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所 属 院(系)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地 矿 类

课 程 负 责 人 尹 太 举

申 报 日 期 2009-3-14

长江大学教务处制

二○○九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

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

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

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尹太举 性 别男出生年月 1971.07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副教授 手 机 138********

学 位 博士(后)职 务系书记 E_mail yintaij@yangtzeu. https://www.sodocs.net/doc/e53894656.html,

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油气田开发地质

1-2

教学情况 理论教学:

储层地质学 选修课,32学时,4届,300人

储层地质与建模:研究生选修课,40学时,4届,260人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研究生选修课,40学时,1届,40人

地球科学新进展:选修课,2届,4学时,140人

油气勘探技术新进展:选修课,2届,4学时,130人

实践教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实习:三届110名

毕业设计35名(05:1、06:6、07:12、08年:18)

教学奖励:

教学质量优秀奖,长江大学,第1,2008

省教研成果二等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湖北省,排名5,2009 教研成果一等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长江大学,排名5,2008 教学研究:

2009-2011,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排名10

2005-200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排名5

2004-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湖北省教育厅,排名5

1-3

学术 研究 研究项目:

1)2007-2009,三角洲储层密井网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负责人

2)2005-2008,基准面旋回的理论解析与定量层序地层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第二负责人(2)

3)2007-2009,跃进油区主力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案研究,中石油重大专项,

负责人

4)2009-2012,密井网下储层结构特征分析与建模方法优选,湖北省,负责人

5)2006-2007,普光气田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滩礁相储层预测,中原油田,负责人

6)2008-2009,黄河口地区浅水湖泊沉积体系研究,中海油,负责人

7)2005-2007,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综合研究,中海油,

第二负责人(2)

8)2005-2006,川西低效气藏解剖及相对高渗层预测方法研究,973子项目,第二

负责人(2)

9)2005-2006,马海以东地区构造岩相及岩性油气藏目标评价,青海油田合作项目,

第二负责人(2)

论著: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2)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国科学(D)辑,2008:38(增)

3)利用骨架砂体叠加图进行储层预测,石油学报,2008,29(6)

4)濮城油田沙三中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性初探,石油学报,2003:24(5)

5)濮城油田沙三中6-10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沉积学报,2003:21(4)

6)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石油学报,2005,26(5)

7)濮53块开发动态变化,中南大学学报,2006,37(增)

8)层序地层学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实践,沉积学报,2005:23(4)

9)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勘探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

10)低效气藏成因层次剖析,天然气工业,2007,27(3)

11)马东地区地层圈闭成藏条件再认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3)

12)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开发响应特征初探,地质科技情报,2006,25(3)

13)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地球科学进展,2006,21(5)

14)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地质综合预测,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4)

15)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油气勘探,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

16)濮53块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研究,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3)

17)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段物性解释技术,断块油气田2005:12(3)

18)合采井产量贡献估算,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1(3)

19)利用Surfer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6)

20)濮53块开发响应概念模拟,天然气科学,2006:17(2)

21)渤南一区浊流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沉积与特提斯,2006:26(1)

22)Yin taiju, et al. Reservoir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in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framework,AAPG 2008 Conference and Exibition, San Antonio, USA.

23)Yin Taiju, et al. Lessons from the failure of Well Madong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marine Basin Systems: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Products, Stratigraphy,

and Petroleum Reservoir Exploraton, Beijing, China, 2007

学术奖励

24)安塞油田坪桥北区储层精细描述,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2004年

25)储层随机建模系列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2007年

2. 教学队伍情况 姓 名

性别出生年月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恭洋

男 63.5 教授 石油地质 主讲教师 龚福华

男 63.9 高工 石油地质 主讲教师 王湘平

男 65.8 讲师 石油地质 主讲教师 王振奇 男

63.8 教授 石油地质 主讲教师 刘健 男

65.2 高工 石油地质 主讲教师 尹艳树 男

78.8 讲师 石油地质 实践教学教师 赵明跃 男

62.6 副教授 油藏工程 主讲教师 张存善 男

57.11 工程师 石油地质 实验指导教师 李少华 男

72.2 副教授 石油地质 实践教学教师 陈 波 男

67.10 副教授 石油地质 实践教学教师 2-1 人员构 成(含 外聘教 师) 江山

男 80.5 讲师 油藏工程 实践教学教师 主

讲 教

简 介 陈恭洋简介

讲授课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本科生,07、06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本科生,06、05、04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本科生,05

