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精选文档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精选文档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精选文档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精选文档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

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又称黑人文艺复兴或者新黑人运动。大致起源于1919年, 1925至1928年间达到巅峰, 1932年逐渐停止,因发生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而得名。因其开创了一个民族回头探索自己过往历史的先例而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文学繁盛时期还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黑人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及思想渊源,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的发展出现相对沉默后的再度繁荣,是以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种族歧视,批判并否定以往作品中塑造的汤姆叔叔型温顺的旧黑人艺术形象,鼓励黑人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歌颂新黑人的精神,树立新黑人的形象,因此有人把这次文艺复兴称作新黑人文艺复兴(New Negro Renaissance)。

这一时期正值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宣告落幕。在这次运动中,“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向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挑战,向所有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挑战”。[1]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表现出许多不同于黑人男性作家作品的特点,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构建种族身份、寻找女性自我的强烈愿望,她们的笔下呈现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女性形象。佐拉•尼尔•

赫斯顿既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她在 1937年发表的长篇代表作《他们眼望上帝》中塑造的黑人混血姑娘珍妮就成为新黑人女性的艺术经典。《他们眼望上帝》是赫斯顿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小说不仅打破了传统美国文学的禁区,也为后来黑人文学整体振兴铺平了道路。正如川大程锡麟教授所言,赫斯顿具有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完全不相适宜的[2]。

同时期的另一位美国男性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在1937年写的《他们眼望上帝》的书评中批评这部小说“没有主题、没有启示性、没有思想”。认为赫斯顿的作品只是风俗记事,描写了黑人的日常生活,毫无文学性。“在赖特阴影中赫斯顿和她的作品埋入了岁月的尘土之中,直到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发展壮大,才受到应有的重视。”[3]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出生于美国南方,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活跃分子,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是一位命运坎坷的非裔黑人女作家,从小浸润在丰富多彩的黑人民俗文化传统之中, 后师从美国人类学之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博厄斯学习人类学,两次到南方进行民俗调查,所有这些孕育了赫斯顿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增强了她传播正宗的黑人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她对20世纪许多黑人作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包括艾丽斯•

沃克在内的许多新一代非洲裔黑人作家称为“文学之母”。著名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利•路易斯•盖茨也认为赫斯顿是美国黑人的文学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和美国小说经典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并在其主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中称她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赫斯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得过多种文学奖项。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后,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黑人民族主义意识被唤醒,1973年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她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四部:《乔纳的葫芦蔓》《他们眼望上帝》《山里人,摩西》及《萨旺尼的六翼天使》;自传一部:《道路上的尘迹》;短篇小说、剧本及散文等50多篇,另外她还整理了反应黑人民俗文化的黑人民间故事集两部:《骡子与人》和《告诉我的马》。

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赫斯顿在《他们眼望上帝》中用自己“超前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一个在男性压迫之下内心不断完善和强大、最终建立起精神独立意识的全新黑人女性形象。这个新黑人女性形象的“新”就在于摆脱了以往作品中俯首帖耳、驯顺听话的黑人保姆和勾引白人主子的荡妇两类被固化了的黑人女性形象。“珍妮这个形象虽然还是在传统的混血儿模式的框架之中的,但她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却使这个形象具有了现代色

彩,使她比以往任何一个混血儿形象都更为丰富和复杂。”[4]赫斯顿笔下的珍妮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地平线----“梦想”,用双脚的行动来甩掉羁绊,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选择方向,勇敢追梦的新一代黑人女性。虽然珍妮的命运和非裔黑人整个族群的悲惨历史紧密关联着,然而她却不像祖母南妮这一代黑人女性,完全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他人手上,任人摆布。

1.1 珍妮的“三”次婚姻《他们眼望上帝》讲述了黑人姑娘珍妮在一个白人文化占主导的复杂社会里经历三次婚姻终于成长为具有独立意识、内心成熟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三”在民间故事和传奇中是一个笼统的数字,通常喻指主人公为寻求宝臧所经历的多次磨难和挫折。熟谙非洲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赫斯顿在作品中给珍妮姑娘也设置了三次婚姻、三个男人来成就她的成长之路。

