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对研究生阶段的体会和认识

我对研究生阶段的体会和认识

我对研究生阶段的体会和认识

2007.03.23

不管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所处的团队负责。惭愧的是,作为一名研究生,两年多来,我做得不好。这半年,我觉得我收获很多。我不敢说我找到了做一名研究生的感觉,但至少我具备了这方面的一些意识,开始对自身的处境和状况进行反省和思考。我的这种进步,与导师和实验室各位师兄师姐的关心、帮助分不开,在此向刘老师、张帆、周全等师长深表感谢!

这篇短文是对自己想法和体会的一个小结,以便今后对照和学习。写这篇文章对于我本人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希望它能够给新进实验室的同学一点思路、一点启发。初步的版本在年初与学期小结一起发给刘老师后,刘老师让我在年终总结会上做一个报告。在准备报告的两天里,以及报告做完以后,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而且觉得有些内容在报告过程中还没有讲清楚。现在的文档是我补充以后的第二个版本。不成熟、不合理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论自我意识的觉醒

1.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为什么会写这篇文档?为什么会在上学期末连同工作小结一起上交?又为什么会对初稿进行大

幅修改和补充?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要逐渐学会对自己负责了。所以,做什么事情要更积极主动一些,对当前所处阶段的考察和对自己目前工作状态的反思是必须做的事情。在我看来,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我的这种觉醒,比起我觉醒以后通过思考和实际行动取得了怎样的收获,应该是更重要的问题,对部分同学(可能主要是本科同学)来说可能更有借鉴意义。而这个问题,我可能已经说不清楚。我只能说,老师和师兄师姐对我的关心和督促是外在的因素;而作为内因的自我觉醒,可能也已经到了时候。

记得去年的上半学期通过学校的硕博连读资格考试以后,刘老师就直接找我谈话、并在期末小结的反馈意见里提示我,应该开始考虑博士论文做什么的问题。秋季,刘老师也几次询问我以及我们组的工作状况,虽然在短期内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不太可能,但是至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应该随时放在心里,在工作中加以思考。组长张帆也多次问到类似的问题。周全在与我一起吃饭的时候跟我介绍了他的很多宝贵经验。他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可能是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虽然你现在也有这么大的岁数了,但是看来有些关于人生规划的关键问题,你还没有想清楚。人生某些关键的决策,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

作为生理年龄,我的确早以成年。但是我的心理年龄确实不算大。保持一颗童心和诙谐、风趣、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不是坏事(像我认识的很多师兄师姐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素质很高),但该表现的像一个成年人的时候,就必须表现出成熟和过硬的为人处世方法和心理素质来。我的一贯想法是,没必要给

自己定一个太大的目标,做到哪里算哪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登高跌重、知足常乐。而当时我觉得,再不能什么都不想,迷迷糊糊下去了!

对于我来说,现在也只是刚刚具有了某些意识,要最终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今后,我可能还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主要问题在于,我是否有决心和勇气向过去一段时间不正常的工作表现和状态说再见。愿这篇文档做个见证。

2.思想意识是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上一节说到,我的自我意识有所觉醒。我认为,思想意识问题的解决,责任意识的建立,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以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学习为例,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是思想意识的进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工作职责,实现对平时言行的自我督促;层次稍高的是做事情、做研究的方法;最高层次的才是具体的研究内容。我认为,学习应从低到高进行,或者说必须先解决底层的问题,随后才能解决高层的问题。首先,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态度,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否则什么都做不成;其次,必须学习和培养合理的工作方法、吸取必要的规律和经验,提高效率;再次,才是发掘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总之,态度和方法很重要。所谓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内容重要,还有刘老师说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所以,思想问题没有解决,研究就很可能做不好。刘老师几乎每次开会,都要强调一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还有偶尔在白云bbs上暴露出来的关于提高班的争论,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也是一个思想意识和责任感的问题。

