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

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

毒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并不限于甲状腺,而是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包括:高代谢症候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皮损和甲状腺肢端病。

非毒性甲状腺肿:由于缺碘或某些致甲状腺肿因子所引起的甲状腺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不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本病多为单克隆性,是由与甲状腺癌相似的刺激所致。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甲状腺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类型。

糖尿病:一种急性或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持续性血糖升高和从尿中排出葡萄糖(尿糖)为特征,患者除糖代谢障碍外,脂肪、蛋白质代谢也可能发生障碍。病人有口渴、多饮、多尿及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多见。

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大脑灰质和神经核团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病理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原发综合症: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伤寒:(1)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2)泛指外感热病。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以阴部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起核而溃烂,神情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病理学:是—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代谢性碱中毒:是以血浆HCO;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缓解,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肝硬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等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脏正常结构破坏,肝变形变硬,晚期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

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肌酐和尿酸在体内蓄积,因而血中非蛋白氮的含量增加,称为氮质血症。

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急性肾小球炎: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

A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的梗死,如脾,心肌和脑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早破或胎盘早期剥离,又逢胎儿阻塞产道时,由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呀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液循环进入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减少。

细动脉硬化症: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内膜的脂质沉积性,内膜的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为基本病变,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激发病变

风湿小体:风湿病的肉芽肿期,在心肌间质中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形成,聚集称为风湿小体,是风湿病额特征性病变。

心绞痛:由于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

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变累计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是嗜酸性小体。为单个细胞坏死,属细胞凋亡。

急性肾炎综合症: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特点为发病突然,明显血尿和少尿轻-中度尿蛋白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阿米巴肿:肠阿米巴病的慢性病变,因肠壁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局限性包块称为阿米巴肿,多见于盲肠,可引起肠梗阻,易误诊为肠癌。

腺瘤:是起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肉眼观,菜花状,结节状及溃疡状,浸润性生长。镜下为具有腺体结构的导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和囊腺癌。

腺瘤adenoma由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息肉状,结节状,有包膜。

性固缩肾:肾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因斑块合并血栓形成致肾组织梗死,引起肾区疼痛、尿闭及发热。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大瘢痕,多个瘢痕可使肾脏缩小,称为AS性固缩肾。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淀粉样变: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是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展,血液输入量增加。

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几天到一个月,渗出为特征,炎症细胞浸润以粒细胞为主。

心绞痛:常见于冠心病。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一种临床综合症。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持续数分钟,使用硝酸脂制剂或休息后可缓解。

气球样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桥接坏死:发生于连接两个中央静脉之间,或汇管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的桥带状干细胞坏死,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增生的纤维组织则成为纤维间隔而分隔肝小叶。

菌痢:)痢疾杆菌由口进入消化道侵入肠粘膜内增值,随坏肠粘膜,菌体内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

干酪性坏死:彻底的凝固性坏死,结核病特征性病变。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似奶酪,因而得名。

凝固性坏死:坏死的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这可能是由于死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

向心性肥大:不伴心腔扩大的心肌肥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

绒毛心: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冠心病:冠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和器质性病变。

CHD 冠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慢性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的病变而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绒癌:绒毛膜癌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滋养层细胞肿瘤,简称绒癌。其特点是滋养层细胞不形成绒乱或水泡状结构,而成片高度增生,并广泛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他脏器及组织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um。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上皮或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绒毛心: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空洞: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例如肺、肾等)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后由管道(支气管-口腔、输尿管尿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长,数月到数年,常以增生为主,其炎症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慢性支气管炎: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性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或伴有咳嗽,咳痰或伴有喘鸣音为特征的疾病。

胃癌:消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胃窦部,尤以胃小弯侧多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酸缺乏,贫血及上腹肿块等,分为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

慢性消化性溃疡chronic peptic ulcer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症状,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为主要表现。

乳腺癌:乳腺癌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的恶行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浸润性癌和非浸润性癌。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蓄积,伴有功能下降。