第一次是外祖母安排的“温饱型”的婚姻。十六岁青春懵懂的珍妮躺在一棵盛开的梨树下看蜜蜂采蜜,顿悟了“结婚”的真谛,于是听从外祖母南妮的劝说,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岁、却有着六十英亩土地和骡子的中年黑人男子洛根,婚后不久即发现原来结婚并不会使自己对原本不爱的丈夫产生爱情,自己原不过是洛根用来劳作的一头“骡子”,于是她和有着远大梦想的黑人青年乔私奔了。对于摆脱了第一次婚姻获得解放的珍妮的心情,小说有一处细节描写:“清晨路上的空气就像是一件新的衣服,使她意识到了自己腰上还系着围裙,于是她把它解下来顺手扔进路

旁的灌木丛。”“一种新的蜕变了的感觉油然而生,珍妮匆匆出了大门掉头向南。即使乔不在那里等着她,这一变化对她而言肯定也是好的。”[6]走入第二次“摆设型”婚姻的珍妮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一件漂亮摆设,她没有发言的自由,也没有被当做和丈夫平等的人来对待。乔对她的女性的自然之美只有压制和占有,冲突随起,他当众说:“看你屁股上的肉都快垂到膝盖弯上了,…你不是个谈恋爱时的妙龄少女了,你是个快四十岁的老太婆了。”珍妮反驳道:“我不再是个年轻姑娘了,可我也不是个老太婆。我估摸着自己看上去就是这个岁数,但是我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是个女人,而且我知道这一点。这可比你强多了。你腆着肚子在这里目空一切,自吹自擂,可是除了你的大嗓门外你一文不值。哼!说我显老!你扯下裤子看看就知道到了更年期

啦!”[6]这次顶嘴对乔是致命的打击,珍妮把他的尊严当众撕了下来,乔一病不起直至抱恨而死。第二次的婚姻留给珍妮一笔不菲的财富,使她成了镇上最富有的女人。然而她依旧矢志不渝地等待十六岁梨花盛开时所渴望的浪漫,第三次“滋养型”婚姻出现,她遇到了视自己做朋友的“茶点”,“茶点”不言而喻,寓意着生命的滋养。这一次的婚姻使珍妮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可以和黑人男子一样穿着喜欢的工装裤劳动,一起聊天、大笑、下棋。然而茶点身上也摆脱不掉黑人男性的通病---他依旧认为自己是珍妮的老板。当特纳太太领来自己的弟弟介绍给珍妮的时候,“这在茶点的头脑中引发了一场风暴,就在这周快结束的时候,

他用鞭子教训了她,并非是珍妮的行为使做丈夫的他嫉妒发作,而是对珍妮的鞭笞释放了他内心可怕的恐惧,能够教训她使他确信了自己的地位。倒谈不上什么暴揍,他只是用鞭子扫了她一下,以表明自己才是老板,第二天这事就被大家在田地里谈论起来了。”[6]

第三次婚姻的结束起因于洪水围困,一只疯狗占据了附近仅有的一块高地,当它发现珍妮和茶点打算来分享这块“安全岛”时,它急了,朝着珍妮恶狠狠地咬过来,茶点挡在珍妮前面,不幸被疯狗咬了一口,这一隐患时不时发作,加剧了茶点内心深藏的对珍妮失去控制的忧惧,最终发展到使他丧失理智地要置珍妮于死地,已有准备的珍妮不得已反击而将其击毙。此事在黑人和黑人社区里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了黑人男性的一致声讨,在法庭调查员和白人的帮助之下,珍妮最终被判无罪,这一结果让黑人男人们愤愤不平,“ 白人不打算处置像她这样的女人”;“她不杀白人,不是吗?只要她不杀白人,她可以随意杀死黑人,只要她喜欢。”[6]

珍妮的直接压迫者是黑人男性,她首先要反抗和摆脱的也是黑人男性。这在作品中表现为她在三次婚姻中与三任黑人丈夫最终的的冲突与决裂。第一任丈夫把她看作是娶来为他免费工作的骡子。第二任丈夫则把她当作是自己商店里的一件可以炫耀的漂亮摆设。虽然珍妮同第三任丈夫有着比较和谐的婚姻生活,但他仍然摆脱不了要控制女性命运的父权思想。由此赫斯顿向我们揭

示出:女性只有不断地通过自己的眼界调整和选择来接近理想,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否则,只要还处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女性的自我发展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黑人女性主义者柯林斯在《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一书中就指出过:“源于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妇女的传统形象,从意识形态规范了社会对美国黑人妇女的压迫…。在美国社会文化里,种族和性别歧视意识曼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近到了权威的地步。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5]

