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2.《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2.《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2.《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

1.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完全信息"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2. 实证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所谓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4. 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5.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6.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7. 需求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8.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Ed=-△Qd/△P*P/Q。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Ed=-dQ/dP*P/Q)

9. 需求弹性的种类

①若Ed=o,为完全无弹性。②若0< Ed

10.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它表示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EM=-△Q/△M*M/Q。需求的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EM=dQ/Dm*m/Q)

11. 商品分类

(1)若EM > l,此种产品属于"奢侈品" (2)若0

12. 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它表示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种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Exy=△Qx/△py*Py/Qx。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Exy=dQx/dQy*Py/Px)

13. 交叉弹性系数的性质

(1)当Exy >0时.x与y两种产品问有替代关系。例如,大米与面粉,米价的上升会引起面粉消费量的增加。

(2)当Exy

(3)当Exy=0时,X与Y两种产品间无关系。例如,鸡蛋与灯泡即是两种无关的产品,鸡蛋价格的变化对灯泡的消费量无影响。

14. (个人)供给

个人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其所愿提供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15. 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这里特指的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点的变动;而供给的变动指的是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16. 供给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同方向变化,及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即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17. 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指一种物品在同一时间及同一市场区域内各个经济单位供给的水平相加之和。

18. 供给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其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弧弹性:Es=-△Q/△P*P/Q。点弹性:Es=-dQ/dP*P/Q)

19. 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就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量拾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均衡点。均衡价格就是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时的价格

20. 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

最低限价,指政府为了扶植菜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由于商品短缺,政府为了维持这种限制价格,往往采取配给制,限定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但这时市场上往往会出现抢购、黑市交易、投机现象。

2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者的两个基本概念就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如总效用函数为TU=F(Q),则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MU =△TU/△Q

2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3.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人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这一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P1X1 =P2X2 =I;Mu1/P1=Mu2/P2=λ

24.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其中Xl和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串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2)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3)在同一坐标乎面,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25. 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MRS12=-△X2/△X1。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MRS12=-dX2/dX1。

26.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完全替代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完全互补的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呈直角形状。

27. 预算线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方程为:I=P1X1+P2X2,它表示消费的全部收入I等于消费购买商品1和购买商品2的支出之和。

28.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MRS12=P1/P2。它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29. 收入-消费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ICC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30. 恩格尔曲线:思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31.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而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了变化。

32.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需求曲线形状的影响

①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从而使得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②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③作为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人效应与价格

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3. 市场需求曲线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总和。由于消费者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所以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在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消费者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上选择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的需求量,因而在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上,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34. 生产函数的基本概念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佳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

35.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也称线性生产函数,Q=aL+bK)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Q=min{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36. 短期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总产量是指短期内在某种特定生产规模下,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如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全部数量,其表达式为:TPL=f(L,)

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要素投入量之商,即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的产量,其计算公式APL=TPL/L。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的计算公为:MPL=ΔTPL/ΔL 或MPL=dTPL/dL

37.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38. 生产的三个阶段

以AP曲线的最高点为界及以MP=0为界,将要素投人量L的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L2),此时,MPL>APL,即APL呈递增的阶段。

第二阶段:(L2,L3), 此时, APL>MPL>0,即APL呈递减的阶段。

第三阶段:(L3,无穷), 此时,MPL<0,即TPL呈递减减的阶段。

对于厂商来说,为了达到经济效率,应把生产推进在第二阶段。

39.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该生产函数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假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K)。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

40. 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 。与无差异曲线相似,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41. 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把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ΔK/ΔL,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4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曲线必然凸向原点。

45.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指在一给定的时期,在现行市场价格上,厂商花费同样的总成本所能够购买的两种要素使用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可写成:w·L十r·K=C。

46.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最优生产要素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决策中,要素的最优组合,又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实现最优组合的条件为:MPL/w=MPK/r。

47.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递增: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生增加会大于λ倍。即f(λL, λK)=nQ,n>λ

规模报酬不变: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出办会增加λ倍。即f(λL, λK)= λQ

规模报酬递减: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λ倍,则产出会少于λ倍。即f(λL, λK)=nQ,n<λ48.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49.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隐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

50.利润

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部分,超额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51.短期总成本函数的推导

短期生产函数:Q=f(L,);假定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为w和资本的价格为r,则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为:STC(Q)= ;以表示可变成本,b表示固定成本,则则短期总成本函数为:STC(Q)= +b。

