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4讲犯罪的原因剖析

第4讲犯罪的原因剖析

第4讲犯罪的原因剖析
第4讲犯罪的原因剖析

1

第四讲犯罪的原因

●生物学原因论

●社会学原因论

●学习理论

●多元性的原因论

3

引言

1、社会群体都有制度和规则

原始社会:巫术、礼仪、道德、母系、父系社会规则

巫术、道德、宗教、自然法浑然一体

奴隶社会:奴隶等级制、买卖制、法律、道德等

封建社会:分封制、社会阶层等级制、法律、道德等

依附具体的人——依附神意、天命

资本主义社会:三权分立、法律、道德等

社会主义社会:议行合一、法律、道德等

4

2、假如制度和规则被破坏、被违反,会发生什么?

越轨——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违法——特定主体实施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犯罪——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或处罚的行为。

——惩罚什么?

犯罪行为?

犯罪人?

犯罪心理?

5

究竟惩罚的是什么?

1、犯罪行为? ——客观主义

2、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和反社会性? ——主观主义

3、犯罪人,心理矫治与规训? ——更狭义的主观主义

古典派客观主义——近代派主观主义

惩罚对象应当是人,而不是犯罪行为!

既然是人,就需要研究具体犯罪发生的真正原因,判断哪些人更容易犯罪!

6

上节知识点:犯罪人的多维视角

● b.思想人

●人有思维

●有目的性

● a.生物人

●生物功能

●生物学差异

●生物适应性

● C.社会人

●人存在于社会

●个体的关系性

一、生物学原因论

1.身体结构表征与犯罪

(1)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

颅相学学者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后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他研究几千名犯罪人的人体数据、外貌,并对死亡的惯犯和重大犯罪者的头盖骨及身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出现“返祖”现象。

晚年修正学说,开始强调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弟子菲利转向犯罪社会学派

弟子加罗法洛转向自然犯罪和

实证犯罪学派。

9

(2)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谢尔顿体型说

体型性情

矮胖型全身放松、随遇而安、

喜好柔软的事物;

和蔼可亲、宽容

瘦弱型内向、身体不适、敏感、

皮肤不良、

容易疲劳、退缩

斗士型

(肌肉骨头发达)活跃、走路谈话姿态独断,行为具有攻击性

10

德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克雷齐默尔《身体结构和性格》●1、肥胖型:

●不易犯罪、或易犯诈欺罪,容易社会化

●2、瘦长型:

●较孤立,多盗窃和诈骗,累犯较多

●3、健壮型:

●暴力犯罪,及用暴力实施的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4、障碍型:多实施性犯罪

11

●泰森的人生片断

●1978年,泰森12岁,因偷钱包被抓。

●1979年,纽约州男童管教所拳击教练把泰森引荐给著名的拳击教练达马托。

●1982年,他因多次触犯校规被中学开除。

●1988年6月17日,妻子吉文斯向媒体透露她曾遭受泰森虐待。

●1988年8月23日:他在街上和拳手格林打架,右手骨折。

●1988年9月30日:吉文斯在美国全国电视上说泰森是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

●1988年12月12日:桑德拉·米勒对泰森提出指控,说她在纽约夜总会跳舞时受到泰

森的污辱。

●1989年4月9日:泰森在停车场因为管理人员让他移动奔驰车,打管理人员三拳,但因

证据不足未被起诉。

●1998年8月31日,泰森出了交通事故,事后有12名证人指证他在事故发生后打人。

知识链接:犯罪心理画像

●黄勇系列杀人案

●某年夏,黄勇将家中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两年多间,先后诱骗并使用杀人机器杀害17名青少年.

●理由往往借助"资助上学、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等,以经过智能木

马测试为条件,绑住或灌醉后绑住后,使用布条勒死.

13

●李玫瑾教授:

●黄勇实施杀人计划时,内心一定存有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

单身。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黄勇陈述.

●国外布娃娃案例

●犯罪心理画像:

●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

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

●2005年夏,湖南某地接连有多名年轻情侣在夜晚散步时被抢劫,仅最后一起的男性被

害人遇害。当地警方根据证人描述圈定了犯罪嫌疑人,但缺乏其他相关证据陷入僵局。

●专家推论:

●针对一对恋人实施犯罪——比较胆大、体力好,是青壮年

●极少伤害女性——生活中有亲近的女性,可能跟母亲关系较好。

●连续作案——社会纽带力量弱,没有正当职业。

●最后警方找到犯罪嫌疑人肖某,发现如出一辙。

(3)遗传与犯罪的关系

● a. 犯罪家族——朱克家族

●美国社会学家达格代尔朱克家族研究:朱克家族子孙共1200人,

●有280名乞丐,60名窃贼和其他犯罪人140人。

●1915年,犯罪学家Estabrook 跟踪研究证实有170多名乞丐,118名犯罪者,378名

卖淫者和其他越轨者。

●——家族中的某些低能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遵循正常遗传规则遗传。

● b. 孪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

●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由于同卵双生子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

● c. 染色体异常

1.正常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决定人体外形与结构,有1对性染色

体,决定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

●研究发现,有些男性的性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出现变异,成为XYY,这种人自我控制能

力差,易激惹,有更大的暴力行为倾向。

●R.Speck案

● d. 收养子女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和梅德尼克收养关系研究

●当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犯;

