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88、经济学导论O3 (8)

88、经济学导论O3 (8)

88、经济学导论O3 (8)
88、经济学导论O3 (8)

Contents

1.0 Introduction (2)

2.0 Main Body (2)

2.1 Market failure (2)

2.1.1 Market failure (2)

2.1.2Public goods (2)

2.1.3 Merit goods (3)

2.1.4 Externalities (3)

2.1.5Market force (4)

2.2 UK government on welfare (4)

2.2.1 Definition (4)

2.2.2 Instrument and new policies (5)

2.2.3 Evaluation (5)

3.0 Conclusion (6)

1.0 Introduction

This report is mainly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role in the market failure based on four situations, and also, one of the UK policy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o illustrate the government role and eff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life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2.0 Main Body

2.1 Market failure

2.1.1 Market failure

Market failure is a situ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by a free market economy is not efficient or is failing in some way

In a perfect world, the market mechanism would ensure that all of our resources would be used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But this is generally not the case. The inherent defects will lead to market failures. Market failure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s: Market force, Public goods, Externalities and Merit goods.(SQA, 2013,P184)

2.1.2Public goods

The consumption of the good by one individual does not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good for consumption by others. For example, street lights, national defense, police, lighthouses, fire department, prisons, roads.

Inherent in provision of these goods is the problem of the free rider. If such goods were left to private provision, then some individuals will assume that the good will be provided by others, they need not contribute the provision, however, they would benefit from the goods. For example, if street lighting was a purely private good then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exclude those who had not contributed from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It is not-excludable and not-rival. Public goods are free to everyone.

If public goods were left to the market it is likely that the market would provide nothing of such goods. Governments will have to intervene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which is available to all whether they pay or not

2.1.3 Merit goods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services that might not be provid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or of a quantity, for example, health services and education. There is the meaning of merit goods.(SQA, 2013,P188) The argument being that individuals would not know or place enough importance on “saving” money to pay for these, also certain individuals would financially be unable to pay for these essential services. Consumers sometimes do not perceive quite how good a particular kind of good is for them; either they do not have the right information or lack relevant information. A merit good is a good that is better for a person than the person who may consume the good realizes. The result is that, a merit good would be under –consumed (under-produced) in the free market economy.(SQA,2013,P188) Everyone needs the merit goods to maintain a reasonable standard of living but are very expensive for provide, thus a merit good is one that is underprovided by the market.(SQA, 2013,P237). Government will intervene and provide such a necessity .【1】

2.1.4 Externalities

An externality is an effect of a purchase or use decision by one set of parties on other who did not have a choice and whose interests wer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re ar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positive externalities.(SQA,2013,P188) When the impact on the bystander is adverse, the externality is called a negative externality. For example, automobile exhaust, cigarette smoking. When the impact on the bystander is beneficial, the externality is called a positive externality. (SQA, 2013, P188)Externalities disrupt the efficiency of a market because the prices in the individual transactions will not reflect the cost or benefits imposed by the externality.

(SQA, 2013, P188) Exist where a cost or benefit, is experienced by a party who did not agree to the action causing the cost or benefit. Government will pay the compensation through tax or ,subsidy etc.【2】

2.1.5Market force

The ability of price controlling Monopoly has the highest ability of price controlling. So monopoly has the strongest market force.

Market force will lead to inefficiency, like restrict competition, having less choice, paying higher prices, wasting of resources. Arises where one company can gain a level of advantages which is regarded as being detrimental to the working of the free market.

Governments regulate competition through legislation t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arising.

2.2 UK government on welfare

2.2.1 Definition

Welfare 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uses microeconomic techniques to evaluate well-being from allocationof productive factors as to desira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within an economy, often relative to competitivegeneral equilibrium. (Arrow, Kenneth J. (1951, 2nd ed., 1963).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3】

The present government policy on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 came about during the Thatcher governm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HS and Community care act, forming a joint working between the health services and Social Work.(SQA, 2013,P 241)

2.2.2 Instrument and new policies

The Welfare State comprises expenditures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tended to improve health,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British system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liberal welfare state system (Esping-Andersen 1990; Ferragina and Seeleib-Kaiser, 2011).【4】

In the UK, the elderl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 enjoy free medical care. The elderly should enjoy benefits in the UK. This act have published on November 6, 1946 July 5, 1948 came into effect. in the Act, the person who lives in the UK for three months or more, whether men and women can enjoy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do not need to pay premiums. The elderly are the main beneficiaries of the Bill. 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1978, a statistics show that Britain's elderly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nd mental disorders in more than half, 13% mobility, long-term sick in bed accounted for 4%. This means that nearly 70% of the elderly need to rely on long-term care services.