1.2 黑白血统的寓意珍妮的母亲是外祖母南妮被白人主子欺负后生下来的混血,珍妮自己也是母亲重复南妮遭遇后生下的具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混血儿,这种血统的历史由来隐喻了主人公珍妮生存的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历史文化语境。珍妮一生中并无直接遭受白人欺压,不仅如此,和许多同时期的黑人男性作家一样,早年毕业于霍华德大学的赫斯顿还曾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白人的资助,其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尽管小说一开始外祖母南妮就告诉她:白人扔下肩上的担子让黑人捡起来,黑人男人不得不捡起这担子自己却没有挑,而是顺手把担子又交给了黑人女人。我算是看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黑人女人就是骡子。[6]同所有她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一样,南妮也经受着肤色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和奴役,是南妮把自己痛苦的奴隶经历和悲惨际遇造成的婚姻观传递给珍妮,把过去的意识带到了现在。也许是赫斯顿看清了这点,她自己笔下对肤色压迫并无过多着墨。混血的珍妮是外祖母南妮这代黑人女性价值观的叛

逆者,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珍妮在性意识觉醒之初听从外祖母的安排,嫁给了物质生活还算富裕的黑人中年男子洛根,然而,珍妮不久就用迈动双脚的逃走宣誓了她对传统婚姻价值观的叛逆

和不从。经历了三次婚姻选择的珍妮在茶点去世后,发现了自身的保证和安全,且用她黑人女性的声音勇敢地表达了出来。故事结局珍妮回到伊顿维尔,终点和出发点的重合标志着珍妮人生的一次自我寻找和自我实现之旅的完成。在没有任何女性榜样引导的环境下她活出了自己,成为一个新人,成为其他黑人女性的的榜样。

总之,珍妮是赫斯顿理想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代言者,是一个特定社会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新黑人女性。珍妮的三次婚姻,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出路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女性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珍妮离家后寻求独立、不断发现自我、走向成熟的三部曲。经历了三次婚姻后的珍妮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逐步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成熟妇女,从一个沉默的“客体”变成了一个有着自己声音的“主体”。[2]

一、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

一、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 (1)但丁:《神曲》 ⑵薄伽丘:《十日谈》——“人曲”: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 2、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3、文艺复兴高潮时期: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禁欲主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5、文艺复兴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的确,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极大推动了人了社会进步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运动,它促进了近代文化、艺术、航海等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神学,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1)、它的人文主义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2)、文艺复兴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系列巨大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竞技场等。 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见到精心保存下来的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照亮人类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两国的地理大发现,也不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更不是喜爱莎士比亚剧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而是14~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支火炬! 公元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早期代表人物 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 但丁的不朽名作《神曲》以恢弘的篇章描写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幻游,虽然仍以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为依归,文艺复兴的新思想却是其精华与主流。但丁借神游三界的故事描写现实生活和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宗教宿命论,歌颂有远大抱负和坚毅刚强的英雄豪杰,从而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但丁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近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乔托的壁画虽然以宗教题材为主,却力求表现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一反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抽象与空洞,从而传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内容有新意,技法上也有极大革新,所绘人物形象有很强的立体感,呈现出真实的空间效果,为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艺术树立了楷模,因而他被后人尊为第一个奠定了近代绘画传统的天才。最杰出的画幅是《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 电影《紫颜色》根据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拍摄,斯皮尔?伯格执导。由于电影体裁形式与小说不同,原作中通过语言载体传达的意韵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但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沃克小说的主题精神,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生活的状况,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力下不屈的奋斗历程,指出了黑人种族通向幸福的道路。 一、身受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 1、种族歧视 故事发生在1909 年到1930 年前后的美国南部,美国黑人运动前夕,正值美国黑人遭受严重种族歧视,黑人种族意识不断觉醒时期。影片在不同场景中反映了当时黑人遭受歧视的生活状态。故事的主人公西丽的不幸就始于父亲被白人杀害。西丽的父亲原本是成功的买卖人,但由于受白人嫉妒,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恍惚间母亲再嫁,西丽就开始了悲惨的人生。婚后,西丽在百货商店遇到自己的亲生孩子(已经由一对牧师夫妇收养),白人店员的态度,充满鄙视。而剧中另一黑人女性索非亚也遭遇到种族歧视的折磨。索非亚原本开朗,勇敢,在拒绝做市长夫人的保姆后,其反抗导致了她的悲惨遭遇。变成了沉默寡言且跛足瞎眼,满头白发的老女人。她那一脸苍白,濒临死亡的形象与她以前的形象判若两人。白人市长夫人的蛮横、冷酷而又故作姿态尤其让人为当时的黑人扼腕叹息。圣诞节对信主的人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和家团

