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杭州市空港经济圈发展规划

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指依托机场尤其是枢纽性机场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形态。空港经济圈是指由于空港及航空运输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导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以及人口向机场周围聚集,形成多功能经济区域。 目前,全省及杭州市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培育杭州空港经济圈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是落实我省“两创”总战略和实现杭州市“一城七中心”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大型国际空港高端稀缺资源,合理规划杭州萧山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培育空港经济圈,对于发挥杭州都市经济圈科技创新能力强、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经济腹地广阔等综合优势,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对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培育高端现代服务业,提升杭州乃至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要求,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大江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杭州大江东新城概念规划》、《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等为依据,注重与浙江省、杭州市的土地、建设、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杭州培育空港经济圈思路研究》、《杭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杭州市萧山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杭州空港新城概念规划》、《杭州空港集疏运干线路网规划》等前期研究与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思路与布局框架,明确临空产业培育方向与布局框架,提出支撑体系与环境建设思路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三个空间层次:核心区,即空港新城,指萧山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空港经济新的成长空间,主要包括萧山国际机场、紧邻空港和交通走廊沿线的地区以及机场西面的临江地带,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空港服务等核心产业功能,成为带动整个区域临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系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域。集聚区,指机场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具备空港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块,重点依托各城市CBD、大型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农业功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1

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青海省为例张慧(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它包括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城镇化过程不仅体现了人口、空间及生活方式向城镇的转移,并且表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反映在国民经济中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和各个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由于分工的产生,生产效率提高,更多剩余产品的出现,才有了交换的可能,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空间集聚,逐步发展成城镇。因此,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镇化;协调;发展 一、概念及内涵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国走向现代工业国的重要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全面理解城镇化,必须要先界定城镇与城市的内涵。在《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所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城镇建设是指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而不包括集镇。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联系和比例关系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内在形态上是经济总体中各类产业的多层次有序组合(白雪梅,1998)。 二、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首先,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镇化使城镇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社会发展历史,城镇化往往率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发达、农村经济繁荣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加快农民非农化速度,从而推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其次,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工业化有助于强化城镇功能,带来的重大革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e33152588.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

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实证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数据为样本空间为1978-2012年年度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为单向因果关系,即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与短期弹性不同,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 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为17.9%,到2013年这一水平达到53.7%,35年间年均提升1.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由当初的71.8%提升到了89.9%。两者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产业结构升级也面临着很大的瓶颈,那么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其关系如何,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而展开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数据选取范围为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化率(U)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变量(W)用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对上述变量均取对数。 三、基于时间序列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平稳性检验 以防时间序列出现共变趋势而造成虚假回归,本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知,在5%置信水平下LNU、LNW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临界值,表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D L NU、DLNW的T 统计量值均小于5%水平下临界值,因此一阶差分序列平稳,所有变量均为I(1)过程。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T、K)T统计量5%水平临界值结论LNU (C、T、5)-0.4210 -2.9571 不平稳DLNU (C、0、5)-4.3871 -2.9540 平稳LNW (C、0、5)-0.9014 -2.9540 不平稳DLNW (C、0、5)-4.3265 -2.9678 平稳 2.协整检验:为了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如表2所示,在5%置信水平下其迹统计量表明LNU、LNW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Hypothesized No. of CE(s) Eigenvalue Trace Statistic 0.05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0.3723 24.4919 20.26184 0.0123 At most 1 0.2415 9.1238 9.1645 0.0509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世界著名经济圈

世界著名的经济圈 纽约 ①概念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超100万人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0万城市人口以上的城市共50多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10个以上)。该大都市圈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②基本指标 超1000万人口的城市1个,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超过2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 全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其中纽约市人口超过1500万,系世界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其中纽约3大机场年客流量约76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一 2、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 ①概念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出海口为圣劳伦斯河。这个大都市圈与美国东北沿海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有2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占据美国70%以上制造业产值,形成了一个特大工业区域。 ②基本指标 超2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以上,有全球十大机场1个,GDP2.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城市人口超过5000万。 ③经济特点: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如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就在此区内。 3、美国西海岸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旧金山-洛杉矶为中心,北有西雅图、温哥华,南至墨西哥,是一带状型大都市圈,由3个大都会区西雅图——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构成,城市面积15万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4000万以上。 ②基本指标 在其幅地内拥有全球十大机场2个,GDP约3万亿美元,人均约3万美元,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旧金山、洛杉矶等。 ③经济特点 全球软件中心,航天中心、高科技中心,著名的硅谷就在这一区域内,西雅图还是微软总部所在地。 4、美国南部大都市圈 ①概念 以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为中轴,亚特兰大、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为4大都会(特大城市),集中了美国南部的主要城市与产业,城市面积在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获奖教案