2.2.3 Evaluation

This policy resulted in massive expenditure and a great widening of what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state's responsibility. In addition to the central services of education, health, unemployment and sickness allowances, the welfare state also included the idea of increasing redistributive taxation, increasing regulation of industry, food, and housing (better safety regulations, weights and measures controls, etc.)

Policies differ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f the UK, but the provision of a welfare state is still a basic principl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the UK today. Cr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claim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vast expense, by relieving citizens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welfare the government has inadvertently promoted irresponsible and immature attitudes, with the result that squalor, ignorance, and idleness are common.【5】

In 1980, T.?E. Utley, wrote that the welfare state was "an arrangement under

which we all largely cease to be responsible for our own behaviour and in return become responsible for everyone else's. The temptations which this way of doing things offers to synthetic anger, fraudulent penitence, all other forms of hypocrisy and the sheer evasion of duty are infinitely too strong for fallen man"

3.0 Conclusion

The report explain why economic market failure exists and how the government plays roles in different problem. It also introduce the welfare in UK and its new policies.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government is playing a crucial part in the market ope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4.0 Reference

【1】Bartholomew, James (2013). The Welfare State We're In (3 ed.). Biteback.

p. 320. ISBN 978-1849544504.

【2】Dalrymple, Theodore (2007). Our Culture, What's Left of It: The Mandarins and the Masses. Ivan R. Dee. p. 360. ISBN 978-1-56663-721-3.

【3】Peter Oborne (June 30, 2011). "Britain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if families looked

【4】Esping-Andersen 1990; Ferragina and Seeleib-Kaiser, 2011

【5】Arrow, Kenneth J. (1951, 2nd ed., 1963).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经济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概念 稀缺: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稀缺具有绝对性,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稀缺具有相对性,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总是稀缺。 自由物品:是自然界存在,人类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 经济物品: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耗费一定资源、借助生产工具通过劳动加工生产出来的物品。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2、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存在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对社会主义有用的经验总结和管理方法的另一面。(具体可展开阐述) 即使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部分而论,它是否真正有用还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由于国情的差异,对西方有用的东西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3、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稀缺状况下,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无止境和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分析与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就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经济学实质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使有限的资源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状况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 4、现代西方经济学试图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有哪些? 现代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b.采用什么生产方法,即怎样生产的问题 c.为谁生产,即收入分配问题 (2)宏观经济试图解决的问题: a.总体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b.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总量的相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总就业量或总失业率、全社会消费量、投资、储蓄、物价水平、利息率,以及这些变量的增长率和波动率等。 5、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概念需具备哪些条件?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条件:一,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二,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三,资源能够充

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课程编号21027 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conomics 课程性质公共通识平台课学分2 总学时32先修课程微积分 开课学期第二大学期适应专业大文科专业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简介 《经济学导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经济学导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三)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目的要求】 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等概念; 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式。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 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导论和第一章

上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选做) 一、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3.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微观经济学的的基本假设条件是:( ) A.完全信息的假设 B.完全竞争的假设 C.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 D.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5.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6.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二、简述题: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选择题(选做) 1.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2.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 A.正 B.负 C.0 D.1 3.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A.需求下降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 4.均衡价格一定随着(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和供给减少而上升 5.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 宏观经济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授课方式〗 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 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

微观经济学 导论习题

1.经济学主要研究: A 如何在股票市场上赚钱 B 自由市场上的价格 C 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D 把收入分配给个人 E面对稀缺性而做出的资源分配 2.下面哪一项是实证经济学的xx? A 失业保险太低 B 降低失业比抑制通货膨胀更重要C医生挣到钱比蓝领工人多 D 失业保险太高 E 妇女应当与男子同工同酬 3.规范经济学 A 描述经济如何运行 B 从属于实证经济学 C包括做出评价 D 预测行动结果 4、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 A 通货膨胀和失业 B 高度集中的市场上的行为 C 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D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行为 5、研究微观经济学的视角: A 包括对总体经济行为的分析 B 研究总体经济增长率 C 从是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经济 D 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经济 6、经济学所建立的理论 A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B 是基于一些不现实的假设,因此对解释真实世界的行为意义不大。 C 对个体有效而对群体无效

D 在应用之前,人们必须知道和理解它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个? A、经济学家们有时对经济的适当模型意见不一 B 经济学家们有时对公平和效率的相对重要性意见不一 C经济学家有时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意见不一D 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8、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设是基于预期人们: A使用经济学模型作出选择 B 为追求私利而作出选择和决定C 作出选择前会尽可能地收集信息 D 都有相同的偏好 9、对于企业而言,理性意味着追求: A利润最大化 B 收取最高价格 C 税收最大化 D 最大销售量 E 成本最小化 10、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 A 资源被平均分配以生产不同的商品 B 一国居民拥有的某种东西越多,他们获得更多这种东西的愿望就越低 C如果要多生产某种东西,就必须减少另外商品的生产 D 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 11、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显示 A在生产一定量的黄油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大炮的最大产量B在生产一定量的黄油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大炮的最小产量C 该国需要多少资源来生产大炮和黄油 D 人口既定时,该国所需要的大炮和黄油的最小产量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

