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教案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教案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教案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授课教师: 2018年1月8日

一、课题:第一章财政概述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市场失灵及财政的功能。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财政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财政金融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三、内容分析

1.重点:财政的概念、特征,财政的职能

2.难点:财政的职能

1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举例法

五、学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问题导入:你能列举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财政现象吗?

从人的一天来看:当我们每天醒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开灯,然后起床,刷牙、洗脸、做饭、吃饭,这一系列清晨的动作,包括电、上下水、煤气,这些都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市政设施;吃完饭,我们要出门,或上学或上班,要乘坐公共交通:或公交车、或地铁,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即使你驾私家车出行,你也要行走在政府修筑的市政公路上;那么,学习了一天或工作了一天,回家了,回家之后到你上床睡觉之前,也都要利用这些设施和服务,只是顺序颠倒过来罢了。这些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人的一生来看: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大多数人都是从政府投资经营的医院里度过的;当我们渐渐成长,开始接受教育时所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多数为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当我们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受伤生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万一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障金;而当我们年老退休时,可以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此外,政府专门针对穷人、老人和老兵们提供相应的扶贫、补贴或抚恤计划等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服务。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价格补贴、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工程等等,从医疗到教育、到社会保障,财政无处不在,正如人们常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板书:

政府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2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二、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1.财政的起源

问题导入:人类社会一般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财政是一直存在,还是从某个阶段产生的呢?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所以财政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产生。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需要的同时,国家随之产生。国家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但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本身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依靠它的公共权力在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再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从而从整个社会产品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这时财政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就产生了。

板书: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财政财政的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板书)

(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第一,如果如果没有剩余

3

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的财政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第二,如果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

(2)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分裂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由此产生调和对立阶级矛盾的国家。国家不仅行使阶级统治的职能,而且行使有关的社会职能,需财政提供财力保证。

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

2.财政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国家财政也随之发展,并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1)奴隶制国家财政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劳动者---奴隶

②奴隶制国家财政是奴隶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压迫和剥削奴隶及其他劳动者的一种手段,体现了国王为代表的奴隶主直接剥削努力劳动的分配关系。

(2)封建制国家财政

①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

②是封建主阶级维持其统治、压迫和剥削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反映了封建主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配关系。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①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为生

②资本主义财政就其本质来说是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反映了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超经济的剥削关系。

4

(4)社会主义财政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②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发展与调控经济,满足公共需要与发展国有资本需要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不再有剥削内容和对抗性矛盾,反映着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财政发挥着与资本主义财政在形式上类似但实质上却不同的国家职能。)性质与特点:(1)财政以国家为主体,拼接国家的政治权利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身份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为原则,队共有产品进行合理分配。(2)收入来源除凭借国家权力、以税收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外,还有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

(板书)

表1 三个社会阶段国家财政的特点

5

小结:

从发展阶段看四种不同的形式

从财政收支形式看力役实物货币

从财政范畴看捐税公债国家预算

从公私财政的界限划分来看公私不分逐渐分离完全分离

结论:

(1)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的收支范围和规模与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

(2)财政支出的用途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用途,但其共性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实现的需要。

了解了以上两点,有助于加深对财政本质的认识。

三、财政的概念

(板书)财政一词的来源:

财政(Finance)一词

源于拉丁文Finis,意思是支付期限

16世纪传入法国后为Finance,开始有公共收入的意思;

17世纪以后,用于指国家的一般理财

到19世纪则是指一切公共集团的理财

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6

理解财政概念的要点: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

(4)财政分配的手段是强制、无偿的

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和财政现象的统一:

(1)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活动。

第二节公共财政

一、相关概念

1.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2)所有的资源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各种资源能够自由转移)

(3)信息完全(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息具有完全的知识)

(4)产品同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同质)

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寻求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人类社会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之一,这一事实是不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而转移的。

在满足以上四个基本条件的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上,无数带有自身利益的理性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2.公共产品:是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这些产品

7

在每一社会成员消费时不会导致其他成员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类产品可以同时为众多社会成员享用。最典型的公共产品有国防、治安、消防、气象预报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对应,私人产品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一般通过市场供给解决,公共产品是满足公共需要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提供。

特征: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排他性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外部效用: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分为外部正效用、外部负效用。

外部正效用: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的内部效益远低于外部效益的现象。如:长江、黄河上游退耕造林,其下游可以受益。生产者的成本大于受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用: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给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如:造纸、化工等企业不做任何处理对外排放的“废渣、废气、废水”,对企业而言成本最低,而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社会成本将是难以估量的。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成本强加于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二、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无法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而在另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

8

使能够发挥作用,通常也无法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的结果。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或不足,一般称为“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生产需要

如国防、治安、消防、气象

2.对外部效应调节无能为力

黄河、长江上游退耕还林;造纸化工企业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渣、废气、废水”

