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指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指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

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途径。村容整洁是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这是实现乡村管理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

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

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

了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以及省市区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如免除农业税、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进行各种农业补贴(对农民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表现在一是粮食的总产量由建国时的1260亿斤多一点,到2009年达到10616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从建国初期大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安突破了5000元,达到5153元,,比上年增加了392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黄陂区同样取得了明显效果,区委、区政府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在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基地、企业、项目为依托,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抓好“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四个环节,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

融资环境,推进农产品保险试点,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项目带动原则,安排家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产品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农业服务体系项目,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打好基础、增添后劲。特别是在发展之初就注重功能化分区、区域化布局的作法,村有主产、乡有重点,使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为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形成了芦笋种植、茶叶种植、小龙虾养殖、乡村休闲等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元。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农村都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设施,以及农民使用沼气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道路建设来看,我们现在能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这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电网的建设来看,在大电网覆盖区域之内,除了西藏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在电网覆盖范围内,大电网的电可以直接进村入户,这使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农村电网的改造后农村的电价基本上做到同网同价。饮水上起先是水源不够,政府通过多年努力,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本上保证农村各地水源的供应。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到2008年年底已经解决了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2年基本能够解决。燃气上大力推行沼气能源的使用,到2009年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黄陂区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本着“尊重民意、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普惠农户”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五化”(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着力在“建、治、管”上下功夫,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一是抓建设,市、区两级5年来在507个村共投入资金6亿元,平均每村120万元,有计划地实施了“四通四改一化一建”(道路、水利、电网、电视、信息网,建设村多用途活动场、活动室)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在全省率先实现水泥路和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同时,目前正向“湾湾通”推进。与凯迪集团合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09年底已让50万农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三下乡”进村庄、城市管理进乡村等工作都体现了城乡统筹建设与发展。部分村建立了卫生室、便民超市、体育设施、图书室,农村又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还采取迁村腾地、增减挂钩、政策激励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湾村集并,有效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抓综合整治。狠抓清垃圾、清污水、清废旧建筑“三清”整治活动,逐步

实行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三区分离”,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治理。今年开展“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收集处理试点在天河街已初见成效。三是抓管理。全区制定了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从2008年开始,区财政每年为每村单列1万元长效管理经费, 建立和落实了激励机制。目前探索出了各具地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办法。通过抓建设、整治和管理,507个创建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特别是中心湾基本实现了“水电道路通达、村庄庭院绿化、饮水卫生安全、信息传递快捷、厕圈规范清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配套、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村,2005年以来共有70个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其中刘家山、高车、油岗、官田、珍珠、红湖6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切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自发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3、文化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也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授农民各种实用技术和知识,培养致富带头能人。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至2006年开始,就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科书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这使得农村

失学儿童的比例显著下降,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文化上致力于农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前,黄陂区所有自然村已经通了有线电视和党员电教室,还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了新农村地区每个月免费放一场电影的制度。现在又在推进各地农村建立农家书屋的工程,每个村要帮助建立一个小图书馆,使得过去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有了改善。黄陂区在这方面同样取得可喜成绩,一是落实中央的教育政策,并且每年开展为贫困大学生捐款等一系列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不因经济原因失学;二是实施精神文明下乡工程,全区507个村都配备了文体设施,在每个居民集中区都建有一处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多功能活动场所,地面硬化。文体活动丰富,每年组织开展1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并为村民放映1场电影活组织文艺演出。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针对黄陂外出打工人员多的特点,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开展了文明街镇、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明农户三级联创活动,使得村子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是大力开展各种农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民。

