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换热器设计程序

换热器设计程序

换热器设计程序
换热器设计程序

C++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const double PI=3.14159;

const double E=2.71828;

const double n=2; //流程数取为2

void main()

{

cout.precision(4);

//已知条件

double

fai0=60e3,t0=2,t1=32,lamdaF=384,d0=13.124e-3,di=11.11e-3,df=15.8e-3;

double deltaT=0.232e-3,delta0=0.386e-3,deltaF=0.3e-3,e=1.025e-3;

//以下是求解过程

//1.计算肋管特性参数

//肋管水平部分面积

double Ap;

Ap=(PI*d0*(e-delta0)+PI*df*deltaT)/e;

//肋管垂直部分面积

double Af;

Af=PI*(df*df-d0*d0)/2/e;

//肋管总外表面积

double A;

A=Af+Ap;

//肋化系数

double tao,Ai;

Ai=PI*di;

tao=A/Ai;

//肋片的当量高度

double He;

He=PI*(df*df-d0*d0)/(4*df);

//基管的平均表面积

double Aba;

Aba=PI*(d0+di)/2;

//2.确定冷却水出口温度。

//假设冷却水的出口温差 deltaTw=5 摄氏度。

double deltaTw=5;

double t2;

t2=t1+deltaTw;

//3.确定冷凝温度tk。

//一般取tk-t1=7~14摄氏度,此外我们取10摄氏度。

double tk;

tk=t1+10;

//4.求冷凝器热负荷

//根据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查课本图4-15可得系数 fai=1.22

double fai=1.22;

double faiK;

faiK=fai*fai0;

//计算平均传热温差

double deltaTm;

deltaTm=(t2-t1)/log((tk-t1)/(tk-t2));

//求冷却水的流量

double cp=4.2;

double Mw;

Mw=faiK/(cp*deltaTw*1000);

//输出参数

cout<<"肋管水平部分面积 Ap="<

cout<<"肋管垂直部分面积 Af="<

cout<<"肋化系数 tao="<

cout<<"肋片的当量高度 He="<

cout<<"基管的平均表面积 Aba="<

cout<<"冷却水的出口温度 t2="<

cout<<"冷凝温度 tk="<

cout<<"冷凝器热负荷 faiK="<

cout<<"冷却水的流量 Mw="<

//先假设热流密度为FAI=500 W/m*m,管内水流速度 v=2.5 m/s。

double FAI0=500,FAI=500,FAI1=0; //FAI是实际热流密度。

double pb=1.0; //用于判别假设的热流密度是否合适

double m,N; //每流程的肋管数

double Kc; //肋管的传热系数

for(;pb>=0.05;FAI=FAI1)

{

//7.计算传热所需的面积

double Ac1;

Ac1=faiK/FAI;

//8.初步规划冷凝器的结构

double v=2.5,ro=1000;

//每流程的肋管数

m=ceil(Mw/(PI*di*di*ro*v/4));

N=m*n;

/////////////////////////////////////

//9.计算水侧换热系数

double alfaW;

double beta; //水的物性参数

beta=1430+22*(t1+t2)/2;

alfaW=beta*pow(v,0.8)/pow(di,0.2);

//计算制冷剂侧冷凝换热器系数 alfaC

//根据冷凝温度tk=42摄氏度,查物性表可得

double lamda=0.062,ro1=1243,r=128.58e3,mu=0.239e-3,g=9.8;

double beta1;

double alfaC;

beta1=pow(lamda,3)*ro1*ro1*g*r/mu;

alfaC=pow(beta1/(FAI*d0),1.0/3)*0.65;

double m1,l1;

m1=sqrt(2*alfaC/(lamdaF*deltaF));

l1=(df-d0)*(1+0.805*log(df/d0)/log(10))/2;

//肋片效率

double etaF;

etaF=tanh(m1*l1)/(m1*l1);