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权利和愿望,可是被迫沦为白人女仆的索非亚却只有得到主人的恩典,才得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整天”的许诺对她是奢侈品,须臾片刻已是万幸。而强占他人的市长夫人却以为这已是天大的恩惠,这极具讽刺意味。种族歧视还延伸到黑人的祖籍地――非洲。西丽的妹妹耐蒂跟随牧师一家来到非洲传教,亲眼目睹了白人如何毁掉奥林卡人世代生存的丛林。白人殖民者强占了他们的土地,拆掉了他们的房屋,砍倒了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奥林卡人流利失所,逃向密林深处。奥林卡人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这让前去传教的耐蒂认识到上帝也帮不了忙。作者通过故事向非洲的延伸向人们展示了美国黑人的民族之根,提醒世人不要忽视黑人的民族传统。实际上,不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艾丽丝?沃克和斯皮尔?伯格都对这种民族传统给予重视,比如莎格头上的彩色翎羽,莎格演唱的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等都充满了非洲黑人民族色彩。这种黑人文化的回归体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思想,即“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觉性”。 2、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只是故事的大背景,故事的焦点在于一群无助且受父权压制的黑人妇女。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以西丽为代表的黑人妇女从奴隶走向独立的人生历程。性别歧视是压在黑人妇女身上的另一座大山。正如贝尔?胡克斯指出的“黑人男性可能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但性别歧视让他们可以作为妇女的剥削者和压迫者”。在这种传统的父权思想影响下,黑人妇女大都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剧中主人公

欧洲文艺复兴简介

欧洲文艺复兴简介 摘要:文艺复兴,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该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关键词: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的内核: 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二.文艺复兴的产生原因: 1.物质基础: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 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2.文化基础: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 3.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 4.人才优势: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5.地理位置: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6.导火索: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7.直接原因: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 三.文艺复兴三杰简介: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时代的伟大可以通过该时期的伟人来展现。就让我们一睹三杰的风采。 但丁 早年: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 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 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33岁时就已经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只有4个(3男1女)存活。 政治观点: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

关于文艺复兴一文的翻译

希腊人被证明是一个天才民族的群体,他们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在生产,思想和信件的最高高度。他们吸收知识,对他们来说,神秘的东方,有着数学知识的古代迦勒底人,他们在小亚细亚和埃及航行中发现工艺品。在学习中他们立即添加每一个知识点。这是希腊人的第五和第四世纪到公元前第一次成为全意识的人类思想的权力,那些制定什么西方世界漫长意味着美丽的,谁第一个推测政治自由。 当他们安定下来,希腊城邦形成微小,所有独立的和经常彼此作战,每个只有几英里宽,通常包括一个沿海城市和其周边的农田。雅典、斯巴达城邦的科林斯是这样。许多人民主;所有公民(即,所有成年男人除了奴隶和“外邦人”,或局外人)聚集在市场上选举官员和讨论他们的公共业务。政治动荡的希腊国家小。民主与贵族交替,寡头政治,专制和暴政,。从这个丰富的基金的经验出生系统政治科学中所提出的不成文的投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共和国和政治亚里士多德在第四世纪基督之前。希腊人也是第一写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神话和传说。希罗多德,“历史之父”,游遍希腊世界,远远超出,挖掘出他所能了解的过去,在他的帐户的修,雅典和斯巴达