4、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谐氛围逐渐形成。

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到2009年年底,已经有460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平均给每个纳入低保的农村人口每个月补贴60元钱。同时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试点范围是全国1/10的县,黄陂区是全国、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试点县(区)。在2020年将覆盖全国。医疗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该标准提高到了100元,农民自己交2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贴40元,总体上看,对于农民大病、重病,需要住院做手术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半的费用可以报销,避免很多农民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出现。黄陂区一是实施了农村社保体系完善工程。50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建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落实了五保、低保、优抚政策,同时启动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保体系建设。创建村都做到了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政府还出钱为外出农民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二是实施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工程。黄陂区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涉及2180户、4547人,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000万元,占全市55.4%。黄陂区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区委、区政府2009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首,按照“六个统一”(统一设计、统一立面、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做到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人居防避灾安全建设、小康扶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村湾环境治理“六个相结合”,严把申报、设计、选址、施工、质量、验收等“六关”,确保了新建的房屋使用寿命能达到50年以上,于2009年5月底全面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与此同时,在市区部门、有关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还为危房改造户配齐了“一张床、一套桌椅、一个衣柜、一台电视”“四个一”为主的基本生活用具。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黄陂区实施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程。以农民为主体,重大决策农民说了算,建设过程农民积极参与,改革的实惠由农民分享。凡是农民能够参与进来的,政府一律不包办;对农民不能直接参与进来的重大建设项目,政府也是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无能为力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通过村务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及时向农民群众做宣传。做到上级政策要公布、创建规划要公认、建设项目要公示、投入资金要公开。保证村务公开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每个村成立了3-5人的村民理事会、监事会,规划的制订、资金的筹集使用、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等都交给村民讨论决定,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创建中充分体现。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下列的

问题:

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农业。截至2008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户均耕地面积仅7亩,人多地少的局面依然严重。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以黄陂区为例,黄陂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人口80余万,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且多山地,可耕种土地面积少,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但农业依然以种植业为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依然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靠天吃饭。此外虽然有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者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接待等行业,但人数规模还较小,整体效应尚未显现。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依然不足。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国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与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黄陂区也面临着这种状况,黄陂是农业大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欠账大。近年来,虽然政府投入给每个村的建设资金达100多万元,但由于黄陂农村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差、村湾分散等原因,目前有限的资金只能解决急需,只能培养“盆景”,如果要彻底改变面貌,把“盆景”变成“花园”,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的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以黄陂区为例,黄陂区的农业总体上也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除了极少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使得黄陂区目前仅有精武、新辰等少数知名品牌,且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

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矛盾时有发生,订单履约率较低。

4、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整体上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民普遍收入较低,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虽然国家近年来采取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征农业税、进行农作物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结构上还未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未能缩小,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2004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在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1,收入差距为6485.2元,而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收入差距达到12022元。如果估算实际的差距,恐怕比上述比值还要大出不少,因为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收入只包括可支配性收入,不包括城镇职工享有的公费医疗、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项收入,而这些农民要么没有,要么数量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已是世界第一。而众所周知的是,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这么庞大的人群如果收入长期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势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黄陂区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状

况,黄陂区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2元,收入比为1.8∶1,收入差距为3285元;而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这种差距的存在乃至扩大就导致了部分农民产生不满情绪,非正常上访、聚众斗殴、抗拒拆迁等事情时有发生,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社会的和谐受到较大影响。

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由于幅员辽阔,加上农民自身素质、传统观念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大部分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导致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国家近年来开展了村湾环境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依然不容乐观。正因为上述的原因,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比较困难。黄陂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黄陂不仅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而且有许多山地,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一般地区更难以治理,来到黄陂,尤其是往北部走,许多乡镇村落都是东一排房子,西一排房子,道路杂乱无章,厕所陈旧、房屋乱建、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横流、人畜混居现象比较普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水平低,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达到甚至未能达到小学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黄陂区也是如此,近年来虽开展不少的农业培训,但因为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大,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整个农民的素质依然偏低,特别是黄陂地处我国中部,又靠近武汉市中心城区,导致很多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出外打工,使得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和政策了解不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劳动能力弱,文化水平低,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难

以发挥。

7、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虽已开展,但尚未覆盖全国,且报销比率还不够高;由于农村医疗经费投入较低,医务人员待遇较差,导致农村医疗设备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黄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参保率尚未达到100%,而且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虽然办理了新农合,但依然有部分人因为一场大病因病返贫;黄陂区虽属于武汉市区,但其医疗保险未能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接轨,无法通用,使得中心城区优良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共享;黄陂本地的医院,尤其是各乡镇的卫生所,医疗设备配置和水平都较差,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要。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依然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黄陂区也有同样问题,科技和文化的培训不足,教育成本增加,不少农村家庭因供养孩子上学而因教致贫返贫。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黄陂区虽然在全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覆盖率还未达到100%,而且由于经费原因,除国家硬性规定

