇聚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全方位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全要素参与新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工作目标:到2017年,全省建成10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50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攻克200项共性和专业关键技术,开发100项“中国第一”的重大创新产品,打造100个创新人才团队,建立起与辽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有力支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创新型辽宁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 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与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与协调管理。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包括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见下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顶层设计和运行管理 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下,由辽宁省科技厅成立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协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技术难点和 创新点,技术路线(初稿) 时间:2006-12-11 来源:作者: (一)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大多数属于行业共性技术和公益技术的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市水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着我国城市水业改革的方向。主要相关政策涉及市场开放、投融资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企业改制与产权转让、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监管、再生水以及技术政策等方面。这为下一步支撑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的基础。 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研究正逐渐由浅入深、从单一技术研究到成套集成化、从常规处理到深度处理、从解决一般化共性问题到针对特殊典型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因地制宜的经济低耗高效处理技术。本项目在饮用水源修复方面,发展了国外一些扬水筒曝气技术或活性区抑藻技术,通过增加溶解氧等措施抑制水库缺氧环境,控制藻类和磷、铁锰等。在典型污染水质处理技术方面,发展了一些化学预氧化技术,强化给水处理;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上,分别采用高效混凝剂、新型混凝剂投加控制技术、气浮、强化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安全氯化消毒等技术,并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南方地区的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水质和北方地区的河流水质开展了综合技术集成化研究工作。对于藻类去除、藻毒素控制与去除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 在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果,形成一批先进有效、比较成熟的单项技术,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高效低耗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提供条件、新成果与新手段。 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核心,结合城市雨污水管理与工程设施建设、城市蓝线规划与绿线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水量水质优化调配技术、水体水质改善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重建与修复技术、雨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景观与生态

A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七)-----A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宏观分析

A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七)----- A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 体系宏观分析 A集团公司已建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把握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使企业的创新行为不断深入和向外扩展,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正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而,企业对目前宏观创新环境的把握,发挥企业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 (一)市场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既存在着有利因素,又存在着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要素市场发展运行平稳。主要涉及:①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央行7次降息,降低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另外,1998年在证券一级市场,512家重点国有企业中有30家国有重点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163亿元,其中9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筹集资金30亿元。在未来几年,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仍然是国企改革的重点。②产权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日趋规X。通过并购与联合,使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X,也为产业结构的重组、技术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途径。如1998年5月,XX海尔集团与荷兰飞利浦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了“海尔──飞利浦技术联盟”。 (2)如“XX高新技术交易会”等市场形式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提供了便捷的出路,也为企业展示形象提供了舞台。 (3)1998年各项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将更多地在1999年及未来的几年这显现出来,市场趋势有望进一步好转,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出台和监管体制的理顺,有利于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为以后的市场体系的发育以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1998年11月,针对买方市场条件下出现的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高于制止低价倾销工业品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随后,1999年计委发布了《低价倾销工业品的成本认定办法(试行)》作为规定的配套文件。国家经贸委也出台了《关于部分工业产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还有,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止彩色显象管、彩色电视机不正当价格竞争的试行办法》,将彩管、彩电作为1999年的重点检查品种。另外,1998年的打击走私行动卓有成效,为企业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一些重要产品的价格回升。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原则 (一)准确反映技术中心建设发展状况,强化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四)评价技术中心与考察企业相结合。 (五)相对值与绝对值相结合。 二、评价程序 (一)数据采集。每年4月10日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要按照技术中心评价要求,认真准备上一年度技术中心的工作总结、《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见附件)及相关说明材料报地方经贸委。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数据在《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中填报,定性数据在技术中心工作总结中详细说明。 (二)数据初审。各地经贸委对本地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和工作总结进行详细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于每年4月30日前报国家经贸委。 (三)数据核查。国家经贸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评价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数据计算与分析。评估机构负责对经核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向国家经贸委提交评价结果。 (五)结果确认。国家经贸委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并发布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 (一)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评价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 60分(含60分)至9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 2、连续两次评价得分65分(含65分)以下; 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最低标准。