地质统计学,研究生,05、04、03

石油资源定量评价与勘探决策,研究生,06 储层表征,研究生,04、03 油气田地下地质生产实习,08

油气地球化学,本科,06

教学研究:

2004-2005,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1)。

2004-2006,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长江大学,负责人(2)。

2006-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湖北省,负责人(1)。

2005-2006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湖北省,负责人(1)。

2004-200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2)。

2005-2006,油气地质实验中心中央与地方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负责人(2)。

2006-2010,地球科学学院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长江大学,负责人(2)

2003-200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长江大学,参加人(3)2004-200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长江大学,参加人(3)。

2006-2008,石油地质学概论教材编写,长江大学,主编(2)。

2006-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实习指导书教材编写,长江大学,主编(3)。

教材:

陈恭洋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研究项目

1999~2000,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含煤建造特征与大中型气田关系,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2)。

2000~2000,胡41—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湖北省,负责人(2)。

2000~2001,三轮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管理和技术规范与实施方案研究,中石油,负责人(1)。

2002~2003,油气资源评价规范与评价标准研究,中石油,负责人(1)。

2000~2001,储层地质模型研究技术与应用,湖北省,参加人(2)。

2004~2005,油气资源评价地质类比方法和参数体系研究,中石化,负责人(1)。

2005~2006,南堡凹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评价,中石油勘探院,负责人(1)。

2006~2006,Turgay盆地Doshan和Karanchy地区构造精细解释与目标评价,中油测井,负责人(1)。

2006~2007,白豹—坪庄地区长6微观孔隙及渗流特征研究,长庆油田,负责人(1)。

主要科技论文

陈恭洋,潜江凹陷南部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9,Vol.25, No.3,P.15-17,EI收录。

陈恭洋、何鲜、陶自强、刘树明,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及储层评价,天然气地球科学,Vol. 14, No.5,2003.10,P.375-379。

陈恭洋,油气勘探系统思维方法略论,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Vol.5, No.3,2003.9,P.19-20。

陈恭洋,强中纬力作用下地球板块的运移,广西科学,Vol. 10, No.4,2003.11,P.292-295。

陈恭洋、何鲜、刘树明、陶自强,千米桥碳酸盐岩古潜山裂缝预测,中国石油勘探,2003.9,P.87-92。

陈恭洋,碎屑岩储层随机建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12,Vol. 23,No.4,P.1-4,EI收录

陈恭洋、陈波、钟宁宁,我国煤系地层层序特征与倾油气性的关系,《天然气地质研究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9,P.146-155

陈恭洋、张永贵,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随机建模,天然气地球科学,Vol. 14, No.5,2003.10,P.389-392。

专著

陈恭洋,碎屑岩油气储层随机建模,地质出版社,2000.6(40万字)

钟宁宁、陈恭洋,煤系油气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本人承担15万字)

李健、吴智勇、曾大乾、陈恭洋,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9(本人承担16万字)

戴金星、钟宁宁、刘德汉、夏新宇、杨建业、汤达祯等著,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2(编写第三、四章,P.66-116) 获奖

“中国煤系地层大中型气田的研究”,2000,获中石油二等奖。

“胡41—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2000,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低熟油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1996,中石油二等奖

王振奇简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本科生,1993-2007

油气地球化学,本科生,1998-2008

石油地质学,本科生,1998-2008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本科生,1998-2005

石油资源定量评价与勘探决策,硕士生,2003-2008

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本科生,1995-2003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本科生,2002-2005

教学研究:

1997-1999,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湖北省,第3

2003-200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长江大学,第2

2004-2006,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长江大学资助项目,第3

2006-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实习指导书教材编写,长江大学,主编(4)教学获奖:

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 2004,湖北省三等奖,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长江大学

科研项目:

