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一、本章知识概述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在初一,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及课时安排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4

内容的,体分配

20.1数据的代表 约5课时

20.2数据的波动 约5课时

20.3课题学习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三、课程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的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20.1数据的代表: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在第20.1.1小节,首先给出一个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根据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人均耕地面积,这是一个计算加权平均数的问题。通过比较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正确与错误的解法,使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体会。“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另外,在求n 个数的算数平均数时,如重复数据较多,可将求算数平均数的公式简化成

n

f x f x x k k ++=K 11,如果将k f f Λ1分别看成是k x x ,,1Λ的权,则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就统一起来,只是这里“权”的意义并不是很突出。接下去,通过一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对于区间分组的数据如何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统计中常见的。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例题,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认识到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时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并不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可提倡使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当然利用笔算求平均数的训练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也有利于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第20.1.2小节,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可以提供这组数据中,约有一半的数据大于(或小于)中位数。众数是表明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本节最后,教科书结合一个具体问题,编写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涉及到根据具体问题的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注意结合问题情景和数据特征,分析各种统计量的意义,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在末尾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这些结论在本节内容的展开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

例子进行概括总结,切忌死记硬背。

2、§20.2数据的波动:本节的重点是介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常用统计量——方差。

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教科书利用温差的例子来研究极差,温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利用温差介绍极差,有助于学生认识极差的统计意义。

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在一个讨论栏目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背景,根据背景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从统计上看,这两个问题中是要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比较它们的波动情况。通过计算可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相同的,这一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利用好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方差的公式。方差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方差概念的理解,教师应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和利用散点图显示数据的波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根据定义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计算量比较大,而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也可以求方差,所以可以提倡用计算器求方差,但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方差的定义求方差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在本节最后,教科书回到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结合这个例子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

3、§20.3课题学习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完成这个课题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章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经历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课题学习”中最后的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交流,重点交流对统计调查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五、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

对于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三种统计量,学生在第2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有所体会;《标准》在本学段要求“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会计算极差方差,会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在第2学段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极差、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根据《标准》的这个特点,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

成整体认识。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例如,关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本章都有安排,但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第10章从收集数据的角度研究抽样调查,要求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3、合理使用计算机(器)

对于计算机(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套教科书给予充分重视。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机)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机)。比如,在初学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使用笔算或使用计算器的一般计算功能进行计算,使学生对求加权平均数方法和方差的结构有更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或方差的方法,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

4、本章内容在中考所处的地位

以考查本章知识点为目的的中考题目都是基础题,有的甚至可以称为送分题,往往都是不要求想得太深、太难,只要求拿稳。对这一点,从近三年的中考题可以看出(具体题目见本讲稿第七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六、学困生易错知识点分析

本章学习的难点并不突出,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因此出错的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

1、计算平均数出错

例:某中学八年级有两个班,一班有50人,二班有54人。在一次考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是75分,二班的平均成绩是73分,求本次考试八年级的平均成绩。 【错解】)(742

7375分=+=x 【分析】一班和二班的人数不同,因此它们各自的平均成绩对全级的平均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应通过不同分数的权重计算出总分数再除以总人数来计算平均成绩。 【正解】)(96.7354

5054735075分≈+?+?=x 2、寻找中位数出错

(1)例:求数据2,5,3,6,9,4,8的中位数。

【错解】因为最中间的数是6,所以中位数是6。

【分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的顺序排列,然后再寻找中位数。此题错在没有把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

【正解】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3,4,5,6,8,9,最中间的数是5,所以中位数是5。

【错解】因为5210=÷,所以排在最中间的是第5个数据,所以中位数是43。

【分析】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再寻找中位数:数据个数是奇数时,找最中间的那个数;数据个数是偶数时,找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此题错在没有弄清楚中位数的定义。

【正解】因为有10个数据,所以中位数应是第5个数据和第6个数据的

平均数,即是442

4543=+。 3、查找众数出错

例:在一次数学竞赛中,10名学生的成绩(单位:分)如下:75,80,80,70,85,95,85,65,85,80,则这次竞赛成绩的众数是多少?

【错解】因为这组数据中80次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

【分析】根据众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众数,而在这组数据中,85也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有两个。

【正解】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和85。

4、错误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特征量的作用,尤其是混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

例:在八年级数学竞赛中,有15人参加,成绩排在前8名的有奖,小张参加这次竞赛考试,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获奖,他应该关心的是( )

A 、平均数

B 、众数

C 、中位数

D 、方差

【错解】选A 。

【分析】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数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以为高于平均数就一定是位居前列,实际上平均数的计算很容易受极值的影响,高于平均数并不一定表示在中上的位置,中位数才是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因此高于中位数才是位于中上位置。

【正解】选C 。

七、近三年中考考题分析

1、老师对甲、乙两人的五次数学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得出两人五次测验

成绩的平均分均为90分,方差分别是2甲S =51、2乙S =12.则成绩比较稳定的

是_______ (填“甲”、“乙”中的一个).