//肋片修正系数

double epsnoF;

epsnoF=(1.3*pow(etaF,0.75)*Af/A*pow(d0/He,0.25)+Ap/A);

double alfaCF;

alfaCF=epsnoF*alfaC;

//修正以后的换热系数为

double alfaCFZ;

alfaCFZ=pow(0.6*sqrt(N),-1.0/6)*alfaCF;

//11.实际的热流密度 FAI1

//先求肋管的传热系数Kc,假设污垢的热阻 Rfou=0.000086

double Rfou=0.000086;

Kc=1/(1/alfaCFZ+(Rfou+1/alfaW)*tao); //紫铜管导热系数较大,不考虑。

//则实际热流密度

FAI1=Kc*deltaTm;

//判别式

pb=(FAI1-FAI)/FAI1;

if(pb<0)

pb=-pb;

FAI0=FAI;

}

cout<<"符合要求的假设热流密度为 FAI="<

cout<<"对应假设下的实际热流密度为 FAI1="<

cout<<"此时的误差为 pb="<

//12.计算实际的传热面积 Ac

double Ac;

Ac=faiK/(Kc*deltaTm);

//13.冷凝器有效管长为

double l;

l=Ac/(A*m*n);

//输出设计的卧式壳管冷凝器的参数

cout<<"\n"<<"根据要求设计出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参数如下:\n"<

cout<<"实际热流密度为 FAI1="<

cout<<"实际传热面积为 Ac="<

cout<<"流程数为 n="<

cout<<"每流程肋管数为 m="<

cout<<"传热管总根数为 N="<

cout<<"冷凝器有效管长为 l="<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模板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1 设计题目…………………………………………………………………………… 1.1 设计题目………………………………………………………………………1.2 团队成员……………………………………………………………………… 1.3 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2 设计过程…………………………………………………………………………… 3 热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5 分析与总结………………………………………………………………………… 5.1 可行性评价和方案优选………………………………………………………5.2 技术分析………………………………………………………………………5.3 总结与体会……………………………………………………………………参考文献………………………………………………………………………………附录计算程序………………………………………………………………………

1.1、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把 18000 kg/h 的热水由温度 t 1 ’冷却至 t 1 ”,冷却水入口温 度 t 2 ’,出口温度 t 2 ”,设热水和冷却水的运行压力均为低压。 初始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0℃;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50℃;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0℃;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5℃; 1.3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首先,我们小组集中讨论了本次课程设计内容,即换热器设计的内容和具体细节上的要求,然后在组内达成了共识——求同存异。在题目初始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对后续的计算以及编程过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将自己存在的疑问于组内其他成员讨论,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自主和协作能力,努力做到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核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本说明书最后一并提到),第一次尝试选择参数,如下: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6℃;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并尝试进行初步计算,不过在后面进行有效平均温差的计算时,针对我们手头有限的资料(见附录3),为了保证R可查,将参数修正为以下值。 二次选择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2℃;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继续往下计算,我们通过之前的知识,发现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除非处于必须降 ψ>,至少不小于0.8。 低壁温的目的,一般按照要求使0.9

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煤油换热器的设计 一、设计条件 1、处理能力 (1.584, 1.98,2.2176,2.4552,2.6928)×104吨/年煤油 2、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a.煤油:入口温度100℃,出口温度40℃ b.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50℃ c.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105Pa d.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4、设计项目 a.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b.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c.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d.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e.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目录; 2、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 4、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 号、壳体直径等); 5、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6、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 7、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选做); 8、附属设备的选择(选做); 9、参考文献;

10、后记及其它。 三、设计图要求 用594×841图纸绘制换热器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参数、接管表、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四、参考书 1)Perry化学工程手册。 2)天津大学,《化工原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华南理工大学,《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1986年。 4)魏崇关,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年。 5)刁玉玮,王立业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1989年。 6)《化工设备结构图册》编写组,《化工设备结构图册》,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 7)柴诚敬,刘国维,李阿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年。

