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如:“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和景明”的“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是日光。“夸父逐日”的“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是人的脚,在猪的后面,会意,表示追逐的意思。“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的“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的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三、六书简述

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

有“六书”的概念了。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人所讲的“六书”,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也不尽一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自清代以后,人们讲六书,一般

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象形。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日、月、鸟、鱼、鹿、羊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果、牟、瓜等字所描绘的,因在目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眉;因在木(树)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果,因在牛头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牛叫时发出的气;因吊在藤蔓上,所以人们才知道是瓜。

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车就画一辆车的形状,马就画一匹马。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复杂的事物更难以象形,所以靠这种方法造字,是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的。《说文》里有象形字264个。

2、指事。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符号性的,如:上、下、一、二、三、亖、五。

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本、末、亦、刃、甘、寸等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极少。《说文》里只有129个,汉代以后没有再用此种方法造指事字。

3、会意。会意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就是用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步、林、从、比、毳、品。一类是异体会意,就是用不相同的形体来造新字,如:逐、莫、牧、取、休。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说文》里会意字有1254个。

4.形声。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形符(也叫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例如:杞、问、物、江、裏、风、年等等。

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语言中凡是无物可指、无形可象、无意可会的词,都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新字来记录。《说文》里有形声字7706个,占绝大多数。用形声组合方式造字,虽然最容易造新字,但也有

不少缺陷:(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因而难以确定哪个是形符,哪个是声符:(2)声符缺乏明显标志,因而容易和会意字混淆;(3)有时声符只取近似的音,因而失去准确表音的作用。形声字的组合方式有六种,下节再讲。5.转注。对转注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形转、声转、义转三说。代表人物:

(1)江声《六书说》:“建类一首”指《说文》同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就是说,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2)戴震《六书论》:“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转注就是互训。

(3)朱骏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清人曹仁虎也曾对转注有所论述。他在《转注古义考》里说:“夫《说文》考、老之说,最为古义。晋唐诸儒,皆遵守之而无有异说。然则欲定转注之义,仍当以《说文》‘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二语求之。既曰‘建类一首’,则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异者,非转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则必其字义之相合;而字义殊者.非转注也。《说文》于转注特举考、老以起例,而考字从丂得声,则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别者,非转注也。”曹还订出转注的三个条例:形通、义同、音近。

此外,章太炎在《转注假借说》里对转注有精辟的论述。

转注是文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转注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同一事物,甲乙两地异名异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现了异形异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转注字的字形特点:转注字之间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桥与梁都在木部,呻与吟都在口部。转注字的字义特点:转注字之间含义相同,如考与老可以互相训释,是同义词。许慎列举考、老二字,有以下特点:(1)同一形符,(2)二字音近,(3)二字为同义词(《说文》:“考,老也”;“老,考也”)。根据《说文》,其他的转注字如:迎与逆、妹与媦、邦与国、顶与颠、讽与诵等等。

6.假借。新事物不断产生,新词不断出现,但创造文字来记录新词总是跟不上新词的产生。为了书面表达的需要,有时便借用已有的字来记录新词。这就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即不受文字本义的限制而根据以音晓义的原则用字。如秦汉时设立郡县,一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的称“令”,就是借“发号施令”的“令”字;万户以下的称“长”,就是借“长远”的“长”字。又如“求”,本义指皮衣。“要求”的“求”无法造字,便借它来表示。“求”既用来表示“要求”的“求”,而本义则另造“裘”字来表示。又如“族”本指箭头,俗作“族类”之“族”;“戚”本指一种大斧,俗作“亲戚”之“戚”;“来”本指小麦(甲骨文、小篆都像麦形),借作

“来往”之‘来”;“而”本指颊毛(像胡须的形状),借作连词或代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词或代词;“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词。上述假借,都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至于本来已经给某词造了某字,但写字人临时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则属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

应该指出,令,本指命令,引申指发令的人,即长官。长,本是短长的长,引申指长久、生长、增长,再引申为年长、尊长、长上。一县之中的长上则为县长,这样辗转引申为长官。所以令、长是引申并非假借。许慎解说假借,实际上包括了词义的引申,举“令、长”二字为例是欠妥当的。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分为两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问题;转注、假借为一类,讲的是用字问题,但同造字又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说四体二用说。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这类字在汉字总数中所占比例虽小,只有几百个,但它却是造字的基础,是组成千万个汉字的元素。