●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有10.5%的人成为罪犯。

●而如果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检验,

●生父遗传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因素影响大

18

孪生犯罪现象

●孪生兄弟的心理感应

●2005年某日,弟弟在老乡处得知母亲外地的地址,准备去看望。

●哥哥则在当日中午出去溜达,到市区环保局家属楼附近,以找人为由敲开一户居民家

的门,进屋后,对女主人实施了强奸,但没有抢到钱。

●弟弟回家见到母亲后,不顾享受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就心急火燎起身走。他从乡下

快速打车回到哥哥居住的市区,在财政局家属楼里以找失散多年的朋友为由骗取女主人的同情。不顾有病在身的女主人的哀求,丧心病狂地对其进行强奸、抢劫。

●两兄弟实施犯罪后,又先后返回哈尔滨。

●弟弟归案后,经比对发现与哥哥的DNA完全一样。

●警方查实他们分别作案24起和16起。

●事先没有预谋,怎么会这么多相似的案子?

●哥哥说:“他有事我心里面紧张,有感应。”

●弟弟说:“对,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对自己说,别出去干这些事了,可能是他干了,到

那时我也控制不住。”

●原因:1、DNA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2、长期在一起生活,后天环境相似,形成相似的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某些行为会有

极高的相似度

●3、家庭环境存在相同问题:

●单亲家庭,结构不良、不完整,

●家庭缺乏爱,缺乏温暖。

●性格缺乏必要的爱与理解, 满足低级甚至错误的需要

20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生物学因素只是影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有与社会因素相结合时才起作用。

●李斯特:犯罪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占决定性。

●菲利:犯罪原因是个人因素(生理和心理)、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犯罪三原

●“犯罪饱和法则”, 犯罪人分类

●犯罪饱和法则: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犯罪,这些犯罪是当时社会的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引发的。

●每个时期,犯罪的质和量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时增多,有时减少,而且在较长

时期内,会积累成一系列犯罪浪潮

●总体上,犯罪的数量与环境的比例是大体不变的。

●要消灭犯罪不可能,除非要颠覆整个社会。

●结论:犯罪的规模和数量取决于社会条件。犯罪是不可能消灭的。

●犯罪人分类:

●1、生来犯罪人。无是非分辨能力

●2、精神病犯罪人。无法惩罚,只能治疗

●3、偶然或机会犯罪人。

●经受不住个人压力和外在诱惑而犯罪

●约占犯罪人总数40%到50%

●4、激情或情感犯罪人。

●多血脂型,因神经过敏或激动而犯罪,被抓后往往会自动认罪

●占犯罪人总数的40%到50%。

●5、习惯性犯罪人。

●即惯犯:以犯罪为生,或以犯罪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或享乐来源的犯罪人。

23

(一)文化冲突理论

●美国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

●刑法维护主流文化规范; 而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

化的产物。

●美国米勒:犯罪是低阶层文化的正常反映。

●犯罪文化的核心:斗殴、酗酒、盗窃、不当性行为

●耍小聪明、刺激、崇拜勇猛等

●基本观点:犯罪是“合理”的

但由于社会成员利益存在冲突,有权阶级控制着法律,无权或弱势群体按照自己的价值和规范行事时,常常会违犯有权阶段制定的法律,成为“犯罪行为”。

24

观点解析:

●优点:能够通过“公众”来评判立法和执法价值

●美国仇恨犯罪:

●由种族、宗教、民族、性取向、身体残疾等各类歧视引发的,针对个人、企业、机构

及社团的刑事犯罪事件。

●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仇恨犯罪事件总计6604起,遇害总数为8336人。

●近50% 由种族歧视引发,主要是对非洲裔的歧视。

● 20%由宗教歧视引起,主要是对犹太教徒的歧视

● 19%由性取向歧视引发,

● 12%缘于民族歧视

●犯罪人中, 62%为白人,19%为非洲裔。

缺点: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无法解释自然犯罪

25

1、都市化中的流动人口犯罪

●城乡文化冲突:

●①生活的简单化, 生活的复杂化。

●②非竞争文化,竞争文化

●③具体的人际关系, 匿名的人际关系

●④同质性文化, 异质性文化

● 70年代,社队企业固定剩余劳动力

●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入城市,但官方并未承认

● 200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1.21亿。

●北京市数据:

●1995年流动人口已达112万,流动人口犯罪占犯罪人员总数44%

●2006年末,流动人口已达383.4万, 占全部案件的69.2%。抓获各类流动人口违法犯

罪分子17538人,占其总数的72%。

2、都市的歧视性文化

●都市的歧视性文化——

●政策上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住房、工资、医疗、工伤、子女就学(留守儿童问题)歧视仍存在

●近年团中央调研,中国有1400万流浪儿童,主要由留守问题,父母进城打工造成的●天津少管所50%的青少年是辍学,又无人看管的。

●北京辍学学生有50%实施了犯罪。

讨论:农民工犯罪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在珠三角的F监狱,在服刑的农民工有几千人,有800多年龄在28岁以下。

●入监年龄调查结果:

●18-19岁的有182人,占总人数近1/4;20-23岁的有400人,占1/2。

●分析其原因?