外,社会保障的资金尚未能统一纳入区财政的计划,只能由各乡镇承担,导致了保障的水平有高有低,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给予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如何开展,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笔者看来,韩国所开展的“新村运动”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

所谓“新村运动”,是指1970年4月22日, 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旱荒对策会议提出了灾民再建对策,发起了以自助、自立精神为基础的改变村庄运动,即“新村运动”,目标是将“所有的村庄都能从落后的停滞的传统村庄发展成先进的现代村庄”。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全韩的全方位社会改革运动。该运动一直持续至今。

笔者之所以选择它来分析,不仅是因为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仿,更是因为韩国“新村运动”的实施背景与当前我国的背景颇为相似。一是农村建设基础差,农民生活水平低。1962年农民人均GDP仅为82美元,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二是国家实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工农、城乡差距拉大。韩国的城乡差距在殖民地时期就有,解放后的一段时间仍未得到缩

小。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工农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由1962年的1:0.71扩大到1970年的1:0.61,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加剧了社会矛盾。三是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濒临危机。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批流失,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一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绝大多数的农户装上了电灯。到1993年,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123.6台、电冰箱105台、汽车20.9辆、燃气炉100.4个、电话99.9部、计算机6.7台。村庄的卫生状况也很好。二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韩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低,从1960年的40%降至2000年的4%,但农民的收入却越来越高。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2004年,韩国人均GDP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0.84。三是农业生产得到了明显发展。1970~1998年,韩国大米产量由393.9万吨增加到509.7万吨,增长了29.4%,大米产量在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

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

行政管理的毕业论文(定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学校名称:包头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郑佳妮 学号: 1515001402020 专业:行政管理 教育层次:专科 入学时间: 2015年春 指导教师:王晓然

论文提纲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 (二)人才流失严重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质上的原因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内容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成就调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经常在新闻和课本上看到,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话题,通过这次回家的调查,在自己老家生活中也没有人提到这样的词汇,但是家乡人们生活水平大大的提升了,这不仅仅只是在生活水平上,人们的思想,闲暇时光,法律意识等等也都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正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提倡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就通过这次我回家的几天家里发生的事情来体现家乡的变化,家里的一些小事都能看到家乡变化,可以见证家乡新农村的建设现状及成就。 暑假刚刚放假,我想回家玩几天然后出来兼职,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平时不怎么在家的爸爸妈妈说也回来,因为伯伯生病了,说回来看望他,也可以回来看看我,我上午坐车回家下午就到了家,心里想着,现在的火车真好,要是坐汽车我肯定晕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我把家里整理好之后,妈妈打电话回家了,说他们快要到村口了,我当时就被震惊了,“什么?这么快就到了?!”,回来我问爸爸说怎么这么快回来了啊?你们做的飞机吗?爸爸当时打击我说“傻孩子,现在不是有高铁吗,你还是大学生呢”我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要知道爸妈也就是我大学这两年出去的,他们的变化真的让我有点反应不过来,更让我觉得“不适应”就是妈妈,她一个农村妇女,以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突然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了一句普通话,这估计妈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普通话。 我想之所以爸妈会跟我见面也是国家富强的结果,带动科技的进步,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取得的进步,也说明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准备出去转转在不远的隔壁村听到震耳的音乐,我们上前去看,结果看到几个村里的大妈在一起跳广场舞,脸上挂的那种笑容没有感觉到他们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压力,在我的记忆力曾经的他们在闲暇的时光不是织毛衣就是整天担心家里这事或者那是没有做完,这时候我村子里面的一个人看到妈妈,来了跟妈妈打招呼,我从来都觉得农村里面的寒暄才是最纯真的,没有一点杂质,现在的“新农村”既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也有那种淳朴的感觉。 在欣赏完他们的表演之后天已经黑了,以前这样的傍晚不带着手电筒是不敢走路的,怕地上有坑坑洼洼的把自己绊倒了,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因为现在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是“村村通”,都是平整的路面。现在的“新农村”远远不是像以前说的小洋楼那么简单了,现在家里有空调有热水器,洗澡很方便,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热了,曾经村子里面的人会坐在一起乘凉,现在村头有自己的广场,所以不担心关系会疏远。 “诚信,友善,自由,和谐”,我想这些虽然宏观,但至少在我的村子里可以看到,一幅全新的面貌,这些都与国家政策分不开的。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民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村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性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二天妈妈做好早餐叫我这个懒虫起来吃饭,这时候的爸妈早已经洗漱完毕了,我问爸妈为什么起来的这么早,爸爸说今天去你伯伯家看望他,吃完饭我们就准备去伯伯家,可是他家在过去有点远,要知道爸爸小的时候十几里路都是用走的,现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新农村建设民俗视觉元素应用研究-新农村建设论文-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民俗视觉元素应用研究-新农村建设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文体以“ ”战略为背景,依托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庞家村为研究案例,对关中地区的民俗元素进行梳理与提取,意将其元素应用到庞家村新农村建设当中。根据该村的类型特征系统探讨民俗元素的应用方法与实施原则,所涉猎的民俗视觉元素主要针对有形的物质艺术范畴。 关键词:关中民俗艺术;视觉元素;新农村建设;庞家村 一、民俗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

