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铜仁方言

铜仁方言

铜仁方言
铜仁方言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方言集锦

撵出去:赶出去

阔起:放起、放下

老砍:里面

嘎嘎:外公、外婆

嘎婆:外婆

嘎公:外公

满满:叔叔

公:爷爷

婆:奶奶

爷爷:姨父(和现在的爷爷不一样)

孃孃:阿姨

孃:姑姑

砍老阔的:砍大脑(骂人的话)

背时的:不好的运气(骂人的话)

背时砍老阔的(骂人的话)

老阔:大脑

言需:香菜

满孃:婶婶

七饭:吃饭

慢岗:等一下,等一会

莫奈何:不容易

雀(qiǒ)包:不文明(的举动)

热嚯:温暖

千翻:精怪(贬义)

千翻婆:精怪婆(骂人的话)

满崽:小儿子

满媳妇:小媳妇(小儿子的媳妇)

满女:小女儿

倆(liā)声倆气:说话声音嗲

喇喇(làlà)上:斜坡坡上

拈菜:夹菜

你是哪网子的--你是哪里的

你从哪个狼场来--你从哪个地方来

叮叮虫:蜻蜓

四眼狗:不记恩情、忘恩负义

睡阔睡:睡觉

睡告告:睡觉

刹一脚-:坐车时叫停车

自岗:现在

掌过:怎么的

挖锄:锄头

壁头:墙壁

卡卡里:角落里、偏僻的地方、裤裆

卡卡果果:角落里

毛弟:比自己小的男孩子、兄弟、弟弟妹: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妹妹

我跟你讲:我给你说

再起:缝起来

在不起:着不住

爪帽子:蚱蜢

崽:儿子、对和自己儿子辈的男孩子的称呼仔咦:感叹词语

相因:便宜

甘甘更、甘炸:甘蔗

搬时:观察

曹虫:蛔虫

衬到起:按住

衬下去:压下去

扯扑鼾:打呼噜

场坝、坝子:院坝

囚善:蚯蚓

考门:敲门

下蛮:勉强

铁嘎:火钳

当上:旁边

调羹:吃饭的勺子

豆是:就是

包谷:玉米

薅草:除草

老子:我

大佬:大哥

二佬:二哥

花鼓利息:邋遢、脏、不洗脸

花里胡哨:花哨

黑妈秋杠:形容很黑

大声寡气:说话吼得很大声

癞克宝:癞蛤蟆

好什点:注意点、注意

孃起来:爬起来

甂bia:扁、瘪

生气:冒火

劝架:改交

哪港:什么时候

我自己:管人

到了:拢了

房间:方干

摇裤:短裤

大腿:胯胯

不动:莫板

一点:可可在

倆lia得很:懒得很、疲倦挠得很:喜欢动、调皮

老爷爷:老仔仔

老奶奶:老婆婆

蠢笨:衰包

糊涂:黄里黄昏

千里千翻:搬弄是非

不稳重:叉里叉巴

等一下:等港、莫成点

懒人:倆lia人

南丰傩文化记事初稿-中国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大事记(初稿) (1953年——2014年) 曾志巩 1953年 2月,南丰廓背园《文王访贤》和水北村《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省古典艺术奖旗两面。《文王访贤》并选拔参加中南区民间文艺会演,艺人李水生后又参加了中南区的民间文艺巡回演出活动。 1954年 春节期间,在县人民会场举行傩舞会演,26个傩班分别在两个舞台上表演。 1955年 ?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6年 春,中国舞蹈研究会调查小组盛婕一行7人,于3月30日至4月28日先后到江西婺源、乐安、南丰、黎川、遂川5县调查傩舞,10月在《舞蹈学习资料》发表《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并将各类跳傩、跳鬼、玩喜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统称为傩舞。 1957年 3 月,石邮傩舞《判官醉酒》(2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行前在省内各专区巡回演出。 ?月,抚州专区举行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县工会和县文化馆合作选送的傩舞《和合》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同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广州军区歌舞团、空军歌舞团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来丰采风。(?)

