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总之是性格决定命运,姿势决定结果。

我们研究问题需要分析原因,而非单纯评论结果。下面就根据他一生几个重大阶段,分析分析这个人。

1、思想:张学良不是败家子,起码不是纯的败家子。

相对大帅张作霖而言,张学良早年受良好传统文化教育,又经历西方教育洗礼,思维比较西化,思想开明,乐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

从讲武堂毕业后,在东北进行军政改组、兴教育、农业、工中,军事上整肃军纪;经济上提升奉票信誉,稳定经济,抵制经济侵略;农业上推行机械军垦和移民农垦,造林养田扩大生产;工业上建立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 建厂并生产第一辆载重汽车“民生牌” ,, 等等举动,都是主动、正面、进步的。

业,, 一系列举措。在他号召并主持的“东北新建设”运动

而且张学良反对内战,热衷建设,大帅在世时就提出过“息内争,御外侮”的口号(针对两次直奉战役,也正是在这点上与郭松龄一拍即合,俩人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可见张学良对世界的认知比老一辈要开明得多,厌恶穷兵黔武,重视民生建设。

我爷爷是当时东大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抗日游行时被张

学良(时任校长)接见谈话,据回忆,很温和、讲道理的场:张学良绝对不是汉奸。

个人。但最终因为抗日问题,爷爷还是跑延安去了。)2、立其实张氏父子都不认可小日本,但凡长人心,就没有一个甘心做汉奸的,更何况身居高位者有足够的见识。区别在于张作霖那一代人限于时代和经历,没有足够的国民意识,存于

国不知有其民、民不知有其国” 的乱世,自然就没有主义、只认利益。

所以张作霖的目标就是进可入主中原,退可据守东北。也就是说,割据起来做东北王已经是他的底线,何谈服从中央政府?何谈全国统一?其实那时候阎锡山等军阀莫不如此,我不卖国,但我的地盘谁占都不行,国民政府不行,日本人不行,共党也不行。总之是不服来辩,, 呵呵对比其父,张学良无疑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帅在世时他就曾多次建议停止内战共同对外(“息内争,御外侮” )。1928 年7月1日,父丧刚过,就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

果断完成东北易帜,让中国实现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第一次统

,起码是形式上的统一。东北三省从地缘、军事、政治等角度的分量都极重,易帜的成果,就是让全国人民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个整体,不可分裂” 。

东北易帜这件事,个人觉得如果大帅在世,基本不可能,他的割据意识太强。而且就算易帜,大帅开的价码绝壁是老蒋支付不起的,呵呵,参考北洋时期大帅的表现,副总统和总副司令头衔绝对打发不了大帅。

3、性格:张学良性格比大帅软弱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作霖是什么人?幼时读过私塾却又生性顽劣,后来当过土匪,入过清军马标,建保安军,后期受命北洋,直到镇抚方,一辈子活在求存和夺权中,靠的就是心黑手狠。先说心黑,在他眼里只有两种人:有利用价值的,没利用价值的。

再说手狠,手面大,对有用的人一掷千金,让你无法拒绝,甘心鞍前

马后为他卖命;下手快,对有威胁的人,一旦起了杀机就毫不犹豫,马上做掉。张作霖秉承典型的古代帝王哲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安全感且对权力欲望极大(两次直奉战争可见一斑)这就是张作霖,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彻底的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但政治就是现实的、残酷的,主政

方,还就得这种人才行。

反观张学良,和乃父相比,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向往国富民强,向往革新,由于环境优越,致使他凡事过于认可积极的一面,优点是能与人合作,缺点是心不硬,手不狠。

郭松龄兵变一事,最能看出张学良的弱点。

张学良从东北讲武堂开始就和郭松龄志同道合,关系极好。

他在陆军整理处当参谋长时任命郭松龄代理参谋长,在京榆驻军当司令时任命郭松龄为副司令,就这样,他却在思想上和利益上都控制不了郭松龄,甚至被郭松龄影响。也可以说他从未想过需要控制一个人,天真至此。

郭松龄一直对奉军参与内战不满,要求停止内战、积极反日。

这种不满积蓄到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起兵反奉,要求张作停止内战、驱逐关东军、拥立张学良” ,因为郭松龄的背景和立场历来十分明确,只要张作霖下台,随后几件事都是必然的结果。

霖下野。这一个要求其实等于 4 个主张,即:“张作霖下野、

这些主张既然提出来,那么无论对郭松龄还是张作霖,甚至日本人,都注定非兵戎相见不能了局,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果。而作为三方面关注的焦点,张学良这时要么选择反手刀软禁老爹上位把持大局,要么坚决拥护老爹打压兵变,总之东北不能散、张家不能倒。可他居然表示“赞成主张,反对兵变”,态度之暧昧匪夷所思,真是莫名其妙!之后张学良三次求见都被郭松龄拒绝,但郭松龄却随即写信向他表白:成了你赢,败了我死(“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末局”)。郭松龄不与他会面,只能以信明志,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人情谊太深,一旦与张学良见面,他就没法继续兵变!可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郭松龄为了张学良的事拼命,却不肯带上他?答案很简单:张学良不够狠,带上他,这事就玩不下去了。

