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洋生物自我保护

海洋生物自我保护

海洋生物自我保护
海洋生物自我保护

我有剌!

刺魨浑身长着坚硬的刺,是海洋中的小刺猬。有危险时,它将自已的身体鼓起来,赶跑敌人海胆全身都是长长的剌,可以保护自已

我会躲! 小丑鱼躲在珊瑚丛中,敌人找不到。

螃蟹躲在岩洞里,敌人进不去

我有电! 电鳐能发出电流,电击敌人,敌人不敢靠近它

电鳗和电鳐一样,能放电,电击敌人

跑得快!

旗鱼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公里,是海里的赛跑冠军,任何敌人都追不上它剑鱼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是海里的赛跑亚军,敌人也追不上

金枪鱼排名第三,是海里的赛跑季军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41510426.html,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者:马绘谦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23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物质当中,海洋生物资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对这些资 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海洋生物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对人类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故此,需要加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海洋生物进行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是加强国际合作等具体对策。本文对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指出了威胁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说明。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 主要现状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 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李静:关于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产生的影响的讨论

关于全球变暖对海洋产生的影响的讨论 学生姓名:李静 学号:1302030115 专业班级:海洋科学131班 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15年10月8日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摘要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的影响巨大,其中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更是可怕。海洋温度的上升把许多种鱼类赶向两极地区,同时还提高了一些海洋物种的灭绝几率。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再上升2摄氏度,珊瑚可能会停止生长,上升3摄氏度时开始溶解。尽管大气层中的温度上升较慢,但是这些可怕的现象仍然给你我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海洋生物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marine life

Abstract Due to the peopl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uch as oil, coal, or deforestation and the burning will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these greenhouse gases on the radiation from the sun visible light with high permeability, and the long wave radiation emitted from the earth with a highly absorbent, can strongly absorb infrared radiation on the ground, resulting in the earth's temperature to rise, the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ng is due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ng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ocean, and the impact on the marine life is terrible. The rise of the oceans has driven many species of fish to the polar regions, but also increased the risk of extinction of some marine species. Studies show that if the temperature rises 2 degrees Celsius, coral may stop growing, rising 3 degrees Celsius, began to dissolve. Even though the atmosphere in the temperature rise slowly, but these terrible phenomenon still give you I sounded the alarm. Keywords: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ng; marine life 一、全球变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与思考

2.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1674年,荷兰A.van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O.F.米勒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C.G.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C.R.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J.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英国E.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出版《欧洲海的自然历史》。德国V.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Plankton)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E.H.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两个概念。上述3个生态类群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1908~1913年,丹麦C.G.J.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

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C.E.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W.赫奇佩斯等主编的《海洋生态学和古生态学论文集》(1957)和H.B.穆尔的《海洋生态学》(1958)等,都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叶 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几番。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在大西洋岸的伍兹霍尔,于1888年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太平洋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实验所,于1891年创建,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该阶段的特点是:①海洋生物学研究出现了大综合趋势,海洋生态系研究兴起。如对珊瑚礁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的研究。②实验生物学研究大力开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进行水产增养殖研究,“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中国海藻养殖1983年年产150多万吨(鲜品),日本约为50多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产量1984年已达2万吨,大大超过了同年的捕捞产量。③向深海和远洋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深海和远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规律和演变及其资源,如对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美国等国学者在深海海底,发现独特的化能自养的细菌和动物等组成的海底热泉生物群落,它们组成了一个与陆地、淡水以及绝大部分海域迥然不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④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兴起。自50年代后期在柳珊瑚中发现有价值的药用成分后,沿海各国纷纷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物,目前已知的海洋药用生物已有一千多种。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3.海洋生物学- 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但研究程度相差甚远,目前海洋生态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举例说出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 3.说出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过程、危害和控制方法。 4.分析舟山大黄鱼资源枯竭的原因。 ◆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舟山沿海地处亚热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南北多 种水系和海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盐度及其它理化因子适 于海洋生物生长繁殖,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地区 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膨胀和环境压力急剧增大, 我市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程度是有史以 来最严重的,生存空间缩小、数量锐减,一些物种趋于消失或种群缩小,尤其是一些优质海洋生物种类,如大黄鱼、白鲳、东海带鱼、中国明对虾等。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四个方面。 一、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人类对海 洋野生动物的捕捞强度超过 了其自然的补充量所承受的 能力, 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逐