●小飞(化名)说,刚来到城里的时候,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生活,一个朋友也没有,就

和一堆“老乡”、“兄弟”混在一起。有个“兄弟”说大家一起去做点“大事”,怕背负“不义气”之名的小飞跟在了后面,结果被抓。

●小丘(化名),1983年生,来城里打工的几年里,不停地换着工作,每份工都坚持不到3

个月。后来迷上网络,以网吧为家,口袋没钱就抢。他伙同几个老乡,拿着钢珠枪、开着摩托车在国道上抢劫路人。先用钢珠枪打人,然后抢钱。还因此造成其中一名受害人六级伤残。

●原因:

●1、城市生活滋生攀比心理

●“我想用最快的速度赚到最多的钱。”

●小亮曾与他人采用撬锁等手段盗窃汽车和摩托车。小亮参与盗窃摩托车37次,盗得价

值14多万元的摩托车52辆。钱全部用于出入高级娱乐场所,购买高档消费品等,挥霍一空。

●2、教育缺失导致价值异位

●受调查的对象中,文盲、小学学历、初中学历共有761人,占总数的90%以上,60%

以上辍学。父母外出打工,学校和家庭教育“双缺失”

●山村女孩的理想

30

(二)社会异常论

●墨顿“紧张状态论”《社会结构与反常状态》以美国为例:

缺点:将犯罪视为低社会阶层现象,忽视白领犯罪

成就/名利,成功标准

宣扬竞争,努力标准

阶级阻碍,制约常规手段

下层阶段紧张,负面情绪

破坏法律的行为

异常行为的类型

“正常”的社会行为:

顺从最普遍观点——有基本的社会控制

接受现实,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形式主义接受现实,但放弃努力

“异常”的社会行为:A 退缩吸毒、酗酒、自杀

B 创新/反抗犯罪、违法、越轨

32

案例:小刘的犯罪轨迹

●2006年底,某中学初三学生小刘辍学流浪。

●后接到同学邓某电话叫他一起做生意,结果发现上当,成为传销下线。没有退路后,

他打着生意的幌子,向家里索要3900元加入传销,但分毫未赚。为了快点搞到钱,他想到原来一直关照自己的恩人张强,于是跟邓一起去张家实施抢劫。

●抢劫过程中遇到邻居敲门,隐瞒不过他与同伙邓某就大开杀戒,杀死33岁的张强妻子、

60岁的张强岳母、9岁的女儿、4岁的儿子,张强大哥的14岁女儿,5岁儿子共6人,劫得人民币1000多元,300多元港币,1万多元首饰,5本存折。

●案发后他回忆:“看见我熟悉的嫂子和孩子被同伴杀死,趴在血泊中时,是我最害怕,

最惊慌的时候”。

●如何理解小刘的犯罪轨迹?

●辍学后,脱离正常的社会控制,属于社会异常行为。

●同时选择不合法的赚钱手段,逐渐达到越轨

33

提问:

●你身边有曾辍学的同学吗?

●如果有,请尝试描述他/她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三)标签论

●贝克尔、利莫特:形象互动理论

●社会强行给个体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个体对此标签进行烙印化适应。

●教师、警察、邻居、父母、朋友

●——能够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

●缺陷:单一因素论狭隘的社会中下层视角

●未成年犯的标签效应:

●20岁的小王从小生活在河北某矿区,父母都在煤矿工作,尽管有着高中文凭和壮壮的

体格,但因曾有犯罪记录,想当警察的小王却连个好点单位的保安都应聘不上。

●“儿子以前犯过错,这几年他怎么努力都没用,还是不被社会接受。”

●小王母亲告诉记者,现在小王很少出门,也几乎没有朋友,“我们心里又痛又担心”。

●《刑法》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

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

●有学者主张:对青少年轻微犯罪建立犯罪前科消灭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

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36

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生物学,强调先天素质与本能

●社会学,强调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习理论,强调后天学习得来的。

●(一)模仿论

●塔尔德

●1、距离法则:距离越近,模仿强度愈大,模仿效果越明显

●2、由上至下法则:青年学长者,穷人学富人

●3、插入法则:两种互相矛盾的行为并存时,新的行为会代替旧行为

(二)差异交往论/不同接触论

●美国萨瑟兰《犯罪学原理》

●1,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

●2,学习内容包括: (1)实施犯罪的技巧

● (2)动机、驱力、合理化理由及态度

●电影《少年犯》

●优点:解释接触犯罪环境越频繁的人越容易犯罪。

●缺陷: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条件反射论

a.受别的犯罪人影响

b.受自己获利经验推动

●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受以前环境结果的影响,行为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

39

艾森克条件反射论

接受评价

儿童做出行为

老师、父母或他人

规范、经验判断

正确,肯定/奖励

错误,否定/惩罚

40

(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攻击行为是如何发展而成的?

