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说课稿人口的空间变化

说课稿人口的空间变化

说课稿人口的空间变化
说课稿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口的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二节,《人

空间变化》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的空间变化促进了城市的推进。因此,人口的空间变化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掌握运用地理思维分析案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结合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说教法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 ,即激趣定向

问题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 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 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通过一些实例, 同学们分组交流合作,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进行授课。

激趣定向】

导入:多媒体展示《闯关东》 《走西口》 《下南洋》的图片,简要介绍三部电视 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种人口的空间流动形式是一种什么现象? 2、哪些因素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3、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同一个概念吗?请举例说明。

4、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这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易懂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回答后, 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 练习 ] 安排学生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理解。

问题1:

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

1、

A2

判断图中箭头指示的方向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 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转承)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要返乡回迁?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交流互动】

阅读教材,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同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讨论:判断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①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②大同、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③深圳、珠海因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④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⑤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⑥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⑦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

⑧巴西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⑨三峡工程大移民。等等

[ 师] 对学生的表现,教师给出相应的积极评价,并进行归纳总结。

这部分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合作,并通过小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更清楚更准确,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 说一说] 根据所学知识,你自己或者你的家庭成员有过迁移活动吗?

[ 课堂练习]

归纳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其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课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分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任秀娟 本节课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 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备课时有两个困扰:第一,我是按原来那样给同学们面面俱到的按照课本 讲还是民主课堂小组探究以学生为主?哪个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更易接受呢? 第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虽在课后活动中实现,但在全文中都有所穿插。 总感觉这节课内容多,案例多,知识相互穿插,如果按照课本顺序讲,势 必乱套,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我大胆取舍了书中活动。我是这 样设计的: 1、人口的自然增长 先让同学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数这几个概 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学生探究P3活动题得出结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 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 合作探究: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2,思考课本“读图思考”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学间相互讨论。最后填表归纳。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 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培养学生读地理坐 标图的能力,如何从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表示的变量;(2)图形的变 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 3、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 学生读P3“图1.4 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思考下列问题(1)201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2)201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到小的排序是?(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通过两个活动贯穿全文,内容紧凑,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得出结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人文地理的学习特点是散、碎、杂,学生多一些讨论多一些探究对老师对学生都有好处,以后我要努力尝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1 ?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 尺S 朿。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 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 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 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新授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老 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 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 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 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着 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义重 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 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 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

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我是来自10地理2班的谢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阶段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人口的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姊妹篇《人口的数量变化》,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人口的数量变化》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是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容有一定的了解,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观察对比法:通过对各种图表材料的归纳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同学熟悉的客家景观图片,设置问题:①这是哪里的景区?②知道客家人的来历吗?通过看图,学生知道这些景区是福建,然后根据自己的了解,得出客家人是北方迁移于此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人口的迁移。 对学生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个简单、直观的了解,然后通过阅读课文及事例分析能够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有个较深的理解和区分。(二)新授 1、人口的迁移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人口的迁移”这部分的内容,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问题2:人口迁移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人口,资源和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 问题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 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 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 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 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 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学情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四大问题人口,资源,环与发展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 特别是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 .但大部分学生对 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 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受型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同时,教学中有意设 计了部分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也使学生能够更乐于参与互动,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 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 ,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 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 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 ,启发引导学生对 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中心主线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 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 入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人 口问题的严 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 论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 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 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 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 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 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 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 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 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 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 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 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 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 如何从类似 人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取 有价值的信 息,并分析 影响人口增 长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 不同时期人 们生产、生 活的图片来 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 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 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 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 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人口 的自然增长 不仅与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 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

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答案】1.C 2.D 3.A 4.C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5.B 6.D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 【知识归纳总结】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三、说学情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难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说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1、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八、说教学过程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课标要求重在“举例”两字上,要求学生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因此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尽量结合实例进行讲述、分析。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古代几次人口大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美国移民历史不甚了解,受其历史素养的限制,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往往兴趣不大,对知识点也只是机械记忆,这样的结果既影响了学习效率,也与新课程教学所要体现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为此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整合,设计了更多学生身边的例子和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对人口迁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判别和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中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这一史实为主线贯穿始终,本节课通过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融合,运用视频和人口迁移的大量图片,探究了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因素和意义。这样既能挖掘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更在体验中进行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本节的课标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走西口》音乐欣赏。 (教师)情景导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三大移民潮,并被陆续编排成了电视剧。那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迁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 (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 1、人口迁移概念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方向、原因(表格展示) 要求: 1、2-3分钟时间同位校对答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最新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而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缺乏关注。但是高中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三维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结构和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四、说重难点 本着遵循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突破】○1结合生活案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变繁为简,通过学生身边的直接经验来理解课本上的间接经验; ○2乡土教材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本重点部分在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得以解决; ○3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将历史材料政治背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Ⅱ(人教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高平一中毕向荣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自学讨论 1、通过读“图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2、引导学生读“图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3、通过读“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也是目前世界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讲过课后,回想一节课,下面我谈谈这节课后我的一些体会及想法。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如分析完案例后再回到教材看一下芬兰这一案例,效果更佳。

人口的变化(教案)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7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资料。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 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 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提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