换热器设计计算范例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设有流量为m 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根据 传热速率基本方程: 当Q和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结构决定的。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 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 ◆ 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大于0.8,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 重新计算。 ◆ 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 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 估。 ◆ 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 列。◎计算管、壳程阻力 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 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这时N 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 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 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 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 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 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 计算式为: 某有机合成厂的乙醇车间在节能改造中,为回收系统内第一萃取塔釜液的热量,用其釜液将原料液从95℃预热至128℃,原料液及釜液均为乙醇,水溶液,其操作条件列表如下: 表4-18 设计条件数据 物料流量 kg/h 组成(含乙醇量) mol% 温度℃操作压力 MPa 进口出口 釜液 3.31450.9

换热器设计问题

本人希望在此搞一换热器专贴,以方便相关行业人员,一起探讨,共同成长.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上传更多相关资料方便大家共享与学习(也很希望版主的支持与关注,能给提供资料和帮人很好解答问题的朋友予以奖励,使大家积极性更高).一人有难时,大家能八方支援.谁要总结出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或心得,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那是最好,使后来人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好成长.先以下面此文开篇(申明:不是本人自己总结,从别处看得,觉得很好,以此开篇,后面将陆续补上一些,我之前收集的关于换热器方面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换热器设计思路及相关知识 一、前言 换热器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下列两类。 1.刚性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又成为固定管板式,通常可分为单管程和多管程两种。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便宜和应用较广;缺点是管外不能进行机械清洗。 2.具有温差补偿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它可使受热部分自由膨胀。该结构形式又可分成: ①浮头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一端管板能自由伸缩,即所谓“浮头”。他适用于管壁和壳壁温差大,管束空间经常清洗。但它的结构较复杂,加工制造的费用较高。 ②U形管式换热器:它只有一块管板,因此管子在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这种换热器的结构简单,但制造弯管的工作量较大,且由于管子需要有一定的弯曲半径,管板的利用率较差,管内进行机械清洗困难,拆换管子也不容易,因此要求通过管内的流体是清洁的。这种换热器可用于温差变化大,高温或高压的场合。 ③填料函式换热器: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管板上的每根管子的端部都有单独的填料密封,以保证管子的自由伸缩,当换热器内的管子数目很少时,才采用这种结构,但管距比一般换热器要大,结构复杂。另一种形式是在列管的一端与外壳做成浮动结构,在浮动处采用整体填料函密封,结构较简单,但此种结构不易用在直径大、压力高的情况。填料函式换热器现在很少采用。 二、设计条件的审查: 1. 换热器的设计,用户应提供一下设计条件(工艺参数): ①管、壳程的操作压力(作为判定设备是否上类的条件之一,必须提供) ②管、壳程的操作温度(进口/出口) ③金属壁温(工艺计算得出(用户提供)) ④物料名称及特性 ⑤腐蚀裕量 ⑥程数 ⑦换热面积 ⑧换热管规格,排列形式(三角形或正方形) ⑨折流板或支撑板数量 ⑩保温材料及厚度(以便确定铭牌座伸出高度) ⑾油漆:Ⅰ.如用户有特殊要求,请用户提供牌号,颜色 Ⅱ.用户无特殊要求,设计人员自己选定 2. 几个重点设计条件 ①操作压力:作为判定设备是否上类的条件之一,必须提供 ②物料特性:如用户不提供物料名称则必须提供物料的毒性程度。 因为介质的毒性程度关系到设备的无损监测、热处理、锻件的级别