【课题】八下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范围及划分的依据2.在图中指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对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我们看看下列几幅 图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 教师引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 异显著,从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到麦 浪滚滚的华北平原,从牛羊成群的内蒙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日 常所见所闻试着说出图中的 四个地区: 依次是西北地区、华北平原、 南方地区、内蒙古高原。 仔细阅读教学目标,快速浏 览本节内容。 图片直 观性强, 学生在 观察图 片的同 时体会 祖国大 地的姿 态万千。1.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试着评价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古高原到浩瀚无垠的新疆沙漠、戈壁 滩,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 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 据。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一、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观察分析:1、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是 如何确定的?(在下面的图中找出秦岭 -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 高原边缘线,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 对应起来) 读图分析,找出找出秦岭- 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 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与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作一 比较。 组内交流,学生代表回答观 察的结果:秦岭-淮河一线基 本与1月0℃等温线、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 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基本 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致;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 线基本与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一致。 学会读 图是学 好地理 的关键, 等温线 图和等 降水量 线图以 及分层 设色地 形图,都 是以往 所学,学 生可以 将新旧 知识结 合,增强 知识的 联系性。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 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 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 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力卩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丁?提高小 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黄亚捷 [提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同时,城镇化建设又依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作为重要手段,那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并发生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怎样?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 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我国 1988 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仅受到城镇化的短期波动影 响,同时还取决于长期均衡的偏离趋势,并且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5)06-0022-08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人类对城镇化的认知,则是随着城镇化的实践而不断深入,从单纯意义上来看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人口的非农化,但从更加宽广义的视角来看,城镇化则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等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革新的过程。 截止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而在《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更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在近几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城市化率早已突破80%。由此可见,中国仍需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资本集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经济基础。同时,工业的发展促使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转移出来,向城市集中。而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扩张,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展开。在此过程中工业化从空间、地域、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2

中国四大新区1

浦东新区 地理位置:浦东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 全年无霜期约230天,日照充足,雨水适宜,生态环境良好。浦东新区规划面积522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东濒长江口,南与南汇区,闵行区接壤,西和北分别与徐汇,卢湾,黄埔,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江相望。 人文历史:浦东新区,上海市直属区县之一,总面积556平方公里,长江口 以西一块三角形地区,因位于上海市东部,黄埔江东岸,扼守上海东大门,故得名“浦东”。 区位优势:(1)独特的国内优势: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 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2)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局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发展布局:以功能开发为主导,促进功能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综合功 能的提升,规划建设六个功能区域,即陆家嘴功能区域,张江功能区域,金桥功能区域,外高桥功能区域,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川沙功能区域。 交通运输:十多年来,浦东新区新增道路1000多公里,相继建成了杨浦大 桥,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外环线浦东东段等交通设施。作为上海市新一轮的重大工程,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外环隧道等都在加紧建设,磁悬浮机场快线也已全面建成。 滨海新区 地理位置: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 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中国四大纸业板块详解

中国四大纸业板块详解 中国造纸产业主力阵容正在沿新型工业化道路前进 鲁、浙、苏、粤四大纸业板块综合考察报告 概要: 上)中国造纸产业主力阵容鲁、浙、苏、粤四大纸业板块各具特色。 中)四大板块所在三大经济活跃带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及环渤海经济圈具有五大综合优势。 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对分布在国内三大经济活跃带的四大纸业板块综合考察后所得到的根本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伴随着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进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更加相互开放和依存,信息、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展开空前剧烈的国际竞争。 信息时代为中国造纸业提供了跨跃式发展的大好机遇。近十几年来,由于外资进入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以及部分国营老企业、大企业的产权改造,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污染治理、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中国造纸产业的总体面貌和主流产能发生了巨变。国内各地,一批批强而大、新而美的现代造纸企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拉动全行业快速发展;一批批基础差、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淘汰出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造纸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主力阵容,并且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前进,跨过21世纪门槛的中国造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以下分上、中、下三篇加以评述。 上)中国造纸产业新的主力阵容主要体现在山东(鲁纸)、浙江(浙纸)、江苏(苏纸)、广东(粤纸)