52.短期成本的分类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即TVC=TVC(Q)。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奉所付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即TC(Q)=TFC+TVC(Q)。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即AVC(Q)=TVC(Q)/Q。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即AC(Q)=TC(Q)/Q=AFC(Q)+AVC(Q)。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成本,即MC(Q)= TC(Q)/ Q,或者

MC(Q)=dTC/dQ。

53.短期成本变动

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因此,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54.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通过改变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长期总成本函数表示为LTC=LTC(Q)。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55.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表示为:LAC(Q)=LTC(Q)/Q。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其主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56.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里u形,它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57.市场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解决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根据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市场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58.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

59.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60.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TR是指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即TR(Q)=PQ (TR(Q)为总收益,P为既定的市场价格,Q为销售总量)。

平均收益AR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即AR(Q)=TR(Q)/Q。

边际收益MR指厂商增加-单位产品销售时所获得的收入增量。即MR(Q)=△TR(Q)/△Q。

61.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特征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这三条线是重叠的,即有AR=MR=P。第二,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呈上升趋势的直线,即MR=AR=P。

62.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MR=MC。

63.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可以写成:MR=SMC。其中MR 为边际收益,SMC为短期边际成本。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损失。

6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显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必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表示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6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产品最低卖价与他实际获得的产品卖价的差额。66.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66.长期均衡的条件: LMC=SMC=MR=AR=P=LAC=SAC

67.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而且,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与每一价格相对应的供给量都是可以使全体厂商再该价格水平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68.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

1.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 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京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

2.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增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随着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长期供给价格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还引起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化。

3.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69.垄断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形成垄断的主要原因: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第三,政府的许可;第四,自然垄断。

70.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垄断厂商的销售量和市场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表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市场价格:以减少销售量来抬高价格,以增加销售量来降低价格。

71.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与需求曲线d重叠,它们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第二,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且位于平均收益AR曲线的下方,这表示在每一个销售量上厂商的边际收益都小于平均收益。第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因为在每一个销售量上的MR值都是相应的TR曲线的斜率,所以当MR值为正时,TR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R曲线上升;当MR为负时,TR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R曲线是下降的;当MR=0时,TR曲线的斜率为零,即TR曲线达到极大值。

72.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Ed是需求的价格弹性,MR是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P是商品价格,则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为:MR=P(1-1/Ed)。

73.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关系

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Ed和厂商的总收益TR之间具体关系如下:

第一种情况:当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MR>o,这说明厂商的总收益TR与商品的销售量成同方向的变动。

第二种情况:当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MR< o,这说明厂商的总收益TR与商品的销售量成反方向的变动。

第三种情况: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MR=o,这说明厂商的总收益达极值点(在此为极大值点),这说明厂商的总收益TR不受商品的销售量变化的影响。

74.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因而,在短期内厂商实现最大化利润的条件是MR=SMC。

75.垄断厂商供给曲线的说明

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生产者愿意面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体现了产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垄断厂商可以通过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垄断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有这样的结论:凡是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凡是在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量,从而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中,是不存在具有规律性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的。

76.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留成不用担心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即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保持利润(至少获得正常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在长期内能获得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以及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或者说垄断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仍然是MR=MC,可以表示为MR=SMC=LMC。

77.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差别定价是指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可以根据消费者在每一单位产品上愿意并且能够给出的最高价格来确定每单位产品的价格,采用这种定价方法可以把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垄断超额利润。

(2)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这样可以把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

(3)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在不同市场的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实行不同的价格,它可将高价市场的消费者剩余转变为超额利润。

78.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的一个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面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产量的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

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二是资本回报率管制。

79.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产品。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着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被此之间都有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生产集团指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80.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两类需求曲线,他们通常被称为D曲线和d曲线。

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81.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 =SMC的均衡条件,这一调整不同于完全竞争厂商(完全竞争厂商仅仅能调整产量)。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一定存在着一个d曲线和D曲线的交点,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是相等的。同样在短期均衡时,垄断竞争性厂商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可能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损失。

82.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就为:MR=LMC=SMC,AR=LAC=SA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一条件表明: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超额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因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厂商,其他厂商的进入将使得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83.寡头市场的特征

寡头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主要特

征为:(1)厂商少(2)产品是同质的或异质的(3)整个行业进入不易(只有两个厂商时为双头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寻求者)