1958年 1月10 日,抚州专区举行首届农村文艺会演,县文化馆选送的《傩公傩婆》获创作奖和节目奖。 5月,石邮傩班9人赴南昌,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其拍摄新闻专题片。 同年,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与廓背园艺人合作,编创的新傩舞《蜜桔大王》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会演。 1959年 ?月,江西省歌舞团以南丰《和合》为素材创作的《丰收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 1960年 元月,南丰文艺学校学习演出的《丰收乐》在专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演出,获奖旗和奖金。 2月,正月初一至初三,县文化馆在人民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白天为傩舞表演,廓背园、周家堡等傩班演出28套节目。晚上举行灯彩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春节期间农村有32个傩班活动。 1962年 ?月,中共南丰县委文教小组工作意见指出:文化馆“对民间传统性文艺要挖掘。已挖掘的要进行抢救,特别是抢救南丰傩舞、竹马,否则会影响迷信传播。” 5月底,专署文教处召开全区音乐工作会议,研究收集民歌,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会上要求南丰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傩舞音乐。 1963年 ?月,廓背园李水生出席江西省第三次文代会,并当选区为省舞协理事。 同年,江西省歌舞团和全国总工会煤矿歌舞团的编导来南丰学习傩舞。

云南傩文化归总

【民族文化研究】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 李福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 云南傩面具;文化内涵;审美特征 [摘 要]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1-0020-05 傩面具作为古代原始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至今仍然能够在一些地区、一些民族中与现代文化并存,并大量地活在不少民族民间的广阔艺术天地里。傩面具与各民族的某些习俗或宗教祭祀结合后,成为某些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形式。以面具文化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有:傩歌、傩舞、傩戏、纹面、纹身、脸谱、吞口等,这种原始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时并存的原因,是因为傩面具具备了自身的艺术个性,而且在许多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艺术个性与某些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使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 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态得到较完好的保存。作为云南历史、宗教、艺术、民俗复合产物的傩戏面具,体现了云南各民族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他们通过戴傩面具祭祀、演出等方式达到人与神、人与鬼、灵与肉相契合的目的。从中反映出云南各民族生活与信仰的方方面面。傩面具文化既属于宗教,又属于艺术,它可以在歌舞场上给人们带来世俗的欢乐,又可以引发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形式。”傩面具正是这种力量的表现。昭通端公戏中,端公运用法器,念动咒语,施以灵符,其目的全在于祈求神灵来驱疫赶鬼,保护自己。 在原始社会早期,各民族的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超出对自然界和人群关系最直接反映范围的时候,宗教还没有产生。作为宗教形式的“傩祭”当然不会产生。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发展,先民们有了较发达的大脑,逐渐产生了对较复杂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才开始考虑人和外界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灵魂的观念,产生了人类的迷信。当人类进入原始氏族阶段后,又按照氏族部落的形象,产生了神的观念,于是就有了祭神的迷信。显然,这时人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又因为人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周围自然界的赐予,无法抗拒自然界发生的如风、雨、雷、电等现象的侵袭,并把它视为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对自然界产生了崇拜和迷信,这就是人类在蒙昧时代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即崇拜自然物的观念。嗣后,人类又经过一段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崇神、祭鬼仪式,产  2004年1月 第36卷第1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Yunnan Norm al University Jan.,2004 Vol.36No.1   [收稿日期]2003-08-26 [作者简介]李福军(1972—),男,白族,大理剑川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傩戏研究”课题[02K U Y013]论文。