换热器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抽余液塔底换热器设计 学院化工装备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生姓名:邓华 指导教师:翟英明(高级工程师) 开题时间:2015年3月16日 一、选题目的 1、通过毕业设计,练习综合运用课程和实践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 2、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换热器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3、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5、通过此次设计任务,学会换热器的结构及强度设计计算及制造、检修和维护方法。 二、选题意义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高,放热;另一种流体温度低,吸热。换热器是实现传热过程的基本设备。而此设备是比较典型的传热设备。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化工、石油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它们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工业设备价值及作用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为缓和能源紧张的状况,世界各国竞相采取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课题。换热器在节能技术改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着大量的换热器,提高这些换热器效率,显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用换热器来回收工业余热,可以显著地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三、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换热器产业的市场规模大概为700亿人民币,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暖、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我国换热器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换热器产业将保持年均10~1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我国换热器产

热交换器课程设计任务书(补充数据)

热交换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补充数据10组) 一、对流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组: (1) 预热空气量:75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3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86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65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6.2 2.38.4 2.071.1第二组: (1) 预热空气量:83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5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98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65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5.9 2.68.8 1.571.2第三组: (1) 预热空气量:100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5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125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68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6.4 3.27.8 1.671.0第四组:

(1) 预热空气量:115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6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142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70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6.8 3.17.6 1.271.3第五组: (1) 预热空气量:125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8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150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70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6.5 3.07.7 1.871.0第六组: (1) 预热空气量:135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3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165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650 ℃; (6) 烟气成分(体积%): CO2SO2H2O O2N2 16.7 2.87.6 1.871.1第七组: (1) 预热空气量:15800 m3/h; (2) 预热空气温度:350 ℃; (3) 冷空气温度:20 ℃; (4) 处理烟气量:19000 m3/h; (5) 换热器进口烟气温度:665 ℃;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河南理工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姓名:李钦博 学号:311204000210 学院:机械与动力机械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热动1201 指导老师:王华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2016.3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煤油冷却的换热器 二、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三、设备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 四、处理能力: 14t/h 五、设计要求: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 一.设计概述 (3) 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 (3) 1.2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5) 1.3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 (5) 二.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6) 2.1. 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6) 2.2. 物性参数及其选型 (6) 2.3. 计算热负荷及冷却水流量 (7) 2.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7) 2.5.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8) 三.工艺计算 (9) 3.1. 核算总传热系数 (9) 3.2. 核算压强降 (11) 3.3经验公式 (12) 四.设计评述 (13) 参考文献 (13)

一.设计概述 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 1.热量传递的概念 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 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士热力学的扩展。 3.传热的基本方式 根据载热介质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1)热传导(又称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对流(简称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流体中各处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别,使流体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自然对流;二是因泵或搅拌等外力所致的质点强制运动的强制对流。

换热器的设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摘要 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备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本次的设计的内容是水—CO2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们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了解和掌握的东西仍然很有限。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设计任务,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应用所学的化工设备知识,结合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参照相关的书籍文献等去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并且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拓展,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种,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各位组员的同心协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各位组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各个时段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来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发生过计算失误而重头开始计算,有过发现画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而重新设计等等问题,但这不但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设计中所应该持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艺计算

目录 第一章设计条件 (3) 第二章换热器结构设计 (3) 2.1管子数计算 (3) 2.2排列方式确定 (3) 2.3壳体直径确定 (4) 2.4壳体壁厚计算 (5) 2.5管板尺寸确定 (5) 2.6封头尺寸确定 (6) 2.7容器法兰选择 (6) 2.8管子拉脱力计算 (6) 2.9折流板计算 (8) 2.10支座确定 (9) 第三章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换热器的设计说明书.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1 换热器的设计 1.1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任务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换热器随着换热目的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再沸器和热交换器等。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换热设备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结构。 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② 流体的性质; ③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④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⑤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⑥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按照换热面积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管型、板型和其它型式的换热器。其中,管型换热器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因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处理量大、适应高温高压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管型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冷热流体温差不大时,可采用固定管板的结构型式,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由于壳程不易清洗或检修,管外物料应是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对于温差较大而壳体承受压力较低时,可在壳体壁上安装膨胀节以减少温差应力。 (2)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称为固定端。另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连接而可相对滑动,称为浮头端。因此,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检修和清洗时只要将整个管束抽出即可。适用于冷热流体温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2 差较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3)U 形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结构较浮头简单,但是管程不易清洗,且每根管流程不同,不均匀。 表1-1 换热器特点一览表 分类 管 壳 式 名称 特性 管式 固定管板式 刚性结构用于管壳温差较小的情况(一般≤50°C),管间不 能清洗 带膨胀节:有一定的温度补偿能力,壳程只能承受较低的压 力 浮头式 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壳层易清洗,管壳两物料温差>120℃; 内垫片易渗漏 U 型管式 制造、安装方便,造价较低,管程耐压高;但结构不紧凑、 管子不易更换和不易机械清洗 填料 函式 内填料函:密封性能差,只能用于压差较小场合 外填料函:管间容易泄露,不易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及压 力较高场合 釜式 壳体上都有个蒸发空间,用于蒸汽与液相分离 套管 双套管式 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场合或固定床反应器中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设计