稍微发挥一下。实际上,思想的培养和教育是任何阶段教育的核心和重点,要让学生觉得自己长大了,勇敢的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解决了思想问题,其他的都比较简单。比较理想的大学教育,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做适合于每个人特点的培养模式,老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使每个人都能健康成长。当然,将学生组织成团体(班级),并在团队之内形成互相关心、帮助的意识和氛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平心而论,思想问题也是所有问题里比较难解决的;但是,我感觉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思想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专职辅导员数量不多,我进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是由高年级学生担任的。学生毕竟有自己的一摊子事,不可能将很多时间精力投入进来。举个例子,张朝晖现在就在担任本科大一新生的班主任。上学期他负责的那个班,期末考试成绩不是很好。张朝晖曾跟我们说,这学期不得不加强督促管理了,而上学期之所以管的比较少,他的想法很简单,那些弟弟妹妹上了大学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还像小孩子一样管他们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张朝晖的说法是很典型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事情往往不能像人们想的那样,总是存在问题的,不能完全放手,必须主动出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而不是出了问题再出手。

关于思想意识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一批同学早就实现了觉醒,不仅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要好好学习,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里无需赘述。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向新进的同学强调一下。特别是,研究生已经作为整个人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段,若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后面也没有任何人能对我们负责,这样的状态走上工作岗位会存在很多问题。另外,还是有部分同学本科阶段还没有想清楚的。拿我来说,刚进来的时候就比较迷茫,对研究生阶段是怎么一回事,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应该如何开展学习和研究一窍不通,又不知道要自己努力去探索。上学期,周全跟我说了很多他的体会和认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感觉,自己没有想清楚,别人再苦口婆心,但没听进去,最多当时感动一下子,但是很难说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不过,如果有同学(包括我在内)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还没有想的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引起重视就是了。

二、论研究生阶段的主动性

1.研究生阶段培养模式的变化

让我们来看看中学、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在培养模式和学习环境上的区别。

中学阶段的学习没有什么说的,反正一切听老师的,老师讲什么我们看什么、背什么,考试也考什么。上课、看书、做题、考试就是学习的全部。学习以班级为单位,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性、一致性。

本科阶段与中学阶段比起来,从表面上看不那么紧张了,多了不少自由灵活的因素。虽然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做题、考试仍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地点不限制在教室,图书馆、寝室或者“青年园”都是可以的,可以单独自主进行,也可以结伴进行;内容上,除了选修课以外,自己还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自学,或者加入一些研究小组、创新基地之类。

研究生阶段比起前两者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上课、考试已经从学习的主体退化到了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甚至是次要的部分。重要的部分在于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这不可能由学校制定具体的内容批量为学生准备,而是各有不同,往往取决于所在研究小组工作的发展。研究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实验室。

2.研究生阶段对主动性的要求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工作方法和要求上,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工作学习上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意识和责任感对于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不是说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可能具备主动性和责任感,才需要这些素质。如果想要在本科阶段有比较大的收获,也是需要积极主动性的。我有许多同学,在这一点上就做的非常好。想要做一个成熟、优秀、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素质。不过,作为一名研究生,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中学阶段有老师事必躬亲,加上学习比较紧张,关于“学什么”的问题不必操心。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还是具体体现在上课考试上,“学什么”已经由学校制定了教学计划,最后通过考试,就可合格的毕业。从这一点上看,本科学习虽与中学学习存在区别,但很大一部分是中学学习的延续。虽然毕业证不等于工作证,不过谁要以拿高分为本科学习目标的话,倒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

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还没有一点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会比较麻烦。因为,研究生阶段不再有像本科阶段那样紧凑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变成了次要的培养内容,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而这是学校不可能直接提供给我们的。还像以前那样把上课当作全部,不免本末倒置;或者等着别人跟我们布置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作研究生学习的完成,这是不够的。

先说说上课。我周围很多我所佩服的人,对于研究生期间上课的问题都有自己鲜明的见解。张帆说他硕士期间几乎没有上过什么课,因为不适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种方式,还不如自己看书。周全最近还说,硕士和博士上课完全是浪费时间,除了数学课以外。当然,这些人不上课是因为有自己明确的主动学习计划,不是逃课去玩,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希望同学们不要误会。像周全这学期还主动去听硕士生的课程——泛函分析,因为他现在做的内容与泛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我也想强调,不盲从于课程安排是好的,但是学校布置的教学计划我们还是要完成了,至少要顺利通过考试。在这过程中,还要稍微重视一下,否则万一挂了科,重修什么的都比较麻烦,还影响奖学金、评优等事务。