如象形字“人”,可组成从、比、北、休、卧、及、众、吊等字,由这些字又可以组成更多的字。

我们还必须了解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指事字129个,象形字264个,会意字1254个,形声字达7,700个,占%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个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假借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造字初期,汉字字数少,倘若没有假借方法,汉字就难以发挥它记录汉语的作用。据统计,在甲骨文时期,按假借的办法来用字竟占90%;同时,它又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本为名词,指“簸箕”。当它借作代词或语气助词之后,只好为本义再造“箕”字。

四、怎样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

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就是要指出某个字是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识别的方法有二:其一,从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入手。看这个字能否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会意或形声;不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信、河、果、本4个字,信字可以拆成人、言,河字可以拆成水、可,人、言、水、可都是独立的字,所以清、河二字属于会意和形声;果、本二字虽可分别拆成田和木、木和一,但只有木字是独立的字,田只描摹果实的形状,并非田地的“田”字,一只是个指事性的符号,并非数目字的一,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属于象形和指

事。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说法,所谓“独体”,是指不能拆成两个独立的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合体”,是指能拆成两个独立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以后,再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体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字,没有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字。如河字由水、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可是表音成分,它的韵母与河相同,声母与河相近,所以河是形声字;信字由人、言两部分组成,人、言的读音都与信相差甚远,都不是表音成分,所以是会意字。

(2)在独体字中,能分成两个形体,其中一个表具体义,一个表抽象义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或能分成两个具体形体的,是象形字。如刃字,可以分成刀和、两个形体,其中刀表具体义,、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所以刃是指事字;羊、牛等字都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所以是象形字;果字虽可分成田、木两个形体,但田象果实,木象树木,两者都是具体的形体,所以果是合体象形字。

其二,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条例。象形的说解条例是:“象形”、“象某某之形”,如“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自,鼻也。象鼻形。”“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指事的说解条例是:“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如“上,高也,……指事也。”“乎,语之徐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