化工原理 课 程 设 计 设计任务:换热器 班级:1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3)班 姓名:魏苗苗 学号:90 目录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 设计概述 (3) 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6) 1. 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6)

2. 物性参数及其选型 (6) 3. 计算热负荷及冷却水流量 (7) 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7) 5.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7) 工艺计算 (10) 1. 核算总传热系数 (10) 2. 核算压强降 (13) 设计结果一览表 (16) 经验公式 (16) 设备及工艺流程图 (17) 设计评述 (17)

参考文献 (1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换热器 二、操作条件:1、苯: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 四、处理能力:109000吨/年苯 五、设计要求: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六、附表: 1.设计概述 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 热量传递的概念 热量传Array递是指由于 温度差引起 的能量转移, 简称传热。由 热力学第二 定律可知,在 自然界中凡 是有温差存 在时,热就必 然从高温处 传递到低温 处,因此传热

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 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是热力学的扩展。 传热的基本方式 根据载热介质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又称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任务书(三)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三)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条件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 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 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 中的可溶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 为223000kg/h, 压力为6.5MPa,循环 冷却水的压力为0.4 MPa,循环冷却水 入口温度29℃,出口温度38℃,试设 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 务。 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 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ρ=90kg/m3 定压比热容 C p=3.297KJ/kg·℃ 热导率λ=0.0279W/m·℃ 粘度μ=1.5×10-5Pa·S 三、设计内容 1.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2)换热器内流体流入空间的选择 2.化工计算 (1)传热面积的计算 (2)管数、管程数及管子排列,管间距的确定 (3)壳体直径及壳体厚度的确定 3.换热器尺寸的确定及有关构件的选择 4.换热器流体阻力的计算 5.绘制换热器的装配图:图纸规格均为2号图;图面布置均匀;符合制图规范要求。 6.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报告格式见附录A。设计说明书要求文 字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装订成册。 四、设计要求 1.在确定设计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工艺,操作的要求又要兼顾经济和安全上的要求; 2.在化工计算时要求掌握传热的基本理论,有关公式,要知道查哪些资料,怎样使用算图 以及怎样选择经验公式,并进行优化设计;

3.要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来选择换热器的构件; 4.要求必须掌握固定管板式或浮头式列管换热器的设计。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化工原理(上、下册),夏青,陈常贵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柴诚敬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编著,化工出版社,1998; 4.物性数据的计算与图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王莲琴编,化工出版社,1992; 5.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化工出版社,1986; 6.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7.化学工程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附录A: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及要求 1.标题页(附后); 2.目录; 3.设计任务书 4.*概述(包括设计依据、设计范围、原始计算数据等); 5.设计计算说明(包括整个设计计算过程); 6.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7.参考文献和主要符合说明; 8.附图。