●——波波玩偶实验

● 1.观看录像模特殴打玩偶奖励观察学习

● 2.限制玩玩具挫折

● 3.有玩偶的房间 80% 攻击

● 4.八个月后 40% 攻击

●攻击行为来源于:观察学习、直接经验和生物因素

●观察学习:1、家庭影响

● 2、亚文化接触

● 3、样例学习——暴力镜头

●攻击因素——个体认知和习得——作用于行为

41

父母对子女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42

影视文化与社会学习

●日本动画乱象:

●日本成为继美国动画之后,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动画产品产出国家。其中成人动画最

受市场欢迎,多数少儿动画甚至也开始带有成人动画的痕迹。

●特点:

●1、年龄分差很大。

●14禁、16禁、18禁。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有影院播放、碟片或深夜档电视

●2、色情暴力突出。

●强调武力解决矛盾、刻画露骨的情节

●3、哲理单一。大都为平凡人物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4、感情描写细腻,较容获得认同。

●5、某些文学意义强,体现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

43

日本的青少年犯罪趋势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日本呈激增态势。

●1992年至2002年,校园暴力案件增加5倍,增至29300起。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

出。2003年,14岁以下少年的暴力犯罪比一年前增加了47%。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

●2001年,为了应付青少年犯罪的急剧增加,日本把刑事起诉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

●《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校园就要变成“战场”。

●2001年7月,日本政府《青少年白皮书》:

●许多日本青少年自我中心意识强,同时缺乏自信,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心理矛盾无法

控制时,容易引发冲动性重大犯罪。

●2003年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率连续第五年上升,增加了22.1%;成年人自杀率在同期

内仅上升6.9%。

●日本青少年犯罪往往与贫穷无关,与压力或成长问题有关

四、多元性的原因论

●多种个体和社会因素综合而成,由多学科理论整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各种观点;

●内外因素论。

●动力因素论

●系统模式论

●聚合效应论

●综合动因论

●——注重多元性——

综合动因论

犯罪心理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歪曲的自我意识、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不良习惯

犯罪动机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

(能力)

消极的性格特征(情绪)

罗大华和何为民老师的观点

犯罪心理结构

综合动因论

内化机制

外化机制

犯罪行为

46

综合动因论

●个体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整体

●包含主体因素、主体外因素两个子系统,

●由于各个子系统所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个体犯罪原因,揭示了个体犯罪原因

的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结构性。

●(4)动态性。

●个体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体因素、主体外因素的变化而变

化。

47

综合动因中各因素的原因力

●外部原因:

●人际关系1.00

●婚姻状况0.97

●经济状况0.95

●家庭环境0.72

●文化状况0.47

●内部原因:

●暴力倾向1.00

●焦虑0.94

●自卑0.89

●冲动0.78

●犯罪思维0.82

讨论:靳如超案

●靳如超,男,汉族,1960年12月7日出生,原籍广东,

●8岁上小学,9岁因病导致听力障碍,后转入另一所小学。

●76年参加工作,84年结婚。88年因强奸罪被判处10年,97年释放。

●2000年秋天,靳如超在石家庄结识26岁的云南姑娘韦志花,与其同居。因生活窘迫且

常被打骂,韦志花于2000年年底逃回老家。

●2001年靳追到云南,强迫韦跟他回家,韦不从后发生争执中被杀死。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

个人自我剖析材料 作为一名森林公安民警,回想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工作,仔细查摆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个人存在的问题: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 2、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不强。对于领导交给的工作,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但没有积极主动地想一些更好的办法,为领导为工作出谋划策。 3、进取心不够。对自己的工作和现状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业务知识学习不够。平时忙于工作,忙于事务,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2、自身素质有差距。我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等方面与所担负的工作责任还不完全胜任,对有些问题考虑不深不细、缺乏长远眼光。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对自己的要求】: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系统学理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干工作。

2、振奋精神,再立新功。首先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无止境。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尽自己全力奉献林业及森林公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工作效果。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个人要求上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努力干好本职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在工作方面要以大局为重,在完成领导交办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搞好其它工作,使派出所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努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1

学习中心编号:318 学习中心名称:綦江区委党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研究 学生姓名高浩 学号1323182423004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法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黄国泽 日期2015.3.31

目录 摘要 (3)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4)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6)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 (12) 四、结束语 (17)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民高素质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犯罪的原因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犯罪的原因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物。大学生犯罪无论在原因、性质、种类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与其他青少年、成人犯罪的不同特点,预防的策略与措施也应有区别,预防大学生犯罪要建立在对大学生犯罪现状的正确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可操作性的预防对策,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将大学生犯罪降为最低。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法律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出现犯罪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而应当正视,以便找出原因形成对策。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1976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7%,大学生约占4%。“马加爵案件”,“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等典型大学生案件的发生,都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可是,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地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涉案范围扩大 首先,从犯罪的主体范围来看,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也有少量硕士生、博士生。重点大学占了不少比例,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犯罪率高于内地大学生。男生占犯罪人数的80%以上。犯罪大学生中以3、4年级学生为多,但主体开始呈现低龄化,1、2年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犯罪日趋增多。大学生中有因缺乏法律知识而犯罪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有知法犯法的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自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的学生。 其次,从犯罪的种类看,表现为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性犯罪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市2013-2014年间被处罚的在校大学生共32名,这21名受罚者中犯盗窃罪的19人,占全部犯罪大学生的59.4%;犯人身伤害罪的7人,占21.8 %;犯诈骗罪的3人,占9.3%;强奸罪的3人,占9.3%,这四类犯罪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大多因经济原因引起,人身伤害罪、诈骗罪与性犯罪的背后动因常常是物欲。可见,经济犯罪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重点。同时一些新的犯罪