再说说小组布置任务的问题。认真的把小组布置给自己的工作完成,是很好的,但还不够。我这里所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指把研究生学习完完全全作为一件自己的事情加以认真的考虑,主动去了解、发掘,意识到自己在知识上存在什么不足,进而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即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像本科时候那样,学习的课程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别人的安排,这种情况下有时容易陷入到思维的惰性中去,即只是学习了一些内容,而不充分思考这门课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性,以及前后几门课程的关联,最后应付一下考试,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参与组内工作的时候,如果还是这种思维意识,不免觉得工作是在为别人做,不一定都能认真的对待;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想清楚,没有主动的选择,即使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对以后从事工作又有什么帮助和促进呢?04年我刚来实验室的时候,刘老师已经跟我们说,做硕士论文要在两三年中有一个自己的思路和目标,不是把在实验室做的工作机械的串起来就是自己的硕士论文了。

所以,主动性的本质表现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要经过自己认真考虑的,是为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服务的,能看到清晰的路线,对目前的事情有动力和信心。如果我们怀着主动性去从事研究,研究生生涯才会表现得比较充实,目标明确;而如果我们没有把问题想清楚,或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意识,则会表现的无所事事,还在等待老师或组长跟我们布置任务,做起事来也会效率低下,得过且过。

如果还是本科阶段那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思想意识尚未转变,则在研究生阶段,心理上可能会存在茫然、空虚和失落等感觉,尤其是在为数不多的课程几乎结束后。其实,如果安排得当,研究生阶段可以做的事情是很多的。记得王宇师兄在临近毕业讲述感想时就说,研究生一年级是很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如果真的搞清楚了要做什么,时间可能还不够用。像我05年春节过后回学校,跟张帆、钱莉发邮件说,我回来了,有什么事情跟我发邮件。这是典型的等人布置任务的行为,其实真正主动的应该跟他们发邮件问,本学期什么安排,做什么工作,开会讨论,甚至讲我的计划是什么,想做什么,请他们提建议。当然,需要给思想意识的转变以时间,对于新进的硕士生来说,不是说一开始就要求有很高的主动性,实验室小组的制度和计划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用急,一切慢慢来,开始什么都不懂,需要指导是正常的。

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在思想意识上,而不在于具体的工作组织形式。一个人可以自己单独从事某项研究,也可以和数人组成团队一起研究;研究内容可以是自己努力发掘的,也可以是老师、师兄建议的。不管外在的表现如何,只要能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和目标计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安排,有自己的分析和选择,即是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体现。去年年底刘老师在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时,就跟我建议说,希望我不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做,养成依赖心理,大树底下好乘凉,而应该自己考虑做什么工作,甚至带着07级的同学一起做。我前面的工作的确像刘老师说的,缺乏主动性,所以这也是我反省自己、改进提高的重点。当然,目前我主要还是在对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自己还处于进步的阶段,是否有能力带着别的同学一起做就另当别论了。

三、研究生是什么?

下面具体谈一谈我对几个关于研究生的观念、看法和问题的认识。望大家不吝指正。

1.“研究”阶段的本质

不知道大家在上研究生之前,对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什么期望。不过,不管有什么期望,只要有自己的想法,也算是一种积极的体现。那么,研究阶段的本质是什么呢?上课?做项目?研究?

认为上课(学校安排的课)是研究生主体活动的想法,现在应该很少为人接受了。不过,认为读研究生就是做项目,可能还是有一些人的。还有的人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以导师手里是否有项目作为一个标准。诚然,在读研究生期间接触一些申请或完成项目的任务,是经常的事;不过我觉得,一定要对项目有正确的认识。

应注意,项目是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服务的,不能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如果我们读研究生的目标是积累工程经验,将来去公司参与实际开发,那么多编一些程、多接触一些横向的课题是很有促进的;这个时候,也并不是什么都做,什么都接,也要参考自己的发展规划,对项目的性质和技能要求有个选择。如果我们想搞点研究,搞点创新,做的主要是纵向的课题,那么就更要注意对项目的把握了。在项目的申请阶段就要开始思考,充分考虑实验室和自己的积累,在我们已有的基础上