渐萎缩的现象。历史上,舟山群岛渔场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多样性很高,渔业资源丰富,不仅是大黄鱼、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松江鲈鱼、鲥鱼等名优水产生物的繁衍栖息地,同时也是中华鲟、白鲟、白暨豚、胭脂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通道。然而,过去十几年来,沿海地区的渔船增长一度失控,捕捞手段也日益完善,盲目的扩大生产,致使舟山群岛渔场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持续衰退,也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改变,脆弱生物濒临绝境。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大鲜,是舟山渔场四大鱼类之一,多分布在我国近海,被称为我国的“家鱼”。舟山的岱衢洋就是因为盛产大黄鱼而远近闻名,“每逢渔汛,衢山岛斗镇里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整个舟山洋面都是大黄鱼,天热时睡在沙滩上,都能听到大黄鱼的咕咕叫声。”“起网时,人跳到网里面根本就不会往下沉,大黄鱼多得连篙都插不下去。”……这些听起来像是神话的场景现在只能深深地留在舟山50多岁老渔民的记忆深处。现在野生大黄鱼已是“一鱼难求”,导致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更为巨大,这些动物性成熟周期长,产仔少,在捕捞压力下容易灭绝。例如无齿海牛于1974年发现于北太平洋科曼多尔群岛,它们身躯庞大,体长达7~8米,重达3~4吨,是海洋里的第二大哺乳动物。西方文明发现它的利用价值后,纷纷来到科曼多尔群岛,开始了无情的捕杀。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成年的斯特拉大海牛,到后来连那些幼仔也没能逃脱,从发现到最后一头无齿海牛被杀,仅仅用了27年 的时间。无齿海牛是非常珍贵的物种, 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食性动物,它 从地球上消失,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 悲哀。 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一些渔民为 图2 由于过度捕捞,舟山野生大黄鱼已经 是一鱼难求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因具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而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地理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陆地或其它邻近岛屿的种源物种迁移到新的岛屿后,经历地理隔离、特征置换或适应辐射等一系列的岛屿进化过程,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显着遗传差异的岛屿特有种。岛屿在小面积范围内分化形成大量的特有种,是岛屿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岛屿种群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岛屿种群较陆地种群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本文通过对海洋岛屿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遗传结构以及岛屿物种的濒危与保护3个热点问题的讨论,阐述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濒危肇因以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 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的未来所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责任。日前,为期3天的2010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专家,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力度、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我国是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中国海域已发现和记录的生物有22561种。”厦门大学教授杨圣云在谈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时如是说。 但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在北京大学博士陈梅看来,中华白海豚种群逐年减少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残酷事实,并给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警钟。 “历史上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在中国分布区,从广西北部湾一直到长江口都曾有白海豚分布,但现在却只剩下5个分散的白海豚种群,各种群数量也只剩几百头。”陈梅的痛心溢于言表。她认为,大规模围海造田、河流水利工程及港口建设等海岸线人为改变是造成中华白海豚种群减少的原因之一,“海岸线人为改变损害了红树林、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经造成了全球性海洋鲸豚的栖息地危机。”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中核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 (中国天津,邮编300180) 摘要: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工混凝土结构的污损成为人类海上活动的巨大障碍;尽管各种防污涂料相继问世,但寻求高效、持久、无毒、环境友好的防污涂料仍迫在眉睫。中核防水材料 有限公司生产的CB2000B和CN2000C&D防水、防腐涂料属于非释放型的低表面能、高pH 值的涂料,目前已获得优异的防污效果。 关键词:附着生物藤壶污损表面能pH值非释放型CB2000B CN2000C&D 图2美国佛罗里达州SR-A1A桥近景 图3船底受海洋生物污损情况 藤壶分布甚广,数量繁多,密集成堆,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附着在桥墩、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这是因为,藤壶分泌出的一种粘性胶含有

