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节选自《论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来说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包括如何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做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等。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第一,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和把握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的论述,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考察和分析这些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首先应肯定,20世纪初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实质的分析,是科学的正确的。列宁在分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04页)这不仅在当时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如此,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的当代,仍然是如此。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追溯到垄断的形成和它的统治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例如,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后期日益突出和尖锐起来,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这一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垄断组织具有比中小资本更强的驾驭大生产的能力,它的产生就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并进入同自由竞争时期不同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垄断及其具体形式的变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本质特征。再如,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市场、就业、通货膨胀、收入调节、公共产品的生产等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无一不同垄断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的论述,在当代仍然适用,并未过时。其次,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要历史地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考察。从垄断资本在其国内的统治来看,垄断形成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及其他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是一脉相承的。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仍然是那些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寡头们。如果说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的话,就在于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化以及统治手法的多样化等等。当然,在有些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福利国家”待遇和“工人参加管理”等。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控制和调节,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缓和。但从本质上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特征,仍然是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从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或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来看,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幻,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老殖民主义解体,赤裸裸地对他国进行军事侵略、武装干涉、经济奴役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新殖民主义却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用另外的方式实现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应仅从现象出发,认为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外的统治及其特征的分析已经过时,再简单地列举一些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中的现象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而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中,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关系。正因为有了早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并不断重新瓜分和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对峙的“南北关系”。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势力范围已瓜分完毕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再也不可能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进程。最近的事例,可以举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主权国家的武装干涉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第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要揭示其本质经济关系,又要研究其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益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后一方面的内容不多,这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科学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例如,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将消亡,因此他也就没有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列宁则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作帝国主义论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代,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也是大不相同的。对此不应期望从前人的著作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这方面,列宁在十月革

命胜利后领导苏联进行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作出榜样。革命胜利之初,他曾按原来的设想希望尽快消灭商品经济,但很快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学习发展商品经济的知识和办法,领导新生的苏联战胜了暂时的困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如果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部分质变的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意义更加重大和影响更加深远的生产关系调整与部分质变。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是理想的总体的资本家代替个别的分散的私人资本家,去驾驭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长起来的的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去协调私人资本所无法协调的经济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即使是一些调节各阶层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国家干预措施,有利于劳动者的让步,乃至搞福利国家等,其实质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服务的。当然,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而且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在其内部进行调整的空间。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能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可以得到缓和。更重要的是,这种内部调整和部分质变,预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某种方向,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干预和调节,特别是其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也要予以关注。例如,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有所谓市场失灵的解释及其由此提出的对策,这些虽不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但对认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加强国家必要的经济调控的自觉性,还是有直接帮助的。特别是国家主要应在哪些领域起作用,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对我们确定国家的经济职能,确定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都有参考价值。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制度上的区别,我们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还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丰富我们对市场经济原本不深不全的认识,在有些方面还能纠正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例如,关于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和职能,我们以往的认识大多仅限于宏观调控方面,在仔细地研究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后会发现,其实国家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范和管制,也称微观规制的方面,也是有相应任务的。也就是说,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一方面是宏观管理、总量调控,以及在社会范围内对收入分配等进行再调节;另一方面是微观规制,即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所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更多地体现在这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上,这方面内容的讲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西方国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直接作为正面的东西讲授。在分析其中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指出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性和局限性。第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要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要从人类历史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上,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如何评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虽有曲折、波动,甚至在某些时期还出现停滞、下降,但迄今为止,总的说来还是不断增长和向前发展的。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如今又是150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里有社会生产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有市场

