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传统的外语教育方法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现代外语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需要坚持以任务为中心,鼓励探究式教学;要营造民主氛围,重视互动式教学,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现代化教学。

标签:教育信息化;自主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采用3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方法,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这种模式:结合例证解释语言知识点的用法,然后让学生或进行口头练习,或进行书面练习,然后再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巩固,常用所谓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refect)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这种以练习引导语言学习的方法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传统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外语专业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突出运用性和长期性,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结合外语学科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一、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起源于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其主要代表为Maslow和Rogers. Maslow曾经指出,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Rogers则提出意义学习这一概念,认为“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Rogers 还提出了10条学习原则:人类生来就有学习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便发生了;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时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当对自我威胁很小时,学生用一种辨别的方式知觉经验,学习会取得进展;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由此看来,人本主义者强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减少教育的胁迫性,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发挥每个学生天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参与,自发的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以人为本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关注学习者的整体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无论课型如何如听力、写作、阅读等,都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浅析高校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

浅析高校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 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多语”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因此,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第二外语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双方对这门课的定位不清,重视不够等问题,本文从第二外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个人实际教学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标签: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 1.引言 随着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双语”人才的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门及以上语言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就我国目前第二外语教学的效果来说还达不到为社会多多输送“多语”人才的能力,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第二外语的学习干扰了对其专业语言的学习。由于二外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够掌握第二外语的单词及语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从下手,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商务信函或留学申请等应用型文体的撰写都很难完成。因此,想要通过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多语”人才的目标也很难达到。本文将以第二外语(英语)为例,浅谈高校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2.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所说的第二外语是指除英语专业外以其他语种为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无论是其专业语种还是第二外语都属于语言学中第二外语习得的范畴。无论是专业语言还是第二外语,对学习者来说都是非母语的学习,所处的地位应该是相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二外语除了课程名称中有第二之外,在受重视程度上也是处于第二梯队。 2.1教学目标模糊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第二外语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本文以我校第二外语(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法及西方国家概况的认识,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能够运用英语与人交流,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要求。而基于此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多语”人才的要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就造成了现在的第二外语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第二外语的动力,只要能应付各类考试就可以了。 2.2教学内容过时 不同于英语或小语种专业教材的多样性,以第二外语(英语)为例,现在高校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公共课教材有两种,即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这真是万分危急的时刻!学生的朗读也正进入状态,教师却突然叫学生停下,提出一个问题:“着”有四种读音,你们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

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作出了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适合国际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来对其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摸索中不断前进,英语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的改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等等。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脱节。当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课本知识为主、主要讲授语法内容等等。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英语的实际应用,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没有实际应用的能力。并且,由于课堂教学强调语法知识,使得学生错误的认为语法学习好了就是学会了英语。这与社会实际需要应用性人才以及语言的实践性相背离。(2)高校英语教学教材内容缺乏创新。历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材内容都有

变化,但是,大体内容都差不多,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高校英语教材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考核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并且,有些学生考试分数很高,而遇到实际应用的情况就变成了“哑巴”。这就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分数再高也不能代表其实际应用的能力。(3)高校英语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落后。对于教学效果如何,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考核指标,考核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总的来说,各个大学在展示英语教学成果时基本上以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片面的追求四六级通过率。虽然是通过率提高了,但是,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4)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利用不充分,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以及语音室,甚至还聘请了一些外教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总的来说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仅仅依靠多媒体这些教学设备还是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外,随着各个高校的扩招,对于英语教师的数量也有了较大需求,这就使得没有许多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进入大学,这就使得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及措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56265970.html,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作者:何亚平叶世群祝倩倩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对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華盛顿协议》是针对本科层次的培养,针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培养,可以参照国际工程联盟制定的《悉尼协议》。2016年12月,由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牵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135所高职院校成立“《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运用成果倒推思维”开展教学改革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毕业生。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曾推动该校多个专业参与《华盛顿协议》认证。他认为“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与传统的“内容驱动、重视投入”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或专业的首要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 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二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完整地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决定学校的定位;学校定位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试行)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4号文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又一次指导和推动全国各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还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要求》建议,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是12个学分,不到整个必修课144个学分的10%);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师生比合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8, 6(5), 349-35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e56265970.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e56265970.html,/10.12677/ces.2018.65056 Education Reform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Fang Zheng, Zhiling Zhu, Xinshuai M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Sep. 21st, 2018; accepted: Oct. 5th, 2018; published: Oct. 12th, 2018 Abstract With Habitat III holding and The New Urban Agenda publishing,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ch as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ew requirement for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ompilation, education reform for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s extremely urgent.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fields, like content of courses, teacher troop,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by integrating new urban development models,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and new ideas in the contents, depending on multiple types of teachers, using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o realize multiple aims. These aim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and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synthetic analysis, oral expression, PPT making and map drawing, and group cooperation. Thus, the students can cope well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Urban Master Planning, Education Reform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郑芳,朱志玲,满新帅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摘要 随着2016年“人居三”的召开及《新城市议程》的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据及技术革新,及国内城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学队伍建设。 一、教学模式改革 1.“以生为本”,注重融入岗位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力和竞争力,鼓励大胆创新,提高兴趣。课堂上,采用圆桌模式教学,让学生先预习,自己讲出知识点,教师补充。实训时,采用不同岗位不同训练方法,即轮岗训练,让学生认识岗位不同,技能不同,真正地融入进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岗位中,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前进,使其增强自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 2.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