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2018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清楚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卷Ⅰ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卷II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5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I(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 .偻(gōu) 脊.梁(jí) 倔.强(jué) 叱咤.风云(zhà) B.押解.(jiě) 撺.掇(cuān) 亢.奋(kàng )舐.犊情深(shì) C.恸.哭(tóng) 憔.悴(qiáo)肖.像(xiào) 纵横捭.阖(bǎi) D.刹.那(chà) 缜.密(zhěn) 殷.红(yīn) 怏怏.不乐(y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荟萃抉择锋芒必露急流勇退 B.羁绊祷告铤而走险语无伦次 C.谒见沉湎坚如磐石再接再励 D.伶仃痊愈自怨自艾留连忘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曰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经千年传承,虽不断有新的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念意识上的渗透,但至今仍保存了古代傩祭仪式中程序法则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已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全县共有173个傩班。整个傩祭活动,有如一部庞大的古舞活动。 在这主要说的是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石邮村是个以吴姓为主的古村落。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石邮傩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他的傩舞还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与其他傩班不同,石邮村傩班是村中吴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六个世纪以来,石邮村傩班一直是八位“伯”,且具有严格的辈分排列,按资论辈是惟一的也是权威的法则。从大伯到八伯,跳傩是终身制的,只有一位去世了,下面的各位“伯”才能递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从村中的杂姓中挑选一位补足空缺,但傩班人员的总数必须是八位。村中吴姓家族的成员是绝对不能去跳傩舞的,因为相传石邮村的傩舞是吴氏先祖——永乐年间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的太尹公吴朝宗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当时是由八位仆人跳傩给吴家人欣赏。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吴氏家族绝不自己跳傩,也不允许族中的其他子弟跳。 石邮村傩祭过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活动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而又丰厚的古老仪式,统称为“跳傩”。起傩就是在傩神庙中请神,请神之后便是傩班经过村中每户时家家必须鸣鞭炮迎接拜年,即所谓“参神”。“参神”完毕后开始“跳傩”仪式,傩班人戴上面具,身着朱衣,在村中公祭场所随锣鼓声起舞。并且家家户户的人都拿着祭品去傩圣庙参拜,村中“跳傩”的前后回程路线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独特的古舞风貌一一呈现。及至正月十六下午,在傩神庙前举行“搜傩”仪式,由三人分饰钟馗、开山、大神,以示捉鬼成功,预示着一年平安大吉。活动一般至次日凌晨结束,傩班弟子齐列傩神太子前,向傩神通报各家供奉的点心、饭菜,以求傩神佑福村中每户老少,此谓“圆傩”。最后,是在正月二十五左右举行“傩神安座”,冲洗傩祭用具、擦好面具、洗净朱衣、依次序放入箱中,存在傩神庙阁楼。至此,每年的傩祭活动结束,村中归于平静。同时石邮的傩又称老傩,只舞不唱,是典型的哑傩,原始色彩浓厚,保留着刚劲、质朴、威武、粗犷的风格。舞步有“禹步”,手作“香火诀”,舞时气势磅礴,情绪奔放,节奏热烈明快。“手脚弯钩身段圆,发怒晃头笑抖肩,只见身子不见脸,一招一式踩鼓点”是石邮村傩班表演的艺术特色。而萍乡的“军傩”又另具特色,表现傩神点将驱邪的浩大场景。萍乡石洞口“军傩”表演从“点将出兵”开场,接着是“王爷搁剑”、“太子耍刀”、“钟馗驱鬼”等,最后以“班师回朝”结束,形成了完整、威武的傩舞过程。整个傩活动的时间较长,非常热闹,有很多在哪有亲戚的都跑去看。 石邮村傩文化的古朴之处在于其文化的丰厚翔实,赣傩传播范围广,数量多,