3.无法克服市场垄断的消极效应

4.不能满足生产者平等获得信息的诉求

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所有当事人都具有充分的信息。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事人一方拥有较多的信息,而另一方则拥有较少,这种情况称为信息不对称。如:生产者很清楚产品的配方、材质等,而消费者一般不具备产品的专业知识。

5.无法实现公平分配

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后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市场机制给与人们的报酬是以生产能力和贡献为标准。

6.对宏观经济失衡调节乏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主要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由于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盲目性,自发的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等,社会总供给和共需求之间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佳平衡,国民经济就可能发生周期性的波动与失衡,从而出现事业通货膨胀等问题。

7.不能解决个人偏好不合理问题

如有人对香烟、毒品有好感,认为他们带来好处。这种由于个人偏好不正确所带来的市场运行结果是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

9

三、公共财政

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其基本特征与内涵有:

(1)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公共财政应当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盈利的性质

(4)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职能是指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其客观具有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具备客观性。财政职能是回答财政能干什么。

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资源配置、最优资源配置:(板书)

资源——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财富。

资源配置——对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加以开发利用。

最优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配置的活动,达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2.定义:指政府运用财政机制,通过财力分配,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流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责和功能。(板书)

3.两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板书)

10

4.财政的资源配置手段:

(1)正确地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达到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的目的。(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5.实现机制:(补充)

(1)合理界定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规模

理论依据:社会公共需要量的大小

衡量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指标

(2)优化政府配置资源结构

(3)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

(4)发挥财政对社会资源的调节

二、收入分配职能

11

1.概念: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财政分配,调整政府、企业、个人占有社会产品价值的份额,改变国民收入在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职能责任。

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缺陷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补充)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M.O.lorenz)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所形成的收入累计百分比列为纵坐标,将一国人口累计百分比列为横坐标,然后将这样得到的总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绘制在一张图形上,即为洛伦兹曲线。作用:主要用于分析一国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在洛伦兹曲线中,弯曲程度越大,平均分配程度越不平均;弯曲程度越小,分配越平均)

(1)洛伦茨曲线:这是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的一种曲线。其原理如图:

(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A / (A+B) 实际的基尼系数界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接近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

3.实现机制(补充)

(1)划清市场与政府的界限

(2)规范工资制度

(3)税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

(4)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政府补贴等

12

三、稳定经济职能

1.定义: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促进社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实现的职责功能。

基本内容: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实现稳定经济目标的财政手段(补充)

(1)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

(2)通过较为稳定的制度性安排来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

3.实现机制(补充)

(1)经济稳定与发展目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财政政策调节的切入点:社会总需求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

(4)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累进税制和失业救济

七、小结

本章节属于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导入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活中的财政现象、财政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的概念与特征;其次,介绍了市场失灵、公共财政;最后,介绍了财政的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经济职能。

本章节关键术语:财政、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公共财政、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3

1.试述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什么是财政?包括哪些要素?