多种生化成份并具有极强的粘合力,若想用手把它从附着物上拨下几乎不可能,必须藉助凿子类的硬金属才能将它敲下来。 据统计,万吨以上的远洋轮,船底污损5%,燃油消耗将增加10%,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万美元[1];有资料称,藤壶附着在舰船的底部,会大大降低航速,全世界每年燃料消耗要增加26%以上,甚至达40%,全世界每年需花大量人力清除藤壶,进行频繁的周期性维护,耗资巨大,每年达上百亿美元;有时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1905年,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之所以使号称世界王牌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沙俄舰队在一年多的航行中,船底附着了藤壶等附着生物,使其航速降低之故。Home曾威胁说:“自古以来,海洋生物的污损比起腐蚀来是个更为麻烦的问题,污损生物生命力之坚韧,将使污损问题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一个难以逾超的障碍。”[2]生物污损又和生物腐蚀联系在一起,海洋附着生物达2000种以上,它们通过分泌粘液附着在基体上,它们在新陈代谢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其中,所产生的酸类物质对金属和混凝土有很大的腐蚀性,致使船舶和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 人类与海洋附着生物的战斗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而防止附着生物的污损研究至今也有300多年。自1626年出现防污涂料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以毒料毒杀附着生物为依据,并建立了漆膜的毒物渗出理论,在漆膜中使用铜、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锡,中取得了一定的防污效果。但这种含毒料防污漆严重污染海水,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产养殖,而且价格高,生产实际上无法使用[3]。近年来,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各沿海国家纷纷立法限制有毒防污涂料的使用。1994年,联合国发表了“21世纪宣言”;我国也于1995年发表了“21世纪海洋发展宣言”,明确提出发展无公害的海洋防腐和防污技术。至今,已经有43个国家先后发布限制使用含三丁基锡防污涂料的禁令。国际海事组织(IMO)所属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2008年1月1日之后将彻底禁止使用含有机锡的防污漆。针对这种情况,开发高效、无毒、水性的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就成为21世纪海洋涂料的发展方向[4]。 1附着生物的生存条件 1.1水域的温度、pH值和盐度 影响海洋生物附着和生存的主要条件是温度、酸碱度和盐度等。以藤壶为例,藤壶的附着盛期为夏季,其适宜生长的海水温度在18℃以上,海水pH为7.5~8.5,盐度范围约为25‰~30‰。这些海水的理化因子或高或低都不利于藤壶的生长繁殖。研究发现,新浇铸的混凝土表面的水下结构在相当时间内无生物附着。其原因,正是由于此时的混凝土表面呈强碱性的缘故。 1.2基材的表面能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对舰船和混凝土表面的附着是通过分泌粘液润湿被附着表面,以化学键合、静电吸附、渗透扩散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污损物从基材表面脱落则是以剥离、剪切等方式进行。其中,剥离脱落所需要的能量较小。因此,生物污损与表面能有很大的关系,基材表面自由能越低,粘液对表面的浸润性差,固体表面液体的接触角也就越大,海洋生物就难以附着或附着不牢,利用自重、航行水流的冲击或者辅助设备的清理就可以轻易除去。 因此,附着物表面的粗糙程度往往会影响藤壶等海洋生物的附着,海洋生物喜欢吸附在粗糙的表面即自由能较大的表面上,具有“向触性”[5][6]。 为保护海洋环境、增殖海洋渔业资源,有关部门开展了“人工鱼礁”的有研究。人工鱼礁所用材料的生物附着量直接影响到人工鱼礁集鱼功能的效果。人工鱼礁礁体试验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板、各种金属板、塑料板、木板和轮胎等共14种;其中钢筋混凝土板共有8种表面和不同花纹的试验材料,

论文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题目:海洋生物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作者:胡志鹏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对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包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此外,作者还就知何保护海洋环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时常在说我们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比如我们的工厂直接排放的污水,比如我们的轮船所泄露的原油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再比如我们的对海底资源的开采业造成了很多的环境破坏。海洋的环境破坏会对生物的数量造成一定损伤,但是,这些都是直接的影响,我同时还对海洋的生物进行了捕杀和狩猎,那么海洋生物的数量锐减和种群环境失衡会不会反过来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呢? 海洋对人类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 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 因此,开发海洋就必须保护海洋,开展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调查与 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不仅能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 且可为其未来作出有效的预报服务.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一概 述,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1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摄取,包括吸附和吸收两种情况.吸附是物质结合于体 表细胞壁的过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较小的化学吸附.吸收则是污染物穿过 体表(通过鳃、消化道的壁)进入体内,主动或被动地转移(经血液、血淋巴的循环)到其 它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过被动机制吸附并结合于细胞表面的金属量,比通过代谢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属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与生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有关,个体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较大、代谢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小时) 即可达到平衡,浮游动物的平衡时间也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每单位时间内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数.生物的生理状况、生活周期、摄饵习性和种群密度等对吸 附作用会产生显着影响.如活的比死的刚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种群密度大吸附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