湄潭习俗

花苗原是我国东部的一支古老民族,约宋、元时期自黄淮流域西迁入四川古蔺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日本侵华期间从湖南移至川黔边境分为两支,一支去綦江、桐梓地区,另一支流迁至黔北湄瓮边界的茅坪一带定居下来,繁衍至今。在茅坪镇桂花、土槽、地关三村聚居的花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独有的花苗文化。其中的婚俗是花苗礼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订婚、结婚过程,成为花苗文化的精髓。 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是花苗人民的“踩山坪”节,一对对年青男女最激动人心的节日,他们穿着盛装,来到每年聚集的地方,唱歌、跳舞,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情。 二、抄乐傩戏 湄潭县抄乐乡傩文化是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湄潭经过明朝大规模的移民,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徙,土著的巫傩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互相融汇交流,演变成具有黔北特征的傩文化。 抄乐乡解放前有13根傩戏担子(即13个队团),在乡间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八十年代初抄乐乡办了几期培训班,傩戏艺人们凭着他们惊人的记忆,收集整理了已失落的戏剧脚本,又相继排练演出。1988年抄乐乡傩艺人赴省城贵阳演出傩戏《毛鸡打铁》,1994年傩戏艺人赴日本演出了《骑龙下海》,均获得成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傩戏研究者搜集整理了傩文化资料共计约12 万余字,资料内容广泛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搜集傩戏剧本和阳戏剧本20余个,约10万余字。1999年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同年2月成立了“湄潭县抄乐乡傩戏艺术团”。 三、古镇工艺——永兴背带 湄潭县永兴镇的背带久负盛名,古镇妇女皆善刺绣。它以其新颖别致的设计,精细绝妙的工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永兴背带有二十多道工序。从布壳到成品,全是手工制作:粕、剪、贴、写、画、拼、锈、缝,一针一线,一刀一剪,均显独到工夫。做工精细,牢实耐用,有“红罩金蕊两根绳,一根要背几代人”之誉。 四、农村建房习俗 湄潭的房屋均为悬山穿斗式木结构,并因屡遭火灾而筑封火墙加以防范。建造房屋须择吉日伐木、动工、立房、钉大门、安香火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掌墨师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如拜祭神灵或祖师等。如在起房时掌墨师站在列子上手抓拄缆负责指挥,并高声诵着建房的“祓式”(匠人建房的经典语言)“天上落雨湿汤汤,今日众位把忙帮,主家选个黄道日,众位摸到手又僵。一来又是天气冷,二来落雪又打霜,心齐不怕天气冷,亲朋老幼不怕伤,自从今日抽(撑)起后,世代儿孙有官当”一类的吉祥语,以求建房的每一个

新时代贵州傩文化的挖掘、利用与启示

新时代贵州傩文化的挖掘、利用与启示 作者:苏翔 来源:《歌海》2019年第05期 [摘; ; 要]贵州傩文化历史悠久,多层次、多种类、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其闻名于世,近年来贵州傩文化逐渐由原先的保护、传承为主向开发与经营上转变,从研究贵州傩文化发掘的现状出发,以探讨这一现象对傩文化发展的启示为出发点,采用举例和实践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贵州傩文化发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贵州与其他地区傩戏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傩文化;挖掘;利用;启示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曾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同的国家、地区,傩文化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地区的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殆尽,至今仍然保留这一传统的地区更是少之又少。傩文化因为傩戏的发现与推广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外界的关注。我国的傩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在西南贵州等地至今保留较为完整良好的傩文化生态环境,这对于发掘与研究、利用傩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贵州傩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阐述 (一)贵州傩文化的内涵阐述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大约30%,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彝族、土家族等,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傩文化特色,因少数民族深厚的傩文化资源,学术界赠与“中国古文化活化石”“中国原始文化活化石”等美称,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多学科研究价值,贵州傩文化在学术界占有重要的一席。 研究傩文化就必须研究其载体傩戏,贵州傩戏目前发展状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以汉、彝、土家等民族傩戏为代表的民间傩系列,以汉、土家、彝族地区的傩祭祀为发展的第二层次,以贵州地戏为发展的较高的第三层次。傩文化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与地区的民俗习惯具有密切的关系,傩戏十分重视流程与服装道具的运用,不同的傩戏中的道具与举办地点、支持人物与流程有所差异,对于祭祀祭拜的神灵、信仰的宗教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面具在傩戏中是重要的文化价值符号,在傩戏表演中,面具代表的是神化的英雄,雕刻生动形象,是根据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说制作的,在如今的傩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过程中,对傩面具的制作的推广,也带动了许多地区傩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一些地区与产业的傩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带动了贵州某些少数民族家族与地区的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傩文化、家族、产业、地区经济之间的有效连接与发展。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 真题及答案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真题 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A、咨询活动 B、家长学校 C、开放日制度 D、电话联系 【答案】C 2、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答案】C 3、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苏格拉底 C、赫尔巴特 D、埃拉斯莫斯 【答案】A 4、以分班、分组为测验根本目的的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成就测验 D、标准测验 【答案】A