其上。”会意的说解条例是:“从某”、“从某从某”,如“步,行也,从止少。”形声的说解条例是:“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这一类说解都带一个“声”字,容易识别。较难处理的是指事的说解条例,“象某某之形”容易误会成象形;“从某”容易误会成会意。但《说文》里的指事字很少,一共只有129个,根据它们的意义、结合形体结构是可以识别的。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一章文字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和基础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性质,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了解正统“六书说”以及“三书说”,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理论,认识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含义,并能够正确分析古书中的常见的用字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9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创造并使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当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代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相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相继消亡之后,唯有我们的汉字依旧保持旺盛的青春,得以继续发展、完善,一直延用数千年,至今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而纷繁复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所知的,是仓颉造字说。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易经》:“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随着文明发展,事情繁杂,结绳记事之法,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仓颉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各种素材,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代替结绳记事。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做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言:“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之創,實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事,乃經長時間,不同地域,多人的集體創造。”总的来说,汉字是人们根据自然生活的要求,联系身边各种事物,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成。 如今,经过大量的考古发掘研究,已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汉字。纵观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主要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包括小篆在内的之前的文字。汉字形体演变主要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由繁到简,趋于规范性。 甲骨文多为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其文字笔画、结构不一,为书写方便,一个字在不同场合甚至有多种写法。图画形较强,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商周时期主要文字为金文。金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以记录祭祀活动或歌功颂德,吉祥,庆功之语。此时的文字虽仍是以殷商文字为基础,但较之殷商卜辭的任意繁簡,结构不定,笔画已渐趋稳定。青铜鐘鼎為傳國重器,故而刻鑄講究,刻其之上的铭文字體较为匀称,筆勢慎重,粗壮,圆转。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汉字处于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书、隶书过度的重要阶段,形体内容丰富,呈现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南方诸国,山东齐鲁诸国,秦与中原诸国。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依据文字材料,又可分为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五种。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则逐渐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总体走向简率。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推行小篆,对文字进行了一种系统的整理。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小篆的图画性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在秦朝时期,小篆是“秦书八体”之一。所谓“秦书八体”,《说文解字》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分为两类,一以汉字发展为类:大篆,小篆,隶书。二以不同用途为类::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这里着重提一下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的出现,是中国汉字发展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始了今文字的发展。“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隶书是以篆书为基础,将篆书圆转的笔法改为方折的笔法,在字体结构上更加简明,使书写速度更快。在东汉时期隶书有了较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字体庄重端正。隶书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楷书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五代时繁荣发展,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六书”的来源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保氏》篇中,然而没有具体的内容;从文史记载上看,战国、秦、西汉时也没有人对“六书”加以解释,直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才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虽然三家的名称有所差异,次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相互间的继承关系。 二、“六书”的定义与解释 (一)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是按照事物的实体来画出相象的图形,用事物的本来名称确定象形字的读音。 1.独体相形 2、合体象形(衬体象形)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2、合体象形(衬体象形)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二)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一看就能识别是个什么事物,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 指事字的结构,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楚上增加指示符号或改变方向組成的。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 1、纯指示性符号构成的字 2、合体指事字 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 注意 (一)指事字的共同特征是含有抽象性指示符号,甚至全部都是指事性符号。 (二)由于附加于象形字上的抽象性指示符号单独不能成字,所以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区别象形、指事的方法: 1、看概念是抽象还是具体; 2、关键看有无指示性的符号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 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 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 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 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 [摘要]: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文字"一章的演出,精彩绝伦。897块字模在897位演员的操控下,通过字模道具的无数次升降,组成不同字体的"和",用图案展现了中国汉字五千年演变的缩影。中国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8种字体的演变. 关键词: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发展至今,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汉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汉以后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各自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们相互间的明显差别,就是汉字形体变化发展阶段性的最好说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形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它是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也称契文;又由于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市郊区的小屯村一带,历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多“卜辞”,也有少数“记事辞”,所以还有“卜辞”或“殷墟卜辞”的名称。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甲骨文的特点:首先它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是离原始文字较近的字体,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1)象形成分重,会意字主要是靠部件的图画式组合起来的偏旁观念还较薄弱;(2)构字方式多样,字形很不固定:形符随意增减变换。如:凤;(3)书写形式十分自由,有反书和倒书。如:帝;(4)由于刀刻难于填实,遇有肥笔,多以钩外廓表示,且多以横直线条代弧曲线。如:王。(5)假借字大量使用。形声字已产生,整体上为象形字,会意字占绝大多数。 除甲骨文外,商代尚有金文,陶文和石刻文。不过,后两者留下来的不多。所以谈商代文字,一般以甲骨文为代表。 二、西周的金文 谈西周文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代表性上讲,都比不上金文的价值。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主要铸或刻在铜器上。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把这样的文字称金文。由于古铜器中乐器的钟体型最大,乐器中的鼎数量最多,因此也称金文为“钟鼎文”。人们对金文的认识水平比甲骨文高出许多。 (1)图绘成分减少,方块结构趋于稳定,偏旁意识增强。如弧曲线拉直,如:车;(2)构字方式日趋成统一,字形日益固定,倒书大大减少。如:望;(3)偏旁的调整。主要表现为扩大近似形符,和同化近似形符;加强主观选择,夸张区别特征,增加区别特征,规定区别方向;直接同化,有标记的同化。如:龙;(4)金文形符的增减与变换。例如:哲。 虽然金文比甲骨文又前进了一步,但比起后世文字还不算十分进步的文字。 四、秦代的小篆和大篆 六国地域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不便,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例如,“湖”的三个层次如下:汉字层湖 部件层 笔画层 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种: 1.左右结构 如:挣、伟、休、妲 2.上下结构 如:志、苗、字、胃 3.左中右结构 如:彬、湖、棚、椭 4.上中下结构 如:奚、髻、禀、亵 5.右上包孕结构 如:句、可、司、式 6.左上包孕结构 如:庙、病、房、尼 7.左下包孕结构 如:建、连、毯、尴 8.右下包孕结构 如:斗 9.上三包孕结构 如:同、问、闹、周 10.下三包孕结构 如:击、凶、函、画 11.左三包孕结构 如:区、巨、匝、匣 12.全包围结构 如:囚、团、因、囹 13.单体结构 如:丈、甲、且、我 14.特殊结构 如:坐、爽、夹、噩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 最早讲法汉字的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基本笔画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笔画的组合方式 (1)相离:二,川,儿,心,习,刁; (2)相接:人,入,几,刀,上,个; (3)相交:十,七,九,力,也,丰. 偏旁又叫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1)单体字,独体字**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此时不再叫偏旁. 重心平稳,如---田,中; 双架协调,如---天,大,人; 笔画匀称,如---三,川,王; 适当变化,如---日,目,心. (2)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合成的字. .偏旁组合方式 (1)上下结构:思,歪,品,冒,意,安,全 (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竟,竞, (3)左右结构:好,棚,和,蜂,滩,往,明 (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鞭,辩 (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因,国,固 (6)半包围结构:包,区,闪,这,句,函,风 (7)穿插结构:噩,兆,非 (8)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磊,鑫,焱 一般规则 1.先横后竖; 2.先撇后捺; 3.从上到下; 4.从左到右; 5.从外到内; 6.先中间后两边; 7.先里头后封口.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写: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小篆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整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作了“书同文”的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的纷繁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统一后的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的结果。篆变的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小篆的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 隶书:汉字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汉代,此时汉字的形体由小篆变为隶书。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特点有: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关于隶变规律。一般可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和讹变三种。隶书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的速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隶书使汉字的象形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 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隶变: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习称隶变。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变将篆文形体由长圆形改造成为扁方形。、将篆文笔画由线条化改造成为笔画化。同时许多形体由于省简、合并、讹变,以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结构。如:“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成从“禾”、“甘”也与“日”相混。隶变也把篆书中的几个偏旁合并成了新的偏旁。如:“肠”小篆从“肉”,“朗” 小篆从“月”、“服”小篆从“舟”、“胄”小篆从“ ”,隶书都变成了“月”。隶变也将篆书中的偏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写成了不同的形体。如:“手”旁作“扌”。隶变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隶书奠定今天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被称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什么是六书,它有哪些缺陷? 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法的传统理论。具体指的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淖,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以声托字,会、长是也。六书的缺陷: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 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如凰,受凤的影响,偏旁类化,凤是形声字,但几在皇外,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 4、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六书中的假借:指的是语言中有一个词,原来没有为它造出专用的字,依据读音,把它的意义寄托于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懂得已有的字上。六书中的假借指的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本义是二人相背的“北”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古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植其杖而芸,“芸”假借“耘”。二者间的联系:都是同音代替。二者间的区别:①假借是本无其字,多数长借不还;通假是本有其字,初为临时借用。例如“我”,本为一种兵器,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借而不还;而通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借用。②假借字使字产生新义;通假字不产生新义。如“花”