考虑是否有合适的内容,再去申请。只有这样才比较有把握,而不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去碰运气,那样花了时间和精力写申请,很可能徒劳无功,勉强申请成功,做起来也有很多问题。总之,应该让项目支持我们的研究。特别是在研究组的初始发展阶段,没有项目也没有关系,只要大家愿意踏踏实实的做点实事,把工作做到位了,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不愁后面没有项目。

对于做“研究”的研究生来说,项目不是本质,本质应该是以小组为环境、以自己为主导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思考是一种应坚持的常态。我认为,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的寻找学习和思考的感觉,不断积累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第一,为了考试而学习肯定是不行的,不求甚解,轻轻松松混日子,这不是研究生;

第二,不学习,对项目要解决的问题空想,也不行;

第三,只学习,不思考,只知道很多东西,但做不到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也不好。

总之,作为研究生,学习是带有思考的学习,思考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有节的思考。这就是我早就学过、但只是前一段时间才有所体会的那句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带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好好的利用我们高级智慧生物的头脑,尽量从以前有时的那种死记硬背的不正确的学习状态中得到解放。

2.关于博士生

大家也许觉得,博士生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不错的,不应该逃避或推卸责任,特别是现在硕士生的学制缩短为2年后。刘老师最近跟我们谈到实验室的工作安排就说,博士生应负责思考框架和算法,硕士生则主要在于实现。这半年我跟张小田有几次谈到实验室的工作情况时,他什么都不说,就是一句话:“我觉得你现在应该挑大梁了”。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博士生的期望。我们实验室的许多博士生就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但是,这个大梁应该怎么挑?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我对博士生的工作是个什么状况和要求,也一直存在误解,近来才有了自认为比较合理的认识。比如05年我们很多人参与了“十一五”快速启动项目的申请撰写工作,当时由张帆和郭鹏老师牵头,我就有了这样的印象,觉得博士生的要求就是成天想着出一些新idea,想办法写项目申请。又如,安全组的工作一直是由张帆负责,04年他还没有入博士学籍就已经主持撰写华为基金项目申请了。这些让我总感觉比不上他的能力和素质。当然,写申请、在实验室安排组织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博士生应该承担、至少是部分承担的。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是博士生本质的东西。博士生的本质还是在于做研究,努力的研究,追求高水平的研究。

像组织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之类,对博士生来说至少有两个能力上的要求:第一个是管理能力,不仅对自己的研究负责,还要对整个组、对硕士生负责,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也要求具备一些方法。第二个是研究能力,知道业界的大致最新情况,什么是值得做的,比较完整的研究流程怎样。

这两个能力都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不必自卑也不必惊慌,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好榜样。但是,作为博士生对自我先要有足够的认识,先做好自己,把各种能力锻炼起来,然后才利用自己展示的能力和已有成绩慢慢吸引别人的加入。不要以为“博士生”的身份有什么,不要因为是博士生,就可以有什么优越感,就应该由咱去分配工作、指挥硕士生。没有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服众的。

周全说,在决定读博士之前还是要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要读博士。刘老师这方面也给我们发了不少材料。不要以为4、5年的时间很长,其实过起来是很快的,不要该做的事情没有及时做,到时候搞夹生了。如果说博士生有什么优势和值得师弟师妹学习的地方,那应该是作为高层次人才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态度,对学术的热情、敏感和批判精神,以及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形成的一套方法、良好的习惯和已有的建树。

3.学生的培养

前面在谈思想意识的时候已经说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注意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是关键。这里再多说几句。我的体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用各种正面的积极的事物刺激学生,形成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做一个社会人(社会公德),关心帮助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这其实也可以归结为思想的问题。刘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他希望学生学会自主决策,而不是盲目听命于老师。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书本知识的问题,还包括很多方面,如各种技能、做事情的方法、为人处事的态度、直至人格的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老口号了,而且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以我为例,在高中以前的学习阶段忽视了许多重要素质的培养,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和人打交道比以前多了,也逐渐有了一些进步。现在到研究生阶段,我们都要意识到,要学的不光是具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养成好的甚至终身受用的习惯。这样,走到哪里我们都不用担心。