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是一种制度,但这种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其制定也在权衡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效率的高低,使得法规的出台能够有利于合理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以“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害”和“盗窃或损毁计算机”的法律对受害人的保护的差别为例来分析。 首先,面对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增多和其危害性的日趋严重,我国刑法新制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这一项法律条文。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和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其次,法律对于盗窃和毁损公私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也有所规定。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则被判处为盗窃罪。 法律条文对于这二者的规定有以下三点差别: (1)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后果严重性的界定的差别。 “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的损害”的后果严重性程度要高得多。必须达到造成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软件或者硬件不能正常运行的;对二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操作的;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给国家、集体或者个人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的;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等等。 与此相对的,是毁损和盗窃罪的后果严重性规定:盗窃金额达两千元就已构成盗窃罪而毁损财物则不以钱财多少来定罪。 (2)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刑事责任轻重界定具体程度及可行程度不同。

浅谈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浅谈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系统的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质量,提升了教学水平,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社会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地渗透到校园这块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教育系统职务犯罪屡屡发生。文章结合检察工作,对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当前的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防治进行探讨,为更有效地惩治和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特点;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系统的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质量,提升了教学水平,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社会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地渗透到校园这块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现象也不可小视,教育系统职务犯罪屡屡发生。虽然案件总体数量不多,但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直接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损害学校的形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也会给正在长知识、长身体,思想不成熟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无法挽回的创伤,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主体以领导干部和实权人物为主 从当前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来看,职务犯罪主体均具有一定职务身份或具有财务管理等实权。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利用手中实权,为自己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二)犯罪形式以“窝案”、“串案”居多 在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内外勾结、内部勾结、上下勾结相互串通等群体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共同谋取不法经济利益,在部门负责人的提议、参与或者默许下,犯罪嫌疑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分工负责,集体作案,逃避监督。表现为合伙型犯罪多,窝案、串案多,经常是一案连多案,出现了一些窝案、串案现象,往往小案牵出大案,大案套出小案,有时查处一个,会带出一串的被告。 (三)犯罪案值小但作案次数多、时间跨度大 在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中,存在作案时间长,作案次数多,金额小等特点,从案值看,单笔收受的金额不是很大,总计贪污受贿10万元以上的大案不多,但

浅析当前我国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我国当前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思想多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提速,一些有着高素质、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有着伟大抱负、本应成为祖国栋梁的女大学生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不归路,白白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对自己和家人,对学校、教育界、社会、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且从近些年来看女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集青春少女与知识女性于一身的女大学生为什么走上犯罪不归路?怎样预防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值得我们深思。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引起重大社会影响和广泛社会反思的案件来看,我国女大学生犯罪主要呈现出如下五个特点: (一)犯罪数量迅速增长 当前女大学生犯罪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犯罪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犯罪女大学生过去多出自普通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女大学生,甚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犯罪的消息较往年也明显增多。文革”前,我国男女青年犯罪比例约为100:1,而到80年代后期达到10:1,也就是增加了10倍。90年代男性与女性犯罪比例已成为7:3。在校大学生男女犯罪的比例与此大体一致。据南京市高校较集中的一个区的调查显示,在2002年上半年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女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案件占30%左右,比往年增长了100%。毋庸置疑,女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犯罪主体中的一个醒目的群体,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当前女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在女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中,以盗窃诈骗性犯罪和卖淫等类型表现最为频繁。她们由于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当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和其他生活需求时,就不择手段进行盗窃诈骗甚至轻视情感,走上靠色相生存的道路。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70%,女生盗窃与卖淫这类犯罪一是量大,二是具有普遍性。 (三)犯罪手段智能化 女大学生因有较高的智商,注重案前策划,犯罪时利用高科技,反侦查能力强,往往能达到犯罪目的而不易被侦破如:有的采取事先探听同学的信用卡密码或存折密码的方法,趁其不备盗走信用卡或存折,将钱取出后又伪造不在现场的假象。又如因作风问题和偷窃,被河南财政专科学校勒令退学的二年级女学生李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并作了长时间的预谋和准备。她说:“我曾想用刀砍人,用匕首扎人,用硫酸泼人,可我又手无缚鸡之力,使用暴力不现实,我又怕流血,于是选择了投毒。”为了搞清砒霜的性质、作用、使用方法,她到书店购买了有关书籍,走访学过化学的同学,从而了解到砒霜毒性强,能溶解于水,使用简单易行,不易被人发现。此外,对作案时间、地点及砒霜购买等绞尽脑汁,也充分发挥了她的高智能作用。李某的投毒,使近800名学生中毒住院,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并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和无法挽回的政治影响。 (四)作案方式隐蔽化 女性胆小柔弱的特点,容易使人放松对她们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惕性。一些女性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通常采取较为隐蔽的作案方式。对于知识丰富的女大学生来讲,其手段往往更为狡诈阴险,她们的“蛛丝马迹”很难被人发现。例如2009年7月,武汉某大学女生安某,因为室友对自己“不好”,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偷走,用袋子装好,放在看门师傅处。失主报警后,安为了避嫌将自己的1200元也放入袋中,谎称自己丢了1200元。(五)情绪波动,激情犯罪