5、儿童能够理解和使用较复杂的复合词,本质上是()的表现。 A、发音器官成熟 B、词汇量增加 C、形象思维发展 D、逻辑思维发展 【答案】D 6、以下正确的表述是()。 A、幼儿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B、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词 C、实词在4~5岁增长最快 D、形容词在3岁增长最迅速 【答案】C 7、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答案】C 8、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答案】B 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着手,坚持正面教育,这体现了()。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10、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是指()。 A、文化传递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傩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各种瑰奇的文化竞相绽放共同组成演绎了美丽的中华文化。其中,神秘悠远的傩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人存在于世界上,必定会在心里有一些寄托心灵的崇拜,或是图腾,或是宗教等等。而傩文化也属于我国的一种精神崇拜,它是我国远古先民为了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而运用浪漫主义心性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正因为它的神秘原始并且极具原生态文化价值,所以它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了我国保护的对象。傩文化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文化记忆,它的每一寸都暗藏古时的气息,它所记载的不仅是当时的文化概念,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年复一年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而傩文化则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傩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人们的口耳相传。如今的傩文化最突出的省份应当是江西。赣傩,不仅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更具原生态文化价值,而且江西还是傩文化重要输出地之一,国内一些著名的傩舞、傩戏,都与赣傩有一定的亲缘。傩文化包容了乡村祭祀仪式,民间信仰习俗,以及舞蹈、音乐、器乐、咒语、卜辞、面具等方面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空间,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所以,傩文化属于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非物质文

萍乡傩文化

萍乡傩文化 傩舞,萍乡俗称“仰傩神”(仰,方言为舞跳之意),“耍傩神”、“耍傩案”、“蹍傩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须踩在锣点上而称为“踩傩”、“踩傩案”。 萍乡傩舞一直沿袭“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户”所谓“沿门舞”的习俗。 一是索室。按旧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县城集结,在“官迎”后才正式开始。乾隆年间的萍乡知县胥绳武(山西人),用萍乡方言写了一首《竹枝词》,记载当时舞傩的盛况:“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中城外人,说道太平毛(没)个事,颃(我)随衡(你)去跳傩神”。 二是夜场演出。傩队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两三个小时的节目。 三是封洞仪式,即傩队回傩庙将面具搁臵神龛上和神龛下密封[图2]。封洞是跳傩中最大的活动,当天在傩庙要通宵达旦表演傩舞。 舞蹈节目依据面具名称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类推。舞蹈的特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以古朴庄重,典雅文静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对峙而舞为特色;三是以雄壮剽悍、风趣诙谐为特

点。舞蹈节目有:《头阵》、《太子》、《关公》、《三将军》、《赵公》、《钟馗捉小鬼》,《雷公电母》、《瘟神下界》、《先锋祭将》、《功曹奏本》、《欧阳将军》、《小鬼戏判官》、《关公观南北二斗》、《关公战颜良》等。 傩面具 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 傩面具的来源,有以下传说。 一:三位大将军杀尽邪鬼后升天,万民惧怕邪鬼再来,跪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立于半空,抛下牛角号一支说:“请杨吴祖师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声仙号,我三人即刻降临”。因其在云雾中,只见三人头面,不见身子,杨吴祖师为此仅刻出了三个面像 [图1]。 二:一猎人在山上遇一野猪,被野猪引入山洞后,发现了一枚铜面具。 三:在玄武庙前的樟树洞中发现一铜面具,以后便据此制作木面具。 四:由于河里涨大水,获得了漂来一箱面具。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 ——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 目录 一.傩文化简介 二.文化与传承 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 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 五.傩文化之我见 六.参考文献 一.傩文化简介 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

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 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因此,“傩”