民俗视觉元素是民俗艺术与视觉元素的文化载体,也是民间文化的艺术符号。张道一先生曾在《民间艺人艺事》的序论中指出:“民间艺术是‘劳动者的艺术’,是民族的‘下层文化’,是艺术的摇篮。”它囊括了民间传承的乡土艺术、通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等,具有供人欣赏、把玩、参与、祭祀等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信仰。从广义上看,民俗视觉元素是传统的人文科学,也是标记的历史演变。它源于劳动生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接触事物与形成社会关系中下意识的活动踪迹,它具有信息传递、信息储存、情感传达等功能,是符号与文化之间的桥梁。 二、关中民俗元素综述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函谷关和大散关的平原河谷盆地之间。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称,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场所。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与13朝古都的根据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该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与民俗元素,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趣味性、古老性。从物质艺术范畴大致分为建筑文化、砖雕石刻与传统工艺三大类。

(一)建筑文化关中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例如,“屋子半边盖”就是典型的关中一景。由于该地区雨水并不充沛,这里的人们为储水方便采用单坡入窖的方法进行引流,保证用水的充足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义。另外,为节省建筑用地与木料紧俏的制约,当地居民普遍采用多土少木的构筑方法进行房屋建设,使民居普遍形成规整、狭长的平面格局与灵活多变空间形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瑰宝。 (二)砖雕石刻关中地区的砖雕石刻题材新颖、工艺精湛,类型丰富。这些精美的砖雕、石雕经过制胚、烧炼的制作工艺后在不同程度上通过线刻、浮雕、圆雕等工艺手法被广泛应用到民居建筑中。如拴马桩的隽秀、上马石的浑厚、砖雕画的饱满和抱鼓石的简约都彰显着该地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是我国雕刻艺术的文化精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 业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 (一)投入严重不足 (4) (二)人才流失严重 (5)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5)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6)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6) (一)体制上的原因 (7)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7)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8)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8)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x x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

