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名师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名师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名师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名师教案)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观察方法,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古时候,有一个县衙贴出告示,要抓一小偷,告示内容是:今有一人入室偷窃,所盗数额巨大,现悬赏五十两缉捕。该小偷,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嘴巴不宽不窄。请有线索者速告本县。

师:通过这则告示,能抓到小偷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这则告示对小偷的描述没有突出小偷的外貌特征,没有辨识标志。

师:由此观之,要写好人物,只有仔细观察,抓住外貌特征,才能写谁像谁。

(板书课题:写人要抓住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故事导入,降低学生对抓外貌特征写人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本课内容的参与意识。

二、读教材,学方法

1.了解描写手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4“写人要抓住特点”,并交流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特点?

预设

课件出示:

(1)以貌传神,写出人物的特点。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外貌描写的要求: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外貌描写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

(2)用语言、动作描写等展示人物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其性格特征的镜子。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其内心世界,表现其个性和思想。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物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

(3)用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地扩大。

2.分析示例,加深理解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例文了解一下各种描写手法。

课件出示:

(1)外貌描写

“画”肖像时,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还可以抓住人物的局部特征重点描绘,如小酒窝、眯缝眼、忧郁的眼神、乐观的笑容等。

【示例】他长得十分可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他的头圆圆的,虎头虎脑,看似愚笨,其实十分聪慧。他的发型很是特别,额头前的头发整齐排列,呈半弧形,像是用一只碗在额头上扣了一个圈儿。圆圆的脑袋,配上他那个性的发型,那形象简直萌到爆!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出个性特征来。

【示例】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

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便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曹雪芹《红楼梦》)(3)动作描写

“描”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动作,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特点。

【示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心理描写

“刻画”心理,要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示例】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

三、绘名人,学经典

1.经典再回顾

师:下面我们再看看几处经典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朝花夕拾》人物我了解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

(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动作描写)

(3)“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神态、语言描写)

(生讨论后发言,逐一分析)

预设(1)通过“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具

体地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这一句中“微笑”的神态和“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读书时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说明先生读书对“我”来说是很有感染力的。

(3)通过阿长“极其郑重”的神态,一再叮嘱的语言,描写了阿长在除夕夜对“我”的认真叮嘱,表现了阿长的迷信、愚昧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师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细致描摹,着眼于神,揭示其精神内涵。

2.典型人物描摹

下面我们一起来描摹经典人物,看是否能用文字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观察下面鲁迅的图片,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1)学生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尝试写作。

(2)小组交流。

(3)教师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并引导分析。

课件出示: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师: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哪些词语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预设从面容、头发、胡须三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先生面部消瘦,但精神很好。“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直竖”“打眼”“浓墨写的隶体”等字眼表现了先生顽强

和倔强的性格特点,这正是作者要极力刻画的民主战士的形象。

3.修改习作

(1)学生将刚才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着眼于通过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2)小组内再次展示习作,评选优秀习作。

(3)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4)师生根据展示作品,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和实践中逐步提升描写人物的能力。

四、绘同学,用方法

师:平时,我们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同学,你仔细观察过你的同学吗?你能用文字描述出来,让别人猜出他(她)是谁吗?

1.学生习作,小练笔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现场仔细观察同桌或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结合他(她)平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给他(她)“画”一幅肖像。写好后,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猜猜他(她)是谁。

(1)学生写作。

(2)小组互相交流评价。

(3)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展示:展示——猜人物——点评。

2.修改范文,明确方法

(1)修改示例。

师:这些同学们都能抓住同学特征,让人一猜就中。本节课开头讲的那个故事里的小偷,因外貌特征描写不突出,难以辨别。假如你是县官身边的师爷,你认为如何修改告示才方便抓住小偷呢?