之间的战争,历史的方法为指导,开明的国籍和建设性的治国之道。 在公元前146年。希腊人征服的希腊是一个新的人,罗马人。罗马人,同时保持自己的拉丁语言,迅速吸收他们所能的知识和艺术文化的希腊人。在一段时间内的两个或三个世纪他们组装一个帝国在这整个世界古代文明(西波斯)被包括。埃及、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都成了罗马省,但在他们罗马人几乎没有任何深刻影响除了政治意义。在西方就是现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瑞士、比利时和英国的罗马人,虽然他们的方法的无情征服,在长期担任代理人,这些文明传播迄今落后国家古老的成就的东部和最近的希腊和罗马文化本身。所以彻底是皈依天主教,在西方拉丁甚至成为当前口语。它后来被消灭在非洲阿拉伯语但是延续至今,改变了时间,在语言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罗马尼亚。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翻译 一、引言 史学界多数历史学家一般将公元1500年视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如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就持此观点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将该书内容分为公元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两部分来论述2。虽然这些从事世界史学者的观点从国别来说无疑具有西方中心论的嫌疑,但从世界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发展格局比较来 说是不无道理。对公元1500年前后的西方世界,随着1453年君士坦 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欧洲历经1000年中世纪的结束。兴起于意大利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16世纪波及西欧各国。而在16 世纪初,随着马丁路德开启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先声,英国安里甘宗和 瑞士加尔文宗等新教持续涌现。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 典时期希腊罗马世俗文化的译介还是宗教改革时期对宗教经典《圣经》的诠释和解译,无不通过文化翻译实践来实现。文化翻译实践在继承 古典文化因子和改革与创新基督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文将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西 方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文化翻译实践和此时社会文化语境形成的互动 效应做以追述和评价。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翻译实践及其文化效应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基督教作为欧洲中世纪唯一和至 高无上的精神形态,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表现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都集 中在基督教本身。要改变中世纪晚期欧洲政治上分散、经济上落后和 文化上凋敝的社会局面和改变基督教内在的矛盾(基督教冰清玉洁的 唯灵主义理想与中世纪晚期教会的虚伪形成了尖锐的二元对立),只 有对基督教本身实行改革才能改变西欧社会总体状况。面对罗马天主 教会的堕落和虚伪,以阿尔卑斯山为分界,南北欧洲做出了不同的选 择和应对方式。南部欧洲以意大利为代表,主张给基督教中禁欲主义 注入人性的因子,开始学习和借鉴古典时期希腊罗马感性主义文化。

文艺复兴练习题

文艺复兴 1.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A.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 C.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D.其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 2.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是( A ) A.《哈姆雷特》 B.《威尼斯商人》 C.《仲夏夜之梦》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某学者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你认为文艺复兴的实质应是( A ) A.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B.古典文化的复兴 C.封建思想的兴起 D.宗教领域内的斗争 4.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现世的幸福。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反映人文主义的是(D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最后的晚餐》 D.《马可?波罗行纪》 5.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是( C ) ①肯定人的价值,相信人的力量②对待实际问题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出发③倡导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④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人的智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 A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 B.意大利保留了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 C.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 D.意大利的分裂状态使天主教会无法控制 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B )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 C.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确立 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的叙述,最确切的是(D ) ①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浪潮②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③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④它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9.但丁被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新时代”的准确理解是( C ) A.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 B.大机器开始取代手工生产 C.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 D.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0.以宗教为题材的《哀悼基督》、《最后的晚餐》成为人文主义的名画,是因为( A ) A.表现真实的人物和现实的世界 B.揭露宗教的黑暗 C.反对信仰基督教 D.提倡宗教改革 11.“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C ) A.禁欲主义 B.启蒙思想 C.人文主义 D.蒙昧主义 12.下列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②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③实质上反映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④在整个近代历史上它都起着十分革命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文艺复兴的起源

文艺复兴的起源 十三世纪以后,西欧的学术发展有一段停顿时期。黑死病与百年战争带来了经济与 社会紊乱,安定的生活与平静的研究都不可能,把经院哲学带到顶峰的心灵活动,好象 也有衰竭之势。 虽然如此,人类的学术观点,仍处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在整个这个过渡时期,我 们可以找出各种思想的细流,这些细流汹涌地汇合起来的时候,就形成文艺复兴的洪流 。前章已经讲过,由于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卡姆的哲学的影响,经院哲学的思想已 有逐渐解体之势,而奥卡姆由教皇的监狱脱逃,依附于巴瓦里亚的路易皇帝,尤足表现 教会的权力遇到重大的反抗,而民族的权力不管好歹已经不顾教会当局的大一统主义的 传统确立起来。 文艺复兴的精神首先出现在早先受到摧残现在又逐渐恢复元气的意大利。也许在罗 马建筑遗迹中生活的人们很容易重新对古籍发生热爱。一个强悍的北方种族已经在意大 利北部建立了殖民地,变成了上层阶级。这个阶级没有因为意大利各城邦的内战而灭绝 ,虽然当时及后来内战都使得贵族大伤元气。但在别的国度,北方种族还要更纯粹一些 ,所以意大利在学术上先进的原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十三世纪的方济各会修士 巴马的塞利姆本(Salimbene of Parma)提供了一个线索。他指出,意大利与其他国家 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的地方。他说,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只有城市的人在城里居住 ,“武士与贵妇们”则住在他们的庄园上,以便管理他们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但是 ,在意大利,上层阶级却在城里拥有住宅,大部时间是在城里度过的。 土地的主人常住在他们的领地上固然可以使乡村得到一些好处,可是在交通不便的 时代,乡居生活使人们没有多少机会交流思想,推动智慧的发展与创造。另一方面,在 意大利北部,有闲的智识阶级的城居生活,却为文艺复兴的诞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 文艺复兴绝不限于文学。有许多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次空前未有的智识发酵,虽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精选文档