2005-2007,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三叠-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评价,中石油,负责人(2)

2005-2006,尼日利亚OML-66区块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目标评价,南阳油田,负责人(1)

2004-2006,原生稠油成因机理及判识标准,广东省,负责人(1)

2000-2001,赵凹油田安棚区核三下段有效储层评价技术,南阳油田,负责人(1)2002-2003,珠-坳陷深层储层研究,中海油,负责人(1)

2003-2004,济阳坳陷郑家王庄油田稠油成因机理研究,胜利油田,负责人(1) 2006-2007,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三叠_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评价,新疆油田,负责人(2)

论文: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海组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

济阳坳陷郑家-王庄油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断块油气田,2005 生物降解稠油的成藏及次生变化:济阳坳陷郑家-王庄油田油藏剖面实例研究,科学通报,2004

Pool-formation and secondary change of biodegraded viscous oils: Case study of reservoir section in the Zhengjia-Wangzhuang Oilfield,Jiyang Depres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

三角洲前缘露头储层层次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潭家河剖面为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陕甘宁盆地三角洲前缘露头砂体成岩作用和储集特征,河南石油,2004

济阳坳陷郑家-王庄油田生物降解稠油成熟度及油源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安棚深层系扇三角洲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综合评价,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

赵凹油田安棚区深层系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

牛心坨油田牛心坨油层储集条件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

专 著:

扇三角洲体系精细构成及低渗油气储层综合评价-以泌阳凹陷赵凹油田安棚深部储层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 构

课程小组成员11名,主讲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工)5人。博士后2名,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2名。

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两名,35-40岁教师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41.8岁。

学缘结构好,教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东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都理式大学等学院和研究院所。

师资配置稍显紧张。承担了资工、油工、地质学等三个专业每年不少于20个班级的理论授课和实验课任务,资工、地质学每年不少于10个班的实习教学任务,另外还有二级学院、成人教育及研究生补修的教学任务。专职实验教学教师只有1名,圆满完成教学实验任务有较大的压力。

主讲教师有陈恭洋、王振奇、龚福华、王湘平有四年以上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经验,特别是陈恭洋、王振奇教授多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龚福华、刘建、尹太举在油田有油田现场的工作经验,对油田的相关需求有较深入的认识。其它教师多年从事该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承担有国家、省部级和油田的合项目,对该学科的研究现况和研究进展非常熟悉,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队伍。

2-3

教学改 革与研 究

坚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教研教改立项,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

开展的教研项目:

① 2008 - 2010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源勘查工程”,王振奇⑵,

尹太举⑽

② 2004-2005,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长江大学,赵明

跃⑴,陈恭洋⑶、龚福华⑸

③ 2005-200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陈恭洋⑴,尹

太举⑸

④ 2004-2006,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

厅,李少华⑷

⑤ 2004-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湖北省教育厅,

陈恭洋⑵,王振奇⑶,刘建⑷,尹太举⑸,赵明跃⑹,张存善⑻,陈波

⑼,龚福华⑽

⑥ 2004-2005,“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陈恭洋⑴,龚

福华⑵

⑦ 2004-2006,“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陈恭洋⑵

⑧ 2005-2006,“油气地质实验中心”,中央与地方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陈恭

洋⑵,王振奇⑶

⑨ 2006-2008,“石油地质学概论”,长江大学立项教材,陈恭洋⑵,刘建⑶

⑩ 2006-2008,“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实习指导书”,长江大学立项教材,陈恭洋

⑶,王振奇⑷。

教学研究成果:

①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赵明跃(1),王振奇(3),湖北省高等学校

教学成果三等奖

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陈恭洋⑵,王振奇⑶,刘 建

⑷,尹太举⑸,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③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陈恭洋⑹,长江大学特等奖,2008

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陈恭洋⑵,王振奇⑶,刘 建

⑷,尹太举⑸,赵明跃⑹,张存善⑺, 陈 波,⑼龚福华⑽,长江大学一等奖,

2008

⑤ 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少华⑷ ,长江大学一等奖,

2008

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材), 陈恭洋⑴,龚福华⑵,长江大学一等奖,2008 解决的问题:

