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作家班

新闻学概论

第二章:新闻传播分析

Reimu

2013/12/2

不到之处还请指出,该电子版笔记为各种因故请假没能来上课的同学整理~请大家共同完善,期末复习说不定就用到了呢~斜体字部分是张建勤老师上课讲过的不太重要的地方,不过有的地方我感觉还是看看的好,留个印象就好不必要死记硬背,红色字体部分是老师指出比较重要的地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及时指出。

P.S.我迷路了给你们发短信问路你们要回复啊!!!!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新闻传播过程

流程:事实发生——符号转换——上传载体——传播投放——受众获知

二、拉斯维尔的“五个W模式”及其扩展

1、关于传播过程,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1948年《社会传播的构造和功能》一文中提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后被人称为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谁来传播(who)

·传播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though what channel)

·对谁传播(to whom)

·传播后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人们认为拉斯维尔的“五W模式”是一个“单向线性”的模式

(无外界参与、非常主观)

2、1958年,布雷多克在《传播杂志》发表的《“拉斯维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提出,对拉斯维尔公式还应该增加传播行为方面的两个问题:“遵循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

——谁来传播

——传播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

——对谁传播

——为了什么目的(传播意图)

——在什么情况下(传播环境)

——传播后的效果

三、“申农——韦弗”模式

1、经典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申农”,及其合作者“沃伦·韦弗”,1949年《传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利用通讯电路的原理,提出了关于传播的信息论模式,也称作数学模式。

渣一般的绘图技术,还请见谅

2、对申农——韦弗模式的扩展

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德福勒提出,如果发送信息的含义与接受信息的含义是一样的,其结果就是传播,然而完全一致是罕见的,于是对该现象做了修正和补充:

在原模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要素,显示信源如何获得反馈,以便使自己的传播方式更有效的适应信宿,同时指出噪声干扰不仅存在于信道,而且可以存在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下图(尼玛这图累死人啊!)

(画的不好,凑合着看吧)

第二章新闻传播

第二章新闻传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晓新闻传播一般过程与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过程与活动,区别新闻与宣传的异同,初步建立科学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新闻传播双向性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基本模式简介 一、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件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件。 二、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对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新闻信息的基本流向是由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传播给谁,取得何种效果等环节和要素组成。信息传播中具有信息流动迅捷性和社会生活干预广泛性特征。具体环节和要素如下: 1、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学概论中一般是新闻记者与编辑。 2、传播内容:传播的具体信息。 3、媒介:传播的介质,比如第一代的报刊,第二代的电报电传,第三代的广播电视,第四代的网络。 4、受众:信息的接受群体。

总之,其流程即美国政治学家。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 即谁(Who)传播主体; 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 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对谁说,即(To Whom)传播对象; 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三、对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内向传播:指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即由感知始,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思维与意识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切传播的基础。这里是指个人头脑中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冥思苦想等,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等特征。 人际传播:指两人乃至数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情绪与身体联系越接近,传播越具有个人色彩。交谈,交流,约谈,对话,讨论等。具有传播者与接受者零距离,熟人圈;单个性,面对面;信息准确性,清晰性,直接性;能较快改变受体态度与选择。 群体传播:指社会群体和社区内的信息交流活动。其体验深切程度不如人际传播那样直接与强烈。也称团体传播。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的个人有目的的组合,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维持和发展组织之间的生命力,应对环境挑战。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 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 1、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2、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3、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4、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5、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8、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9、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10、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 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 B、香农 C、贝罗 D、亚里斯多德 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 B、听众 C、场合 D、反馈 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 B、赖特 C、布雷多克 D、韦弗 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 B、贝罗 C、香农 D、奥斯古德 多选题: 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2、译码可以分为()。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 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 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 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 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 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优点:简单,简明扼要的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最适用于公众演说这类的传播模式。 缺点: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地说明。 (二)拉斯韦尔模式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 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模式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模式“非人类”。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点: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模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优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 3.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两者的一致性。 4.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 到一定的说明。 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一是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二是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 (六)贝罗的S—M—C—R模式 优点: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把人么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新闻传播法教程 总结

