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STS教育理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STS教育理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c5946987.html,

STS教育理念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作者:陈翠梅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STS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理念,体现了新课程对现在教育的最新理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方式。

关键词:STS教育;教育理念;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4-0108-01

1.STS教育的简介

在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一位加拿大高中教师提出的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的做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许多国家已将STS教育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词,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简称。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內容也逐渐增多。在不同版本及不同类型的化学教材中,新能源和资源、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内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填补,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也在教学上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2.STS教育的意义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人们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那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将STS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又有哪些有效的STS教学策略呢?

3.STS教育与日常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

3.1 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已成为化学新课程的共同理念,教育理念、教材编写、教学过程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的突破和超越。

老师上课时可以用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上化学必修2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可以举例:现实生活中时常有骗子利用化学反应的现象使人受骗上当,我们要用化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运用概念图策略

运用概念图策略,优化‘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陈启渝(重庆市辅仁学校40006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以及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使用及制作概念图的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重视启发诱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 2.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动画演示,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在观察动画演示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绘制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3.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绘制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4.最后教师配合动画演示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概念图的使用; 难点是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概念图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1.概念图教学。概念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Nova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

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 (缘起(Origin) 顾名思义,直接教学法提倡在教室中直接以第二语或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沟通或教 学。传统的文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往往过度强调母语在第一语 学习时的重要性,并且过于强调文法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的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方 式下,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的字汇或文法知识来沟通。直接教学法特别针对文 法翻译法的缺点,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学生听说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拒绝填鸭式的文法 规则教学,强调语言的自然学习。因此,本教学法又叫做Anti-grammatical Method。 教学原则(Teching principles) 直接教学法认为第二语学习要成功就要遵循母语(第一语)的学习模式。因此,就听说 读写的学习顺序而言,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强调学习第二语时,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 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母语时,也是先学会听说,再去学习文字的读写)。也就 是说’学生对一个字的发音很熟悉之后,老师才让他们学习如何认字阅读和书写。因此 对直接教学法来说,四种语言技巧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精确发 音的养成在一开始就很重视,若同时强调四种技巧的练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 扰。这样的思考也表现在课堂活动的操作上,如听写活动(dictation)是直接教学法常用的

教室活动之一。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先专心听一次内容;唸第二次时再写下 他们所听到的课文内容。 此外,为了让第二语学习环境更接近母语学习环境,直接教学法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 点具体建议。第一,课堂中禁用母语。母语学习者因为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母语的学 习才能如此成功。因此,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认为第二语的学习也应将学生其他语言 (母语)的千扰减到最低:老师不用母语来解释、翻译或分析。若老师允许学生遇到沟 通困难时就依赖母语,那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以第二语沟通的机会。 第二,就文法而言,外语学习应避免文法规则的解释或记忆’因为在母语的学习环境 中’即使不特别去记忆或是分析文法规则,也能从单纯的自然接触中习得母语的文法规 则。因此,在学习第二语时,老师也应以同样的方式介绍文法: ●提供学生大量的范例(examples)和语料(input materials)’让学生自然而然从每天所接 触的语料资讯中直接归纳出文法(inductive way of learning grammar)。第二语学习者 的文法或字量有限,并不代表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受限。他们也可以和母语学习者一样 去归纳学习第二语的语法。 ●老师在课堂上不分析或说明文法,因为文法一旦以“规则”(ruIes)的形式储存在学生 的记忆中后,学生就无法在“文法”和“意义”之间作直接的连结(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language form and meaning):当第二语学习者无法在所习得的文法和意义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在小学科学中开展STS教育

在小学科学中开展STS教育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1]STS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是近几十年西方在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构想,这种理论看重的不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孤立的知识传播,而是重视三者之间的沟通和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也即科学技术如何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应用;二是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同时,又如何改变着社会的精神面貌,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又如何加以解释和解决。三是重视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的教育。STS教育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在小学科学中探索STS教育,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究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STS课程是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位学习者必须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这是唯一的可以与个体已经拥有知识、经历或概念相联系的学习突进。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出发,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里建立起新概念。老师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探究教学为核心,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蚯蚓这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蚯蚓的外形是怎样的?蚯蚓有什么作用?,学生观察,一步一步的指导下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作用。在建构主义理念下,注重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上建构知识。在学习蚯蚓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对蚯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认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通过对问题的亲身探究(制定探究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结果),获得知识,再把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认识框架。最后可以联系蚯蚓在农业生产、医学上的运用谈谈蚯蚓的作用,并进行保护小动物的教育。课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饲养蚯蚓,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又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玩过土电话)让学生通过玩土电话知道声音能沿着绷紧的线传播,然后通过桌面听到写字的声音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声音能通过固体传声;同样通过一步步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打好脚手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STS教育实施的策略