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海洋贝壳类动物的影响 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许多科学家的关注点落在全球气候变暖及随之而来的海平面上升方面。但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日益增长,还会导致海水酸性增大,从而影响水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CO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溶解在海水里形成碳酸(H2CO3),所以海水就显酸性了。 在酸性的环境下,由碳酸钙构成壳体的生物体首当其冲,它们的壳体会在酸性水域中被消解掉。蜗牛、蛤蚌、贻贝和扇贝在极酸的水域未见踪影;生活在附着于岩石的碳酸钙导管中的小蟹类、海胆、基围虾也消失不见;在酸度比周围水域适度高些的中间地带,一些蠕虫也难觅踪迹。而且,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变化更加明显,在酸性最强的地方,即使相距一米,变化也非常显著。 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即使较小的生物体能日渐丰富,但群落的总体生物量因为较大型生物的缺失而减少了。这一方面可能减少食物链中更高一级的生物体的食物供给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生物群落里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能够存活并壮大的生物体多为广食性物种,而一些专食性物种在这种极高酸性区域会减少。 同时,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每个物种会以不同比例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如降低其稳定性等。 也行现在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无关紧要,但是会因为我们现在的污染而导致很多物种在未来的消失。也行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是我们要懂得报恩,大自然无私的奉献了一些,我们不应该将她索要的遍体鳞伤,我们要反思社会发展到底应该如何。很多国家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不过也没有感觉到有点迟了,地球以亿年时间辛辛苦苦攒下的资源,却被这个社会在几百年内耗光。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舟山海岛系列地方选修课程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举例说出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 3.说出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过程、危害和控制方法。 4.分析舟山大黄鱼资源枯竭的原因。 ◆教学内容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你能列举出几种舟山潮间带生长的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图1 美丽的舟山群岛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 舟山沿海地处亚热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南北多种水系和海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盐度及其它理化因子适于海洋生物生长繁殖,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膨胀和环境压力急剧增大,我市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程度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空间缩小、数量锐减,Array一些物种趋于消失或种群缩小,尤其是一 些优质海洋生物种类,如大黄鱼、白鲳、 东海带鱼、中国明对虾等。目前海洋生物 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过度捕捞、海 洋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退化、外来物种 入侵四个方面。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人类对海洋野生动物的捕捞强度超过了其自然的补充量所承受的能力,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萎缩的现象。历史上,舟山群岛渔场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多样性很高,渔业资源丰富,不仅是大黄鱼、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松江鲈鱼、鲥鱼等名优水产生物的繁衍栖息地,同时也是中华鲟、白鲟、白暨豚、胭脂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通道。然而,过去十几年来,沿海地区的渔船增 长一度失控,捕捞手段也 日益完善,盲目的扩大生 产,致使舟山群岛渔场的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 坏,特别是主要经济鱼类 资源持续衰退,也导致整 个生态系统食物链改变, 脆弱生物濒临绝境。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大鲜,是舟山渔场四大鱼类之一,多分布在我国近海,被称为我国的“家鱼”。舟山的岱衢洋就是因为盛产大黄鱼而远近闻名,“每逢渔汛,衢山岛斗镇里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整个舟山洋面都是大黄鱼,天热时睡在沙滩上,都能听到大黄鱼的咕咕叫声。”“起网时,人跳到网里面根本就不会往下沉,大黄鱼多得连篙都插不下去。”……这些听起来像是神话的场景现在只能深深地留在舟山50多岁老渔民的记忆深处。现在野生大黄鱼已是“一鱼难求”,导致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更为巨大,这些动物性成熟周期长,产仔少,在捕捞压力下容易灭绝。例如无齿海牛于1974年发现于北太平洋科曼多尔群岛,图3 由于过度捕捞,舟山野生大黄鱼已经 图2 千帆齐发,开赴渔场

