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考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考复习资料

2020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人们对于金钱,应当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6.外汇使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7.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8.①价值与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价值决定价格

③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a.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b.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a.调节产量(供给曲线)。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②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a.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变动与该商品需求量呈反向变化。

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c.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呈正向变动,互补商品的价格与需求呈反向变动。

11.消费及其类型

①影响消费的因素: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b.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正相关)。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反相关)。

②消费类型:a.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b.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1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里。

②消费行为: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3.生产与消费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

升级起着导向作用。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③发展生产的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为主体: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b.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15.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①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②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a.有限责任公司:由60个以下股东(自然人或法人)出资设立。

b.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

③公司的组织形式: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

④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a.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b.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6.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a.树立自主择业观。b.树立竞争就业观。c.树立职业平等观。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维护劳动者权益:a.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b.要求和途径: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前提);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重要保证);增强权力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权。

17.商业银行

①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②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③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以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

④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是其三大主要业务。

18.投资

①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②债券: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根据发行主体不同划分)

③商业保险:a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b.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19.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

20.效率与公平

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初次分配的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a.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1.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2.财政收入与支出

①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说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②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③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因素。

④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的国防支

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指出。

⑤财政收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⑥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者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3.税收及其种类

①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的基本特征:a.强制性。b.无偿性。c.固定性。

③税收的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④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进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4.依法纳税

①税收取之于民

②树立纳税人意思

③违反税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25.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①市场与计划: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②市场调节及其弊端:a.市场调节: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调节作用。b.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失灵):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市场配置资源:a.市场能狗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④市场秩序: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根本原则)。c.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②宏观调控:a.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b.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27.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8.贯彻新发展理念

①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②措施: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第一动力)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措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0.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a.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b.表现:是多样的,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②跨国公司: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积极影响: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b.消极影响: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31.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a.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b.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c.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

d.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a.本质:人民当家做主。b.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③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a.最广泛: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b.最真实: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c.最管用: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①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其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包括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包括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恐高和检举的权利。

②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权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③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a.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①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a.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b.我国的选举制度: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分为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两种方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是指公民通过民主选举;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是社情民意反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③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a.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b.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c.有利于促进公民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d.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④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含义:a.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村民选举、村民决策、村民管理、村民监督。b.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意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Ps: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⑤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a.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b.我国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及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⑥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a.意义:既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b.要求:一方面,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4.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久治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我国政府的作用: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宗旨: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其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

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决策。

3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防止滥用权力;才能够真正做到

权为民所用。

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a.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b.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包括系统外的监督(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等)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如上级政府的监督、下级政府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等)。

6.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7.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即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Ps: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的是市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

3人大代表的产生有两种:间接选举和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4人大代表的职责: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Ps: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参加(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Ps: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一委”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

8.我国的政党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a.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b.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a.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b.基本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Ps: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

原则。

③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b.内容: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制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

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Ps: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6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主要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11.国际社会的成员

①主权国家:a.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b.基

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c.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②国际组织:分类: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③联合国:a.地位: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b.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c.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

1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形式:多样化,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最近本形式。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②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3.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

①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经济上,要同舟共济;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1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a.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

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②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我国的外交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Ps: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的内涵与特点:a.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特点:从文化的产生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是人后天的素养;从文化的载体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既包括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又包括人们进行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等文化活动。

③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⑤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Ps:“潜移默化”强调影响产生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影响效果的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多样的表现:a.民族节日。b.文化遗产。

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⑤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既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a.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b.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c.影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影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激荡、教

育方式的变革。

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5.文化创新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

力。

②文化创新的意义: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与融合的过程。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灿烂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是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③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a.内容:爱国主义精神。b.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c.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a.途径: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

者和建设者。b.意义: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走进文化生活

①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a.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b.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对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b.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