犯罪原因系统解析

犯罪原因系统解析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昔日同窗,到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连刺7人(2死5伤),再到云南大学暴力猥亵室友。这一起起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发人深省,催人猛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高素质、高智商、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相继涉足犯罪。一时间大学生犯罪引起了社会对道德、大学教育、学校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着拷问。 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在校学生实施的, 以其他在校学生或老师为实施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 它是校园暴力犯罪现象中最为典型一种形式。的犯罪主体的责任年龄范围也不仅限于刑法所要求的16 周岁以上或14 周岁以上, 只要是在校( 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大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等) 学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因此, 学生暴力犯罪主体年龄可以低于14 周岁( 这实际上是由保证研究的连续性的需要所决定的) 。近年来, 这种学生暴力犯罪现象越发普遍且其性质也日益严重。 案例。。。。。。。 类似这样的大学生暴力的案例,在全国的大学校园里是屡见不鲜的,这也在时时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促使着我们去探求这种暴力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下面我将运用储怀植的犯罪原因系统来一步步剖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何为犯罪原因系统 犯罪原因系统是由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既是有机的又是动态的,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结构,其构成因素呈若干层次和等级。其层次大致可分为:1.犯罪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这两点原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犯罪数量的多寡,决定犯罪情节的轻重,对犯罪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犯罪产生的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其中包括时空条件、犯罪的工具条件和侵害对象(人,财,物)等,这些条件都并不产生犯罪,但会对犯罪的引起、加强等起着催化的作用。3.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发生存在着某种间接关系的原因,其主要内容有:气象、昼夜等因素。它对犯罪的发生仅有一些次要的、间接的影响作用,只是提供了某种可实施犯罪的机会,但不直接导致犯罪的发生。 综上我们认为,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所以当社会和个体的至罪因素制造出潜在的犯罪人,其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催化下,就有可能转化为实在的犯罪人行为。 二.学生暴力犯罪原因的社会原因 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指与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因素,它包括诱发犯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管理和人文自然环境等条件。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来分析。 (一)学生暴力犯罪的宏观社会因素 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罪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整个社会犯罪率的高低。主要有(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犯罪增多,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制度不到位有关。(3)文化因素:习俗、风尚、道德、文艺、大众传播、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的形成和产生有重要影响。如宣扬暴力的读物、视听材料、色情网站等最容易刺激青少年萌生性犯罪、盗窃。 我认为以下原因可能与之犯罪有直接的关联性 1.贫富分化与学生暴力犯罪

大学生自我剖析范文 大学生自我剖析材料

大学生自我剖析范文大学生自我剖析材料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大学三年已经悄悄逝去,站在大四的路口,我们即将告别母校,开启一个新的起点,走上未来的工作岗位。 然而在求职的这几个月中,却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几个月,也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剖析,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如何提升自己,才能更适应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作为一名网络工程的学生,我一直觉得是骄傲的,因为我选择了一个最热门,最信奉英雄不问出处的行业,一个一直在创造奇迹的行业,并且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平台。 可是,一次次求职中的失败,让我意识到,it届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单纯凭借着一股热情和上课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只有零星记忆的东西是远远无法达到企业笔试要求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学习中,不能仅仅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还要在课后不停复习,并且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这样才能知道何处需要创新,何时才能创新。

企业招聘应届生的目的,也是寄望于我们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的,创新将是决定一个it企业成败的关键。 同时在这次求职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这个方面我深感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在这里做出三个反思。 一、自我认识不足。两个多月的招聘会走来,带给我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茫,投过的岗位从要求专业知识的测试工程师和网络运维师,到专业不限的销售和产品经理。因为类型的跨度大,所以在准备笔试和面试所需要复习的东西也很杂,很多,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了。并且更糟糕的是拿到offer后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不看好企业所在的行业,于是又踏上了求职之路。如此兜兜转转,因为自我定位的不准确,错失了良机。 二、对企业的前期了解不足。在这个学期初,也就是9月份到 10月份的时候,大批知名的企业来湘招聘,对于应届生来说这是一 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然而因为对企业前期的职位需求了解不足,并且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公职人员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所增加,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为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公职人员犯罪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 公职人员的犯罪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转轨与社会失范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又有信仰失落、价值错位、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违法犯罪分子本身的原因,又有单位管理上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措施。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把“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一言堂”,搞家长式的领导。领导干部权力失控,使权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异,为以权谋私者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价值取向错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有的单位一度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从而使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乘虚而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私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把市场经济的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 (三)社会不正之风,为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少数党政官员对自我的要求日益放松,私欲日益膨胀,不讲原则,缺乏自律,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打击不力,是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惩处须足以慑众。对贪污、贿赂犯罪打击不力,对腐败分子惩处不严,助长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进而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二、公职人员犯罪的防范对策 通过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 (一)完善监督制度,构建长效防范机制。腐败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腐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将法律、道德、舆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制订完善的监督制度与体系,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实行综合治理。要发挥制度机制在反腐败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通过各项监督制度的健全落实,确保反腐败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建立“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防止权钱、权权交易。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在岗、离岗审计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早预防。要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层次体系,构建立体式的长效防范机制;要全面建立个人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严格限制公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或进行商业性行为。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的监督管理,严防隐形腐败滋生,特别是对其配偶、子女经商、办公司、承揽工程等,要有具体的地域和范围限制,防止领导干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 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假定人们(的)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贝克尔认为追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三位一体假设及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可以解释“语言的进化、出席礼拜频次、死刑、法律制度、动物绝种,以及自杀、离婚率,等等”。一言蔽之,“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在方法论的部分,贝克尔阐述了对于经济学展阶段的看法,认为经济学经历了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阶段,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现在到了研究人类全部行为的第三阶段。这样,把所有人类在资源稀缺下的选择行为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样,他研究了犯罪、自杀、婚姻、爱情、生育子女等等诸多以往经济学不会研究,经济学家也决不会涉足的领域。而通过他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到所有这些人类的感性层面的领域,并建立完善一套研究分析的范式。在贝克尔看来,作为通用科学的经济学,完全有能力并胜地任解决人类所有问题。在其眼中,宗教、人群、社会、国家、基础是最复杂的文化与人的心理解释完全可以抽象化和量化为个体行为分析解决。

