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杜甫“三吏”“三别”的艺术成就-毕业论文

浅析杜甫“三吏”“三别”的艺术成就-毕业论文

目录

提纲 (2)

摘要: (3)

一、引言 (4)

二、善于剪裁的艺术特色 (4)

(一)详略得当 (4)

(二)善用留白 (5)

三、骨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6)

(一)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形象 (6)

(二)遭受身心重创而保家卫国的男性形象 (8)

四、真实可感的历史现实 (8)

(一)平民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生活 (9)

(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9)

五、结论 (10)

参考文献: (12)

提纲

提纲

摘要关键词

一、引言

二、善于剪裁的艺术特色

(一)详略得当

(二)善用留白

三、骨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形象(二)遭受身心重创而保家卫国的男性形象四、真实可感的历史现实

(一)平民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生活(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浅析杜甫“三吏”“三别”的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

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杜甫善于剪裁的高超叙事艺术,详略得当,且将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纯熟的运用到其诗歌创作中。二是杜诗“三吏”“三别”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无论是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女性形象还是遭受身心重创的男性形象,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三是杜甫的叙事诗以下层民众作为表现对象,反映了安史之乱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记录了真实可感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善于剪裁;人物形象;历史现实

一、引言

杜甫作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是基于杜甫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尤其是对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画面从小处着眼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以安史之乱的邺城之战作为背景,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们遭受的苦难。于华东在论及“三吏”“三别”(《叙战乱之苦下千秋之泪——杜甫“三吏”“三别”的精神特色和艺术魅力》)时指出:“其艺术特色在于开拓了因事命题的新乐府风格和运用了多维的艺术笔法。”杜甫“三吏”“三别”正因善于运用多维的艺术笔法,高超的叙事艺术为我们描绘了在安史之乱中饱受战乱之苦而毅然决然参加平叛战争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广大人民的人物形象,真实记录那段苦难的历史现实。因此本论文以杜甫“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杜甫诗歌叙事艺术的成就。

二、善于剪裁的艺术特色

“三吏三别”是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这两组诗歌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作为叙事诗,叙事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诗歌所呈现的应该是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三吏三别”突破了诗歌创作中单镜头的模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即以《石壕吏》为例,事情的起因是诗人晚上投宿,有吏“捉人”;经过是老妇与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吏捉人的过程,结果是老妇被捉,第二天诗人登上前途,独与老翁告别。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石壕吏》完全具备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不仅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取胜,而且注重剪裁,详略得当的叙述了事情的发展,并且善用留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联想。

(一)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能够凸显文章的中心,直接表现主旨的材料要加以详细的叙述和描写,以展开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略写指的是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少用甚至不用笔墨,进行概括式描写,只要能够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即可。详略得当在杜甫“三吏三别”中体现得较为显著。

《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歌开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交代了事情发展的时间“暮”,地点“石壕村”,人物“吏”,事件是“有吏夜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