一 国际经济学导论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导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内涵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它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 在国际贸易中,个人和企业的动机及行为是和在国内贸易中相同的,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也使用同其他经济学分支一样的基本分析方法。 当一瓶西班牙生产的葡萄酒出现在伦敦的餐桌上,与一瓶新疆产的葡萄酒出现在上海的餐桌上,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二者之间没有很大的不同,但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这二者区别很大,因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涉及的都是独立国家。西班牙和英国都是主权国家,但新疆和上海都在中国。如果英国政府制定配额来限制进口,西班牙向英国的出口就会中断;如果西班牙的货币对英镑的汇率下降,那么英国消费者将会发现西班牙葡萄酒更便宜了。但这两件事在中国内部根本不可能发生。 可见: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乃至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而言,贯穿这一主体的是三个重要问题: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贸易模式(pattern of trade)、贸易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 1.贸易所得 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贸易给贸易国带来的收益,这种收益是封闭状态无法提供的。这是贸易发生的基础,因此又称贸易基础(basis of trade), 国际贸易理论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相互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总是对双方有利。这个重要理论的适用范围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的多。例如,很多美国商人担心,如果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超过美国,以至美国没有一个产业能够与之竞争,日美贸易必然会损害美国经济。但本教程的第一章却说明:即使两国中的一方在任何产品上都缺乏效率,国际贸易也能够给双方带来收益。 又如,美国劳工领袖抱怨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伤害了美国。这些国家的工业虽然不如美国发达,但是支付给劳工的工资却很低,因此有时会对美国厂商造成冲击。 但本教程的要素禀赋模型却说明:出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资源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能使贸易双方各取所需,共同获利。 另外,国际贸易还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产品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最后,贸易所得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国际移民、国际信贷、劳务输出和期货贸易也都是互利性贸易的形式。各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减少收入的波动性,如股票、债券等风险资

A第一章_微观经济学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 经济学可定义为() A. 政府对市场的调节 B. 企业获取报酬的活动 C. 研究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及不同的用途 D. 人们靠工资生活 2.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 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B. 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盈利 C. 何时无法作出选择 D. 用数学建立模型 3. “资源是稀缺性的”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最终是要被消耗光的 4. 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需要时() A. 政府必须决定不满足谁的需要 B. 必须由市场体系起作用 C. 必须作出选择 D. 价格上升 5. 经济物品是指() A. 有用物品 B. 稀缺物品 C. 市场上贩卖的物品 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6. 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 供给大于需求 B. 失业或者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 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及技术水平降低 D. 资源得到最合适的分配使用 7.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才能导致另一物品生产的增加 C. 改进技术会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 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8.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 失业 B. 通货紧缩 C. 资源增加或者技术进步 D. 消费品生产减少,资本品下降 9.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向外凸出)反映了() A. 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同样有效率 B. 成本递增规律 C. 存在政府决策 D. 失业率高 10. 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选择一点所回答的问题在下列几点中只有哪一点才不是() A. 如何生产 B. 生产什么 C. 为谁生产 D. 在哪里可以有效率地生产 1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 怎样生产 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 为谁生产 D. 以上都包括 12. 主要依靠个人决策是下列哪种经济形态的决策方式()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 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 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 ?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 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 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我们经济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微观经济学自下而 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 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 一、什么是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对于卖主来说,市场就是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 随着商品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冲破了“特定场所”的限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进行交易:比如:在农村的瓜菜地里,在工厂的供销科里,在一家饭馆的餐桌边,在茶馆,在网络上,电话里……就谈妥了一笔生意。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专业化与贸易 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二、比较优势原理 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 (1)绝对优势的含义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有最高生产率的生产者)有绝对优势。 (2)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优势 (1)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①机会成本的含义 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用途所放弃的使用该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②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则是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 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导论 一、简析经济学科的性质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 性质有应用型经济学和理论性经济学之分,研究人类如何进行选择,以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物品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以优先的资源满足人类最大的欲望。 经济学的本质:○1社会科学;○2研究人类经济的科学 研究的基本问题:○1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2宏观层面的经济规律 二、比较积极学科中得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 简单地说,实证分析研究的是“是什么”,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加入价值判断。实证分析重在用统计数据、模型等分析。规范分析研究的是“应该怎样”,加入了价值的判断。规范分析重在逻辑推理、论述道理。 三、简述经济理论的构建过程: 1、定义有关术语(概念),确定假设条件 2、观察经济现象,发现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假说 3、用经济模型解释和概括经济现象,即用经济模型表述假说 4、用实际数据验证假说和模型的正确性 5、运用模型预测,并接受未来一步的检验 四、简述信用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 信用管理的目标:控制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内容 分析信用风险来源并识别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评估与客户评价 信用风险的控制 五、结合我国现实,分析信用管理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信用体制很糟糕,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大家也知道我国在很努力的建立信用体制,金融信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给金融发展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影响。比如:1、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资本市场缺乏层次,直接融资存在结构缺陷;2、间接融资体系存在制度缺陷,大企业对小企业形成明显的“排挤效应”,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真空;3、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正规制度安排和相应配套措施等等。而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制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可以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影响,稳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减少不良债务,促进经济和金融秩序趋向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我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曼昆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 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目录 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 二、循环流量图(资本循环、要素循环) (1)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 四、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1) 五、几种价格弹性与商品关系 (2) 六、需求价格弹性 (2) 七、政府限价对市场的影响 (3) 八、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 (3) 九、曼昆的市场有效(EFFICIENT) (3) 十、税收的代价 (4) 十一、国际贸易与关税 (4) 十二、公共部门——外部性 (5) 十三、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 (7) 十四、市场结构 (7) 十五、寡头与古诺模型 (8) 十六、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 (8) 十七、减少贫困的政策 (8) 十八、无差异曲线与收入替代效应(斯勒茨基方程) (9) 十九、博弈论 (10) 二十、微观经济学前沿 (11)