3.公共财政的内涵及特征。

4.试述财政的职能。

八、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P14

14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班级:10级财经一班姓名:王璐璐学号: 【摘要】 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危机;原因剖析;解决对策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金融发展关系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一、为什么要读。也就是学习国际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财政干部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财政干部将受益匪浅。二、有什么特点。《国际金融》一书结构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书共分6 讲,介绍了国际金融、汇率、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基本知识,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与政府管理等辩证关系。以插页专栏的形式,对阅读过程中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比较难懂的概论、术语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列举一些数据、一些图表,表述一些历史事件或约定俗成的关键词,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例如,第一章共七个专栏,涉及外汇、铸币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日本“广场协议”、美元汇率走势、中国外汇市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等概念和专题。同时,本书还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作了讨论,如人民币汇率政策,外汇储备政策,国内流动性过高,金融失衡,美国双赤字等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各章对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期的政策得失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有什么启发。也就是在工作中如何应用国际金融知识。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 1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随着政府采购实践的大肆推广,许多范例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规章相继发表施行,如1998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措施》;1999年4月2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措施》和《北京市政府采购目录》;1998年11月3日和1999年4月13日云南省分别公布了《云南省省级国家构造奇迹单元政府采购制度暂行划定》和《云南省省级政府采购实验细则》;1998年12月21日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1月13日陕西省公布了《陕西小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2月12日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重点配置工程发包承包揽理措施》等等。另外,国家筹划委员会、配置部、广播影戏电视部、铁道部、交通部、电力部、煤炭产业部、国内商业部、机器产业部、财政部、对外经济商业相助部、国家经济商业委员会等也都分别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部门规章。[2] 虽然以上全部这些地方性规则和部门规章,确切管理了现在我国各省、市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有关政府采购的许多具体题目,但是由于政出多门,没有举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计划,条块支解状态非常紧张,而且立法条理低,可使用性不强,在立法目的和具体范例上过于夸大财政资金的管理,不能反应出《政府采购法》多元的价钱取向,不具有政府采购制度的真正涵义和意义。 二、我国加入WTO对创建政府采购制度的寻衅 加入WTO要求我国凭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变化财政职能,创建政府大众预算体系,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而我国现有的实践水温和制度框架基础不能顺应这一要求。这搪塞我国正在创建确政府采购制度来说,无疑意味着多方面的寻衅。 1.时间异常紧急。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并随着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向今世市场经济的过渡而渐渐完满。也即是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孕育发生和生长履历了2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搪塞天下大多数国家而言,我国确政府采购革新和立法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不是一项伶仃的活动,它涉及到预算管理革新乃至整个政府和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厘革,也涉及到政府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要领的基础厘革。虽然我们可以大胆警惕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理论和要领,但同时要顾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题目的特别性和不确定性。以是,这一系列的厘革仍须要一个历程。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合构造部长级会讲和向导人非正式集会上,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答应,将于20 20年向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1996年,我国政府向亚太经合构造提交的单边举措筹划中,明确最迟于2020年与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WTO,我国就得凭据既定的时间表负担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使命,无疑大大地收缩了这一历程。概而言之,我们在创建政府采购制度时,面临着拟订执法和使其今世化的双重使命,不光使命困难,而且时间也异常紧急。 2.观念难以变化。虽然革新已举行了20多年,但筹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头脑观念在一部门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他们对政府采购缺乏基本的相识,对这一创新的革新还缺乏应有的相识,乃至个体部门还会因优点的调解孕育发生抵触情绪。若有些预算采购单元以为,凭据预算分配的资金,应该由自己支配,不须要政府统一采购。又如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事情职员,还风俗于筹划经济时期的“朝南坐”,等人上门服务,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意识。以是他们通常把采购搞成控购。更为紧张的是,恒久受权利本位头脑的影响,形成了重审批、轻管理的制度模式,看重采购审批步伐和对采购举行监视的权利归属,轻忽对采购历程实质性的管理和监视,不能确保采购的公平、公平、果然。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时间不长,不行能要求各人对与WTO相干的规矩都有深入的相识,但是,其时间表指向我国答应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就不能以此为捏词来制止成为被告的难堪。我国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评释,观念和头脑要领变化的难度,远远胜于创建制度自己。 3.转型时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WTO框架下确政府采购制度已不光仅是一国的财政支付管理制度,它已经融入到天下性商业构造、地域性商业构造的有关制度协定中,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商业中相干领域的权利使命。因此,国际经济构造拟订的《政府采购协议》和具体国家或地域拟订的《政府采购法》,在目的上有很大差异。国际间确政府采购协议旨在扩大列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寻求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具体国家或地域确政府采购规则旨在使本国企业尽大概进入外国确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努力掩护本国确政府采购市场。以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的时间,就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与发达国家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尽大概地掩护我国企业的优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确政府采购制度,大多数都是创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期过渡阶段,与政府采购制度息息相干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体制、国有企业等,正举行着大张旗鼓的革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创建政府采购制度要思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政府采购主体怎样界定,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时首先要面临的题目。在这一题目中,由于现在行政奇迹单元和国有企业革新出现出多元化走向,对他们的主体职位地方不能做简略的取舍。这样不光增长了立法技能上的难度,而且对立法的效果难以形成可靠的预期。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最新】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课程编号: 学分:5 学时:80(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实习学时:30) 先修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教材:《财务管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开设,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基本财务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努力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知识 (1)系统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职能、环境、原则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科、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财务管理有一贯全面的认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详细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问题,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原理、风险计量原理资金成本计算原理。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3)重点讲述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有关问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基本问题、财务分析的内容、财务预算的编制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各种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体会其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4)重点讲述资金筹集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问题、权益资金的筹集、借入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与筹资决策、筹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筹资成本分析、筹资风险分析以及筹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确定的理论与方法; (5)重点讲述资金投放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投放管理的基本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6)重点讲述资金营运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营运管理的基本问题、流动资产管理、固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72,电视授课9学时,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将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作了压缩。因此,本课程只能反映这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二、课程任务 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管理人员掌握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改革实践。通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制度,掌握财政预金融的实务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课程72课内学时,4学分,一学期授完。一般应具有“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后续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其他相关财经类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层次划分建议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具体内容可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以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为主。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掌握有关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财政金融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

财政与金融形成性考核答案

财政与金融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务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是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7、免征点: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8、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即国家公债,是指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4、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5、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相应地可将财政预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6、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 7、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8、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9、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10、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税征,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 11、我国现行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和资源税。 12、增值税有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13、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14、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 15、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财政与金融》(选修) 结 课 作 业 姓名:甄福荣(No.65)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