教育实施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是指科学()、技术()和社会(),我们希望通过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课程理念。 本人以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内容为例,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渗透教育,并提出几点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第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讲述了禁止近亲结婚的病因和危害时,可以引用近亲结婚的真实案例,如,达尔文和摩尔根。 达尔文是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奠基人。然而在他还没有掌握大自然中生物界的奥秘之前,自己却先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年月,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他们俩人从小便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由暗恋而结为伉俪。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个孩子中竟有人中途夭亡,其余人又终身不育。这件事情让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与爱玛都是健康人,生理上没有什么缺陷,精神也非常正常,为什么生下的孩子却都是如此呢?达尔文到了晚年,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自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婚姻。达尔文意识到自己婚姻的悲剧在于近亲,所以他把这个深刻的教训写进了自己的论文。 曾经创立了“基因”学说的本世纪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也有一场不该出现的婚姻。他与表妹玛丽结婚后,科研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后人写的《摩尔根传》一书中说:“摩尔根在事业上的成功,与玛丽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他们的两个女儿都是“莫名其妙的痴呆”,从而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们唯一的男孩也有明显的智力残疾。摩尔根夫妇以后再也没有生育。他提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民族之间的婚姻,才能制造出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为强健的人种。”他大声疾呼:“为创造更聪明、更强健的人种,无论如何也不要近亲结婚。” 这两则实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告诉学生近亲结婚的危害,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划生育的夫妇要做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思考与讨论,渗透了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并激发创造潜能,

语文课堂“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c5946987.html, 语文课堂“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作者:张逸武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11期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之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本文分析了几种“递进循环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实例,希望能够发挥“递进循环式”的优点和作用,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教学必须采用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的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递进循环式”教学就是充分的分析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将“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佳境。 “递进循环式”应用于识字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的““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首先表现在识字的过程中。识字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开始,也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环节。教师结合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环节往往是单独的一个部分,这就使得识字变得比较单一,学生往往缺乏对识字的兴趣,这就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开展,“递进循环式”教学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进入到语文学习的世界,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就识字过程而言,识字也不应该是一个单独的过程,而是要与其他的环节联系起来。 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错误、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的字词,如“撒”“仰”“傻”,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单纯地把这些字词教授给学生,学生会很难理解和记忆,教师运用“递进循环式”教学可以将这些字词与整个文章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以及互相运用这些字词造句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牢记住这些字词。从而让这一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 “递进循环式”应用于阅读过程 递进式循环式教学应用于阅读的过程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以说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键部分,阅读理解也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一提到阅读就会头疼,这对于语文教学是极为不利的,要克服这个难关,我们也可以通过递进式循环教学的策略來辅助。以往,阅读教学往往是一个单独的环节,阅读就只是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强调参与,重视技术教育,重视价值取向,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在课程的综合中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以便真实的了解现实世界。在教学方式上他注意探究与体验,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STS教育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理念更新、教师角色转变、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规范转型具有内在联系。 STS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性。STS教育课程既体现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 学科在内容上的融合,又体现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整合,从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多视角、全面的向学习者描述科学世界的全面图景,从而引导学习者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现实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技术、社会本身都是高度复杂的系统,STS教育系统则是一个复杂关联的巨系统。因此,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课程、一种跨学科课程,STS教育课程是真正的综合课程。 ●开放性。STS教育根据整个世界的变化趋势而不断的更换 主题。STS教育在强调科学系统本身的开放的同时,还强

调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系统、社会环境、认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内含了一种开放的新科学观,即科学不是

“独立变量”,而是嵌在社会中的一个开放的系统,有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STS教育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其研究对象也是开放的。 ●互动性。STS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强调科学、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互因关系,努力将学习者置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系统中,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试图将科学技术与学习者的生活协调起来。在教学实施中,必然强调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中间的互动。 ●多元性。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 作用的核心部分,它的实现会因国家、民族文化特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STS教育承认多元文化教育方式和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提倡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人本性。STS教育从目标上强调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实现 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表现了STS教育的学生中心取向。STS教育的学生中心取向强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生与教师、教材等客体相互交换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上它承认个人发展的能动性

