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化教学语言,成就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语言,成就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语言,成就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语言,成就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8-07-13T09:56:46.36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5期作者:陆香[导读] 没有加入润滑剂、粘合剂一般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导致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语言发展性评价量表及其要素浅析

陆香江苏省宝应县白田小学225800

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不少教师在备课时,都把注重点放在钻研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教学活动是否新颖、有趣,双基训练是否能够应试,而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粘合剂——课堂教学语言,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动一番脑筋。殊不知,没有加入润滑剂、粘合剂一般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导致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又从何来谈提高教学效益呢?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这个切口,以“发展性评价量表”为操作平台,推动了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化工作。

二、量表的组成

1.量表计有A级指标6个、B级指标及对指标的具体说明16个。

2.就评价内容来说,A级指标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6种语言,即导语、讲授语、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并规定其权重依次为10%、30%、20%、10%、20%、10%,16个B级指标是对6个A级指标的定性要求和操作说明。

3.就评价的层次来说,对各级指标的评价采用先定性后定量再评等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得分率依次为1.0、0.8、0.6、0.4。

4.就评价的主体来说,采取教者自评、学生测评、领导考评三类打分,各占总分的30%、30%、40%。

三、量表要素分析

1.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评价导语优劣的唯一要素是看教师导语导得是否得法,是否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有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讲授语——于无声处见惊雷。

(1)准确无误。即做到语音正确,用词贴切,语法符合规范,阐述课文内容准确无误,科学引用课内外知识,杜绝知识性乃至常识性错误,时时处处做学生学习语言的楷模。

(2)注意语感。教者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

(3)富于情趣。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4)善于点拨。智慧的点拨与真诚的引导,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读写知识,指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升华为智慧。

3.提问语——山重水复疑无路。

(1)提问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分清重难点,理清轻重不放空炮;针对全篇课文,让相对独立的问题统属于课文主线;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不搞高射炮打蚊子。针对有差异性的学生,搞一些“因人而设”“因的而设”“因悟而设”个性化的提问语。

(2)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通过诱导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的思考。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在讲解中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展开。启发性语言一定要清楚明确,切忌笼统含糊,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最后还要做出完整的结论。

4.评价语——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上力求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关注班级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能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能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能宽容引导。特别关注学生群体。教师真诚地将温情的种子播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让课堂教学散发出充满浓浓人情韵味的馨香。当然出现分歧,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充分发挥。

5.总结语——标新立异二月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文本涉及的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情感的培植。这时,教师需给予必要的补充拓展,加以疏通,使信息的传入呈连续状态。

做菜离不开调料味精,盖房离不开水泥铁钉。如果说教学活动是鸡鸭鹅鱼,那么教学语言就是调料味精;如果说字词句段是砖瓦木柴,那么教学语言就是把砖瓦木柴连成一体的粘合剂。愿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参考文献

[1]冯晓林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575。

[2]吴祥宇刘发军聚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3:160-164。

[3]高洪民孙华天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多重意义[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6,1:58。

[4]韦志成教学语言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70-2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