哈莱姆文艺复兴背景下的新黑人女性成长三部曲 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又称黑人文艺复兴或者新黑人运动。大致起源于1919年, 1925至1928年间达到巅峰, 1932年逐渐停止,因发生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而得名。因其开创了一个民族回头探索自己过往历史的先例而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文学繁盛时期还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黑人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及思想渊源,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的发展出现相对沉默后的再度繁荣,是以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种族歧视,批判并否定以往作品中塑造的汤姆叔叔型温顺的旧黑人艺术形象,鼓励黑人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歌颂新黑人的精神,树立新黑人的形象,因此有人把这次文艺复兴称作新黑人文艺复兴(New Negro Renaissance)。 这一时期正值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宣告落幕。在这次运动中,“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向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挑战,向所有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挑战”。[1]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表现出许多不同于黑人男性作家作品的特点,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构建种族身份、寻找女性自我的强烈愿望,她们的笔下呈现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女性形象。佐拉•尼尔•

赫斯顿既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她在 1937年发表的长篇代表作《他们眼望上帝》中塑造的黑人混血姑娘珍妮就成为新黑人女性的艺术经典。《他们眼望上帝》是赫斯顿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小说不仅打破了传统美国文学的禁区,也为后来黑人文学整体振兴铺平了道路。正如川大程锡麟教授所言,赫斯顿具有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完全不相适宜的[2]。 同时期的另一位美国男性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在1937年写的《他们眼望上帝》的书评中批评这部小说“没有主题、没有启示性、没有思想”。认为赫斯顿的作品只是风俗记事,描写了黑人的日常生活,毫无文学性。“在赖特阴影中赫斯顿和她的作品埋入了岁月的尘土之中,直到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发展壮大,才受到应有的重视。”[3]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出生于美国南方,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活跃分子,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是一位命运坎坷的非裔黑人女作家,从小浸润在丰富多彩的黑人民俗文化传统之中, 后师从美国人类学之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博厄斯学习人类学,两次到南方进行民俗调查,所有这些孕育了赫斯顿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增强了她传播正宗的黑人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她对20世纪许多黑人作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包括艾丽斯•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解读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解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影文化界越来越关注有色女性的生活状态,研究和探讨有色女性在社会中所遭受到的歧视和压迫,追寻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试图寻找解决这种现状的方法。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色人种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等原因,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都存在,因此作为世界电影工厂的好莱坞将镜头对准了美国的黑人女性,了解她们的生活状态,探索黑人女性所处的尴尬境地,试图将黑人女性的心声真实地还原在电影之中。本文以好莱坞电影《紫色》和《彩虹艳尽半边天》两部著名的黑人女性题材电影作为分析对象,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一、《紫色》中的黑人女性解读 《紫色》是美国杰出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大量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场景。其同名电影《紫色》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根据原著改编而成。电影主要通过描写茜莉、索菲亚、秀格等黑人女性反抗的一生,来表现黑人女性对于政治、经济、性别权利平等的追求和为之进行的抗争及努力。在不懈的权利追求和斗争中,几位黑人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电影《紫色》中,茜莉是一名外表丑陋的黑人女性。她身世可怜,被继父卖给亚伯特。在继父眼里,茜莉是一个勤劳、能干、踏实肯学的女孩,但是性格中也充满着软弱。在与亚伯特一起的生活