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一种导向因素,而在信用交易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替代了货币资金而实现了商品的转移。货币资金的滞后支付只起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期末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讲师:王x渊 内容:对财政的认识 姓名: xxx 学号:xxxxxx 财政与金融 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后,我收获很大,这门课程对我也有很大帮助。知道了很多自己以前都不知道的一些财政方面的知识,知道了财政的收入和开支,为自己了解国家的很多大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深感欣慰!我还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现代金融知识,对金融理论基础、基金募集与管理、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上市融资,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如何合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把握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 下面我将着重讲述我学习《财政与金融》后对财政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好方式,但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领域,使政府干预经济有了活动的舞台。财政历来就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财政与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为密切。现代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正是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解决的。诸如收入分配的越来越不公平,生态环境的越来越污染等一系列的现代社会病,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使其得到缓解。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财政的分类 财政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国债,支

财政与金融-习题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简答题: 1.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定义职能原因) 答: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职能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以下三种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这种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财政的分配只能才能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节。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案例分析: 1.外部性怎么解决? 答:1。外部性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利益和好处,而所有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补偿。如企业的科研活动。负外部性指产品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但未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如企业生产的污染行为。 2.解决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如:征税与补贴,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采取征税与补贴的方法,存在不足:征税与补贴问题上难以量化,征收补贴的数量难以清晰界定,这易助长腐败现象,破坏经济市场。 3。为弥补征税与补贴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利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从产权学派获悉, 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楚,并允许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社会产值最大化的安排。利用政府有形的手,清晰界定产权,以及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使交易成本降低。这就是外部性内部化,以此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金融课程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_货币银行学___ _ 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_ 金融学10级(双学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0901*******_ 学生姓名:______ 陈娇香_________ 论文题目: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成绩: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一)金融创新 (二)风险防范 二.从助学贷款浅析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 (一).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特点与现实状况(二). 助学贷款违约形成贷款风险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三.热点追踪 (一)云南推行助学贷款信用保险 (二)违约率28.4%大学生助学贷款寻找风险分担新机制 四.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的建议 五.致谢 六.参考文献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撰写人:陈娇香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2009级)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或操作不当,也会给金融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以我国最早推出也最为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助学贷款的实践为证,研究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助学贷款; 引言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永保活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高违约率的助学贷款都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金融创新的思考。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整个金融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使金融业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也给传统的金融业提出了不少的难题,对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效率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激活金融创新行业的潜在活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1.金融创新 1.1含义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1.2种类 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 (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 (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1.3 影响 金融创新使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更加复杂,同时对货币流通速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反向关系对传统的货币乘数进行修正,从而可以得出:金融创新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同时通过近年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实证检验,上述结论基本成立。下面就从修正的货币乘数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财政与金融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摘要 国际舆论认为,在“金砖四国”中,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气候下,唯有中国“一枝独秀”,近30年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中国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媒体更是争相渲染,然后身处经济大潮漩涡的中国老百姓,却有着另一番感受,通货膨胀、房价猛涨、股市暴涨暴跌……说是人民币升值,我们口袋里的钱却一天天在缩水,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时飙升,专家与政府各执一词,中国经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面对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我们是喜是忧?何去何从?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这个热点对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升值后的策略进行分析,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理性看待人民币升值,找到合理的应对之策,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地位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汇率升值通货膨胀发展外汇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 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2005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1美元兑6.992元人民币。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报为6.9920:1,突破7元关口,正式宣告人民币进入6.0时代。到2011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已接近6.53:1。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人民币升值是关系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事件,是每个中国公民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合理分析其利与弊,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格局稳定。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还在继续,其研究范围非常宽广,许多内容和领域尚待深入探讨。本文将试着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与弊并寻找相对合理的应对方法,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以合理的心态去分析对待,希望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2 人民币为什么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就在2个方面。

2017年电大财政与金融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财政与金融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 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经济;社会 2、国家 3、剩余产品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5、税收;非税收 6、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 7、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课税对象 9、税源 10、10 11、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2、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13、从价定率;从量定额 14、一般;级差 15、有偿 16、有偿性;灵活性;自愿性 17、平价;溢价;折价 18、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分期逐步;抽签轮次;到期一次;市场购销;以新替旧 20、金融市场利率;国家信用好坏;银行利率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C B 6-10 C B A B D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ABC 4、ACD 5、C 6、ABC 7、ABCD 8、ABCDE 9、ABCDE 10、BCDE 五、判断正误 1-5 X X X X X 6-10 X X √ √ X 11-15 √ √ X √ X 六、计算题 1、解:应纳增值税= 1500000*17%-110000 = 145000(元) 2、解:应纳个人所得税=(1500-800)* 10% - 25 + 5000 *(1-20%)*20% + 500*20% = 945(元) 财政与金融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 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 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 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 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 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保障。 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 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9、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10、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 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