汉字形体结构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C 特点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页102 汉字的构造一六书的来源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三四体二用说四六书的贡献及局限五六书理论的发展一六书的来源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BACK 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许慎

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后人理解六书根据的是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1象形 A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形象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如鸟鱼马鹿目牛羊页果州瓜 B分类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所象之物的全体之形如日月贝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等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如果洲练习请同学们辨认下列象形字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有关人体有关动物有关自然有关居室器用 A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许慎是就认字过程过言就造字法而言这种定义欠科学 2指事王筠《说文释例》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于省吾梁东汉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 B分类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变体指事用增减笔画来表现词义如木的一半为片斗加上一笔为升反可为叵 C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现在发现的最早汉字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它在大汶口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中就有,但只是几个单字,不能识读,可能是制作者的名字,也可能是结绳纪事的字符表现形式。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直接祖先。它有四千多个单字,可识读的有一千多个,主要用于占卜,纪事性文字很少。甲骨文是商代的代表性字形。 现在发现的周代文字主要是铸造在铜器上的金文。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金文是西周文字的代表性字形。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十五篇作为字形的规范。这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归纳整理。“籀”字由“竹”、“手”和“留“构成。意思是手在竹简上留下的笔迹,由此可见,籀文是根据用毛笔写字的特点规范字形的。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字形。 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等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兼取其它各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统一了汉字字形。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共收三千三百个单字作为标准字形,史称小篆。这是对汉字字形的第二次归纳整理。“篆”字由“竹”和“彖”构成。“彖”字是用手抓猪的象形。从抓猪的种类可推测抓猪