4.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内容

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实验室从事的研究内容对我们来说都好陌生、好深奥,本科阶段完全没有接触过。这其实是不用担心的。研究生阶段比本科层次高,内容自然深奥,况且研究接触的应该是很新、很前沿的知识,与本科扫专业盲、只是泛泛了解看书相比,当然有很大的不同。与本科接触的内容比起来,研究生阶段的内容新、细、深,开始搞不懂,这都正常,不要以为是因为自己本科的时候学得不好。

同时,既然开始的时候搞不懂,就说明了我们的知识还存在缺陷,虽然可以理解,但这也要促使我们在研究生阶段保持艰苦的学习。不仅要想办法把具体的内容学好、掌握,还要注意学习一些方法、养成一些习惯,提高效率,多长点见识。

四、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习惯

研究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制定目标,切实可行;勤于思考,边做边想;加强交流,随时讨论。这是我今后工作的理想风格和状态。下面小结并展开部分已知的研究方法与习惯,供大家参考和补充。

1.加强交流

假设同学们进实验室之前还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兴趣和计划(至少部分同学包括我在内是这样,不过现在推行的科研训练使得部分同学能较早了解实验室,会使情况有所改善),什么都不懂,处于“等着组长给我布置任务,学什么,看什么,做什么”的阶段。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一点,就是多跟小组的成员交流,经常把自己的工作进展拿出来给大家看,把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拿出来讨论。在组内形成定期开会的制度是一种方法,也不可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交流是随时进行的。切忌自己一个人埋头做,不管能不能完成任务,最后随便拿一个东西应付交差了事。即使工作计划是小组布置下来的,自己的计划安排自己也应主动参与制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才会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才能使每个人融入到整个组的整体移动中去。

交流不必拘泥于何种形式,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的内容多种多样,具体的研究内容占了大多数,另外还有必要经常向牛人学习一些做事情的方法,甚至是生活和做人的态度和观念。不懂就可以问,有想法就可以说,研究的环境是应该充满自由、民主的氛围的。我记得04年春季刚来实验室的时候,安全组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召开一次例会,交流是比较多的,内容也很灵活。比如当时我们三个做科研训练的就把一篇关于如何使用google的文档分成三部分进行了介绍,钱莉师姐则对她看的一本非专业书的心得体会进行了讲述。

加强交流至少有下面两个好处:第一,实现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实验室这么大,人这么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点东西,说不定哪天就可以为我所用。通过交流就可以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内容,必要时找人讨论,甚至可以促进交流双方的共同快速进步;清楚别人有什么(如综述文档、源代码),哪怕不清楚,临时在实验室问一下都可以。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二,对自己起到督促作用。什么都没有做,那是很难跟别人讲的,所以养成交流的习惯,也促使自己或多或少要做一些事。比如上学期周全经常问我最近在做什么,开始的时候我还敷衍一下了事,久而久之我就不好意思了。同时,交流也可以从别人的那种勤奋的工作状态中获得感染。

特别是新进的同学,对研究生阶段还缺乏认识,应该通过主动的观察和询问,搞清楚怎么做。大胆的问组长和师兄师姐,小组的工作思路和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是怎么样的,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内容,看哪些参考资料,怎么查文献,等等,不一而足。组长和师兄师姐也要主动向新进的同学解释这些内容。工作就要不怕质疑,真理越辩越明,让组内的每个人对本组的发展充满信心,反过来也促使组长的反思。如果有的问题说不清楚,说明还有模糊的地方,就应该注意。关于全组发展的问题是很“厉害”的,不一定能马上讲清楚,可能要经过所有人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才能回答。

刘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希望我们能主动把自己的想法跟他讨论,也便于他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他也说了,刘海容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即使想法不成熟,但能随时和他讨论。当然,思维

和行为和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在我们过去的教育背景中,什么都是老师跟我们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完成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任务,然后就没有事情了。现在,我们要加强主动性,对以前的习惯进行修改。