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解析(1)

〈内容摘要〉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文以二战后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一种宏观层次上,利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解构社会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原因,同时提出了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方法。希望以一种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解析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社会连续统人格文化社会越轨行为犯罪原因 引言 自从犯罪学产生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这个古老的论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且形成了犯罪学领域中最为复杂的理论群,因而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犯罪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⑴在犯罪研究中,犯罪原因是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犯罪学的产生就是以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为开端的,但是各国的犯罪学家们对犯罪原因始终存在着分歧,例如:菲利把犯罪原因分为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犯罪原因三元论。而李斯特将犯罪行为归结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即犯罪原因二元论。同时,菲利和李斯特又根据各自的犯罪原因理论提了相应的犯罪控制和社会对策理论。菲利指出,为了防止社会免受犯罪的侵害必须充实“代替刑罚”的社会政策、福利政策等,传统的刑罚是不够的,对行为人应科处作为对其“危险性”处置的“制裁”。⑵而李斯特根据其犯罪原因二元论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 由此可见,犯罪学家们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犯罪学和社会学方法相结合去研究犯罪原因的。“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对策,是犯罪学领域中的最一般形式。” ⑶二战后期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改革了以前的社会学理论,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将人类的理性置于一种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下面将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背景和主要思路,将人类社会置于社会连续统一体中(帕森斯称为社会连续统),考察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因为社会行为中的相对作用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以解析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无法满足或其他各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了社会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形成。 一人格系统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自己的素质和环境的制约,但同时能作为主体决定干什么”;人在自己的素质及环境之下,通过日常行为或体验的积累自己形成了自己的人格。⑸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时在人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人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人格涉及到个体的需求倾向,这些需求倾向是合群需要和精神需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客体的社会化阅历逐渐丰富,它们成为具有个体身份的社会有机体中的一分子。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往往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群落或生活群体)。中国有句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社会连续统中,都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和目的,根据人们利益的趋同性,便形成了某种生活群体,生活群体中的个体是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因为个体之间长期密切的相互交往容易使人变得互相模仿,而且人与人的交往越密切,就越彼此模仿。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提出了“犯罪模仿论”,其基本观点就是:个体是由所处的环境中被普遍认同的生活习俗塑造的,如果某人实施偷窃或杀人,这是模仿他人所知;同理,青少年、穷人、社会声誉低的人之所以容易犯罪,是因为他们想努力同富人、成年人、社会声望高的人攀比的结果。⑹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团滕重光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人格意味着各自具有主体性。……人格与行为相对作用,任何行为都是人的人格的表现或现实化,没有脱离行为人的人格,也没有脱离人格的行为。⑺人格层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人格是社会生活的特殊层次,并且意味着个人的独特性。但是这种独特性本身,只不过是社会的产物。人格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但是人是社会的人,要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因此人格形成于此过程中,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人格层次是主观价值判断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因为交往的需要而要进行主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犯罪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目前,犯罪也开始向低龄化发展,不少青少年和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也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将是国家人力资源的一大损失,也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例如云南的马加爵,可以说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这一现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例如云南的马加爵,可谓是大学生犯罪的典型。这一现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众多学生也正是受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造成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正

论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对策网

论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对策 内容提纲 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除了引言与结语外,主体内容有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策。 摘要: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关键词:网络高科技黑客信息病毒 - 、弓 | 国际互联网络是英文Internet的中文表示,它是由全球许多计算机组成的,并 实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 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 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 万维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虽然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如同 在现实中一样,犯罪也不可避免的在其中蔓延开来,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网络 犯罪。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 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 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 二、网络犯罪的原因 关于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可作多角度的分析。以下从黑客文化、网络技术局限、法制建设滞后、抗制条件薄弱和社会观念误区等方面作些探讨。