毕业设计(论文) 农村行政管理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小城镇建设》论文题目: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姓名: 注册号码: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日期:二○一一年一月六日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 【关键词】 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正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指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指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途径。村容整洁是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新农村集中安置区建设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新农村集中安置区建设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宝应县花庄村跃进新区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并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宝应县安宜镇花庄跃进新区,位于环城公路以南原村民宅基地征为国有土地,并在环城公路以北的区域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单门独院的农村居住区。新农村集中安置居住区优点是用地相对集约、农民的居住环境大有改善、方便集中提供公共服务等;不足之处是新区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密度大,路网密,绿化覆盖率低。 [关键词]:花庄;新农村;居住区;住宅 1. 花庄村简介 宝应县花庄村地处宝应县城北侧,处于城乡结合部,村域面积4524亩,耕地面积175O亩,辖28个村民小组,1l87户,4627人。花庄跃进新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扬州市文明村”等系列荣誉称号,通过开展新农村示范村的创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村庄面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民主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花庄村跃进新区建设 2.1 花庄跃进新区的选址 跃进新区是花庄村土地被征村小组农民的新居住区,政府征用该村位于环城公路以南原村民宅基地征为国有土地,再在位于环城公路以北的区域进行新村规划,建设低层住宅的新农村居住区。花庄跃进新区新址西面滨河,南有环城公路,东临城市主干道经过,北靠村庄和农田,新区地段好,距离城市近,有良好的交通。 2.2 居住区建筑的平面布局 花庄跃进新区的住宅朝向正南方向,两层,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南北纵向两排一组,住宅间的巷道距离1.5米,支路宽度约6米,宅前入户道路宽4米。 2.3 居住区的交通环境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应视居住区的区位、等级规模、交通结构、建设资金以及居民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 花庄跃进新区的外部交通环境很方便,居住区有两条入村道路与城区主干道白田路相通,西面的水泥路可通往城区,居民出行可以乘公共交通工具,还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

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下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毕业 论文 目录 引言 (1) 1 在新农村建设下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2) 1.1小额信贷的概述 (2) 1.2小额信贷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2) 1.3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3) 1.3.1 国际上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3) 1.3.2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3) 1.3.3 省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4) 2 省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2.1小额信贷的资金矛盾突出 (5) 2.2小额信贷机构少,贷款能力有限 (5) 2.3缺乏保障机制来分担风险 (6) 2.4金融机构相关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6) 2.5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 (7) 2.6可持续能力不足 (7) 3 完善在新农村建设下省小额信贷的对策及建议 (7) 3.1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 (8) 3.2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8) 3.2.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给矛盾 (9) 3.2.2 扩大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覆盖面,丰富信贷产品和服务 (9) 3.2.3 切实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9) 3.2.4 强化小额信贷机构部管理 (10) 3.2.5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切实可行的监管框架 (10) 3.2.6 鼓励金融创新,推动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0) 4 省小额信贷发展的未来展望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小额信贷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受民间信贷经验的启发,旨在为穷人提供自主创业的资金,以达到救助穷人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资金使用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贫困人口密集的大国。小额信贷就是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通过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又结合我国的国情,现在的小额信贷已经有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 省位于中原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更是贫困人口密集地区之一。 其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些年来,政府都在倡导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了农村大量的资金只向城市和工业集聚,无法回笼到农村的局面。同时,农民贷款难的,政府提倡扶贫贴息的政策还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村的经济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也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落后。 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省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重要的金融扶贫形式。然而,由于受到种种问题的影响,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缓慢的。在新农村建设下,省为了更好的发展小额信贷,必须有效的分析小额信贷的现状,认清小额信贷目前在农村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更好的利用小额信贷,推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近年来,“三农”问题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已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被列入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设想;在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更把“新农村建设”摆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核心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也是我国城市偏向政策向农村偏向政策转变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即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城乡关系就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实际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从城市向乡村的转移,新农村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工业文明向落后的乡村地区扩展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基于消除伴随这一过程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诸如欧洲的法国、西斑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他们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社会制度建设,来保持农村秀美风光的原貌。对于东亚这些小农经济国家来说,新农村建设更是一个普遍情况,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省,也同样都是针对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拿我们村来说,新建了养猪场,这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供了一些 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同时新收的粮食也可以就近 卖给他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邻村新设了集市,方便了人们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瓜果 的购买,同时我们可以把家里一些东西拿去卖;近几年来,村里鼓励家庭妇女可以在家养兔子, 成本不是很高,这又给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