84.斯威奇模型

斯威奇模型又被称为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它所依据的假设是:寡头垄断厂商竞争时会同时降价,但不会同时提价。即当一个厂商降低价格时,竞争对手同样会降低价格,使得这个厂商想从降价中获得收益是不可能的;而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竞争对手会增加销售量而不提高价格,使得这个厂商因为提价而受损。

85.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86.引致(派生)需求

引致需求指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间接地引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为直接需求。

87.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具有四个条件:(1)要素市场上有无数个卖者和买者;(2)同一种生产要素都具有同质性;(3)买卖双方都能自由地进出要素市场,要素可以自由流动;(4)要素买卖各方对市场都有完全的信息。

88.完全竞争厂商与不完全竞争厂商

完全竞争厂商: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不完全竞争厂商有三种情况: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

89.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为常量)

VMP=MP*P,其中MP为要素的边际产品(边际生产率)MP=dQ(L)/dL,P为产品价格。90.边际产品价值与产品的边际收益的区别

产品的边际收益MR是对产品而言的,边际产品价值是对要素而言的,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91.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

因为使用要素的成本:C=W*L,所以要素价格等于劳动价格:dC(L)/dL=W。

9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而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产品价值VM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VMP=W(MP*P=W)

93.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厂商对要素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产品价值,并且边际产品价值VMP=MP*P,完全竞争厂商面临不变的价格P,而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VMP 呈递减的趋势,所以要素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和VMP曲线重合,即d=VMP。

要素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结论依赖于两个"潜在假定":第一,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要素价格的影响;第二,产品价格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

94.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卖方垄断厂商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产品的边际收益MR=Q(dP/dQ)+P。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而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收益产品MR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MRP=W(MP*MR=W)

95.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买方垄断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边际要素成本MFC=dC/dL。

96.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因为劳动供给不仅是工资率的函数:也是闲暇愿望的函数。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率提高时,消费者放弃劳动享受闲暇的代价较大,消费者就增加劳动时间替代闲暇时间。收入效应指当工资率提高时,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收入上升,他可能减少劳动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

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工资收入,他会增加劳动的时间,从而劳动的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表现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工资

率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消费者减少劳动的时间增加闲暇消费,从而劳动的供给随工资的上升反而减少,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后方弯曲。这样整条劳动供给曲线就先向右上方倾斜后向右上方弯曲。

97.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

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原因是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土地在生产性使用上的机会成本为0)。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0,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垂直:即使该资源价格下降,它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因为无利可图),即它的供给量不会减少。

98.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用来检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它反映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亦然。

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时,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为"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一。

99.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最优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当经济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易托最优状态的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

根据帕易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对既定资源配置的状态予以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其他人的境况没有因此变坏,则认为这种变化增加了社会福利,或称帕易托改进。很显然,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存在任何对资源配置的帕易托改进使得福利增进,则此即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100.生产可能性曲线

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MRTSCLK=MRTSDLK。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2)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3)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101.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1.垄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垄断。垄断行业缺乏效率,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其市场价格高于成本。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但是,垄断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可能比过度竞争更有益,例如,大多数自然垄断行业就不适合多厂商竞争。

2.针对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垄断行为,其中包括行业的重新组合、经济和行政处罚以及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其中包括价格管制、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以及直接经营),也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102.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外部影响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影响。(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利益减少的外部影响(个人为其活动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103.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使用财产权纠正外部影响的方法。其具体内容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更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104.公共物品的特征

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商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用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竞用性或非排他性。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的物品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只是非竞用性而不是非排他性的物品为非纯公共物品,如道路。

只不具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公共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教材P6):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教材P36) :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教材P43):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教材P128):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单向沟通(教材P190):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主文化(教材P228):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7.单环学习(教材P212):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敏感性训练(教材P281):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部分: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1.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主要成分 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 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3.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包括大 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4.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 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5.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 山岛和珊瑚岛。 1.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按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2.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3.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 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5.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 段。沉积岩的成岩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6.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 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包括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块体的升降运动)。 7.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形迹。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性,张性,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8.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9.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

行政组织学章节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____D______。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行政组织是追求_______A________。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 公共价值的组织 D. 行政权力的组织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B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 C.卡斯特 D.梅奥 4、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_____C___。 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_______A________。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 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BD____。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__BCD_____。 A.行政的权力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3、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ABCD_____。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A___和____B___,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5分) 第一章绪论(5分) 一、名词解释 1.商业地理: 2.史志描述 3.货殖列传 4.结构主义地理学 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 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 一、名词解释 1.连接度 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 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 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