不典型增生:上皮性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增生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发生在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据异形性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形成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阻塞血管异常物质

乙脑:由嗜神经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耐受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糜烂: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水肿: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

游出:血流缓慢,停滞使白细胞边集,接着通过粘附分子粘附于内皮细胞,后经阿米巴样运动形式游出血管外。

脂肪变性:变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称脂肪变性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及纤维素。常由细菌毒素,各种内外源型毒物引起,常发生在浆膜,粘膜和肺。

纤维素性样坏死变性: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镜下,坏死组织成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聚集成片块。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素。

肉芽组织: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坏疽:继发有腐败菌感染感染的大块组织坏死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Ⅰ型RPGN为抗肾上球基底膜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患者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反复出现咯血,并有肾功能改变,此类病例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肾炎:胃粘膜的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病变特征,而慢性胃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腺体的萎缩。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出血性梗死:器官原有严重淤血且组织较疏松时,血管阻塞引起的梗死,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中,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后在胞质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肺泡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水变性:只要细胞膜依赖能量的离子泵功能障碍使细胞不能维持离子和液体的平衡即可导致细胞肿胀。此型可逆行损伤称水变性。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成人收缩压≥18.4kPa(140 mmHg)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葡萄胎:也称水泡状胎块,临床表现为闭经及阴道流血或阴道排出水泡状物,分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完全

性葡萄胎有三个特点:①滋养层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及细胞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②绒毛间质水肿,致绒毛扩大;③绒毛间质一般无血管,或有少数列功能的毛细血管,见不到红细胞。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的愈合。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的愈合。

肿瘤的异质化: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玻璃样变: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内,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大。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炎症介:急性炎症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介导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侵袭性葡萄胎: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

核碎裂:表现为染色质崩解成致密蓝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核溶解:染色质中DNA和核蛋白被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只见或不见核轮廓。角化珠keratin pearl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

大叶性肺炎: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小叶性肺炎:由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小叶原位癌: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其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肝硬化:反复发生的弥漫性干细胞变性,坏死,显微组织增生和干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结构改建,肝变形,变硬。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出现门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混合血栓:在心脏和主动脉壁上形成的血栓,肉眼和镜下都为层状,有灰白色的血小板,纤维素层和暗红色的红细胞层相间而成。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

心肌梗死:常见于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段,引起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分为心内膜下梗死和透壁性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区持续缺血导致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髓样肿瘤:向髓细胞分化方向克隆增生的形成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统的白血病,统称为髓样肿瘤。髓样癌:由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APUD瘤,髓样癌约90%能分泌降钙素,电镜下胞浆内有大小较一致的神经分泌颗粒。

粘液性水肿::少年及成年甲状腺功能低下,各器官功能降低,组织间质内氨基酸,多糖分解减退,出现大量类粘液聚集而引起

转移:恶性肿瘤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不连续的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心肌纤维化:是由于中、重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心肌纤维持续性和(或)反复加重的缺血缺氧所产生的后果

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一般系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有时还可有淋巴管,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粘液样变性: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分子槟榔肝: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淤血严重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互相连接,而肝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肝组织在切面上呈现红黄相见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坏死:以自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其中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

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大量尿蛋白,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尿症和脂尿,可见于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单纯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是机体缺碘、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以及甲状激素合成酶缺陷而引起代偿性甲状腺增生肿大,一般无甲状腺功能异常。

鼻咽癌: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行肿瘤。临床上有涕中带血,鼻衄,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痛等症状。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病理学:一门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目的是认识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核固缩:表现为核缩小、凝聚,呈深蓝染,提示DNA停止转录。

原发综合征:原发肺结核在肺中部近胸膜处形成的原发病灶,以及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管,并引流到肺门淋巴结,导致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X光显示哑铃状阴影。

碎片状坏死:只发生在肝小叶界板处的小群肝细胞坏死,并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增生:至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发生增生。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