2.注意积累

应避免工作浮于表面,没有积累。特别是在做项目的时候,分配给自己的一份工作往往比较具体,涉及到某个详细的算法、方案、模块。这时,除了做这个具体的工作外,至少还应逐步对所在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要做多媒体加密,那么应该看看媒体编码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视频加密领域进行适当的综述,甚至有更大范围的了解。有时这些需要自己主动去安排,去完成,因为具体的任务和项目可能不会包含这些综述内容。但是这些又是很有意义的,只有全面的掌握业界的发展情况,才有借鉴、比较和综合。

3.写文档

写文档是我现在比较推崇的一种习惯。它类似于工作笔记,我们看过什么内容,觉得什么比较重要,心里有哪些问题,有些什么想法、体会和收获,都可以记在文档里。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档代表了一个人的工作进程和状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形成文档,看过的内容才没有白看,即使自己忘记了也没关系,再翻翻文档就回忆起来了。

写文档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些内容和自己的思路有更深入的理解,说不清楚,写下来可能就看的清楚了。除此以外,文档是实验室工作积累和彼此交流的有效手段。我们以前在这方面可能做的不够,今后会有所改善。周全的一篇《数据挖掘报告》,我看了以后对他从事的工作就有了一些了解,我写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析理解技术》他也提出了很多意见。

4.明确的目标

在研究生阶段,发掘有意义的研究内容作为自己的选题,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选题是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勤奋的思考、慎重对待,选题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后期工作是否能像预期一样顺利。不过,在了解、寻找研究方向的过程中,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迟迟拿不定主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浅尝辄止,泛泛了解上。

张帆去年秋季的时候跟我和江南谈到了他的体会。前两年他一直在看各种内容,知识面是很广的,不过不足就在于没有哪个地方比较深入的做过。他看的一位博士写的一本书,讲的那位博士的研究体会,起初也是东看看西瞧瞧,总想选一个很完美的方向去做,大有建树,这样过了很长时间,最后觉得自己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还是停在表面。后来,导师建议他就做关于人脸识别方面的工作,这最后就成了那位博士的毕业论文。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确定我们具体做什么,不能长时间观望,而要舍得在一个地方深入下去。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上可能随意性太大,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东西应该重点看、重点理解,给效率带来问题。一旦确立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可能工作进展会快得多。

目标不同,可能内容的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张帆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图像编码、图像水印等领域都会涉及到图像失真的概念,也就是图像发生了改变。但是,不同领域对失真的考察是有区别的。所以,如果没有一致的目标,简单说“失真”,那应该关注哪些相关内容呢?就糊涂了。

目标应该如何确立?确实是不容易的。具体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其中一种是循序渐进,逐渐缩小范围。首先确定自己做哪个学科的工作,通过看经典书籍对整个学科进行一番框架上的了解;再选择一个领域或分支,看书、看文档对关键技术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综述,发掘领域内存在的核心问题,考虑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关注的领域和分支范围的控制不一定开始就很合适,说不定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有一些更广范围的相关内容对自己做的事情也很重要,那随时补充、再进一步思考和调整范围就可以了。

5.研究中的合作、自我和坚持

研究如何进行,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做法。不过,有三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一,充分合作,相互帮助。共同研究,一个典型的做法是组成团队,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只是在研究中各自有所侧重。白翔说过,当时他们做骨架研究的共有四个硕士生,交流讨论十分频繁,往往上午自己看文章,下午分别就自己看的一些心得讲给别人听。因为大家做的是一个方向,所以一讲别人也差不多知道看的内容是怎么回事了,这样自己看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效率很高,相当于大家都看了很多东西。

第二,强调自我。这也就是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合作也好、交流也好,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什么东西,那如何进行呢?光听别人讲,还有一个听不听得懂的问题,还有一个别人愿不愿意的问题。拿视觉组来说,这次白翔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李劝男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们与外国合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是,我们不能光看到表面的成绩和风光,我们更要看到成绩取得的不易。试想,如果不是视觉组前面几年的辛苦和积累,美国怎么可能承认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合作。平时的研究也是的,我们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想怎么从实验室、小组那里吸取,合作不是依赖,还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来,对小组有所贡献。