育教学评价机制”。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评价学生 基本成绩的层面上,还要考虑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等因素。可 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验、实训课练习评定、自我评价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引入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能力的评价鉴定。评价不是目的,评价越细,越能发现学生对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对知识的认知深浅,从而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职业资格的推广目前,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员工持证上岗。所以在岗位与学历教育课程对接的同时,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工作。学生在完成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所有课程学习和考试、毕业前的综合技能测评之后,通过组织参与社会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按规定持证上岗。通过校企合作能让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知晓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上岗时所必须持有的资格要求,在教学上知识点与资格证考试的要点相符相承,让学生通过努力考取资格证,方便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为就业铺路。 4.共创实训基地突破传统的观念,与企业合作,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把课堂设到基地,企业负责经营,学校负责生产,从而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这样,企业愿意来,能够真心地为学校提供高级技能岗位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对于学校来说,基地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企?I 的规范化生产经营方式去组织实训教学,学生就业时不存在过渡期的问题,一出校门就能熟悉岗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在原有的教学方

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教学 1.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1974年该组织发表《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1981年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指南》,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主要目标。随着全球化发展,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发展,普遍把国际教育纳入本国战略发展之中。如日本20世纪70年代,就已提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张,80年代开始重视多元文化教育,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世界之中的日本人”。同期,美国也提出全球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共存观念,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以及面对全球化的适应力。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2.国际理解教育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分成三个目标,即国际理解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和国际理解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加强阅读、词汇和写作表达的外语教学。” 目前,國际理解教育在国外众多高校得到普及,如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都将其作为通识教育推广。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中小学教育主要体现在推广外语教育和鼓励师生对外交流等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尚未普及,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但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纳入高校外语教学目标之中。如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年版)“教学目的”中提到:“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综上所述,可以说外语教学是我国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阈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这次新课改的培训,让我有机会接受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既兴奋,同时又觉得面临很大的挑战。毕竟自己是广西第一批课改的老师,如果学习不好,直接影响到明年的教学质量,所以压力蛮大。然而在西安的四年大学生活,接触到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课改区的同学,据她们描述的高中课堂跟我们的高中课堂很不一样。同时在学校里平时训练的教学技能都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做的,实习的时候也是新课改后的教材,从这方面说自己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于是有这个计划接受新课改培训,我感到相当荣幸。 新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更需要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学习与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 一、由教纲和教材的被动实施转变为对新课程的主动设计 过去,由于中小学课程过分强调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参考、统一标准、统一考试,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现在,新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也要会“编书”,更要会设计科学性的探究活动和研究型的专题活动,课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力的智慧新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活情境。 二、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学习探究者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在未来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实现由权威到平等参与,由知识传递到促进、组织、引导的转变。 三、由重视单一学科知识的钻研转变为重视在单一学科基础上的多学科知识的了解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立,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猎取其他学科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由主要关注书本内容转变为关注社会生活、科学开发、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紧密结合 教师应当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21世纪对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教学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框架下,从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对21世纪高校外语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创新精神教师素质 外语教育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外语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发展,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弊端在于:长期以来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根本,为核心,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结构,不仅要熟悉他们共性的东西,而且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要通过测试、提问、交谈、调查等多种方式尽快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详略得当,因材施教,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 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还应时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也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有真正地理解、宽容学生,才能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感,进而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主动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深受“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认为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因而满足于仅仅从语言知识(发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层面上对于语言的掌握。然而,大量事实证明,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开来,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不注入文化因素的外语教学无法

(新)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马宁慈,刘听 一、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课,对学生的素质、择业或进一步求学影响甚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高了新的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从近几年国高校非英语专业人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上还与《大纲》要求相差甚远,这使我们意识到,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理论分支是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 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协作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 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人教 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苹的 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 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 建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 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者一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 和信念为主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 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 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方法与实践 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确定是本课题的 关键.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效安排、合理组合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 以我院04级2785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试行)

师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试行)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4号文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又一次指导和推动全国各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还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要求》建议,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是12个学分,不到整个必修课144个学分的10%);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师生比合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在获得可喜成功的同时,也常常遇到一些疑惑的问题,它们明显影响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疑惑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以求形成科学合理的共识,用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促进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健康地发展。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变革传统教学中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陈旧的内容和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把当前的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的思维偏差,即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就要否定传统教学,讲传统教学就是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然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其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一贯的,那就是坚持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劳动者。传统教学始终贯彻着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众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专家,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推行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其实质仍然是要求从德智体诸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可见,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和传统教学在内容上是相通的。 教学所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归结起来就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看,传统教学在培养人才的手段和方法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改革。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与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两者之间有着相通、相溶之处。例如,传统教学强调教学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调学科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等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传统的外语教育方法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现代外语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需要坚持以任务为中心,鼓励探究式教学;要营造民主氛围,重视互动式教学,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现代化教学。 标签:教育信息化;自主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采用3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方法,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这种模式:结合例证解释语言知识点的用法,然后让学生或进行口头练习,或进行书面练习,然后再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巩固,常用所谓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refect)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这种以练习引导语言学习的方法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传统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外语专业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突出运用性和长期性,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充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结合外语学科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一、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起源于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其主要代表为Maslow和Rogers. Maslow曾经指出,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Rogers则提出意义学习这一概念,认为“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Rogers 还提出了10条学习原则:人类生来就有学习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便发生了;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时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当对自我威胁很小时,学生用一种辨别的方式知觉经验,学习会取得进展;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由此看来,人本主义者强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减少教育的胁迫性,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发挥每个学生天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参与,自发的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以人为本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关注学习者的整体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无论课型如何如听力、写作、阅读等,都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