换热器设计计算步骤

换热器设计计算步骤 1. 管外自然对流换热 2. 管外强制对流换热 3. 管外凝结换热 已知:管程油水混合物流量 G ( m 3/d),管程管道长度 L (m),管子外径do (m), 管子内径di (m),热水温度 t ℃, 油水混合物进口温度 t 1’, 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 t 2” ℃。 1. 管外自然对流换热 1.1 壁面温度设定 首先设定壁面温度,一般取热水温度和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的平均值,t w ℃, 热水温度为t ℃,油水混合进口温度为'1t ℃,油水混合物出口温度为"1t ℃。 "w 11 t ()2 t t =+ 1.2 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 管程外为水,其定性温度为1()K -℃ 21 ()2 w t t t =+ 管程外为油水混合物,定性温度为'2t ℃ ''"2111 ()2t t t =+ 根据表1油水物性参数表,可以查得对应温度下的油水物性参数值 一般需要查出的为密度ρ (3/kg m ),导热系数λ(/())W m K ?,运动粘度2(/)m s ,体积膨胀系数a 1()K -,普朗特数Pr 。

表1 油水物性参数表 水 t ρ λ v a Pr 10 999.7 0.574 0.000001306 0.000087 9.52 20 998.2 0.599 0.000001006 0.000209 7.02 30 995.6 0.618 0.000000805 0.000305 5.42 40 992.2 0.635 0.000000659 0.000386 4.31 50 998 0.648 0.000000556 0.000457 3.54 60 983.2 0.659 0.000000478 0.000522 2.99 70 997.7 0.668 0.000000415 0.000583 2.55 80 971.8 0.674 0.000000365 0.00064 2.21 90 965.3 0.68 0.000000326 0.000696 1.95 100 958.4 0.683 0.000000295 0.00075 1.75 油 t ρ λ v a Pr 10 898.8 0.1441 0.000564 6591 20 892.7 0.1432 0.00028 0.00069 3335 30 886.6 0.1423 0.000153 1859 40 880.6 0.1414 9.07E-05 1121 50 874.6 0.1405 5.74E-05 723 60 868.8 0.1396 3.84E-05 493 70 863.1 0.1387 0.000027 354 80 857.4 0.1379 1.97E-05 263 90 851.8 0.137 1.49E-05 203 100 846.2 0.1361 1.15E-05 160 1.3 设计总传热量和实际换热量计算 0m v Q Cq t Cq t ρ=?=?v v C q t C q t αρβρ=?+?油油水水 C 为比热容/()j kg K ?,v q 为总体积流量3 /m s ,αβ分别为在油水混合物中 油和水所占的百分比,t ?油水混合物温差,m q 为总的质量流量/kg s 。 实际换热量Q 0Q Q *1.1/0.9= 0.9为换热器效率,1.1为换热余量。 1.4 逆流平均温差计算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2 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C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TOTAL(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2005) 2 设计基础 2.1 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 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 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 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 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 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 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管程数: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壳程数: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公称长度:以换热管的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换热器的设计

1.设计概述 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 1.热量传递的概念 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 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士热力学的扩展。 3.传热的基本方式 根据载热介质的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1)热传导(又称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对流(简称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流体中各处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别,使流体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自然对流;二是因泵或搅拌等外力所致的质点强制运动的强制对流。 此外,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即是热由流体传到固体表面(或反之)的过程,通常称为对流传热。 (3)热辐射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热辐射的特点是: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的转移。 1.2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实现物料之间能量传递过程需要一种传热设备。这种设备统称为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往往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换热过程:如加热、冷却、蒸发和冷凝。换热器就是用来进行这些热传递过程的设备,通过这种设备,以便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上的需

2011.6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任务书一 (一)设计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10600kg/h 煤油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ρ=825Kg/m3,μ=7.15×10-4Pa·s Cp=2.22KJ/(Kg·℃),λ=0.14W/(m·℃) (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h连续运行 (三)设计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及校核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冷却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传热面积、两侧流体压降校核 (3)接管尺寸的确定 4、设计结果汇总 5、换热器装备图及工艺流程图(手工绘图要求2号或3号;若计算机绘图要求3号或4号) 6、设计评述 (四)参考资料