①加强了教师队伍:近两年来,为加强学科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

进2名博士。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送出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②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根课程体系,将相关的课程进行组合,形成

本课程体系的课程群,组织了课程教学小组,以教学小组为单元进行备课、研讨,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使得新承担此课程的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负责人目前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石油重大专项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究项目2项。李少华博士去年从加拿大学成归来,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各1项,年青人中的尹艳树博士,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两部,作为骨干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

③ 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程群以油气田地下地质为核心,涉及储层地质、

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油气田勘探、油藏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原理、油藏物理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协调,将授课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组织,将相应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突出,同时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融合,增加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明确了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油气田开发工作的深入而深入,必须适应油气田开发对地下地质认识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油藏地质工程师。加快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换,以教师科研成果为基础,增加了新的技术内容,同时也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现正着手准备编写实习指导书、辅助教材。

④ 丰富了教学手段:根据需要,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讨论差异化教学内容

设置的基础上,编制了不同专业的授课多媒体,满足了各专业的授课需要。同时对实验室进行了利用,根据实验室现有情况,设置了部分实验项目。

⑤ 保障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经过努力,资源勘查专业已进入国家

特色专业,而地质学、石油工程作为湖北省重点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从事油气田地质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油气田地质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了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通过实验和实习的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普遍得到较好的评价。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强而走上了领导岗位。

2-4

青年教 师培养 培养措施:

⑴ 以科研促成长。新教师都给予了较多的研究项目支持,使新教师能够在研究中不断地发展提高。目前的新教师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石油重大专项、中石油总公司重点项目的研究骨干,通过研究项目的工作,提高了其能力,为其授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⑵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会议,争取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学位。

⑶以老带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传统,为新教师指定了导师,帮助其熟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成效:

⑴ 1名教师顺利完成了国外的进修已回国上班,3名教师参加4项国际学术会议

⑵ 引进1名博士,1名青年教师将于年内取得博士学位

⑶ 3 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承担的重要的科研项目。

3.课程描述

3-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地质及石油类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学(理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石油工程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前身是《油矿地质学》课程。由前苏联著名地质学家П.П.札巴林斯基首次将《油矿地质学》引入我国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中。50年来,一直作为石油地质专业的2大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也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课程体系。美国称之为《地下地质学》(L. W.Leroy,1949)或《开发地质学》(P. A. 迪基,1979),其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油田实习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油田实践1周。

1999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教委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改革精神,将《油矿地质学》更名为《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并将《储层地质学》部分内容调整到该课程中,课时调整为72学时,同时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将油田实习增加到4周。

随着地质学专业和地化专业的培养,结合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制定了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课程计划,增加了8个学时的实验课时,设定其油田实践为4周。

3-2 理论课、理论课(含实践)或实验(践)课教学内容

3-2-1 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

本次建设主要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学专业和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这几个专业是我校目前的核心和龙头专业,专业定位是国家级的品牌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两创能力的优秀石油工程师和油藏地质师,生源情况非常好,可以说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但随着油价的回落这种形势可能会有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压力有所增大,必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该课程系列还包括油田开发地质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及现代录井等相关课程,课程研究内容广泛,综合性高,实践性强,与油田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很浓的“油气味”,是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展工作的基础和直接应用的课程,能够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环境,独立承担油气田地下研究工作。因而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融合基础知识,搭建知识结构框架,拓展分析、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分析、解决油气田地质问题、编制地质图和利用地质手段解决油气田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该课程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油层物理等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四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专业课发展的前沿趋势和建设的主导思想,《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建设总的目标为:合理整合课程结构,以学科基本理论为基础,拓宽专业信息,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应用静、动态资料研究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地下地质

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高素质油藏地质师和石油工程师为目标。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形成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能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优秀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流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保持一流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应用型大学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知识模块:钻井地质—钻井地质设计、地质录井、完井及其资料整理(8学时);

第二知识模块:油气井测井与油气层测试(4学时);

第三知识模块:油层对比—油层对比的概念、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油层对比依据、方法、步骤及成果图的编制、沉积微相(12学时);