最低标准由国家经贸委根据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四)逾期一个月以上或不上报评价材料的,视同自动放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四、指标解释 (一)技术创新体系:根据经营规模、创新活动的特点,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当包括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健全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系统。 (二)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关于技术开发经费的核算范围,下列技术开发活动的支出可以统计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折旧,与新产品的试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三)职工收入:指职工的工资、政策补贴、福利、奖金、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四)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指企业在统计年度内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实际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90%以上的技术开发人员。 (五)专家:指国务院、省、部和计划单列市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务院、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 (六)新产品:指下列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技术特性或用途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知识的应用。二是指其性能具有重大改进或提高的现有产品。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能作为新产品统计。生产资料类新产品自投产后统计3年,消费类新产品自投产后统计2年。 (七)技术贸易收入:指企业向国内或国外市场提供技术及服务获取的收入,包括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许可证、专有技术、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获得的收入,接受外部委托开展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费收入不计算在内。 (八)主导产品:指企业销售收入中销售额最高的一类产品。 (九)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指企业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市场份额。 五、行业系数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与特点分析.

1 国外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使 油气勘探和开发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1]。为适应这一需要,一些领先的大石油服务公司逐步横向发展,一专多能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世界油田服务业三巨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这三家大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实力雄厚,优势明显。2000年这三大油田服务公司占据了全球物探市场的45%、测井市场的88%、压裂市场69%的份额,在油田服务市场上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力[2]。 1.1斯伦贝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斯伦贝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技术服务公司,由斯伦 贝谢油田服务公司和斯伦贝谢Sema公司两部分组成。斯伦贝谢油田服务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在油田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石油工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斯伦贝谢 Sema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家大型的信息技术服务 公司,在智能卡技术供应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油田、通讯、公用事业、金融、运输和公共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3][4]。 斯伦贝谢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末提供测井服务起家,几年后成为测井界的龙头。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油田服务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斯伦贝谢公司开始了横向的扩张。先后收购、兼并了多家钻井、物探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公司完成了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的一体化整合,形成了能够提供从物探、钻井、测井、完井到采油等系列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全能型综合油田服务与供应集团。 斯伦贝谢公司于2001年4月收购了Sema公司,成功进

入了信息产业。斯伦贝谢公司在全世界160个国家拥有7.5 万名雇员。该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约占总收入的6%)进行近、中、长期的技术开发,其多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始终保持领先。 斯伦贝谢公司最初的研发模式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将研究实验室设在远离公司作业区的地方,防止创新过程被日常生产问题干扰,所谓“蓝天”研究方式,将研究人员封闭在工作室。许多实验室建立了规章制度,不允许科学家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一些实验室即使到现在也不许研究者上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伦贝谢公司为这种创新模式付出了很多。多个研究中心各自独立、封闭,作了许多重复性工作。这时斯伦贝谢公司找到了现代 Internet的创始人,请求他们帮助公司的研发中心设计一个 全球网络。该网络建立后很快扩展,超出了R&D组织,影响了整个公司。1995年斯伦贝谢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公司的组织结构,并于1999年开始改组,试图打破公司部门之间的壁垒,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 斯伦贝谢公司以往实行集中决策,所有的决策都由公司最高决策层制定。这样做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近几年斯伦贝谢公司正在实现逐步分权,即便是员工也赋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工作有灵活性。同时,通过公司内部的网络加强总部与各专业公司的沟通。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支持,保证了公司整体能够对市场的瞬息突变做出迅速的反应。 斯伦贝谢公司有一个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研发体系。斯伦贝谢公司研发机构被组织成一种十分灵活的形式,能够及时捕捉新的科学和技术机会,满足公司的业务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与特点分析 高 建,董秀成

(创新管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构建制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赵永刚_

(创新管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构建制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赵永刚_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制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赵永刚 内容提要:“十二五”时期,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亟需推动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主要动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驱动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要技术基础。因此,应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助推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嬗变;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推动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集约型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跃迁。基于此,应加强制造业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研发,为提升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后劲;应依托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集群;应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构筑技术升级的坚实平台;应坚持“自创为主,引创结合”,实现内外源性技术互动互促发展。这对研究、促进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具有壹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壹、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我省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长期以来,我省制造业“块状经济”对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见,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块状经济内产业总体层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往往“低、小、散”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呈现“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格局,尤其是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国际营销、优势品牌等高增值环节,容易引致“高产能、低收益率”和“高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