海洋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杨宁

海洋生物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期中,学到了很多,这里我主要想讲的就是海洋生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就老师给我们看的两个视频来说,第二个视频主要讲的是日本的海豚湾事件。日本有一个名叫“太地”的美丽海湾,却因为当地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的捕杀而成了全世界闻名的“屠宰场”,他们通过捕捉海豚而换取大量的金钱的…致富之路。在视频中,十几只惊恐的海豚被渔网堵在海湾中,渔民用渔叉将它们一只只刺死,然后拖上渔船,海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太地町,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到处可见以海豚为标志的建筑、路标以及海豚形状的轮船。初来乍到者甚至日本本土观光客,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谁能想到,美丽的海湾背后,竟隐匿着一个从未被世人发现的海豚屠宰场。 每年9 月至次年2 月的捕鲸季,也是海豚遭受捕杀的季节。每天傍晚,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随后,渔民们会开船将海豚驱赶到用渔网封锁的礁湖之中。第二天清晨,来自全球各地的贸易商会前来挑选适合在水族馆进行表演的海豚。一头特别聪明的海豚可能会卖出10 万英镑的高价。一旦这些贸易商挑选完毕,剩下的海豚就只能等待被屠杀的命运。渔民们会用长钩刀砍杀海豚,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受到惊吓的海豚在海湾凹口内四处游窜,周围的海水已被海豚的血水染成红色。有些海豚往往发出极度痛苦的鸣叫。绝望的叫声加上触目惊心的血水,让这一幕显得即凄惨又血腥。由于大量失血,再加上疼痛难忍,这些受伤的海豚往往会失去活力;这时渔民会将它们拉上渔船,割断它们的喉咙,或者砍开它们的脊髓。 我课后也对这一个事件十分关注,从这个视频上来说,是人类的干预使得海豚的数量减少,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海豚数量的急剧减少是否会对海洋的环境造成影响呢?海洋中鱼类数量的减少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我就搜集了一些资料,来支持我的这个观点。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反馈作用,包括生物之间、生物和水与碎屑(含溶解性有机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离上的载带。生物对污染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摘要 气候变化是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时空分布与环境特征息息相关。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系统,海洋的生态系统往往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快速改变,这种突发性、非线性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本文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从各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中国对海洋生态的补偿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现状海洋生态补偿 气候变化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基因水平上,生物体为了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其物种基因序列要发生改变, 影响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研究表明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5个地区24%的物种灭绝;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降雨和温度的改变将移动生态系统分界线(ecosystem boundaries),某些生态系统可能扩展,而某些生态系统萎缩。 1、影响海洋病原生物的传播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了海洋病原生物的扩展或转移(The Royal Society 2008)[1]:(1)研究表明,在低于临界温度时死亡或无法生长的节肢动物所携带的细菌和寄生虫,在温度上升时,其生长速度加快,传染期延长, 促进包括珊瑚虫病、牡蛎病原体、里夫特裂谷热和人类霍乱等的传播;(2)随着气候变暖,温带的冬季更短、气温更加暖和,从而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热带夏季更加炎热,使寄主在热压力下更容易受到影响;(3)温度上升还引起人类疾病暴发的增加,比如因水温上升,弧菌数量增加60% (The Royal Society 2008) ,从而感染了更多的牡蛎及其他水产品,危及人类健康。不过,危害两栖动物的弧菌、鱼类冷水病和昆虫真菌病原体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流行的严重性将会降低。 2 、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气候变化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最基本影响之一是表面风力的变化,影响海流表层的水平、垂直流动和混合流动以及表层的深度,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丰度及其分布大范围的变化(Fisheries Oceanography,1998) [2].研究发现,与20年前相比,1997~2000年期间春、夏、秋3季东海波水蚤(Und inula sp.)在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性均有所降低,唯冬季显著增加.由于普通波水蚤(Und inula vulgaris)属暖水种, 她认为应该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冬季暖流加强有关(徐兆礼,2006)[3]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在夏季对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 浮游桡足类的种类少于非厄尔尼诺年,且优势种组成也不同(黄加祺等,2000)[4] .在分析1958~ 2002年浮游生物的长期监测数据中,发现不同浮游生物类群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响应, 且群落中不同营养阶在不同季节的响应也不同,导致群落中的营养类群和功能类群不匹配(Edwards等2004)[5].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存在反馈机制.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引起海洋温度上升,导致某些藻类数量迅速增长,释放出更