乳头状瘤:由被覆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外生性生长,手指洋或乳头状突起。肿瘤的根部常变细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血管分枝状结缔组织间质构成七轴心,其表面覆盖增生的鳞状上皮或者移生上皮。

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原发综合: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都是由肿瘤的实质决定的。

白色血栓:由血小板,纤维素构成。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浸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多形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门脉性肝硬化portal cirrhosis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结节较小,大小较一至,纤维间隔较窄,宽窄较一致。主要表现为门脉性高压,肝功能不全。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风湿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累及心.关节等全身结缔组织。

快进性肾炎综合症:.是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出现水肿和血尿,尿蛋白等尿改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再通: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红色血栓:见于静脉,随着混合血栓逐渐增大,最终阻塞官腔,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肉眼为红色。

再生:组织和细胞损伤后,周围存活的细胞进行增殖,以实现修复的过程,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败血症:指细菌进入血循环,不仅没被消灭,还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败血性梗死:细菌栓子阻塞血管引起的梗死。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及大量炎细胞浸润

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发生部位和病变特点不同,又将化脓性炎分为脓肿,蜂窝组织炎,表面化脓及积脓三种。

矽肺: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微粒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点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灶内可见炎细胞浸润。

窦道瘘管: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经血行途径直接侵袭一已有病变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而引起的内膜炎症.

浆液性炎:血浆渗出为主,好发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发炎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水泡和积液,是最轻的渗出性炎,易于消退。

结核球: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变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尤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

结核结节:结核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或免疫力较强时形成的以增生为主的结节状病灶,有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加上外周的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构成,典型的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tuberculosis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肉芽肿性疾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以肺结核最常见。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中央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固体质块。

甲状腺腺瘤:由甲状腺滤泡上皮发生的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中青年女性多见,多为单发,有完整的包膜,可并发出血囊性变,钙化。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致瘤因素的消除而停止生长。

异性细胞癌:尿路上皮肿瘤,起源于移行上皮的上皮性肿瘤。

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像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两个或三个胚层组织成分,分为成熟性和未成熟性。

溃疡:发生在皮肤和粘膜的炎症可伴有皮肤和粘膜的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

静脉性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向血流面的具皮细胞,由于受到瓣膜开、关时的磨擦,易发生变性、脱落,暴露其下的胶原,诱导血小板在该处沉积、凝集,形成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肝实质变质性炎,临床:食欲减退,厌油,恶心,乏力,肝大,肝压痛,肝功能减退,黄疸。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

象皮肿:由于淋巴液淤积的长期刺激,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并可有棘刺和疣状突起,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肿。多在丝虫感染后10~15年方达到显著程度。

腊样变性:伤寒患者的膈、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凝固性坏死,亦称腊样变性。临床上出现肌痛和皮肤知觉过敏。高血压脑病:由于脑血管病变及痉挛致血压骤升,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侯群称高血压脑病,脑部变化差异较大,可仅有脑水肿或伴有点状出血,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及意识模糊。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主要指慢支、支扩、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可环状分布。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故又称固缩性坏死。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2.炎症(inflammation)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1.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3.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5.绒毛心(cor 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7.脓肿(abscess)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8.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异型性(atypia) 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metastasis) 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56.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转变为癌。 7.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 8.混合瘤(mixed tumor) 肿瘤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 1.粥样斑块又称粥瘤。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脏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4.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是风湿病病变中的一种肉芽肿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结节,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of细胞、Ascho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5.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 4.隐性肺癌(occult pulmonary carcinoma) 是指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淋巴结尚无转移。 2.桥接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主要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3.假小叶 (psceudolobule) 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围或由再生的肝细胞形成的结节,称为假小叶。 4.