小学语文递进循环教学策略的思考

小学语文递进循环教学策略的思考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主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具有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此,不少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运用了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作重点分析,同时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对策。 标签: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小学语文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符合目标,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循环式的教学,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方面,有更高的阅读能力,语文的水平也将更近一个层次。 1递进循环式的教学特点 1.1教学内容丰富。 循环递进式的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循环递进式的教学法在语文中的应用可以将实际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水平,还能够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这种循环递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文章,除了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外,还应该学习课外的文章,课外的文章要挑选与课文的知识相近的,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变得更多。循环递进式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自安徽对重点的知识有所记忆。 1.2语文教学需要循环。 语文教学需要定期的循环,学生也应该不断地重复学习旧的知识,重复学习旧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否则学生会将学过的知识忘记。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采取循环的学习模式十分重要。循环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反复的学习,在语文的阅读方面,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之后,能够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文章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学生的文学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章反复的学习,对过去的知识反复的练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使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得心应手。 2递进循环式教学的运用方面 2.1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直接法

直接法(Direct Methods)又名改革法,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地点:西欧(法国、德国) 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的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 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 用目的与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不用母语,不用翻译) 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经济往来频繁,急需外语口人才。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代表人物:早期:菲埃托(V. W. Vietor,德国,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贝力子(M. Berlitz,德国,教育家) 古安(F. Gouin,法国,语言学家)《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 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E. Eckersley,英国) 对于语言的观点:直接发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的,而不是思维(背景:不同语言词汇与语法不等价;语音的发展和国际音标的出现) 主要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动作,涂画,角色扮演,演戏) 2. 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主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口语的第一性)。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 速的规范 4.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应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词开始的。句子是言语 交际的基本单位 5.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 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剧是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贝力子: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力子教学法(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

STS教育的理论观点

STS教育的理论观点 从它出现的时候起,STS教育就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含义的科学教育思潮。由于STS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形态,它不象自然科学的概念那样具有一个客观存在物所指,这便决定了STS教育有一定的相对性。STS教育作为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潮,一开始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所不同;在STS教育实践中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又不断地试图对它作出定义,并给予不断的修正,这种有关“STS教育”的定义就更加显得五花八门;由于人们对STS教育理解上各不相同,故而STS教育实践形态更是异常多样。至少到目前为止,STS教育并没有自身规范的清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甚至连对它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共识。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妨碍STS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对科学教育带来的全面的、深刻的影响,人们甚至宁愿先制定出一系列实际的政策和规划,然后再在此范围内对可能出现的STS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考查,但这至少对于广大基层教师对STS教育的认识、理解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对STS教育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先作一个尝试性的探讨。STS 教育在对科学教育的一些本质问题有其自己的主张。 (一)科学教育的生态化 STS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它从整个社会生态的角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出发,去思考和给科学教育于新的定位。首先,在科学教育所表达的思想意识上,传统科学教育所表达的仅仅是科学的思想意识,而STS教育所表达的思想意识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是社会的、历史的或人文的。所以说,STS教育运动是反映社会变革的科学教育运动,它的舆论和行动都具有社会学或人文主义的意义。其次,生态观注重的是整个系统的要素、结构上的合理性及其系统运作的协调机制。当我们把科学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要素时,就会自觉地去关注这个要素在系统中与其他要素之间地位及其协调性,以确保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当科学教育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不协调时就要努力地去改革科学教育本身。使科技、社会与教育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其三,生态观告诉我们科学教育本身不应该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在各种结构要素的互动中和在整个系统的调控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科学教育的综合化 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科学教育的复杂性远比传统科学教育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真实的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试图用单一的知识和技术去认识它、解决它总是困难的。如果说科学教育的生态化是寻求一种科学教育与外部各种因素,尤其是与技术和社会的有效平衡,那么科学教育的综合化则是指向科学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平衡。科学教育的综合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影响学生科技素养发展的学校的各种教育因素应有一个更加整体的优化设计,如在课程设计上更加要重视课程的综合等;二是在探索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时,要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整合,成为一种实际的能力。如在探讨“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时,就要把生物的、化学的和气象土壤的等多学科知识、技能、能力整合起来,才能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三是指这种教育活动本身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立体的。我们尤其要关注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如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三)科学教育的素质化 科学教育的素质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大众,而不仅仅是为培养精英,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到方式,都要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科技素养。全面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 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 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 “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 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 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 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 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 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 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 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 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 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注意区分并整理出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点? 教学策略定义: 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这三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或称为变通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而第三种观点则把教学策略归结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教学策略的一些特征及其基本含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分类: 对于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又有好多种。但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三种。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组织安排好,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没有主动性。 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指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希尔斯提出来的。为了发挥前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加涅又提出了指导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否了解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教师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起着关键作用。 (一)透过教学现象看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作用 现象一:教师沉迷于自己的讲解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的很多教师教的很苦,苦在自问自答,代替学生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动手…… 唯恐没有给学生最好的引导、最好的知识传授。在与这些老师课下交流时,我们的这些老师会气急的说:你说这些孩子,学了一,就会一,怎么一点迁移意识都没有!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正是我们的