图5 【考点】方差的应用,所考知识点单一,属于送分题

【答案】乙

2、在某校举行的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比赛中,九位评委给其中一个表演节目现场打出的分数如下:,,,,,,,,,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考点】众数的定义,所考知识点单一,属于送分题

【答案】

3、小青在九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验类别

平时 期中 考试 期末 考试 测验1 测验2 测验3 课题学习 成绩 88 70 98 86 90 87

(1(2)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图5所示的权重计算,请计算出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

【考点】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属于基础题

【答案】(1)5.85486987088=+++(2)75.87%6087%3090%105.85=?+?+?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下册) 目录 1 燕子 (2) 2 春日 (4) 3 荷花 (6) 4 珍珠泉 (10) 5 翠鸟 (12) 6 燕子专列 (15)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18) 8 路旁的橡树 (20) 9 南辕北辙 (22) 10 亡羊补牢 (22) 11 惊弓之鸟 (23) 12 画杨桃 (27) 13 和时间赛跑 (31) 14 检阅 (33) 15 争吵 (34) 16 绝招 (36) 17 可贵的沉默 (38) 18 她是我的朋友 (40) 19 用生命编织的爱 (42) 20 妈妈的账单 (43) 21 太阳 (45) 22月球之谜 (47)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49) 24 果园机器人 (50) 25 太阳是大家的 (51) 26 一面五星红旗 (53) 27 卖木雕的少年 (55) 28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58) 29 古诗两首 (60) 30 西门豹 (62) 31 女娲补天 (64)

1 燕子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编排,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还要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数和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例2小数的计数单位 例3小数的计数方法、数位顺序、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例4、例5小数的性质 例6应用小数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例7比较小数的大小 例8把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 例9取小数的近似数 单元整理与练习 小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小数是认数范围的一次了不起的扩展,不仅增加了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小数以后,计量、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质量,如果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可以用小数表示。认识小数首先是理解它的意义,只有建立小数的概念,才能陆续掌握小数的其他知识。本单元里不安排小数点移动位置和名数改写等内容,是为了集中精力教学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抽象的数概念。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并通过抽象与概括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还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思考,逐步理解小数的本质属性。 小数的基本性质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理解小数性质需要以小数意义为基础。明白了小数的计数方法,掌握了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性质就不难了。 (一)以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教学小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十进分数除了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即小数。具体地说,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教学小数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关系,这就是需要建立的小数概念。 教学小数的概念编排三道例题,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例1联系具体数量回忆

《数据收集整理》精品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3、教学例2。 (1)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5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51套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51套 目录: 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丝绸之路》说课稿. 3、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4、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伯牙绝弦》说课稿. 5、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6、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匆匆》说课稿. 7、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北京的春天》说课稿. 8、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北大荒的秋天》说课稿. 9、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变色龙》说课稿. 10、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四季》说课稿. 1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1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3、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失物招领》说课稿. 14、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子拜师》说课稿. 15、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 16、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小猪画画》说课稿. 17、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8、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小鹰学飞》说课稿. 19、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少年闰土》说课稿. 20、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山雨》说课稿. 2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说课稿. 2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惊弓之鸟》说课稿. 23、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晏子使楚》说课稿. 24、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月光曲》说课稿. 25、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桂林山水》说课稿. 26、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梅花魂》说课稿. 27、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燕子》说课稿. 28、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 29、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珍珠鸟》说课稿. 30、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白杨》说课稿. 3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祖父的园子》说课. 3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秋思》说课稿. 33、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窃读记》说课稿. 34、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精彩的马戏》说课稿. 35、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索溪谷的“野”》说课稿. 36、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给予树》说课稿. 37、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 38、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39、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草原》说课稿. 40、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草船借箭》说课稿. 41、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落花生》说课稿. 4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辅导 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张旭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和美实验学校张旭江,和大家一起研读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教参,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数的认识是通过分数引入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单元的知识,又为今后五年级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按) 本单元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编排,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按)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还要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数和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求小

本单元共有17个例题,小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小数以后,计量、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质量,如果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可以用小数表示。认识小数首先是理解它的意义,只有建立小数的概念,才能陆续掌握小数的其他知识。 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抽象的数概念。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并通过抽象与概括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还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思考,逐步理解小数的本质属性。 小数与单位换算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按)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第1小节例题)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小节例题)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第4小节例题)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第5小节例题) 5、使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学习能力、方法培养) 四、教学建议:(按) (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按) 例1以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教学小数的意义。用多种形式表示长度,初步教学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例题以长度单位的改写为载体,教学小数的意义,分四段进行。 第一段围绕“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这些问题,通过写一写、说一说,回忆已经学过的一位小数的知识。三年级下册教科书里,(按)初步教学了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如3/10米还可以写成米,1元2角还可以写成元,学生初步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