的目的;抓小猪为了饲养;抓肥猪是为了吃肉;抓公猪是为了配种;抓母猪是为了繁殖。“彖“字由此产生了推断的含义。《易经》中的“彖辞”就表示根据卦象推断卦义的言辞。“篆”字的意思是根据竹简上的字形能推断出字义,“篆文”一词表示能根据其字形推断出字义的文字。“籀文”和“篆文”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前者是根据书写材料命名的,后者是根据文字性能命名的。为了把秦统一前后的两种不同学形区别开,人们把秦统一前的字形叫大篆,把秦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篆文是秦朝的代表性字形。狭义的篆文指小篆,广义的篆指小篆和大篆,更广义的篆文则指隶书前的全部字形。古人把把字叫作篆文,说明他们已明确汉字是表意文字了,并在这种基础上应用它,发展它。 秦朝人程邈擅长篆书,对其中的利弊有自己的心得,因罪入狱后在狱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这种写法的主要特点是:改曲为直,取消逆笔,简化偏旁,混同偏旁,省略篆文中的一部分。它使汉字有了笔顺,结构简单了,书写方便,有规律可循。实际上战国文字中已出现使篆文变得简捷些的历史趋势,程邈对这种历史性变化进行了归纳整理。这种新写法被称为“隶书”,意思是狱隶之类的小官吏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的字体。这种新写法得到秦始皇的赏识,赦免了程邈,并任命他为御史。秦朝在正式场合使用篆文,在非正式场合使用隶书。隶书在秦朝是一种辅助性字体,到了汉朝成为标准字体了。隶变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三次归纳整理,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规范。从此以后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如:“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和景明”的“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是日光。“夸父逐日”的“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是人的脚,在猪的后面,会意,表示追逐的意思。“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的“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的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三、六书简述 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形体特点。 (一)甲骨文 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羊、牛、马、鱼、鸟、虫、犬 日、月、山、川、水、舟、虎 人、足、目、车、戈、斤、门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 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 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 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二)金文

又称为“钟鼎文”,是殷商时期(主要是西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 牛、马、鱼、鸟、虫、犬、虎 日、月、山、川、雨、水、舟 人、手、足、目、车、戈、斤 金文的特点 因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同于甲骨,金文在形体结构和笔划等方面,有如下的特点: 1、笔划粗壮丰满,笔势圆转,出现了连贯的折笔; 2、字形接近长圆,大小差距缩小,渐趋整齐; 3、笔划粗细和结构布局较为匀称; 4、异体字仍然存在,但是比甲骨文已经大为减少; 5、限于材料和内容,金文的字数比甲骨文少,但是,金文的形声字明显多于甲骨文。 (三)大篆 又称为“籀文”,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一种书体。广义的大篆也包括六国文字在内。 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公元前770年(秦襄公8年)——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

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得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2R8yc5v 一、什么就是汉字得形体结构 汉字得形体结构,就是指汉字得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 得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得角度去分析汉字得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得“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得结构,主要就是从造字角度讲得。章就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得《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得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得本来意义。“乐竟”就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就是根据事物得一定意义来造字得。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就是说,在人们得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得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得语音形式,即字得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与读音 造字,即字得形体结构。所以,汉字得形体、读音与意义,都就是有一定得内在联系得。OBJwtmp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与掌握字得本义。如:“沙鸥翔集”得“集”,本作“”,从三个隹得在木上,会意,本义就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与景明”得“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就是日光。“夸父逐日”得“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就是人得脚,在猪得后面,会意,表示追逐得意思。“晴初霜旦”得“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就是早晨。oWBrUGw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得古代读音与古代汉语得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得“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得“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 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得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得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得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得形体结构。ruGA6K4三、六书简述 汉字得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得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得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得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就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