海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海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光 海洋光照基本上来自太阳辐射,阳光照射到水面后,约5%-10%被反射回空气。早晨和傍晚的反射率大于正午;波浪越大反射越强烈;结冰时,反射率高于正常。 水中悬浮物均匀分布时,水体中光强与深度关系符合朗格—比尔定律。 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最为重要的红光在表层被强烈吸收,越往深处蓝光比例越大。 与陆地相比,海洋光照经常不足,随着深度增加,光强渐衰,光谱组成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条件,许多植物地色素组成中包含了较多辅助藻类,使它们能够有效的利用水下的绿光和蓝光。所以许多植物尤其是藻类,往往呈黄色、红色、褐色。不过有时其颜色变化不一定是对光条件的适应,而可能与营养条件有关。 动物具有趋光性或背光性。光强、光谱成分对处于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及其所属环境中水温、PH、溶氧、溶解盐类等条件的动物运动有不同的影响。此外有运动能力的藻类也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因此早晚分布较均匀,中午集中在近水表处。 光对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如鱼类某些内分泌器官功能受光照影响,对很多动物生殖腺成熟、产卵、繁殖方式有作用。 温度 海洋水体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水的导热性差,在静止条件下,热量向深处传递主要靠风力搅动和密度差而产生的水体垂直对流。因此水体在较长时间内能形成稳定的热分层。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生物代谢作用将加快1-2倍。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动物,所以他们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受到水温的影响。如环境温度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生命才开始发育和生长。超过一定范围,则表现为抑制;动物繁殖的适温范围,比生长生活的适温范围窄,导致大多数海洋生物有一个明显的繁殖季节;温度较高是由于代谢加快,生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各阶段,因此寿命往往比较低温度下缩短了。 海洋各水域有不同温度,导致海洋生物在各方面表现出对温度的适应。如:因为生物的散热取决于表面积和体表与环境温度之差,因而一些种类存在随环境温度降低而增大个体的现象。另外,海洋生物还可形成一些保护型结构来适应不利温度条件。在生理方面一些海洋生物在环境温度接近其极限温度时,将代谢机能降至基础代谢水平,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另外,南北极严寒海域生活的鱼类的血液中能产生特有的抗冻蛋白,能显著降低体液的冰点,从而极大的提高抗冻能力。此外一些海洋动物在环境温度不适宜时,迁移至其他水域,如鱼类的洄游。特别的,通过驯化,一些生物的极限温度可以改变,从而能在原来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存活。

海洋生物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海洋生物生物药用价值 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班级:计算1102班 学号:1102200211 姓名:赵函 任课老师:邬丽丹 二O一四年四月

论海洋生物药用价值 摘要:海洋世界缤纷多彩,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各具特色,其中有不少海洋生物具有种类繁多,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高的特性.它们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内在的生物价值也不可估量,因此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存在对地球生物链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价值影响十分远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海洋生物药用价值意义深远 绪论: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海药研究的主导方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物质、各类活性成分、海生毒素、生物功能材料等。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大量涉及药物、食品(包括功能食品)、化妆品、酶制剂等的海洋天然产物专利产品。一大批具有高效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肿瘤、镇痛功能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被发现,多数化合物具有新药开发潜力,其中部分次生代谢产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如抗肿瘤药物Didemnin B、Bryostatin l、Dolastatin 10,抗炎药物Manoalide、Luttarinllolu,抗病毒药物Ara-A、Cnneol、glycotipicles 和影响微循环过程的药物Latruenlin A、Purealine等;还有一部分则作为生物工具药得以开发利用。与来源于陆生植物的15万余种天然产物相比,海洋天然产物至今才发现1万多种,目前用于研究的仅几千种,表明海洋生物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目录 一海洋生物 (4) (1)定义 (4) (2)分类 (4) 1、哺乳动物 (4) 2、爬行动物 (4) 3、海鱼 (5) 4、节肢动物 (5) 二药用价值 (5) (1)多糖 (5) (2)兹醇 (6) (3)生物碱 (6) 三影响 (7)

海洋环境生态学习题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 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 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 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 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 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 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 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 2) ①鱼类洄游行为: 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②鱼类洄游的意义: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答: ①由于水底本身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砾石、沙滩、泥滩的区别,以及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浅水海域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等理化因素的变化万千,促使生活在期间的有机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上的复杂变化,生物种类繁多。(或:由于底栖生境十分多样,因此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生活方式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复杂。) ②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包括: 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底内生活型:管栖生物、埋栖生物、钻蚀生物;底游生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