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所起的作用,也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越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不断调整和局部质变的深刻影响。例如,从自由竞争到一般垄断,再由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这些内部调整和变化,都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一个层次。即使是一些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造成一定负面作用的经济现象,今天看来也应更全面地分析,辩证地予以再认识。比如垄断问题,除了其负面作用外,还应对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它还是否存在某些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进行分析。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组织计划协调生产时,垄断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垄断也有其适应大生产的要求,从规模经济角度讲有合理的一面。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多有讨论,有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在分析垄断与生产发展的关系时,较为全面地指出,垄断除了限制竞争、引起生产相对停滞的一面外,它也还存在对生产促进的一面。有些论著把垄断这方面的作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分析,并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上加以借鉴。例如,一些大型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的生产、基础科学研究乃至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等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垄断资本、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才有能力投资建设和运营,私人资本、特别是中小资本或者不愿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从事这方面事务。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垄断和国家垄断产生的条件下,这些事业才可能有所发展,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考借鉴。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终将被比它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但这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并存。资本主义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完善和壮大,而它又恰恰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因为归根到底,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相一致,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适应的。发展到垄断阶段,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列宁说:“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683页)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过渡性,这个论断为我们认识垄断资本主义、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指明了方向。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现实的资本主义还在生存和发展着,这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其内部还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不断成功地在其内部进行调整,并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资本主义内部有其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终将导致它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运动不是直线上升、日益尖锐化,而是同任何事物一样,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本质关系,包括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依然存在,只是其具体表现有所变化。不能因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消费水平较高,而否认剩余价值仍然是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事实;不能因为垄断有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而否定因垄断失去发展动力、从而引起生产停滞的另一面,以及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腐朽和寄生的性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在发展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立朱开君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理论。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1839年以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向唯物主义转变。1844~1846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84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高度一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文中说道,“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第116-117页)恩格斯这里说的“序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实例论证。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页)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紧接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指出只有当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进而强调了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任务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 95 DOI:10.14070/https://www.sodocs.net/doc/e416144116.html,ki.15-1098.2008.11.036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其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2、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改造社会 努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从关心政治开始 经过学习、思考结合观察社会实际的结果 是一种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关键问题是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 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或者是反而会束缚、滞缓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工具、劳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2010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ep .2010第42卷 第5期 Journal o f Inne rM ongo li a U niversit y (P h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V o.l 42 N o .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SQRW 090)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陈爱萍,女,安徽宣城市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许文建,男,河北安国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陈爱萍1 ,许文建 2 (1.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2.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诠 释。拉布里奥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历史是一个整体,它以社会的形成过程和改造过程为基础。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及人为的环境。拉布里奥拉基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也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拉布里奥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历史 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5-0140-06 如何恰当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理论课题。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诸理论家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然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械论和简单化倾向。但是,如果因此就不加区分地把第二国际所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无一例外地都归结为机械论、简单化倾向,并把他们统统地纳入到象征着这种倾向的所谓 梅林 普列汉诺夫正统 ,这势必会遮蔽某些理论家的哲学贡献,从而导致我们看不到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景。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是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但他们并非完全一致。就意大利的理论家拉布里奥拉来说,虽然同样处于第二国际时期,他却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阐释。作为 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围绕着现实的人、历史及实践这三个核心范畴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阐释中 的不良倾向区分开来,而且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92) 一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他的 唯物史观论丛 中。这一哲学著作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即 纪念<共产党宣言>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 致索列尔的十封信 以及其未完成稿 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 。在这四个部分中,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较为深入地阐释。总的说来,拉布里奥拉是围绕着如下三个基本方面展开的:也就是现实的人、历史及其实践活动。 在批判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过程中,拉布里奥拉首先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他指出, 现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122) 因此,作 为科学社会主义者,我们的研究始终要立足于现实。因为未来的条件是从 当前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认识过去,只是因为它在 促进并加深阐明当 140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接触马克思主义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是模模糊糊,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对其了解之上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在此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这是我最为经常听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说法,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推动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产生作用,在哲学上,它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世界,对各种规律都有了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中国有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并让他们重新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拯救中国、统治中国的良好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没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飞快成长。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的大量经济上的策略,在其引导下,中国诞生了邓小平主义,让中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中国成功走出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一切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突飞猛进的巨大动力。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这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另外,我很青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二字。“辩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完备深刻的,是极其理想的。作为一个数学人,我们需要的、崇尚的也正是辩证的思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理有据,是对的就是对的,能推到哪就只是到哪,绝对没有办点虚假与臆测。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就有数学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它又与各门科学紧密联系,并给予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的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来说,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才会为人民大众所拥护,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来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事实求是,这是科学的,也是革命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理论才真正是有用的,真正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很另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现在有很多言论都说这种社会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这是一种极大理想化的社会,它需要的条件极高,我们根本就没办法给予,但是,我觉得起码我们可以为着这个理想而不断奋斗,让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善,这样就足够了。 总之,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很多的,而目前我对它的了解还是很少,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中运用它才能渐渐地掌握它,并用它来帮助我做好未来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出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观点整理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注意:如果考查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或者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答题要点主要体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在来谈谈。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四.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发展着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这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 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特点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LI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宇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列宇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测评。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令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即将过去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他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

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二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