第四知识模块:储层特征研究—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集层研究及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及地质模型(10学时);

第五知识模块: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褶曲研究、断层研究、油气田地质剖面图及构造图的编制(4学时);

第六知识模块:地层压力和温度—地层压力、地层温度(8学时);

第七知识模块:油气田开发地质与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24学时)。

3-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该课程的重点是钻井地质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非均质性、地下温压特征、油气储量计算等地下地质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主要难点是如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油层物理、油层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过去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研究,编制出各种油气田地质图件,并利用不同方法核算储量。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科研实际联系起来,把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融入解决某方面地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中,采用自学、课堂讨论及单元考核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如何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熏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立适合研究对象和地质条件的研究思路。同时,在重点和难点部分安排习题制图、油田现场地质制图和地质分析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独立动手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油气田地下认识能力水平、地质图件编制和应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设计思想:

结合高年级专业技术课的特点,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理论课程内容与科研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置了实验、习题与油田现场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习题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独立动手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地质图件编制及综合分析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理论课程结束后,根据油田生产实际资料,进行油田实习。实习内容在油田基本开发过程和资料录取过程观察基础上,收集各项地质基础资料,整理地质和开发数据,通过油层对比建立地层格架,并进一步分析研究储层单元的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地下构造,油藏连通性、开发响应和效果等,最后编制成果图、编写实习报告。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综合

应用油田已知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有室内分析和实践项目两个方面。室内分析包括实验习题有沉积相图编制、井斜校正、油层对比、小层平面图、断面及断层图的编制及油田地质剖面图的编制,各为2学时。油田现场实践项目包括课外到钻井队、录井队、井下作业大队、采油队、测井站、岩心库、集输联合站等生产单位观摩、收集资料,观察描述岩心、岩屑,现场参观各种录井过程及方法、综合录井仪等。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和提高,实习以班为单位,采用教师引导、聘请的现场地质技术人员讲解、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进行。习题课以班为单位,由一到两位教师进行指导,对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重点辅导或讲解,要求编图规范、文字表达清晰、论证有据,观点明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习题课的各项资料均来自油田,方式与内容同科研、油田生产紧密结合,且突出勘探与开发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有助于毕业生尽快适应油田工作环境,胜任基本的科研与生产任务

效果:

本着巩固与延伸理论教学、加强同生产实际联系的思想,通过对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要求认识油田开发过程及地质研究过程和思路,通过对任务的分析、现场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该实践教学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培养专项技能、提高编图及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本科毕业设计中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的制定以及编图等基本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选用与建设:

目前选用教材之一《油矿地质学》(第三版)(吴元燕等,2005)为国家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之二课程组陈恭洋编写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适用于地质及石油类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理科)等相关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自编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田实习指导书》等辅助教材。同时,积极开展电子教材建设,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CAI课件。

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展性资料使用情况

本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展性资料较多,包括中外文相近内容体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研究专著以及专业期刊,均可供学生参考。所有主讲老师都有完整的、高质量的讲稿,并制作了PowerPoint多套教学幻灯片,大大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条件,使本课程的电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习题集》内容紧扣理论课程的重点难点部分,使学生在独立编制图件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方法。《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田实习指导书》,以解决油田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线,从收集和整理各项基础资料着手,通过开展油层对比、储层沉积微

相、储层非均质性、地下构造及储量计算等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该实践教学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培养专项技能、提高编图及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实践性教学环境

完备的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合该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教学设备较为齐全,有完备储集岩岩心、岩心和岩屑综合录井图等第一手资料和多套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实验仪器,包括多功能显微镜、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仪、剩余油模拟装置、微孔渗仪、阴极发光等。

良好的现场实践基地:按照知识模块设计,我们在南阳油田、江汉油田的钻具陈列部门、钻井队和录井队、采油队及试压裂大队等建立了稳定的观摩实习基地,开拓学生视野,为了解油田生产实践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组教师每年承担的油气田地质方面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协作科研课题,不仅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研究方向,也给予了经费和设备等硬件环境的保障。

