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基本策略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基本策略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基本策略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基本策略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 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 ?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f巩固练习f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一一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入学后,正规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不仅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中,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备课环节要通盘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中具体的实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一文讲述了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迹。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使其在刚刚开始了解人生的时候,了解学习霍金这种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承受挫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其次,在教材处理过程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的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音乐课《白杨和小河》,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与小河”真诚的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互助的意义。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如何与同伴相处”教育的好机会,因此教师

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大家互相帮助时内心地感受,通过体验这种良性心理活动,从而强化互相帮助、正确与同伴相处的行为。 再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备课,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在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知识,在和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宽松宜人的课堂教学环境,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只有在人际关系良好,精神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智力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回答,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放开胆子,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发言的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给予“对”、“错”

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主题: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目标: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 内容: 1、课堂课堂要实行民主化 2、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话插嘴 3、要让全体参与原则。 措施: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只爱自己说,不让学生讲,要建立一个伙伴性的师生关系,问错的可以重问,答错的可以重答不同见解可以争议,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出意见。 2、传统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洗耳恭听,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先举手,允许后才可以发言,不经允许视为“接话”和“插嘴”这样学生的心里没有一点自由,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允许“接话插嘴”。 3、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教师思考的力量。课堂教学学生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是学生的动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不拍学生提问题,要随时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 反思: 只有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技巧,并运用于课堂中,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 主题: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目标: 目标: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内容:一、具有人格的魅力 二、具有走进学生心灵的魅力 三、具有学识魅力 措施:1、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 2、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的,或经常批评、指责,而是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3、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说,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反思:教师不仅以忙碌、奉献为荣。还以追求人生的质量,并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主题: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目标:掌握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内容:课堂提问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常用手段之一,课堂提问设计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科学适时适度的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反之,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则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措施: 1、问题经要心安排,不能随意发问,问题没价值,缺乏科学依据与科学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2、问题形式要多样化和教师点评准确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到位,学生学习才能激发创造性。 反思:问题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要么蜻蜓点水,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应尽量避免。

谈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

谈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我试着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教师从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主要学解决学生身心发展的冲突,以及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态度、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包括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发现和认可自己的优点,悦纳自我,同时又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和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自主性、独立性。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与人为善,宽容,谅解,克服妒嫉自闭等不健康的阴暗心理,与周围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民主的氛围中。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方法进行引导和训练,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力,认识自己身体,智力上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包括帮助学生培养爱整洁,有秩序的生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休闲生活的意义,体会休闲的乐趣,正确安排休闲的时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跟风。 然后,具体进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 (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3、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善于运用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消极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到地进行调适和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有效的学习活动。 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自己的自信乐观、善良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点去影响学生。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开展认识、探索、实践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往往有很多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就更好。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还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优势和不足,学会合作学习。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 ___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读《爱心与教育》后的随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翻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去掌握科学文化,没掌握一技之长,没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当前,家长们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转变为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业方面更是竭尽全力。课堂不够,请家教;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便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剥夺孩子课余活动时间,给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经常受训斥,形成了封闭内向的性格;有的孩子学业不理想,常招致父母的打骂,处于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之中,意志消沉,性情暴躁。成绩好的同学怕考砸了;成绩差的同学怕回家受斥挨打;中层生则希望保持原有的成绩并有新跃进。 综上所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可以看出这些理性的观念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一定要,应该是等),过分概括化(根本、永远等),糟糕主观(失败、无能等)。根据这三个特征,就要纠正不良的情绪、改变错误的行为,从消极的、灰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是建立在健康人生的基础之上的。要树立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学会用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评价事物,那么就能产生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小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班会课作一些学习心理的知识和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小讲座。如《科学用脑,提高效率》、《智力是否等于能力》、《给自己一个信心》、《战胜怯懦》等。课后,许多学生向我咨询:"老师,我为什么学习退步了?","老师,我很想学好,但总是坚持不了?","为什么我很刻苦地学习,但成绩总不太理想?"。对于这些问题,我都耐心地一一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并鼓励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二)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的思想内容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课本中许多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示范教材。有些是关于革命者自觉锻炼意志的,如关于列宁的《登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战胜自己的害怕心理,畏难

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新)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J06-144-P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解答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作者:李庆欣编辑:江淼时间:2012-02-24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小学李庆欣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聚焦课堂,寻找到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分析原因:课标学习不够,教材钻研不够,备学生不够。研究解决策略:应深入学习课标,做到目标明确;扎实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充分了解学生,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质量监控,做到及时调控。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正文: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是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正像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 我们的思路是: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智慧。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常规教学活动。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做到全面听和重点听相结合,听新交流教师、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一学期听了所有学科教师的课,听课节数60余节,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教师,及时和师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课堂里、师生中的真实问题。二是在各组开展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了以探讨各学科课型模式为主的课例研讨活动,开展组内一人一节课,上校内公开课活动。在互相的听课研讨中,有效促进了大家的问题意识;在经验的交流中,促进了大家的智慧生成。三采用问卷、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如: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A.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B.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C.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A.给以积极的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B.有时有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C.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你认为平时课堂的气氛如何;你平时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 二、主要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所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展开心里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心里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更高更新的要求。 1、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增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准确的协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业标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及全面开展

作业标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及全面开展》 一、结合具体课程谈谈如何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以方面来做: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2、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3、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很多同学的自觉程度、毅力强度等方面有待教师引导和培养。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4、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方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没有固定方法。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你觉得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哪些?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你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

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二)、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学校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讲解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压力大,想休息一下”,投湖自尽;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

成师生关系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容,因此,

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一、课堂纪律概述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对于什么是好的课堂纪律在一些教师乃至学校管理者心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良好的纪律在于保持一种有助于目前和将来学习的气氛。如果课堂上能容许并鼓励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并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气氛,那就是好的纪律。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二)课堂纪律的功能 课堂教学既包含纪律管理,又包含信息交流。课堂纪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 1、社会化功能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优化个性的功能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它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

3、道德强化功能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维持功能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能把课堂纪律划分为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在教师的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基础下,所形成的纪律。它通过教师的指导、监督以及奖惩得以实现。教师促成的纪律一般适用于低年级。他们需要教师为他们建立课堂秩序,需要教师的奖惩和指导,需要教师的体贴,从中体验到安全感,并逐渐学会规范行为。 2、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即是同伴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是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 4、自我促成的纪律学生把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或任务促成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地遵守,并把维护纪律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时代的呼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与教学相结合来设计各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现有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能力随着学习过程而得以发展,并形成良好性格特征,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的环境中接受着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接受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

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现行的各学科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非常丰厚和广泛,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2.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还要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学科的特点。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