(生自主修改,师指名展示并点评)

(2)修改习作。

小组合作,修改刚才描写同学的习作。

步骤:

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再次展示习作。

②小组长组织,对不能很好突出人物特征的习作逐一进行集中修改。

③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④师生对展示作品一一点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写人要抓住特点。要抓住特点,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写出人物个性特点。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就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同学,进行小写作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以事写人,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人物形象。

2.能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师:“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要把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与别人的交往,写他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所以,要想写出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还要学会以事写人。

(板书:以事写人)

二、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师:我们在写人时,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写。哪些事是必须写的,哪些事是可写可不写的,哪些事是完全没必要写的呢?这时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核心,即能够表现人物特征

的事情要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更要重点写。写的事情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

1.课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现在我们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写法。

(1)回顾《再塑生命的人》,师生一起理出课文的主要事件:

课件出示:

①1887年3月3日,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的身边,握住了海伦的手,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②莎莉文老师送给海伦布娃娃,并且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③莎莉文老师又给海伦一个更大的布娃娃,继续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④当莎莉文老师与海伦为“杯”和“水”两个词发生争执,海伦总将“杯”和“水”混为一谈时,莎莉文老师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doll”这个词。

⑤在海伦摔坏了布娃娃后莎莉文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把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带海伦外出。

⑥散步到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水在她手上流过,让她理解了“水”这个词。

(2)根据主要事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并显示:

课件出示:

师:这些事例,都是围绕着莎莉文老师的教学展开,代表了她教育“我”的不同阶段。井房的经历是全文的高潮,“我”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表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事例,都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课件出示:

请参照上面的示例,选取一个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先思考要描写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在脑海中选择事例,再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写作对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偶像等。

步骤:

(1)学生自选主题,画思维导图。

(2)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刻画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两个环节,从课内引申到课外实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易学。

三、抓住细节,事中显神

当我们写多件事情表现人物时,要处理好叙事的详略。详写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要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力求通过一些具体而微小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

1.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为例,学习多件事情叙述的详略安排,学习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

(1)师印发并指导学生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见《教师教学用书》P161第三单元写作的“例文评析”栏目)

(2)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要求

①勾画出描写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体会语句表达的真挚感情。

②概括出本文写的七件小事。

③标注出每件事的详略。

预设七件小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教“我们”读诗;⑤“我”看老师写字;⑥看老师收拾东西;⑦梦里寻师。

(3)阅读交流。

师:你从这篇文章中看到魏巍是怎样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指名表述意见)

预设①通过写七件具体的事情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②通过对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美丽、善于观察孩子内心的性格特点。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1)完善思维导图。

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刚才画的思维导图,做如下改进:

课件出示:

完善思维导图:

①在你的中心部分注明你要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如:我的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爱生如子。

②围绕你想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标注出事例的详略及顺序安排。

③用150字左右,写出其中一个小细节。

(2)交流展示。

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②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要求:看细节是否能刻画人物精神,详略安排是否围绕中心。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人”不可能脱离事情单独存在,学习了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知道了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人物的时候,要对事情做详略处理,更要有细节描写,人物才会活灵活现,才能形神兼备。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注意用心观察,抓住特征,勤于练笔,积累经验,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一、二课时所学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是综合能力的展示。通过对完整文章的分析,全面了解围绕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实践可操作性强,直观,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

四、布置作业

以下题目二选一:

1.根据你课内完成的思维导图,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2.你有自己的偶像吗?选择一个你最崇拜的偶像,搜集关于他(她)的图片、材料,画出思维导图,选取典型事例,表现偶像个性特点。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完整呈现出一篇规范的写人习作。另外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盲目选材,一知半解地评论偶像。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设计亮点】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实现了讲练结合,既有写法指导,也有写作实践,力争以兴趣为激发点,以能力为落脚点,以训练为手段,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人物描写方法和在具体事情中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的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一一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 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 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 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I)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

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成:达成,成就。慢:懈怠,懒惰。励:振奋。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集体备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A、课内阅读(2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4、作文(2课时)。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 )腾一shùn( )间 yùn( )含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_____改为_____ 谈笑风生_____改为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7 分钟)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xx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教案,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一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