网络教学环境

正在完善课程的上网。

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内容广泛,涉及油气田勘探和开发中的一系列地质问题,但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把讲述某方面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与地下地质问题科学研究的思路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电化教学技术相互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探索心理,避免听课中的枯燥感,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针对高年级专业课特点,适当安排自学或撰写读书报告,锻炼文献的查阅和归纳综合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变“学习一门课程只看一本教材”的状况。

2、开展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听取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

3、现场实地观摩与观看相关音像教学资料相结合。结合课程“油气味”浓的特点,通过岩心、岩屑等第一手资料的观察描述和实验仪器的观摩及实际操作,钻井、录井及采油方面的现场观摩教学,相关音像教学资料片观看等,使学生了解油田实际工作方式和性质,开阔视野,提高兴趣。

4、举办专题讲座。定期举办本学科方向专家、教授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前沿。

5、改革考试方式,建立试题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学生成绩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建立和完善试题库。同时,注重检查能力培养效果,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力争从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授课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第二课堂中将讲课内容融于课题的研究内容中,把单纯的基本概念、方法转换成实际解决油气田地质问题的技能。

3-5 教学效果

多年来,通过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断建设、完善、补充,使该门课程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教学改革与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学用结合、理论教学与实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牢固了学生献身专业的思想与决心,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有关院校的好评。

通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质量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学校和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组织的教学检查和评比中,多次获得优秀评价,学生打分结果在同期、同类必修课程中名列前茅。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高校同类专业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⑴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课程负责人何幼斌教授认为,该课程组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师爱岗敬业;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程组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并重,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习题课和油田现场实习等多方面保证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油田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后续的毕业设计情况来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的制定以及编图等基本技能方面表现突出。该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水平。

⑵校友评价

校友反映,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和任课老师具有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中不仅系统学习了基本理论,而且学会了综合分析油气藏于下地质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是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也被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评为对他们工作影响最大、受益最大的课程。对本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调查表明,地质专业的学生能够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⑶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4.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不超过三项)

教学、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特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综合性高,以课程群为单元统一协调课程内容

该课程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油层物理等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四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本课程群以油气田地下地质为核心,涉及储层地质、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油气田勘探、油藏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原理、油藏物理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协调,将授课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组织,将相应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突出,同时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融合,增加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明确了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

本课程涉及的沉积相、储层、地下构造等均为油田科研重点领域。课程组所在的石油系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依托单位。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是我们一贯坚持的重要做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研与教学结合非常紧密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均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油田地质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验课上,让学生观察各油田的原油样品、了解油气及烃源岩分析流程、了解油气藏各要素的特征和油气成藏机理。课程设计和综合分析大作业,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分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一种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授课后,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就其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十分显著。李少华与尹艳树指导的资工012班张天杰同学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持。

⑶起点高,发展快,建设需求迫切

本课程建设主要针对的一个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另外两个专业是石油工程和地质学两个省重点专业,学生素质高,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在石油工业中成为了领导和专家。前辈打下的基础,使得这些专业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保障这些专业的高质量。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目前油价低迷的情况下,我校我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学校的产品——学生的质量和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资工、地质专业毕业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的工作是基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因而必须保证本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4-2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⑴实验室建设中存着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合用一套实验室,实验室面积仅有140M2,远不能适就教学的需要,许多相关的实验设备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教学中迫切要求的实验项目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实验以演示为主,不能达到较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⑵教学过程中快速发展的现场需求与教材建设速度不同步的问题:油气田开发现场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其对人才的要求的水平,而近年来采油技术提高促进了地质表征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技术发展很快,而这些快速发展的技术若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就会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现场的工作之间产生脱节,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声誉。教材的更新需要周期,往往很难将最新的进展体现出来,但人微言轻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增加相关知识的方法来体现,另外开展的新进展讲座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⑶ 油田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越来越大:现代生产讲究HSE质量标准,往往在安全方面采取一票否决制。作为实习的准石油地质师,尽管在实习前对其进行了较好的安全教育,但没人能保障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基于此,接受学生实习的油田基地存有很大的顾虑,联系油田实习基地难度很大,建设难度也大,而且接受学生实习的基地也不愿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相关的生产工具、生产仪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