犯罪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犯罪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发表于:07-12-14 21:27 [内容摘要]: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有因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犯罪现象的存在也不例外,它有自己内在的因果联系,可以说犯罪原因是经济基础、科学教育、伦理遗传、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人口流动、防范措施、电视网络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我们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来发现、认识、揭露、制止和预防犯罪,因此对犯罪对策的认识和选用,我们应该慎重地加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犯罪原因对策经济基础科学教育遗传防范措施犯罪治理犯罪预防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犯罪产生的条件及相关因素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切犯罪个案的产生都离不开相应的时间、地点及其它相关因素,世界缺乏一定的条件和因素,犯罪就不可能发生,就好像任何植物的培育都需要必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即使那株植物是有毒的。犯罪的产生也正是因为有了适合它成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它才能生根、发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同样也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些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1]由此可知,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我们发现、认识、揭露、制止和预防犯罪。以下是对犯罪原因及对策的几点分析: 一、经济基础的原因 有这样一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是为了教育我们应该勤恳、踏实的做人。但是,我在想几个问题:早起的鸟儿就一定能找虫子吃吗?有没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而吃不到任何虫子?有没有可能在这样的林子里根本就找不到虫子或者因为天气、环境的异常而找不到任何或者说足够多的虫子?有没有可能这个林子里有这种鸟儿的天敌而让鸟儿放手去捉虫子吃?我认为这些都是可能的。人也是一样,有时候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却不一定得到回报或者是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说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却因为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等诸多非个人因素而不能有所回报,德国的李士特说:“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2]是的,贫富的悬殊差异通常是容易让一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的,加之看到社会上很多不公正的现象,自然容易让人产生蔑视社会甚至逆反的心理。当机会的障碍非常明显时,人们便会将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归因于社会原因而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犯罪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原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一书中指出:“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3]因此,我认为要预防、抑制和减少犯罪,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合理有序的市场,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法制化、规范化。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代写硕士论文安全成为金融信息系统的 生命。本文详细阐述了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计算机泄密的途径,并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措施,以更好地防止金融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安全;计算机犯罪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加速,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对大量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不同程度的信息资产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将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面临的大挑战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加速,必然会使金融信息系统与国内外公共互联网进行互联,那么,来自公共互联网的各类攻击将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侵害: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表现形式 计算机网络具有组成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广泛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等特征,这使得网络容易受到来自黑客、恶意软件、病毒等的攻击 (一)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 1.信息泄露:指信息被透漏给非授权的实体。它破坏了系统的保密性。能够导致信息泄露的威胁有网络监听、业务流分析、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的有意或无意、媒体清理、漏洞利用、授权侵弛、物理侵入、病毒、术马、后门、流氓软件、网络钓鱼等: 2.完整性破坏。可以通过漏洞利用、物理侵犯、授权侵犯、病毒、木马、漏洞等方式 3.网络滥用:合法刚户滥用网络,引入不必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外联、非法内联、移动风险、设备滥用、业务滥用。 (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 1.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2.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3.篡改。攻击者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信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插入,再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积极侵犯者的破坏作用最大。 4.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 5.电子欺骗。通过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进行网络攻击,从而达到掩盖攻击者真实身份,嫁祸他人的目的: 6.非授权访问。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 7.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非常高,而且用户很难防范: 二、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和手段 由于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存存,不法分子通过其进行金融犯罪。 (一)银行系统计算机犯罪的特征: 1.涉案人多为内部人员。由于金融业务都是通过内部计算机网络完成的,所以了解金融业务流程、熟悉计算机系统运行原理、对金融内部控制链上存在的漏洞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上的缺陷比较清楚的内部职员,往往比其他人员更容易了解软件的“硬伤”,更容易掌握犯罪的“窍门”以达到犯罪的目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金融系统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九成以上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的。 2.手段隐蔽,痕迹不明显:计算机犯罪智能化程度高,大多数犯罪分子熟悉计算机技术,

自我剖析范文12篇

自我剖析范文(一): 自我剖析范文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种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的勇气和态度,正是这次保先活动自我剖析阶段所提倡的不怕丑、不护短、不怕痛的精神。自去年调入求是竞舟小学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忙下,在学习、理论水平、政策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但在这次活动中,透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的学习,在同志们的帮忙下,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深深感到自己在学习、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上级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为警示自己,修正错误,鉴知未来,以利工作,按照要求,本着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群众的态度,就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系统地理论学习不够。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众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资料博大精深。完整地、系统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将受益无穷。搞教育工作,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我本身理论根基不实,更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然而多年来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学习,个性是工作忙的时候,终日埋头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里,常用老眼光、老办法、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 (三)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老师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忙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忙解决实际问题。 二、原因分析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但究其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我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

党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

党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 )查看。 党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一】 作为党组织的组成元素共产党员,从加入党的组织那天起,就立下铮铮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广大党员,都坚持和发扬了这种优良传统。 自我们学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

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针对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实际情况,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述了如何更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控制 近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多样化,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成分复杂,学生群体文化层次各异,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差别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呈下降趋势,因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呈上升态势。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细胞,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而这一时期正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父母在孩子的成熟历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家庭关系对大学生犯罪有着深刻的影响。大量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资料表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1、家庭教育的失当是青少年犯罪滋生的土壤。我国的家庭教育失当现象相当严重,主要存在着的教育方法有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其中大学生家庭存在的溺爱型最为普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不是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就是过分保护与干涉;不是专制粗暴、惩罚严厉,就是偏袒和溺爱。这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很难

使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往往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人格,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和人格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1]同时,家庭教育的失当还表现在教育的内容上,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家庭结构的残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调查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破裂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犯罪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庭残缺使教育功能减弱,甚至失去家庭教育功能,一方面可能为了补偿而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对子女情感淡漠。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孤独怪癖,一旦遇到挫折,无法找人倾诉,很容易走极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而在求学过程中遭受同伴的讥讽、排斥养成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弱、爱面子、逃避、好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个性。在内心里他们渴望和正常家庭一样享受父母的关爱,外表却装作冷酷无情让人难以接近。他们的心理年龄比一般同龄伙伴要偏大,在他们求学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的嘲笑和同情。一旦被同学当作取笑的对象,或者他人不小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报复对方,触犯法律。 (二)大学教育及管理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1、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学校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品德教育又形式化,两者在一定程序上与实际脱节。虽然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已开始启动,对教学课程的设置作了相当大的改革,但对教育和学生违法犯罪之间的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