我的家乡铜仁 胡文杰

我的家乡——铜仁 我的家乡铜仁,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铜仁地区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老、少、边、穷”曾是铜仁的代名词,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也有过辉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旷继勋等为了铜仁人民的解放事业,用青春、热血谱写的壮歌荡气回肠,是共和国的骄傲和黔东儿女的骄傲。解放后的铜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使铜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发展更为缓慢,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但铜仁渴盼腾飞的精神之火并未熄灭,知难而进的决心并未动摇。在她的努力下,在他的拼搏下,四县的建制在他的改制下,终于形成了铜仁地区今天的基本格局:八县、一市、一特区。 铜仁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河锦绣,独具特色,尤其是武陵仙境梵净山。在绵延数百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他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奉明朝皇帝诏令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照物的神奇力量,首先是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如巨笋出土,使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功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还有那独立撑云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姿态若栅藉的万卷书等,形形神兼备,令人叹绝!水,或涓涓细流、或叮咚垂滴、或百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路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或奔沅江入洞庭湖,或奔乌江进长江。树,种类繁多,不乏珍稀,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派生机盎然,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慌若仙山游。 大自然造化了梵净山,梵净山的灵山秀水也哺育了黔东人民。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劳作,生活,繁衍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这里,可以领悟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还可以感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哎梵净山麓的两的碑中,你可以看见当代书坛泰斗赵扑初、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的墨宝。灵山秀水,还哺育出了不少的黔东英才。梵净山的雄奇伟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黔东人民的坚强性格,这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充满了丰富的内涵,无穷的魅力。他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是一个反扑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 同时,铜仁源于锦江,铜仁美在锦江。水竹环绕,中开田畴,一位翠柏如丛,草地如茵,在此二洲赏花、蔽荫、垂钓、捡石,皆有不尽乐趣。这就是铜仁坝黄镇,蜿蜒曲折荡出的两个沙洲,浪花滚滚,翻金涌银的白花浪。 清水塘,即“铜仁十二景”中的“南岳飞泉”。它直泻入潭,声如雷鸣,在涨水季节,白马洞瀑布洪分数股,蔚为壮观。古诗云:“……,飞泉落涧响淙淙;云涛直泻三千丈,……。”这就是白马洞瀑布的真实写照。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变质、损害。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文化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它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郭大章1 , 王天培 2 (1 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重庆奉节404600; 2 重庆市梁平中学,重庆梁平405200) 摘 要: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关键词:傩堂戏; 渊源; 内涵; 宗教信仰;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7-0011-05 Nuo Tang Opera in Tongren ,Guizhou and Its Cultural Spirit GUO Da-zhang 1 , WANG Tian-pei 2 (1 The East Branch of Chongqing Ba Shu Middle School,Fengjie ,Chongqing 404600; 2 Chongqing Liang ping Middle School,Lian gpin g ,Chongqing 40520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the ancient pri mitive religious community,the emergence,spread and renewal of Nuo Opera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There is a saying in Chinese research on Nuo Opera:Nuo Opera of the world is in China,Chinese Nuo Opera i s in Guizhou,Guizhou Nuo opera is in T ongre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igin,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ngren Nuo T ang Opera,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n the formation of Tongren Nuo Tang Opera and its cultural and spiri tual values. Key words :Nuo Tang Opera; origin; connotation; religious beliefs; cultural spirit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郭大章(1982-),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 方面的研究。 王天培(1982-),男,土家族,贵州江口人,重庆市梁平中学教师,从事民间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研究。 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凭借这 特有的文化,他们又结成一个个社会聚合体 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其生存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在这个连环套中,最关键的中间环节是文化。文化是研究民族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而文化的实际状况也是多层次复合的构成。从东西到南北,地域之大并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文化所涵盖得了的。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除了儒、道、佛三家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民俗文化,譬如北方的萨满文化,长江流域的巫文化,西南和中原地区的傩文化等等。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等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为了研究便利,笔者特从有 傩戏之乡 美誉的贵州铜仁地区着手,引领读者去解读这一古老而神秘 的傩堂戏文化。 一、铜仁傩堂戏的渊源(一)铜仁傩堂戏的由来 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地处湘、鄂、川、黔边区,乌江、锦江纵贯全境,梵净山脉纵横全区。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肥林茂,宜耕渔猎。自古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兄弟民族,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风情习俗、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他们信仰崇拜傩,致使这个人类历史几千年来原始的、古仆的、神奇怪异的傩堂戏文化至今仍遍布铜仁地区城乡,目前全区尚有480多个班子(每个班子十人左右)广泛活动在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铜仁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它属于傩戏,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它与彝族的变人戏(又名撮泰吉)、师公戏、师道戏、坛灯戏、地戏等等有区别,当然与傩、傩仪及傩戏有必然联系。但是傩堂戏又不能等同于傩戏,傩堂戏是在堂屋或摆手堂中(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才谓之傩堂戏。傩堂戏与音乐、舞蹈、戏剧紧密相关,面具、服装、道具、唱腔及唱词更是与当地人生活紧紧关联。在傩堂戏文化中,傩堂戏是整个文化因子中最重要成分,一切为这中心来展开和延伸,因此,称之为傩堂戏文化。所有表演展示营造气氛都是为其服务的,即傩堂戏中表演的阳戏和阴戏、仪式和仪轨、绝技和绝活使用,及其的面具、道具、服装;演唱中音乐、唱腔、唱词、 第28卷第7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8 No 72009年7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Jul .2009