病理学名词解释

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embolus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引起的血管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称为空气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造成的栓塞称为羊水栓塞。 梗死infaction由于血管腔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引起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一般由动脉阻塞引起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 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梗死灶贫血、苍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也 称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发生于有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暗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也称红色梗死(red jinfarct)。

第四章? 炎症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炎症inflammation 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 程。 炎症介质 inflammatory mediator 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trans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叫渗出。 机制: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 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到血管外的液体叫渗出液。 漏出液transudate由于瘀血等血液循环障碍,漏出到血管外的液体称漏出液。 炎性水肿 inflammatory edema 炎症时过多的液体渗出并聚积于组织间隙称炎性水肿。 趋化因子chemokines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向着趋化因子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炎症过程中,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 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白细胞附壁 Leukocytic selection 靠边的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而粘附于血管壁上,称为白细胞附壁。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白细胞游出并到达炎症灶,吞噬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炎性增生 Inflammatory proliferation 指炎症区的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组织周围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增生。变质性炎 alterative inflanmmation 以组织和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轻微的炎症称为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exudative inflanmmation 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的炎症称为浆液性炎。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着。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者 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并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酶解性组织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瘢痕组织(iscar tissue); 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其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颜色和气味。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 水变性细胞损伤后钠水的过多积聚; 肥大与增生: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再生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缺损; 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细胞微细胞坏消失,组织结构轮廓尚存; 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坏死彻底,不见组织结构轮廓。; 核碎裂(karyopyknosis)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细胞质中,也可有核固缩裂解城碎片而来;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浆水分增多,多角形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 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栓塞性脓肿由栓塞于毛细血管的化脓菌引起的脓肿; 脓性卡他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应用、损伤、修复 第三节复习思考题 1、A样选择题 (1)、水样变性是细胞损伤最常见的一种早期的表现,请指出下列因 素中那一项与水样变性的发生无关?() A. 脂蛋白合成障碍 B.ATP产生减少 C.细 胞膜钠泵功能障 碍 D.线粒体损伤 E.细胞内钾离子外逸 (2)、下列关于“营养不良性钙化”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组织内 B. 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主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C. 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磷主要沉淀在正常组织内 D. 体内的钙磷代谢正常,钙盐只要沉淀在变性、坏死组织内 E. 由全身钙、磷代谢失调所致 (3))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 织的过程,称之为() A. 转化 B.分化 C.退化 D.化生 E.再生

(4)、位于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灶,脱落后可形成缺损。若缺损深达皮 肤下或黏膜下,则称之为()

A. 肝脂肪变性 B.高脂血压 C.急性胰腺炎 D.糖尿病E 脂肪心 (6) 、肠上皮化生是指() A. 呼吸道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B. 肠上皮转变为胃粘膜上皮 C. 肠粘膜上皮转变为其他上皮 D. 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粘膜上皮 E. 原来无上皮的部位出现肠粘膜上皮 (7) 、细胞坏死主要表现在()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器 E.核仁 (8) 、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 A.干性坏死疽 B.湿性坏疽 C.气性坏疽 D.脂肪坏死 E.钙化 (9) 、Mallory小体形成与下列哪种细胞器有关() A.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E.以上皆不是 (10) 、组织创伤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A.优化 B.完全性再生 C.不典型增值 D.不完全性再生 E. 异性增生 (11) 、肉芽组织中一般没有()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神经纤维 D.胶原纤维 E.外源性异物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 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 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她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得过程。 20、、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就是真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机制,主要就是激活内源性核算内切酶而发生得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得纤维母细胞及多少不等得炎细胞组成。在创伤表面常成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新鲜肉芽,故此得名。 2、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而形成得纤维结缔组织,有大量纵横交错得胶原纤维束组成,组织内血管稀少。 1、淤血: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引起得充血,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3)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肿瘤 1.单纯癌:或称实性癌,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2.转移癌: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 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做转移。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3.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6.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 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7.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8.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 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9.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乎二 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10.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成 分,结构混乱,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类。 11.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严重的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弱的状态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疣状心内膜炎: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 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2.阿少夫小体(Aschoff 小体):指在风湿病的增生期或肉芽肿期,出现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 结缔组织中,特别是在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基质内蛋白多糖增多,纤维素样坏死的基础上,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而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也称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高血压脑病:由于脑小动脉病变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临床表 现为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因心肌耗氧量 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所能提供的氧而发生,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 5.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而萎缩、消失。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肉眼观: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7.室壁瘤: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 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8.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 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 1 页共 1 页作者:胡洪源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病理学 名词解释