一村一毕业论文经典范文.doc

一村一毕业论文范文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概述 白马村隶属于当涂县塘南镇,地处塘南镇南端,东面与吴村港村、兴永村毗邻,南面与桃元村新卫接壤,西面与邰桥村相邻,北面与凤凰村相连。白马村距塘南镇政府所在村5公里,距县城39公里。村委会驻地赵家自然村。白马村下辖8个自然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56户,总人口2446人。村党支部党员数46名(含预备党员4名),其中女党员6名,2017年被列为考察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7214.851亩,其中,内圩面积3431.551亩,南圩面积293.3亩。可放养水面1395.7亩。笔者经调查研究,就该村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四个民主"的提法始见于1993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 活动的通知之中。从"村民自治"到"四个民主",我们对基层民主的认识是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

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农村建设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受阻。然而,如果想让农村和谐发展,农村的管理,即村民自治是很需要改进的。新农村建设是进行村民自治改革的目的,村民自治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二者统一于现代化建设。 二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村民自治是一个有这多方面任务的制度:首先,她必须能够维持农村的稳定与繁荣,处理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村民之间的矛盾。其次,它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劳动,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第三,他还要能够维护农民的权益等。问题是现在农村比较稳定,各项设施正在稳定发展和建设,可使农民的权力没有得到实现和维护,权益没有很好的获得,甚至出现了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事情。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以我的家乡为例 一、实践目的: 1.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2.了解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政策的实施状况。 3.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村民们的生活状况。 二、实践背景: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开封市内的一个小村庄,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各级政府积极行动,人民群众的热情也极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我村有极其幸运的被选为示范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宽阔平坦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各家门前的排水设施整洁通畅;文化大院里,村民正在欢快地扭着秧歌;娱乐室里,村民们或下棋打扑克,或看报纸读书,其乐融融……这些场景是我村农民普通生活的缩影,更是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三、实践内容: 作为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感到无比的高兴,也为中央的好政策感到无比的欣慰。于是在这个暑假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及简略的分析。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脚踏实地的抓生产发展,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加大了农业科 技投入,全县农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全县90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372.5公斤,总产33.5万吨(图1-1)。40万亩大蒜单产达1250公斤,总产50万吨,亩产值近4000元,总产值16亿元,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秋粮种植面积50.9万亩,总产21万吨。由于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0%,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村民的收入增加非常重视,村两委的同志积极思考,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在种蒜大户中积极宣传,鼓励他们发展,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使种蒜大户发展信心足,干劲大。他们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今年以来积极筹划,扩大投资,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我村的大蒜产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好作为省级示范村的优势,积极争取支持。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300多万元,现已基本建设结束,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自全县实行村财乡管以后,严格地履行财务审批手续,我村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了加强,近年来村级财务化解明显,很少发生新的债务,村民政策负担为零。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论文

毕业论文系部经济管理 专业经济管理 班级11成教专业 臧尚远 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2012 年4 月2日

论文撰写要求 1.综合要求: (1)选题贴近实际生活,简洁科学。 (2)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中心突出。 (3)观点正确,论述有据。 (4)文笔流畅,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5)毕业论文由学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6)按正式行文格式,文稿的输出规定采用A4纸打印的形式。文稿的编辑必须采用WORD进行编辑,其编辑格式为:除题目的字体采用黑体字之外,其他部分的字体采用宋体字,小四号,左右边距分别为30、25毫米,且页号在页底中间。字间距和行距采用系统初装时的默认值。文稿统一规定在A4纸纸的左侧进行装订,并按封面、正文、和参考文献的顺序装订成册。论文一式二份,一份按照论文封面装订上交,自己留存论文底稿一份。 2.篇幅要求:文章完稿字数(含标点符号、空格)要求在3000字左右,确有较高水平者,可适当放宽。 3.撰写过程要求: (1)切实尊重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2)每次指导后请指导教师如实填写指导记录(无指导记 录或记录不完整者为无效论文)。 (3)引用的资料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或出处。

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提纲(三级标题): 第一章论绪 第二章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容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2.2.1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2提高农民保障和全民素质发展是重点 2.3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 2.3.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