第三,毅力和耐心。研究是创新,是不断的失败与尝试。在我看来,研究是一个大部分失败、少部分成功的过程。也许我们产生了100个想法,但可能大部分想法不是新想法、或无法实现、或性能不好,最后只有1个想法能通过检验。所以,也许我们要养成对研究中的失败淡然处之的态度,不高兴、闹情绪可以理解,一会儿就算了,工作还要接着做。不必要一次失败就怀疑自己,或者对目前的方向失去信心。

6.做深入的研究

很多人都强调了研究工作要做深入,不要浮在表面。刘老师说过,要有耐心和毅力长期积累,最终做到对领域的全面把握和熟悉,知道什么是最本质和关键的问题。白翔和周全都说过研究要“想清楚”:技术、算法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样”(优劣对比评价),“为什么”(本质,造成性能好坏的原因,

指导思想)。周全说了,眼光不要过于局限,不要现在具体做什么就只关心它了,要扩大了解的范围,有足够的外延,和其他内容产生广泛的联系和思路。

周全还说了,要把基本的概念想清楚。以他做的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为例,究竟什么是模式,又怎么个识别法?在研究中,有时就要有这样的咬文嚼字的态度,不要有一点模糊。我和周全在“模式”的概念上意见并不完全统一,不过我感觉我们对模式识别的过程等一些问题理解是一致的。不一定要完全统一意见,但是自己必须要有清晰的一套认识。对于视觉组的工作,周全的认识是,他和刘海容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应用上都是开发一个三维搜索引擎),他有信心自己的工作顺着这个方向一定可以做出来。模式识别是自成理论体系的一个独立学科,作为计算机视觉的相关学科,周全现在研究的许多内容并不和视觉完全重合,可以单独考虑进行,有自己的特点。现在想来,我对周全当时所说的和刘海容工作的一致性理解还不深,具体什么意思需要进一步请教。但是,周全能有这份信心,得益于他充分的学术思考,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工作的深入意味着在某一点上停留很长的时间,反复的钻研。在具有耐心和毅力的坚持下,做出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然后慢慢从一点扩展开来,在一定质量保证下扩大自己的研究基础和范围。

7.培养优秀的习惯

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研究生阶段应根据今后工作的意向注意培养一些好的习惯。有一种说法是“优秀是一种习惯”,是有道理的。

有时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的培养习惯,督促自己改掉坏毛病。例如,我们实验室在管理上比较宽松,从来不需要像公司一样上班打卡,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时间,不来实验室,去图书馆、自习教室、甚至在寝室看书也是可以的。自律性强的人,本来无需严格的管理。但是,如果我们还没有养成很好的自觉性,则严格一些的管理是没有坏处的。比如,可以督促自己每天早点起床,早点来实验室。周全说他硕士二年级进实验室的时候,四楼有三个人每天8点钟就来实验室,他、刘海容和马展。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内涵,每天睡懒觉,从工作态度上说不过去。就像他们,就像张帆当年、刘海容现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回寝室,以实验室为家,要取得一点成绩,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五、小结

思想意识上的转变,是从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的重要条件和步骤。这种转变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躁,但是也越短越好,我不希望师弟师妹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特别是已经缩短了学制的硕士生。这一方面需要每个人的自我醒悟和努力,一方面需要导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整个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较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如果具有了主动性,我们也许会在研究中把我们的潜力发挥释放出来。

对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平时做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和印象,外界可能存在诸多误解。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做出自己的特点。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对于每一届新生,我们不光要给他们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还要从开头就坚持跟他们灌输相应的指导思想,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团队中去。

其实在我们实验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想法和经验。我觉得,我们平时应该在这些指导方法上加强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并努力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去,相信这样一定会使我们的具体工作得到促进。

最后我想说,他人的想法永远都是他人的,没有亲身的体会,就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向老师、师兄师姐学习和请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大胆的去尝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味听从,须知怀疑、批判的精神,是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自己现在在很多事情上还没有想清楚,还相当迷茫。愿我们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取得应有的进步。

王军伟

2007-03-23

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师生沟通

要做好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把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加强沟通理解,共同帮助学校发展。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要倾心为同学们服务,努力做到有思想、有视野、有自信,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平台,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锻炼成长。更多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组织来自于同学,更要深入到同学中间去,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建立联系,赢得广大同学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