中,茜莉不善言辞,并常常因此遭到亚伯特的嘲笑。茜莉后来结识了歌手秀格,这成为茜莉命运的转折点。在歌手秀格的影响下,茜莉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且开始追求自由独立。 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茜莉在聚餐时一改逆来顺受的处世风格,开始诅咒残暴的亚伯特。亚伯特试图用经济来牵制茜莉,但是此时的茜莉已经懂得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坚定自己离开痛 苦家庭的决心,从而走向独立。走出家庭的茜莉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在社会的磨砺中变得坚强和自信,最终摆脱了苦难的命运,成为一名获得自由的女性。 索菲亚在电影《紫色》中是茜莉养子的妻子。索菲亚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气场。在茜莉看来,索菲亚像是一个要出征的战士。事实证明,索菲亚确实像战士一样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尊严。电影中索菲亚将扇了自己一巴掌的情妇扇进厕所,充分表现了其 性情的豪迈。索菲亚能够将自己的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能够得到市长夫人的认可,能够教白人太太开车,能够感恩别人的帮助,这充分证明了索菲亚的聪明、能干和善良。 索菲亚也是一个在抗争中成长的女性。面对公公的轻视和刁难,她表现出独立女人的特点。“我不需要你如何照顾我跟我的孩子,我可以自己照顾我的孩子。”这种掷地有声的话充分体现出了索菲亚“战士”般的豪气。在经历了哈波的背叛后,索菲亚选择站在茜莉一边,开始在家庭中抗争,来反击让自己不幸的男 人。索菲亚的反抗不仅体现在对于家庭中的地位的抗争,还体现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英语:the Renaissance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本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①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③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④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托马斯·莫尔 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另外,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文坛三杰及代表作: 1、但丁《神曲》 2、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他优秀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问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艺术三杰及代表作: 1、列奥纳多·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2、拉斐尔·桑西意大利画家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

九上历史关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中考试题

关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中考试题 28、(08年中考)哥伦布开辟了 欧洲到美洲的航线(见图13)。1992 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 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 为其间碑,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 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 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为其立碑”的主要原因?(2分) (2)如何理解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2分) 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线,有人歌颂,有人谴责。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3)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5分)

答案:(1)哥伦布航行美洲以后,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夺,给欧洲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哥伦布航行美洲以后,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分)(3)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④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⑤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⑥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27、(2010年中考)某班同学开展“新航路的开辟”主题探究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读图说史】图15是世界上第一个地球 仪(1492年)。 (1)图15反映的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 提供了什么条件?(3分) 【方法探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

对殖民主义的评价,李明和林红产生了分歧。 李明说:殖民主义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应当肯定。 林红说:殖民主义给亚洲、非洲、美洲带来灾难应当否定。 (2)全面、客观地评价殖民主义的方法是什么?(4分) 【学以致用】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3)举出清朝以来我国与世界联系的经验或教训的一个例子,验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3分)(提示:经验或教训,二选一回答,即可) 答案:(1)地理知识(或:地圆学说),得3分;答“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得2分(2)方法一:运用“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进行评述(4分)。 方法二: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或实践标准,一分为二地评价(4分)(回答一种方法即可得4分)。 (3)经验: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引

黑人女性的反抗

黑人女性的反抗 摘要:电影《紫色》主要讲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黑人女性,其中以茜莉、索菲亚、夏戈三个女性为代表反抗的一生。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只有反抗了,虽然力量微小,也会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若不反抗,只有过更加悲惨的日子。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电影《紫色》;黑人女性 《紫色》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一部优秀力作。其以通过描写三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觉醒过程,来表现对男权和种族的批判。获得1983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以紫色命名,透出淡淡的忧伤。这部电影是1985年斯皮尔伯格根据这部小说《紫色》改编的,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虽没有获奖,但足以堪称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三个黑人女性茜莉,索菲亚,夏戈反抗的一生。 这部电影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生活进行了长卷式的书写,时空穿越了四十余年。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奋斗的历史。据记载:“美国妇女从一开始就比她的欧洲姐妹更为解放。19世纪初,女人不得不和男人一起参加艰苦的拓荒劳动。他们并肩奋斗,她们的人数比男人少得多,这使她们受重视。但逐渐的,她们的地位和旧世界的女人相差无几,她们在家中大权在握,但社会控制权仍掌握在男性手中……以后的进展非常缓慢,但在经济上,女人取得了比欧洲更大的成就。1900年,美国就有500万妇女参加工作,其中很多人从事商业和其他需要学问的职业。他们当中有女律师、医生和教授,还有3373人当了女牧师。”①但这是对于美国的白人女性来说的,美国的种族歧视让黑人女性得不到解放。家庭中受压迫,政治上受迫害,是奴隶的奴隶。为此,黑人女性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反抗。 一、隐忍的茜莉 茜莉是一个黑人,长得奇丑无比。是有著名黑人女星比乌·哥德堡扮演的。乌·哥德堡在众多女星中是很丑的,有她扮演茜莉,从视觉上我们可以直观的体会到茜莉的外表丑陋。茜莉14岁时生下养父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然后被养父像处理商品一样卖给阿伯特。阿伯特是一个剽悍的中年黑人,他的妻子去世了,留下三个孩子。他经常打茜莉,三个继子也经常捉弄茜莉。唯一爱茜莉的是妹妹娜提,也被阿伯特赶走,并私藏了娜提给茜莉所有的信。茜莉过着悲惨的日子,但最初,茜莉对阿伯特是抱有幻想的,阿伯特因急着要去见自己的梦中情人夏戈,手忙脚乱找不到合适的衣服,茜莉会在合适的时间及时准确的递上他所要的一切。另外对他百依百顺,照顾周全。 即便如此,阿伯特还是不把茜莉当做一个人看待。直到茜莉认识了歌手夏戈,茜莉在夏戈的教导下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由独立。

