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完整版)《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完整版)《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完整版)《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第一章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1.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

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

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2.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

的。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

1、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2、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三、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整个新闻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它表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没有它,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依据。尽管新闻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它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无论讲新闻理论,或者讲新闻实务,无论讲新闻采访、写作或是新闻编辑、评论,各门课程都离不开这个“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具体到新闻写作,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后面讲的许多写作理念、知识和技巧,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可能写作技巧越高,离新闻越远。

二、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确有其事

许多假新闻追查到最后,常常是靠捕风捉影而得以生存,有些甚至就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所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说,动笔之前,首先要经过查实与确认,是否真正发生了你所要报道的这条新闻。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即西方新闻学所强调的5 个W 加一个H。这些都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因素,或者说弄清楚一个事实的起码条件、几个基本的环节。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读者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因此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含糊其辞。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一)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二)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第二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何为典型事实?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第三节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第四节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一、善于联想

这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二、善于对比

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新闻写作也常常采用这个方法来发表无形的意见。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记者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

四、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多层次的丰富的背景材料的运用,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

第五节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西方记者也很重视使用直接引语。

第四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一、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

读者观念

“读者关心这个事吗?”“读者能够读完这篇报道吗?”

二、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第一,版面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它一般有固定的字数。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字数的限制。第二,版面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是日报,它每天有一定的截稿时间。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时间的要求。

第三,版面在组合上是“配套”的,从内容、从角度、从新闻文体等,要服从于整体策划。

第二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一次性消费”是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一旦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一次性消费”同时带来“排他性”。

所谓“排他性”是指同样内容的新闻,哪一条先到受众那里,解决了他的“不知道”,后续而来的那一条,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一、新鲜

(一)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二)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

二、快速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2)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4)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

(5)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新鲜、快速与简短有密切的关系:

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

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长篇大论很容易把新闻湮没掉。

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快不了。

(1)坚持一事一报。说清楚一件事,比说清楚几件事要简便得多,容易写短。

(2)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3)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

(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第三节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一、具体

(一)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二)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二、生动

(一)在某些方面“生动”与上文中讲到的“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二)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三)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通俗

(一)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二)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三)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第四节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针对性的含义

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

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

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一、加大信息量

(一)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

(二)学会抓特点。

(三)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四)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二、加大知识含量

(一)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二)这种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三、挖掘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第五章新闻角度

第一节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新闻角度的定义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聚焦”的结果。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第三节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

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

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

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

第六章新闻跳笔

第一节何谓新闻跳笔?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1.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他只需集中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段一段写来。

2. “文如看山不喜平”。以这样的行文结构叙述事实,在段与段之间实现了跳跃式的推进,文章自然波澜起伏,而且有一种动感,体现出新闻报道作品明快的文风。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运用跳笔,每写一个段落,就提供了一个分角度或者一个侧面的事实。

2.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了空间,留下了停顿。有空间就有容量。容量大可提供的信息量就大,给予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就大。

第二节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一、短段落,多分段

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二、断裂行文

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一些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事实主体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在描述与议论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

由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

还有各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等之间的跨越等等。

第七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第二节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在新闻写作时掌握多使用动词的要领,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消息或者通讯“立于纸上”。

二、多用子概念

多用子概念,也就是说,多用具体的语言去写作。真实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往是生动的。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母概念内涵丰富具体,因此,多用子概念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三、多用大白话

“大白话”在这里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大众口语。

大众口语生活气息浓,大都具有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的特点。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独特的风格。

第八章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第一节消息体裁的特点

一、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消息这种体裁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虽然它并非绝对排斥抒情或议论,但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

四、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总称其为“消息头”。

第二节消息体裁的优势

一、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主要是靠消息来增加信息量的。媒体刊登的消息越多,其总体上传播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二、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由于文章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以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正在进展之中的事件;消息篇幅短小,写作、编发稿件都可以节省时间,从而使

它有条件冲在前面,担任“第一报”的任务。

三、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消息的“外包装”是“客观性”,它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这样,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不愿接受传播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正视事实。

四、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消息可以说是浓缩了的新闻,它突出“干货”,过滤掉了一些“水分”,加之有“一句话新闻”式的标题和先声夺人的导语,可以让信息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读者,对各类传媒的接受者,造成很强的心理冲击。

第九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

(之一)——导语

第一节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一、导语的定义

(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任务

(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三)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第二节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

二、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一)最新鲜的材料;

(二)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四、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第三节导语的大致类型

一、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

应注意:

(一)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

(二)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型导语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是描述型导语。

它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第二,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有以下优点:

第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第二,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

(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二)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三)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第四节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

导语以提问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

以提问方式写作的导语,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记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写作方向。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导语修辞方式,有人也称其为“提问式”导语。

二、拟人

导语中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三、借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导语富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四、对比

在导语中,将两个极端的事物加以对照,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对比的写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五、直呼

导语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新闻界也称其为“谈话体”。

六、排比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七、惊警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第十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

(之二)——主体与结尾

第一节主体重任在肩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第二节主体的结构方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