名词解释(5‘×5个 1、新闻传播法:广义上来讲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条款。是跨越多个部门具有多种法源的许多法律规范的集合体。狭义上来说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如“新闻法”、“报刊 法”、“广播电视法”等。 2、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 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3、煽动危害国家:包括五项罪名,一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二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罪,三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四是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五是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4、表达权(不一定是名词解释):表达权的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公民运用出版 物新闻媒介行驶表达权属于出版自由的范畴。 5、著作权:即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 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简答题(8‘×5个 1、知情权里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是什么? 消极权力是指对自然存在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手里,知情权必须借助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 2、新闻法制建设的难点? 1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矛盾 2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 3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力的等级性矛盾 4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5 随即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3、新闻侵权的要素、表现形式? 要素以及表现形式 1 侵权言论已经发表 2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3 言路具有特定指向 4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 1 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 2 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3 其他公益使用 4 免费表演 5 特定群体使用 论述题(15‘+20’ 1、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1 变以侦查破案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 2 变单向度宣传为中立平衡报道 3 变激情诉求为理性讨论 2、党的纪律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律、纪律和道德)? 1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和进行 2新闻舆论监督不近视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而且是党和政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党和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3 要注重社会效果,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 4 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 开放式思考 1突发事件(证券) 2陈永洲(诽谤、新闻侵权、法人人格权)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威尔。拉斯维尔大众传播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 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2香农-韦弗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以及噪声6个因素,其中发射器是编码功能,接收器是译码功能,噪声指任何干扰信息或使之失真的因素。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后来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随着新闻媒介对案件报道介入的增多,媒介审判越发成为公众对媒介行为关注的焦点。关于媒介审判,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结论。新闻媒介究竟应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舆论引导作用,引发学界和业界的深入思考,通过新闻立法而规范媒介行为的呼声不断走高。 媒介审判:规范媒介行为的起点 1.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特点 (1)事件主体多具显着性 纵观我国近些年被热议的媒介审判现象不难发现,构成此类现象的事件主体基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体的显着性较强,都是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和反馈的热点事件或人物。 2011年的“药家鑫案”堪称媒介审判的代表。该案被媒介报道后,因其残忍恶劣的作案行径,成为当地的区域性话题。然而随着媒介曝光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采访受害人家属、撰写主

观性评论文章等介入性内容不断出现,公众情绪被极大程度煽动,这种群体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淹没了一些媒介关于真相的挖掘。 (2)网民意见影响力增强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被赋予更自由的媒介话语权。互联网为受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时代,而微博的兴盛更是让每个受众真正变身新媒介用户,握紧话筒,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网民意见逐渐开始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影响,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由于网友基数众多,优势意见往往会形成螺旋效应迅速扩散,最终演变为“压力集团”,反过来对媒介和相关涉事方施压。 因而在一些媒介审判现象中,总能看到媒介以“舆论”之名发声。很多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在审理判决过程中,网民意见也于无形中对司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影响 (1)损害司法公平公正 媒介审判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影响就是损害司法公平公正。在案件调查审理和判决的过程中,公平公正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应予首先保证的前提。然而媒介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却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司法。在媒介审判中,媒介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来源于线人爆料、记者采访等方式获得的案件事实,相对于司法程序的法定证据事实而言,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逻辑判断,缺乏合法性和客观性。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关于“新闻”的不同观点 新闻是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学习和研究新闻学,不能不涉及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据说不下200种。但在我国,各种文章、著作和教科书出现较多的,因而也是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1、新闻是……报道,或传播。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论新闻》,1981)。 2、新闻是……意识,或“意识形态”。如“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报道新闻事实,并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以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1993)。 3、新闻是……信息。如“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20所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新闻学》,1987);“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1987)。 4、新闻是……事实。如“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喻权域《与香港同行谈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 如果再把上述四种观点加以归纳,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指向。前两种观点指向由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后两种观点指向新近发生的事实或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本身。这就是有些教科书上所说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学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新闻”确实包括上述两种所指,如“全国好新闻评选”、“要写好新闻,光凭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还不行”,这里的“新闻”显然指的是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世界十大新闻”、“今天报纸上有什么重要新闻”,这里的“新闻”则是指发生和变动的事实本身。 早在国人自撰的第一部新闻学论著中,“新闻”名下就同时包含着“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和“新闻纸所登之新闻”两种所指。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概念所指不明还无碍大局的话,那么对理论研究来说,这种情况则是不能允许的,否则就会造成理论的混乱。比如说,倘若“新闻”指的是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它无疑属于意识范畴,是“精神世界”

第二章 教学媒体

第二章现代媒体技术 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 一、传播、媒体和教学媒体 1.传播 传播的原意是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又称为传播。 2.传播的分类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大众传播:以全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3.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信息:在教学传播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并以一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材料。 信息编码: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知识、技能等)转换为适宜于传递的信号(如声音信号、文字信号、图像信号等),以便传递出去。 信息再反馈:即当接受者把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反馈(回送)给传播者之后,传播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译码(认识、分析),然后对信息传播效果给予再反馈(给出判断并回送给学生)。 (2)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数据等)。但内容和事实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实际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语言符号是一种具有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如表情、手势、姿势、情感等;音响符号,如音响、音乐等;图形符号,如图像(静

止图像、活动图像)、图画(动画、静画、漫画);目视符号,如地图、图解等。 (3)媒体: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承载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4)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译码:把接受到的信号转变为信息内容的过程。 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把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思想、行为的变化通过编码回送给传播者。 (5)效果:教学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态度、行为和能力等的变化。 4.教学传播 指按照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媒体作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传输通道,进行学习信息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包括单向和双向交互两种情况。 5.教学媒体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复习题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的过程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单向性)与(孤立性)。 5.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6.相对于香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反馈)机制,同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二、选择题 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A)模式。 A“5w”B循环C平衡D螺旋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B)构成。 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D.译码—讯息—编码 4.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C)模式。 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 5.德国学者(D)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2.传播过程模式 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3.5W模式 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