文艺复兴名人名言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挫折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以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达芬奇 一只鸡蛋可以画无数次,一场爱情能吗? ------达芬奇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达芬奇 Every now and then go away, have a little relaxation, for when you come back to your work your judgment will be surer since to remain constantly at work will cause you to lose power of judgment. Go some distance away because then the work appears smaller, and more of it can be taken in at a glance, and a lack of harmony or portion is more readily seen. Obstacles cannot crush me. Every obstacle yields to stern resolve. He who is fixed to a star does not change his mind.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The first object of the painter is to make a flat plane appear as a body in relief and projecting from that plane. You do ill if you praise, but worse if you censure, what you do not understand. I love those who can smile in trouble, who can gather strength from distress, and grow brave by reflection. 'Tis the business of little minds to shrink, but they whose heart is firm, and whose conscience approves their conduct, will pursue their principles unto death. As a well-spent day brings happy sleep, so life well used brings happy death. Iron rusts from disuse; stagnant water loses its purity and in cold weather becomes frozen; even so does inaction sap the vigor of the mind. Patience serves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wrongs as clothes do against cold. For if you put on more clothes as the cold increases, it will have no power to hurt you. So in like manner you must grow in patience when you meet with great wrongs, and they will then be powerless to vex your mind. Cra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Leo? Type Leonardo da Vinci into the google search box below and poke around every nook and cranny of the known universe for information about his life, art and style.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路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路 2009-02-09 09:45:45 一、现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过,指的是欧洲人在黑暗的中世纪後,产生的一场文化的复兴和革新。那么现在的中国,也会产生这种文化复兴吗?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文化在整个近现代,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改变。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军入关,虽然没能一下子占领全国,但可认为是满清统治中国的开始。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此后满清对于中国采取严酷统治,“剃发易服”和一系列的文字狱便是其代表作。 本来在晚明的时候,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处于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因此文化是非常繁荣兴盛的。在思想界,由王阳明肇基,儒学各流派纷起,讲学和著书都蔚为时尚;科学界,更是积极和西方展开交流,徐光启就曾经说过:“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这种理念得到了皇帝的赞同,而执行的结果是一批中西学者合作翻译西方科学的著作因此诞生。这些著作包括了地理学、化学、医学、历法等多个方面。 清朝是和明朝截然相反的一个朝代。它的先天不足在于它是一个异族殖民政权,所以为了维护旗人的特权,消弭汉人的反抗力量,它必然加强思想控制和奴化教育。所以它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残忍的戕害和阉割。 一、剃发易服。发式和服制,向来是区别华夏和外夷的重要标志。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里的“披发左衽”就包含了当时外族两个标志:头发披散、衣襟左衽。满清搞剃发易服,其目的就是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 二、文字狱。文字狱使得文人噤若寒蝉,不敢乱写乱说,因为“清”风虽然不识字,可是识得刀。高压文化政策下,文人走向故纸堆,这样虽然清代的考据学有了很大发展,但其他文化发展全面倒退。儒学的独立性被摧毁,成为奴儒之学,成为统治者愚弄士民官吏的工具。 三、借修书之名,大量禁毁书籍。乾隆年间纪昀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很有名,可惜毁掉的书比收编的更多。 这样一个倒退和反动的政权,使中国的政治架构、文化、科技、军事和自由经济急剧向後退步。在西元1840年以后,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满清政府充分暴露了它腐败无能、愚昧落后的真面目。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惨败把满清中国最后一张遮羞布扯下,中国各界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天朝上国”跌落到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其后著名的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心理基础。在急欲强国的心理诉求下,人们把儒家思想当成国家落后的根源,开始对本国文化进行摧毁性的变革,用不纯粹的西方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过于强烈的社会动荡使得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震荡。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会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病急乱投医”就是形容这种情况下病人的反应。对于“新文化运动”,林易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今天再来看所谓‘新文化运动’,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