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卷I(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gōu) 脊.梁(jí) 倔.强(jué) 叱咤.风云(zhà) B.押解.(jiě) 撺.掇(cuān) 亢.奋(kàng ) 舐.犊情深(shì) C.恸.哭(tóng) 憔.悴(qiáo) 肖.像(xiào) 纵横捭.阖(bǎi) D.刹.那(chà) 缜.密(zhěn) 殷.红(yīn) 怏怏.不乐(yà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脊梁(jí)是易错字字音,应读“jǐ”B项,押解(jiě)中“解”是多音字,根据语境,此处应读“jiè”C项,恸哭(tóng)应为“tòng”,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A、B、C项错误。D项正确。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荟萃抉择锋芒必露急流勇退 B.羁绊祷告铤而走险语无伦次 C.谒见沉湎坚如磐石再接再励 D.伶仃痊愈自怨自艾留连忘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锋芒必露”,“必”“毕”两字同音,但意思不同,“必”必须的意思;“毕”是全、都的意思,这里就是全部、都的意思,正确为“锋芒毕露”B项,正确。

2018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佝.偻(gōu) 脊.梁(jí) 倔.强(jué) 叱咤.风云(zhà) B. 押解.(jiě) 撺.掇(cuān) 亢.奋(kàng) 舐.犊情深(shì) C. 恸.哭(tóng) 憔.悴(qiáo) 肖.像(xiào) 纵横捭.阖(bǎi) D. 刹.那(chà) 缜.密(zhěn) 殷.红(yīn) 怏怏.不乐(yàn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义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 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脊”是易错字,应读“jǐ”;B项,“解”是多音字,此处应读“jiè”;D项,“殷”为多音字,此处应读“yān”。所以A、B、D项错误。C项正确。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荟萃抉择锋芒必露急流勇退 B. 羁绊祷告铤而走险语无伦次 C. 谒见沉湎坚如磐石再接再励 D. 伶仃痊愈自怨自艾留连忘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字形。 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锋芒必露”,“必”“毕”两字同音,但意思不同,“必”是必须的意思;“毕”是全、都的意思,这里就是全部、都的意思,正确为“锋芒毕露”。B项,正确。C项,“再接再励”中“励”“厉”既同音,也形似,但意义不同,“再接再厉”是“再次交锋前磨一磨嘴以利再战”,因此后来就用“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不懈。而“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相差甚远。D项,“流连忘返”和“留恋忘返”的区别是:词义相同,但应该用“流连忘返”。“流连”和“留连”本来是一组异形词,词义相同。《第一批异形词

