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

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

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何

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

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人

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 文稿 一、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二、实验器材:钩码、测力计、砂纸、木块、毛巾、;系线的纸盒,实验记录 表。 三、实验创新要点与改进要点 创新要点: 1、利用力学原理,以现有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改造、加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2、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示数稳定,读数更准确、方便。 3、拉动木板,不要求其匀速运动。 改进要点:(如图一) 1、把测力计竖直挂起使用,读数就方便了。 2、利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水平拉动木板。 3、改拉木板不拉木块,这样拉木板不需要考虑它是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和测力计总处于静止状态,恰好克服原试验不足之处,操作方便。 四、实验原理或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原则拉力与摩擦力平衡 实验设计思路: 1、首先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用手在空气中向前移动,在桌面上向前移动,对比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笔袋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学生分组实验) 3、找出问题,改进实验装置,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4、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的关系。 五、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用新装置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3、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原始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如图二)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动笔袋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三次,并及时记录结果。 ③学生汇报,发现问题。 2、用改进后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①将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固定在盒子上。 ②、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拉动盒子,找到刚好能使盒子动起来的力,记录下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重复多做几次。 ③、在桌面上铺一条干燥的毛巾后,在粗糙的毛巾上轻轻拉动盒子,并找到刚好能使盒子动起来的力,作好记录。

教科版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对比实验”和“弹簧秤使用”掌握情况。 上课准备:弹簧测力计、盒子、钩码、砂纸、供拉动的小物品、铅笔盒、溜冰鞋、记录纸2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摩擦与摩擦力: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些什么运动? (学生…….) 师:最近,老师在学溜冰,在座的同学有喜欢溜冰的吗?溜冰时候,想停下来,你们是怎么做的啊?(刹车,溜冰鞋与地面发生摩擦)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摩擦现象,(课件出示新旧运动鞋和轮胎)我们来看两组图片,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摩擦,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运动鞋与地面发生摩擦。) 2、师:是啊,{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课件出示】(板书:摩擦力) 3.师:下面我们就来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看老师的示范,伸出你的手,把手掌贴紧在桌面上拖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比较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当手掌贴紧在桌面上时很难滑动,手掌与桌面发生摩擦,有一股力量拉着。) 4.引入课题 师:这其实就是摩擦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运动与) 二、测量摩擦力 1.师:摩擦力大小是可以测量出来的,那么怎么测量呢? 师:看老师给大家的示范,【课件出示温馨提示】(第一步:用测力计测量前,先要将测力计指针调为“0”刻度;第二步:用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是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4.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1)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小组分为一个大组,两个大组同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说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 六、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体现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说这5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课堂伊始,通过老师举出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比如: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的停了下来。让学生感受到足球滚动时与地面发生了摩擦。出示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学生从轮胎受到的磨损知道了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了摩擦。 再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方法简单,感觉明显。教科书上提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要学生自己找一找方法,用多种方法感觉摩擦力的存在。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亲身感受到摩擦力后,再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觉得生疏,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摩擦力”这一科学概念。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前面已经学习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然后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问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运动与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 一、教材解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 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摩擦力评课复习课程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

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2006年9月13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运动与摩擦力》。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是这个单元中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二、说学情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对物体施加力,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施加的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力越小物体运动越慢;对运动的物体施加一定的力,可以让它停下来……但是他们的认识、了解有的是片面的,是不充分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对外界主动施加的作用力能够认识,对于随之产生的反作用力则模糊不清;物体运动越快,摩擦力越大,物体运动越慢摩擦力越小……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是本课学习的宝贵资源,纠正一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也成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过程。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科学摩擦力的兴趣,认识到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很重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摩擦力与重量的关系。 2.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体现科学课程密切联系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第5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共有三个活动: 1、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等方法感知摩擦力,通过测量物体刚刚能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 `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有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 3、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感知摩擦力以后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还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解水平,重难点是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较多。对摩擦力,他们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对比实验”和“弹簧秤使用”掌握情况。 演示实验材料: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砂皮纸。 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砂皮纸。 教学流程: ) (一)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1.师: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 2.体验:伸出你的手,把手掌贴紧在桌面上,使劲地向下滑动1次,有什么感觉 3.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新旧轮胎和新旧运动鞋的变化,感知“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人运动时,鞋底与地面发生摩擦”,形成“摩擦”的概念。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使学生知道“摩擦处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掌与桌面的摩擦进一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并借助课件提出“摩擦力”的概念。](二)测量摩擦力 1、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 2、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 、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设计意图:“学会正确测量摩擦力”和“感知物体静止时也存在摩擦力”。测量摩擦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点,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力的大小”,但方法有所不一:1.沿水平方向测拉力。2.测能使物体刚运动起来的力的大小。操作难度有所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怎样让学生感知到静摩擦的存在”是一难点。 (三)讨论、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