等四大板块上,这四大板块各具特色。 鲁纸。从上世纪初,1906年,山东第一家机制纸厂泺源造纸厂在济南建立,山东造纸工业已历经百年沧桑。建国前近半个世纪,全省机制纸最高年产量不足万吨,品种仅十几个。建国后,尤其是近十几年,山东纸业持续高速发展。 "八五"末,同"七五"末相比,全省造纸行业产量增长近1.4倍、销售收入增长2.3倍、利税总额增长6.9倍,由亏损1549万元一跃而为盈利6亿元。整个"八五"期间,共计投入32.65亿元,更新改造了百余条生产线,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全行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5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24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1%。1996年在全国同行业净亏损,亏损面达38.9%情况下,山东造纸行业却一枝独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经济效益。全省一轻系统内造纸行业实现利润9.26亿元,同比增长51.6%。 "九五"末同"八五"末相比,五年间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增加70%、生产能力扩大1倍、工业增加值增长66%、利税增长62%,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4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5%,实现利税24.5亿元,其中利润14.24亿元,整体经济效益,已连续七年列全国各省市同行业首位。 "八五"以来,鲁纸快速发展得益于"四化"实施,即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企业特色化、原料结构多元化、改革改造双强化。在"四化"路上,业内一批优秀企业家领导的骨干企业的强力拉动成为主导力量。这些骨干企业从产能到效益已稳占鲁纸半壁江山。据统计,与上年同期相比,2002年,鲁纸规模以上企业纸及纸板合计完成产量665.9万吨,增加16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仍居国内各省市同行业第一位。鲁纸前十强企业合计完成产量301万吨,同比增长53%,占全省总产量的45%;实现销售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的52%;实现利税27.7亿元,同比增加62%,占全省利税总额的72%;其中利润19.17亿元,同比增加75%,占全省利润总额的81%。 "八五"以来,山东造纸业不仅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骨干企业的生态环境、企业面貌极大改观,他们花大力气建成了与企业长远发展相配套的环保工程和企业的"第一车间"--造纸原料林基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摘要: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发 展好坏的标准就是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城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城区经济示范作用,以此来吸引外资的投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变会改变已有的经济结构,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 面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保证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影响 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多极统筹发展 的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区域 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的转变。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这 也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区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 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推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转变速度,城镇化的建设 离不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帮助,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刺激当地消费,改变 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随着城镇化的实现,城市区域的 现有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调整,由以往的重工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轻工业、服 务业为主导,调整产业重心,城市周边农村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工业、服 务业、旅游业等。城镇化建设带来发展新方向,城市区域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选择,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的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加 快城市区域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化调整,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实现 城乡产业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2、优化城市区域人口结构,促进就业。我国正在进行快速的经济发展,全国人民一起走向小康生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农 村的发展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城市缺少年轻的劳动力,乡村缺少有技术的科研 人员和经济带头人,为了平衡城乡之间的人口结构,最终做到协同发展,城镇化 的发展是可以有效优化城市区域人口结构的措施。城镇化完成后,农村人口会向 城市流动,补充城市缺少的劳动力,城市的技术型人才可以直接进入到乡村中去,填充乡村人才缺口,实现城乡人口结构调整,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分配。 3、解决城乡居民思想分化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都存在较大差距,双方的发展方向不同,特点不同,城乡居民在思想建设上存在分化 的问题。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乡村居民直接进入到城市的环境中来,利用乡村 的建设优势,来调整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心态,城市居民也可以亲身投入到乡 村建设中去,切身实地去感受乡村的文化气息,在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烦躁的生 活方式以后,体验乡村的舒适、宁静的环境,有助于拉近城乡居民思想上的距离,解决城乡居民思想分化的问题,有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消息互通以及人员 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5大经济区

中国5大经济区

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2、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经济区,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3、京津冀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主要的规划经济区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它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这一经济区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在2007年就基本编制完成,形成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已经进入报批和实施的阶段。该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我国首都为中枢,具有京津双核结构特征和较高区域和谐发展水平的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以技术、信息、金融、客货交流枢纽为依托,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门户地区。 4、成渝经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