新闻传播法教程重点复习

概念: 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 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 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 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 和尊严所必具备的人身权利。2,传媒侵权行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的 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3,名誉的概念: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 会评价。名誉,即名声,社会 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 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 面的综合评价。名誉具有社会 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 时间性等特点。 4,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 正评论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 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 利。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 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 侵犯的权利。 5,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 符合,且这里强调的真实是法 律上的真实即有证据支持。6,隐私的概念: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 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 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 无关的事,即所谓“私”;二是 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 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 或者受他人干扰,即所谓“隐”7,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 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8,肖像的概念:肖像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录像、电影等艺 术形式,使其外貌在物质载体 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的特 征有:1可辨认性2具有专有 性3具有财产性9,肖像权的概念:肖像权是公民 享有的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 的利益依法不受他人侵犯的权 利。肖像权是法律规定的自然 人人格权。 10,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 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 自己的科学或艺术等作品所享 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身权和 财产权两部分。 11,著作权的客体:是指作者 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 来的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工程技术等作品 12,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 主体是指著作权所有者,即作 品的著作权人。 13,人身权:著作权中的人身 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 因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与人身利 益紧密联系的权利。不能转让、 继承 1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 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 品、何时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 的权利,也就是作者决定是否 将自己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每种作品只能发表一次,发表 权也只能实施一次。 15,署名权:署名权是指作者 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 利 1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 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对 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17,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 品完整权是保护自己作品的内 容、观点、形式不受歪曲、篡 改的权利。保护作品的完整性, 就是保护作品不被他人丑化、 不被他人不当利用,以维护作 者的声誉、声望及作品的纯洁 性。 18,许可使用:著作权的许可 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一定的方 式,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 域范围内授权他人使用其作品 的情形。 19,转让:著作权的转让是指 著作权人对其著作财产权的一 项、几项或全部转移给另一个 民事主体支配的情形。其法律 后果是著作权一经让出,便丧 失了该权利。 20,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使 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 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 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 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21,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 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 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 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 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 作者支付报酬。 22,邻接权:有一些传播行 为,其产生的传播产品的独创 性还不足以形成一件新的作 品,就成为邻接权保护的对象。 由于这种权利是传播者在传播 原有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是与 原有作品相邻的,故称为邻接 权。 23,言论自由:指公民有发表 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 干涉的自由。言论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狭义就是指言语,即 口头表达。广义是指通过口头 或者书面以及著作权进行表达 24,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 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的 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 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 自由。包括报纸、期刊、图书、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a 25,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 由原则贯彻于大众传播活动中 称为“新闻自由”。它是公民进 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 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 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 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 利。 26,知情权:知情权在学理上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四川外语学院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Graduate School of SISU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一)、必读书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8.00。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80。 5、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 9、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 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2001。 1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3、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2、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5、曹顺庆:《中国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 2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2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0新闻史论 833新闻实务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 01.新闻史论 02.新闻实务 03.国际新闻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试科目,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等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新闻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新闻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5人,招生人数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新闻史论和新闻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 1、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2、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3、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002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基本特性,为后续的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手段。 教学内容: 媒介性质的不同,导致了新闻传播业务特性的差异,导致了媒介使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经营方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媒介在社会中作用方式的差异。网络新闻传播依赖的传播渠道是网络。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其特殊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它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多级性、连通性。 第一节网络媒介的多样性 多样性包括:多种属性、多种传播形式、多种媒体形式、多种领域。 一、多种属性的结合 网络媒介的多样性,首先表现的属性上的多样:技术平台属性、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 1、技术平台属性 与以往的媒介技术相比,网络极其相关技术的含量要大得多。并且网络的作用也超出了传播的范畴,这一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带了大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WWW技术、宽带技术、无线互联技术、下一带网络技术都对互联网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把网络视为新闻传播媒介时,不能忽视了技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最于未来网络新闻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 跟踪技术进步的轨迹,及时关注它所带来的影响,并尽早做出调整,这是我们要把网络定位于一个技术平台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 案例 1、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出版了年度畅销书《地球是平的》。 弗里德曼将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时代称为:全球化3〃0时代。弗里德曼说,公元2000年左右,电邮、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创造出一个平台,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传送智慧产品、智慧资本。它可以拆解、递送、散发、生产,再重新组合”,“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直接进行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逐,利器即是软件,是各式各样的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问世,使天涯若比邻”。 在他看来,如果哥伦布能够在几个世纪后得以重生,他能够发现的新大陆将不会是美洲,也不会是印度,而必将是由海底光缆、路由器、卫星、通信基站、计算机和手机交织而成的互联网世界。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地球是圆的;弗里德曼则通过自己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的体验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 案例2:长江商报9月16日报道近日,三鹿集团曾投300万元人民币寻求百度协助屏蔽三鹿“问题奶粉”负面新闻的消息,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昨日,百度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三鹿集团的代理公关公司确实先后两次找到过百度,要求其屏蔽“问题奶粉”的负面新闻,但均遭到百度公司的拒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