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①人们面临权衡的取舍。 ②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取得它所放弃的东西。(也就是机会成本) ③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选择) ④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⑤贸易能使每个人都获得好处。 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时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力量) ⑧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⑨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循环流量图(资本循环、要素循环) 实证分析是描述性的,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分析是命令性的,企业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 例子:(实证分析)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规范分析)政府应提高最低工资。 四、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案例:假设中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50个烧饼或4件毛衣;英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个烧饼或2件毛衣。 烧饼毛衣名称 产量机会成本产量机会成本中国50 0.08 4 12.5 英国40 0.05 2 20

A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导论、选择题 1. 经济学可定义为() A. 政府对市场的调节 B. 企业获取报酬的活动 C. 研究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及不同的用途 D. 人们靠工资生活 2.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 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B. 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盈利 C. 何时无法作出选择 D. 用数学建立模型 3. “资源是稀缺性的”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最终是要被消耗光的 4. 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需要时() A. 政府必须决定不满足谁的需要 B. 必须由市场体系起作用 C. 必须作出选择 D. 价格上升 5. 经济物品是指() A. 有用物品 B. 稀缺物品 C. 市场上贩卖的物品 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6. 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 供给大于需求 B. 失业或者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 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及技术水平降低 D. 资源得到最合适的分配使用 7.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才能导致另一物品生产的增加 C. 改进技术会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 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8.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 失业 B. 通货紧缩 C. 资源增加或者技术进步 D. 消费品生产减少,资本品下降 9.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向外凸出)反映了() A. 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同样有效率 B. 成本递增规律 C. 存在政府决策 D. 失业率高 10. 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选择一点所回答的问题在下列几点中只有哪一点才不是() A. 如何生产 B. 生产什么 C. 为谁生产 D. 在哪里可以有效率地生产 1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 怎样生产 B.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 为谁生产 D. 以上都包括 12. 主要依靠个人决策是下列哪种经济形态的决策方式()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C. 混合经济 D. 政府决策不重要的经济

现代经济学导论结课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分析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我国货币政策最近执行的的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为使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所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优化了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2015年以来,受外汇流出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同时,"股市波动"等影响流动性供求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大了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压力。针对流动性形势变化,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灵活提供长、中、短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引导和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市场利率适当下行,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根据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等宏观形势,2015年以来,先后五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25个百分点,至4.35%和1.5%;先后九次引导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较2015年初下降160个基点,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降。同时,更加注重短期利率稳定,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疏通利率传导。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和调节。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SLF,探索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并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适时调整SLF利率。通过MLF投放中期基础货币,发挥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和FSB、G20对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总结,人民银行从2011年正式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增速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以及自身资本水平。总的看,该机制在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宏观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起,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质量情况、外债风险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此外,通过引入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提高个别银行人民币购售平盘交易手续费率等方式对外汇流动性进行逆周期动态调节,平抑市场顺周期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上海自贸区模式为基础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管理的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16年初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和相关地区注册的企业和27家金融机构实施,目前已扩展至全国范围。 四是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保持总量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的同时,对一些市场力量不愿参与但从国家战略上亟待发展的领域,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一些边际上的作用,通过适度的"精准滴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五次实施定向降准,享受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