5.1数据的收集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意义. 2.会设计调查问卷表. 教学重难点 1.设计调查问卷表. 2.如何辨别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个体和总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数据无处不在,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据的收集.(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1.收集数据的方法 活动一:生活中的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途径:数数、观察、测量、实验、问卷调查等; (2)间接途径:查阅文献、使用互联网查询等. 2.设计调查问卷表 活动二: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分小组讨论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表? 教师总结: (一)问卷目的要明确; (二)问卷选项要简单明了; (三)问卷格式要正确. 3.调查方式 活动三: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个体和总体指什么? (3)样本和样本容量又指什么? (4)普查、抽样调查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是全面调查; 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普查的优点:直接得到总体的情况,数据准确; 局限性:①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工作量较(太)大,无法逐一考察;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个体逐一考察; ③考察具有破坏性,不允许对个体逐一考察; 抽样调查的特点:只考察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约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的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4.例题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说课稿 说单元教材: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 说单元目标: 1、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1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说单元教学重难点: 1、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说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2课时《燕子专 列》2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课时《路旁的橡树》1课时《语文园地二》4课时 5翠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翠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动物、植物,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这篇文章共五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机敏特点的描写,最后归纳到对翠鸟的喜爱,进而升华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语言美,让学生受到爱鸟情感的陶冶。 难点: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有关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开始就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这样的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 2、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进翠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欣赏《翠鸟》的美文,读后六人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这样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养成看到课题思考内容的学习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读书明确了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起到了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3、出示翠鸟图片,让学生看图口述翠鸟的外形。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进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

小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2-33页《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小数的意义”问题2、内容分析:教材选用测量黑板、课桌,一方面这两种事物都是教室里学生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测量之后除了能够体会小数的产生于实际需要以外,还可以将测量结果作为一般的常识来掌握考虑到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教材仍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通过分米改写成米数,三个层次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角度说明小数的含义,最后教材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学生自己填出3、学情分析: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在操作中要重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

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使10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教学难点: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用处1、猜数游戏: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请大家猜一猜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板书身高163厘米、1米63厘米教师:现在如果老师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应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实际测量中,总会遇到像这样不能够用整数来表示的情况,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来,用米尺来测量我们教室中的这张讲台桌的高度和这张课桌桌面的长度2、实践体验预设生:当我们在测量时得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再一次认识小数二、借助直观、迁移推理1、借助直观模型,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①出示米尺课件:教材P32例1图片②教师直观描述引导思考师: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dm,用米做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师:用分数表示是1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10师:如果是3dm、7dm,用m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样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小学语文《路旁的橡树》优秀说课稿

小学语文《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一、朗读课文 师:(板书路旁的橡树)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路旁的橡( xiàng )树》。请同学们用铅笔,把课文中的生词圈(quān)起来。然后,每个生词齐读三遍。 说课: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拿铅笔看书,在课本上做记号,是一种很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关于《拿铅笔看书的思维科学》,有一位学生写过一篇作文。还有一位学生,写过一篇《语文笔记应该做在语文课本上》。学生写的这些作文,也是对我教学经验的总结。 生:齐读,教师领读: 橡( xiàng )树延( yán )伸挺拔( bá)楔(xiē)子 沥( lì)青马蹄( tí)形高尚( shàng ) 说课:课文中的生字,是本课的难点。要首先突破。 师:在同学们齐读课文之前,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 说课:教师事先通过互联网搜寻有关课文朗读的录音,下载到MP3播放器里面,通过小型有源音箱播放,对学生了解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感情色彩,很有好处。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是教师就要费神了,在备课上要多花一些精力。 师:(录音播放完毕)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路旁的橡树》。 说课:读书的方法,有点某个学生读,有轮读、分组读、教师范读等。我认为,注重齐读,有很多好处。 生:(齐读) 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 huà)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师:刚才,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了一遍,有几个字发音不大准,现在,校正一下。 说课: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常见的。我们的备课,不可能备得完美无缺。学生是一群有思维、有个性的个体,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灵活机动。 师:(教师备有翻阅迅速的四角号码字典,立即在课本上作出记号,板书在黑板上。这时,教师要在课本上做记号、作笔记,这些事情站着做,显然是不方便的。这里,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他们:刚才朗读时,有哪几个字的音发得不准。请上讲台来写出发音不