biopsy 活体组织检查从病人身上可疑的病变组织上,取下一小块组织,送病理科惊醒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一种诊断方法。 pathology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hypertrophy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anemic infarct 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 henmorrhagic infarct 出血性梗死组织结构疏松且侧支血管丰富的脏器,单纯动脉阻塞一般不引起梗死,往往静脉淤血而有效侧支循环不能建立时才会发生,此时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呈红色 atrophy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官体积缩小。 metaplasia 化生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degeneration 变性指细胞受损伤后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过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并伴有功能下降。 hydropic degeneration 水样变性肿胀的线粒体、内质网破裂,胞浆内水分越来越多,胞浆呈疏松网状。 fatty degeneration 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积。 lipofuscin 脂褐素又称老年素。沉积于神经、心肌、肝脏等组织衰老细胞中的黄褐色不规则小体,内容物为电子密度不等的物质、脂滴、小泡等,是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物质而形成的残余体。 coagulation necrosis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 caseous necrosis 干酪样坏死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 liquefaction necrosis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太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hyaline degeneration 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结缔组织、细胞内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性的钙、磷代谢障碍,引起机体血钙或血磷升高,导致钙盐在未受损伤的组织内沉积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病理性钙化除骨和牙齿外,在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 fibrinoid necrosis 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 dry gangrene 干性坏疽大多是坏疽的一种, 常见为肢端组织缺血坏死,干枯变黑并向躯干发展,直到血液循环足以防止坏死的地方停止。 moist gangrene 湿性坏疽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四肢(伴有淤血水肿时)。此时由于坏死组织含水分较多,故腐败菌感染严重,局部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污黑色。

病理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转化和 转归的一门学科。 5.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 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6.肥大;运动员肌肉肥大属于生理性肥大,高血压病人属于心肌肥大 7.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8.增生:是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9.化生:是指由于环境改变的刺激作用,正常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10.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聚,又称水变性。 1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沉积,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重度水肿——气球样 变→病毒性肝炎 12.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物质的蓄积,称为玻 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所有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 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引起坏死。 14.再生: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 15.肉芽组织: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 润。 16.干酪样坏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17.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的坏死。 18.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9.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0.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21.炎症:是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2.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3.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 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24.趋化作用:指白细胞沿炎症区域的化学刺激物浓度梯度做定向移动。 25.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参与或诱导 炎症发生发展的化学活性物质。 26.纤维素性炎:是指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形成纤维蛋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27.伪膜: 28.绒毛心:心包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不断跳动,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可 形成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29.脓肿: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点为炎症局部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 脓腔。 30.肉芽肿性炎:是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变的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炎 症。 3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32.休克:是由于各种强烈治病因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微循环血液灌流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栓塞(embolism) 【答案】 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2. 血栓形成(thrombosis) 【答案】 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3. 脂肪变性 【答案】 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4. 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 【答案】 ①条件: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无异物,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②形成瘢痕规则、整齐、小、线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答案】

①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③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答案】 ①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②组织的再生或增生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7. 肥大 【答案】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8.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答案】 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9. 再生(regeneration) 【答案】 ①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②修补缺损。 10. 变性

【答案】 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明显增多。 11. 疖(furuncle) 【答案】 ①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②脓肿。 12.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答案】 ①生理状态时,该类细胞处于G0期,增生现象不明显;②当受损伤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③包括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间叶细胞。 13.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答案】 ①此类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②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③常见于黏膜上皮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等。 14. 水样变性 【答案】 细胞内水分增多,又称细胞水肿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