任务书二 (一)设计题目:正戊烷蒸汽冷凝器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3000kg/h 正戊烷饱和蒸汽 2:设备形式立式列管冷凝器 3:操作条件 (1)正戊烷:冷凝温度温度51.7℃,冷凝液于饱和温度离开冷凝器(2)冷却介质:井水入口温度32℃,流量7000kg/h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50kpa (4)正戊烷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自查 (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h连续运行 (三)设计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及校核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立式列管冷凝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传热面积、两侧流体压降校核 (3)接管尺寸的确定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培训讲学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计算

2.4 列管换热器设计示例 某生产过程中,需将6000 kg/h的油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选用 ф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 i=0.5m/s。 2.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o=825 kg/m3 定压比热容c po=2.22 kJ/(kg·℃) 导热系数λo=0.140 W/(m·℃) 粘度μo=0.000715 Pa·s 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ρi=994 kg/m3 定压比热容c pi=4.08 kJ/(kg·℃) 导热系数λi=0.626 W/(m·℃) 粘度μi=0.000725 Pa·s 3.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 Q o=W o c poΔt o=6000×2.22×(140-40)=1.32×106kJ/h=366.7(kW) (2)平均传热温差 (℃) (3)冷却水用量

换热器设计

换热器设计: 一: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30°C,出口温度80°C;冷流体进口温度40°C,出口温度65°C。该换热器用自来水冷却柴油,油品压力0.9MP,考虑到流体温差较大以及壳程压强0.9MP,初步确定为浮头式的列管式换热器。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冷却水容易结垢,为便于清洗,应使水走管程,柴油走壳程。从热交换角度,柴油走壳程可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增大传热强度。选用Φ25×2.5 mm 的10号碳钢管。 二、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柴油的定性温度为 T1=130°C,T2=80°C,t1=40°C,t2=65°C T=(130+80)/2=105(°C) 管程水的定性温度为 t=(40+65)/2=52.5(°C) 已知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柴油105°C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ρ=840 kg/m3 密度 定压比热容C o=2.15 kJ/(kg·k) 导热系数λo=0.122 W/(m·k) 粘度μo=6.7×10-4N·s/m2 水52.5°C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ρ=988 kg/m3 密度 i C=4.175 kJ/(kg·k) 定压比热容 i λ=0.65 W/(m·k) 导热系数 i

粘度 μi =4.9×10-4 N·s/m 2 三、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 m 0=95000(kg/h) Q 0= m 0C o Δt o =95000×2.15×(130-80)=10212500kJ/h=2836.8(kw) 2.平均传热温差 m t '?=(Δt 1-Δt 2 )/ln(Δt 1/Δt 2)=[(130-65)-(80-40)]/ln[(130-65)/(80-40)]=51.5(°C) 其中Δt 1=T 1-t 2,Δt 2=T 2-t 1。 3.水用量 W c =Q 0/(C i Δt i )=10212500/[4.175×(65-40)]=97844.3kg/h=27.18kg/s 平均温差 1 221t t T T R --= =406580 130--=2 1112t T t t P --= =40 1304065--=0.28 选择卧式冷凝器,冷凝在壳程,为一壳程四管程,查图可得t ??=0.88。 m t m t t '??=???=0.88×51.5=45.32°C 管子规格5.225?φ,L=3m 。 管束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排列。 一壳程四管程三角形管束排列方式285.2175.011==n K ,。 四、传热面积初值计算 取总传热系数K=335W/(m 2.°C) 18632 .45335108.28363 =??=?=m t K Q F m 2 一管子面积 3102031???==-ππL d F i =0.1884m 2 管子数 9871884 .01861=== F F N t 管子中心距 o d t 25.1==1.25×25=31.25mm ,取t=32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