郭松龄想得没错,张学良以为这事能够善终,大家和和气气继续建设新东北,, 作为大帅之子,他过得太顺利,根本不明白这乱世中人人都具菩萨之相,心里却如斧似刀。

反观张作霖在兵变中的表现,则完全当得起枭雄二字。

灵活:当时为避郭松龄兵锋,已经准备下野(尼玛大丈夫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七进七出学老蒋么)无耻:为反击郭松龄,与日本人商谈日奉密约,获得关东军出兵支援,结果关东军的侧翼攻击成为郭松龄兵败主因(只有利害没有原则);手狠:抓获郭松龄后立即将夫妻二人枪决,并暴尸三日以儆效尤;反复无常:之后又毅然反悔导致日奉密约流产(也是皇姑屯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郭松龄兵败被杀,张学良痛哭几至晕阙。

软弱、迟疑、患得患失、逃避现实、畏惧冲突,, 在这场兵变大戏的台前幕后,从头至尾都映射着张学良所有的性格弱点。

张学良的软弱,已经被所有人看在眼里,这群东北老帮子对大帅的尊重与畏惧,转化为对少帅的轻蔑和不满,正所谓“主上暗弱,下必取祸” ,所以才有后来诛杀杨常之举。换成大帅,杨常二人恐怕连大气都不敢出。后期在热河张学良指挥不动汤玉麟,足可见其软弱贯彻始终。4、九一八窝里反是小事,国家民族乃大节所在,张学良的成败得失也都在九八。过程大家都清楚,不用多讲。

很多年之后,张学良说自己不是不想抵抗,而是误判了日本的动机,以为只是又一次挑衅和勒索,没想到关东军那么大胆,居然就敢真的吞并东北。(至于某些人当年高调宣传蒋介石禁止抵抗,呵呵)张学良说的这个话我信,但事情不是这个理。

相信的原因很简单,别说张学良,日本军部也不相信关东军那么大胆。

关东军是日军之精锐,关东军之嚣张在九一八和诺门罕事件中都可见一斑。日本人视天皇如神明,可关东军在扩张行动中历来是先斩后奏、违旨出击,只要结果,再以结果挟持内阁与天皇,谋求晋升之路。当然,日本天皇和政府也想吞下更多土地,但一些理智的人知道保持节奏,避免中国和国际的反弹,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吃多了怕噎死,但关东军不管这些。

张鼓峰和诺门罕事件,在天皇都不允许的情况下,捏造大本营指令私自带兵出击。结果毛哥不惯这个病,诺门罕中飞机坦克大炮一起出动,抡圆了一顿大嘴巴子把关东军抽回来了,朱可夫一战成名。关东军战损超过70%,就这样,居然

面上报“辉煌大胜”面把手枪给退回来的联队长,逼

着人家自杀灭口。

九一八更离谱,日军参谋本部反对在中国大陆继续恶化事态,关东军的军官们必须抢在参谋本部特使到来之前( 9 月18 日)启动行动,最早冲进北大营的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

中队的500 日军,连武器都没带,就这么仓促!而且更更离谱的是,推动关东军这么做的,是比关东军更激进的“满洲青年联盟”的流氓浪人!

(PS该青年联盟长春支部头子,深度参与事变的小泽开作,就是国际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父亲。由于他对关东军的崇拜,小泽征尔的名字都来自板垣征四郎的“征”字和石原莞尔的“尔”字。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指示,禁止满洲的政府机关和在满国营企业支援关东军,小泽开作发动“满洲青年联盟”组织,为关东军提供情报,后勤和医疗支援,立下汗马功劳。 ) 流氓逼关东军,关东军逼本部,造成既成事实,你要不要吧,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一开始就是各种胡闹,直到事态扩大到日军觉得不取东北面子上都过不去才大规模出兵的!所以说这些无脑、激进、狂妄、没有退路的行为,连日军参

谋本部都不知道/不允许,张学良说自己判断失误或想不到,

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不能站在历史书前,看着必然去

判断先人。

但为什么说不是这个理呢。很简单啊,守土有责,你信不信是一回事,该怎么办则是另一回事。规矩是规矩,边境线在那摆着,任何人伸手剁手,伸脚剁脚,这不是应该应分的事嘛!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对敌人的幻想上,甚至一让再让,这就不是为帅者该有的想法,张学良的软弱再次在危机中彻底

暴露,并让他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就好像一个怂人被地痞欺凌,怕挨打啊,想我又和他没仇,

无非是跟我装装逼而已,于是挨骂忍了,钻人裤裆也忍了,想让事就能这么过去。结果地痞一看丫这么怂,直接把房子老婆都霸占了,把怂人撵跑。怂人事后彻夜难眠,心想早知道今天这样,我他妈当初就和他拼了又能怎么样,又能怎么样啊啊啊啊啊~~~ 可是这时候再说这些有什么用?

5、西安事变持最高长官。至于是谁怂恿的大家心知,这里只说对张的处置。

这个事对当时的中国影响绝对是负面的。抗战期间兵变+劫蒋介石恨死张学良,但又没法杀他。

是地位太高(虽无实权但影响大),而且涉及到党派之争,有些事对外界说不清楚;

是于凤至等人不断通过宋美龄求情,这里面有很深的香火情,老蒋杀张确实也无法对宋美龄交代(没办法,靠夫人起家,就是不如张作霖腰杆子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