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泉港二中高三年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泉港二中高三年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泉港二中高三年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命题:陈聪贵 审核:蔡平阳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即“双向平

衡机制”。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种“平衡机制”的有( )

①国会在非常时期可以推选总统 ②中央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③国家权力由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 ④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分属国会和总统

A .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一般评价历史事物主要看它“是否顺应了世界文明前进的大潮,是否代表了先进的

社会生产力,是否为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做出了贡献。”据此可认定德意志《1871

年宪法》( )

A .值得肯定

B .值得批判

C .无法下结论

D .好坏参半

3.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4.《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驻华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

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5.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

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6.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幅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

天”。此联充分说明:( )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 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④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7.右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

页面设置了三 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 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

A .鸦片战争

B .天国兴衰

C .洪秀全

D .《天朝田亩制度》

8.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民报》刊登孙中山就任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 总统府上空五色旗迎风飘扬

D. 孙中山签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在某班的一堂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综合探索课中,同学们提出了以

下的观点: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

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你认为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

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

马。”其中“亡羊”喻指:( )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1.“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两者的共同之处在

于( )

A .为国家为民族不怕流血牺牲

B .坚持艰苦奋斗创造人间奇迹

C .战胜一切困难发奋读书学习

D .蔑视中外敌人最后消灭它们

12.“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

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规定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

金每年为6000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材料应该来自( )

A .《共产党宣言》

B .第二帝国

C .第三共和国

D .巴黎公社

1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

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 .“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 .“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14.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其内容不包括( )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土地革命

C .以农村包围城市

D .学习苏俄的革命模式

15.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C .工人运动发展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D .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16

③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④中日亲善友好、共存共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

A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B .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C .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D .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18C .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 .文革后恢复高考

19.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惨遭抄家和人身迫害,这突出表明( )

A .国家的法律遭到践踏

B .阶级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C .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美国在建国初期实行“南北两制”它与中国的“一国两制”相似之处是( )

①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统一 ②从各地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

③一国中的两种制度都各有先进性 ④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21题16分,22题20分,23题24分,共60分)

21.(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

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材料三1958是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6分)

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它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

请回答:(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其现实意义。(10分)

材料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制订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有自治或自组织权……(3)……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订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请回答:(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美国的州之间有什么共同点。(4分)23.(24分)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与自由,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依法纳税和服兵役等义务。

——《1954年宪法》

材料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文是在广泛听取各个方面,阶层的意见与建议,反复商议的基础上,形成草案最后由人大表决通过。

——(1982年宪法)请回答:

(1)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根据背景分析其提出的原因。(4分)

(2)1982年我国为什么要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文写入宪法?(2分)(3)材料二体现了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是什么?它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什么特点?(4分)

材料三:至2008年我国已有90多万个村委会建立起以村委会选举为特征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深入人心。据报道,1998年11月,某行政村村民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本村在进行换届选举过程中,存在着没有选民证、没有选票而且是等额选举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经有关部门查证核实,随即宣布选举无效。经过重新选举,村民选出了大家拥戴的村委会。

材料四:1993年4月,浙江省义乌市个体工商户张晓华不服磐安县公安局限制人身自由、扣押财产的行政处罚决定,向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义乌市人民法院于1993年8月判决如下:

一、撤销磐安县公安局1992年12月对原告张晓华实施的限制人身自由及1992年12月扣押财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二、磐安县公安局返还张晓华原煤款37万余元;三、磐安县公安局赔偿张晓华误工损失费人民币600元。该案受理费由磐安县公安局负担。

请回答:

(4)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可喜的进步,试加以概括。(4分)

(5)两则材料反映了我们民主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什么问题?(4分)

(6)材料二中张晓华起诉磐安县公安局运用的是哪一法律武器?(4分)

(7)从两则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泉港二中高三年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共3题,21题16分,22题20分,23题24分,共60分)

21.(16分)(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22.(20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其现实意义。(10分)(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美国的州之间有什么共同点。(4分)

23.(24分)(1)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根据背景分析其提出的原因。(4分)

(2)1982年我国为什么要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文写入宪法?(2分)

(3)材料二体现了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是什么?它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什么特点?(4分)

(4)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可喜的进步,试加以概括。(4分)

(5)两则材料反映了我们民主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什么问题?(4分)

(6)材料二中张晓华起诉磐安县公安局运用的是哪一法律武器?(4分)

(7)从两则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