遵义近代文化名人

遵义近代文化名人 从清末至今,在遵义出生或在遵义成长、在遵义期间取得成就的人,不论行业,获得国家或行业荣誉称号,地域包括遵义所辖13个县市: 蔡先举: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厦门大学文科肄业,曾任四川陆军第二混成旅司令部编修,1925年参加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城时牺牲,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刘眉生:黄埔军校五期步兵科学员,国民革命军少校,在北伐战争中连任排长、连长,1937年10月8日在洪山抗日时牺牲。 宦乡: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大,38——42年任西江《前线日报》副社长兼总编,46——47任上海《文汇报》副总主笔,78年任中科院副院长82年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兼中科院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世界各国议会联盟中国执行委员,86年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法学博士学位,87年被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位,写过《中国抗日》《纵横世界.》等著作,89年在北京病逝。 刘遵义:6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经济博士学位,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陈艾荣: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系,99年任桥梁系副主任等。 蹇宏:99年全平安系统个人寿保险业务排名第一,现任保险公司资深业务主任和兼职讲师,平安第四届高峰会议会长,37岁。 罗忠福:出生于商贾之家,名噪贵州和四川的“沙发大王”,96

年他的财富就达10亿元。 廖熙文: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特区证券”首任总经理,号称中国股市第一人。 陈沂: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少将,“文化将军”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汉林:教授,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美国经济研究会理事等。 廖宗廷:理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英国宝石学会会员,国际构造学家学会会员,教育部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专业分委员会委员等。 贾若瑜:赤水市人,少将。 石志礼:桐梓县人,少将。 张永政:原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 杨胜万:务川人,空军少将,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协委员。 蹇先艾:现代作家,作品有短篇集《山城》《倔强的女人》和散文集《新芽》等。 韩念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外交学会会长。 廖锡龙:湄潭人(一说铜仁思南),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常委,分管后勤大权。 周林:中国贵州省委书记,省长,教育部副部长。

溧阳傩文化

溧阳傩文化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一种先人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傩,滥觞于史前,商代形成固定的模式,先秦就有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傩舞吸取戏曲的形式,盛行一时。 溯行历史的长河,追寻傩文化的渊源,我们会发现傩形成发展,兴衰传承之进程曲折起伏。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汇聚奔涌,时而潜入地下,时而呼啸而来,那种乖张狞戾,那份奇异神秘,摄人心魄。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傩,日趋衰亡。云贵、楚巴、赣湘地区的流传保存。但在苏皖两省交界的溧阳、高淳、广德、郎溪一带,傩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它以独特的生存形态遗存于世,它以独特的生存载体流传至今。作为傩文化在江南的子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对溧阳地区的傩文化进行追根寻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枕吴山与越溪”,“吴风楚韵,兼而得之”,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这方山水秀丽的江南福地的人文积淀。蔡邕亡吴,隐居溧阳,筑读书台,研焦尾琴。伍员奔吴,路过溧阳,贞女赐壶浆,千金报义德。李白来吴,三到溧阳,酒楼会张旭,传颂《猛虎行》。 《吕氏春秋季东纪》有云:“命有司大傩”。大傩,即逐阴导阳、

击鼓驱疫的仪式。这种“国傩”的演绎,得以在民间以“乡傩”形式传承,兴兴衰衰,隐隐现现,其踪迹之诡异多变,与历史发展之轨迹契合。 溧阳地区的傩舞傩戏,最早有文字记载者,应是唐代诗人孟郊。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为溧阳尉。他在任时除留下千古绝唱《游子吟》外,还有一诗《弦歌行》值得深读:“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孟郊在诗里活灵活现地给我们描慕了一幅驱傩的场景:鼓声隆隆,笛声萧萧,一群开颜染面的人扮成瘦鬼,只看到白白的牙齿。黑暗中驱鬼的茅鞭在嗖嗖作响,赤脚穿着红裤子的跳傩人急急地行进舞蹈。他们看到各自的扮相放声大笑,笑声冲溅起手中火把上的火星。他们用桃木制的弓箭靶,射中的人不时兴奋地高叫起来。 《弦歌行》是一幅生动的唐代傩舞图,应是研究傩文化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告诉了我们许多信息,当时的傩乐有鼓有笛,具有江南特色。跳傩者乃“染面”证明当时不带面具。傩者赤足红裤,还没有戏袍背旗。傩仪有桃弓射失中该过程,而且在夜里举着火把举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