第六章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2、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5、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数据收集与录入》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数据收集与录入》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完成纲要中的“信息识别与获取”任务。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Excel软件的功能、基本操作和基本使用方法;二是介绍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收集,尤其是使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的知识。 本单元从Word中的表格处理引入,体现出知识的延续性,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思考、比较和总结。 “信息识别与获取”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提高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学情分析 学生还没有见过Excel表格使用和Excel表格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强大功能是空白。(在小学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画画、打字、浏览网页。不了解电子表格)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促进学生认识和体验Excel表格作用和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掌握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基本概念,如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以及鼠标滑过时出现的图标表示操作方法等等。 通过探究性交流和学习,熟练掌握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与编辑,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插入、删除、清除、移动、复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探究学习中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通过课件的介绍了解Excel中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等有关概念;能学会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掌握输入和修改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应用Word有关窗口和基本操作,通过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教学活动,掌握

Excel的基本知识.运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的计算比较,知道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电子表格与word表格在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分析的优势;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行为与创新 在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中,思考出对表格数据处理的新方法,从中选出迅速快捷的最佳方案。在合作交流中做到资源共享大家齐头并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Excel中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行和列等有关概念; 能够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和掌握输入和修改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是Excel表格的单元格的概念、名称的作用和单元格的格式,对几个单元格的处理方法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演示操作、课件的指导讲述、学生探究和实践操作, ■课前准备 Excel界面的讲述课件;学生操作的表格素材和操作要求,学生课后运用电子表格制作新的信息分析处理表格。 ■教学过程

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三年级语文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语文学科是学好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学好语文,就拥有了一条通向知识海洋的绿色通道。引领孩子学好语文,感受祖国语言的文字美,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灵活驾驭语文教材。今天,我就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部分来进行研说。 第一、说课标 一、说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语文同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它是将课程标准和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是以三维目标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知识树:课程的总目标) 知识目标是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公整的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 能力目标主要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并能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我们所说的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课件出示知识树,学段目标与课程标准) 二、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第二学段目标建立在第一学段目标基础上,着眼于阅读、口语交际发展,在写作上下功夫。第二学段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初步识字能力,认识200个,会写300个,累计认识2200个,会写1600个。 2.初步会默读,学习略读,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理解词句意思,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学习修改习作. 4.学会倾听,领会要点,把握主要内容,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说课人:司文芳 一、说教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

学生通过想象,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说重、难点: 1、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2、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欣赏宽阔笔直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同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2、揭示课题。 3、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公路和橡树的? 2、交流讨论: 公路:宽阔平坦漂亮马蹄形 橡树:粗壮结实挺拔 随机板书这些词,让学生读一读 3、默读课文,看看公路与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

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教学重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难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二、学习新课.(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摩托车:正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大客车:正正载重车:正正正正(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机动车种类辆数合计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2、学生练习.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1996增加人口数(万)三、巩固练习.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核心素养点:推理能力、抽象思维、模型思维。 学科素养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 德育渗透点: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了解古人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是“利用特定单位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不能用整数数据表示时就产生了小数”,从“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开始,准确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达绳子的长度,学生理解,但如果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有困难的。因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的意义。

张奠宙教授说过,“小数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小数是将个、十、百、千等不断扩大的位置计数方式,朝着另一个方向(‘不断缩小’的位置计数方式)加以延伸,即增加了十分位、百分位等新位置,使之成为更为完善的一种位置计数制度。”因此,本节课以十进制作纽带,从已有的整数拓展到小数,紧紧抓住整数与小数的连接点,让学生感受结构化的数学。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3.学情分析 学生一年级学习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进而又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了小数,这些都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而且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能够迁移到理解小数的意义上。搜集各个版本的“小数地意义和性质”的教材,关注点都在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建构上。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画一画的方法解释小数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0.01……为后续学习三位小数及计数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思考、探究中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直观图形理解小数的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复习课

语文组教研活动说课稿

说板书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法: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记忆、品读感悟、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本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情境想象。 说 教学过程一 谈话 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小诗,愿意听老师读读吗? (师配乐朗诵) 2.听老师读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生自由谈) 3.同学们,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母亲。然而今 天的地球却已是满目疮痍。地球的出路何在?人类的出路何 在?面对日益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今 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一单元。 二主题 回顾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课本上的四篇课文: 《翠鸟》──大家喜欢翠鸟吗?(喜欢)是啊,那机灵而又 美丽的翠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主题词:美好】 《燕子专列》和《路旁的橡树》两篇课文展示了人们为保护 动植物而采取的行动,他们的做法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主 题词:呼吁、行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宋丽震 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8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2课时《燕子专列》2课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课时《路旁的橡树》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单元复习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小诗,愿意听老师读读吗?(师配乐朗诵) 《地球你好吗》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还好吗? 2.听老师读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生自由谈) 3.同学们,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母亲。然而今天的地球却已是满目疮痍。地球的出路何在?人类的出路何在?面对日益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