老师缺少具有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意识。 经常沉迷于自己的讲解,总想当个勤勤妈妈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怎么会不呆滞、不刻板呢! 现象二:视角过窄,不能关注全体 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频频发问,几个颇有灵性的学生频频作答,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圆圆满满。课下,在与这些老师交流时,这些老师总会说:我们班好学生真好,不好的学生怎么使劲都提不上,两级分化特别严重。殊不知,造成这种结果的,正是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现象三:课堂放“羊”,有去无回。 案例1:《用连乘解决问题》

这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就这节课来说知识上的教学目标有两点:1. 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解题思路;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来看一位教师主要

小学数学课堂“递进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堂“递进式”教学法 递进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探究式课堂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助益。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分散,容易被外在事物所吸引,难以在课堂上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而数学需要学生专心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就无法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水平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虽然内容丰富有趣,但是知识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思维不够缜密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重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使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发掘数学学科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桎梏,当提问的形式和解题的方法稍有改变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递进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体,在反复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最终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将递进式教学法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递进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巧设疑问。数学问题包罗万象,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说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时,书中给出了两种判定游戏公平的方法,即掷骰子和掷硬币,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疑问:“是否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来决定小明和小华谁先行?”教师可以先提出一种方法,比如说制作红白两种颜色的小球,将小球放在盒子里,抽到红球小明先行,抽到白球小华先行,这种方法也是比较公平的。所谓公平就是小明和小华先行的概率是相同的,都是50%,而且只能存在两种结果,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教师也可以根据书中的题目设计新的问题,如;“小红和小明分苹果,一共有5个苹果,最后一个该给谁?”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题目很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认识到这与书本上的问题有着许多共同点,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如利用比赛胜负、猜数字比大小来决定等等,从而逐渐掌握迁移思维的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目录 1概念 2特点 3基本类型 4相关关系 5关于选择 1概念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

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2特点 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⑴。)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

STS教育

世界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发展,是经过比较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拿STS 教育发展较为普遍的美国来说,对科学的社会性质就辩论了约200年,才使STS教育进入一个普通的学科。早在1861年,美国波士顿市民的一个委员会就曾为一个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规定一个理论基础、课程目的的教学策略。其后,STS思想曾消失过一个时期。1913年STS思想又重新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研究组织。1971年和1983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先后通过了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的情况报告书,后一报告书名为《科学—技术—社会:80年代的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逐渐在中等教育中流行。肯定科学教育比较权威的文件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RC,l996)》,它确认STS方法是适合用于科学大纲的。在STS教育也较普遍的英国,1981年就出版了一个完全致力于STS的供第六学级使用的学校课程《社会中的科学》。原适用于大学和工学院的“在一个社会背景中的科学(SISCON)课程”于1981年进入了中学。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协会决定,在学生中扩展社会中的科学技术(SATlS)这个项目,自1986年起编写了供8—14岁、14—16岁和16—19岁学生用的教材。1988年的英国国家理科课程标准指出,理科中不少于15%的评定必须与学科的技术应用跟它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含义相联系。我国的STS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科界开始派人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知识,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介绍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文章。在中学教育界,1985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学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上,有外国学者作过《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报告。1988年在杭州召开过“科学—技术—社会研讨会”。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一套科学—技术—社会的辞典,报刊上发表过一些介绍科学—技术—社会的文章,社科界和基础教育界还开过几次科学—技术—社会的专门讨论会,成立了几个专门机构。有的单位还有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课题,开过科学—技术—社会课。不过这些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大,对STS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许多人,特别是中学理科教师对STS 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因此,简单而稍系统地介绍STS是十分必要的。 一、STS教育的缘起 (一)新技术革命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新技术革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能源、彩色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等。但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产生了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一些国家搞了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在课程教材方面,美国编写了“以化学键概念为中心的方法(CBA)”和“化学教育材料研究(CHEMstudy)”。英国编写了“纳菲尔德化学(Nuffield Chemistry)”。这3个课程是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带头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有的几乎全侧重概念理论,有的主要是理论概念,适当讲一些元素。三者都强调学术性,忽视了社会和生活,只适用于一小部分准备升学的学生,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CBA很快消失,CHEM study一分为三,在小部分学校中使用,纳菲尔德化学也只在一部分学校中使用,而其后新的科学与技术或STS型的课程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