第三节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第十一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

(之三) ——新闻背景

第一节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第二节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第三节巧妙穿插

一、插入导语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第十二章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第二节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

(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四)关注事件成因。

第三节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第四节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第十三章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比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

二、量化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三、以点带面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第三节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一)及早预测;

(二)他人预测;

(三)权威预测;

(四)深度预测;

(五)审慎发稿。

第四节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

(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四)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第二节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第三节新闻素描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一)花絮的特点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

(二)花絮的作用

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二、花絮的写作

(一)小角度;

(二)大视野;

(三)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第十五章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首先,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其次,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换言之,分析性消息是典型的深度报道。

二、分析性消息的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二)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

(三)分析性消息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第二节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它的观点、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

其一,它应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问题的分析;

其二,它应当是讲究时效——动作较快,甚至是紧随其后的分析;

其三,它应当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或尚未注意到的信息。

第三节解释性消息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及重要性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

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二)解释性消息的重要性

第一,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

第二,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第三,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

(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三)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第四节新闻述评

一、新闻述评的特点、价值

(一)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

首先,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

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二)新闻述评的价值

首先,述评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

其次,述评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二、新闻述评的写作

(一)典型题材,全局观点;

(二)因事论理,理由事出;

(三)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

第十六章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

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第二节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第一,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第二,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

第三,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

第三节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第四节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其魅力在于其可读性。

第十七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

(之一)——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第二节通讯主题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

其次,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二)深度来自历史感;

(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第三节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第十八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

(之二)——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第二节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

二、细节材料;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

三、一般叙述性材料。

第三节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三、记者的访问。

第十九章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

(之三)——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通讯结构的特点

首先,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其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第二节结构通讯的原则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就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再如写人物通讯,如果只采访到此人的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就可考虑写成新闻小故事,而不必硬要写成三侧面或“三块式”的人物通讯。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

三、简洁清晰原则

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四、均衡对称原则

第一,要有层次意识;

第二,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第三,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第四,即要求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五、跌宕起伏原则

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第三节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

(二)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三)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纵结构;

二、横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一)同时异空结构;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通讯往往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四节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动作……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

二、通讯的结尾

(一)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

(二)抒发情怀。

第二十章人物通讯

第一节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一、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二、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一)报道对象的变化;

(二)报道理念的变化。

第二节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

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

四、“冰点”人物

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

报道对象。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

第三节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神似胜于形似”。

第二十一章事件通讯

第一节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

基本类型

一、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

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 以预知事件为题材写成的事件通讯,大多数有三个特征:

* 第一,因题材重大,报道的社会影响也较大,记者写的报道可以起到历史文献的作用。* 第二,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因为采访预先知道的事件,记者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和采访准备另外,记者有可能赶赴现场进行采访,“见证历史”。大量的镜头化语言使通讯可感性强,可信度高。

* 第三,写作“投入”,富有激情。

三、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

小故事通过展示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第二节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一、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一)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二)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三)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每个事件的经过,总有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和因果链条,这是记者在事件通讯中必须首要展示的线索。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通讯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第二十二章工作通讯

第一节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一、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IPA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资料之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之三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之三 第三章历史发展 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 7.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 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1) 西方的华夏集团; (2) 东方的东夷集团; (3) 南方的苗蛮集团。 10.(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11.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 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4. 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15. 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 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 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魏:曹丕,以洛阳为都; 蜀:刘备,以成都为都; 吴:孙权,以建业为都。 21.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2.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间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因此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别已,不少得益于作品有一具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经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具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顾。结尾并非可有可无普通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脚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行还有画蛇添脚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惟独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真的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依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伙儿,特别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脚,别在于要别要结尾,彻底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因此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虽然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关于受众同意心理的妨碍却别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经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具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基本上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幸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别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别仅仅是说故事,重要的是要经过叙述给读者一具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算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说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躲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经过结尾将其鲜亮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假如读者认真研读,是可以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怎么说别全是经典著作,读者普通也别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别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如此一具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那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如此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知道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别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特意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咨询题。从另一方面说,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普通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定比普通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从那个意义上说,阐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咨询题的认识。战喜武是平庸的。这个地方的每一具人,海防前哨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育明考研: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14)-中国文化要略-参考书、报录比、状元经验、招生简章 、真题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 第十一章科技成就 二、名词解释 1.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日起日落为一天;月缺月圆为一月;日、月周而复始为一年;金、木、水、火、土则是人们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黎明见于东方,俗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称作“长庚”。“木星”古称“岁星”,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并据此纪年。“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又名“镇星”。但是,古书中提到的“水”与“火”,并不是指水星和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和“大火”,《诗经》“七月流火”即指“大火”。 2.二十八宿:指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每个星宿都是若干颗星的组合,而二十八宿又以方位分为四组,以中国古代四方保护神相配,分别为:东方苍龙奇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在《诗经》中已有多处记载,到《吕氏春秋》已有完整的名称,而在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盖箱上,已绘有二十八宿的完整图画和名称,可见它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古人认为它们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永恒不变,因此用来作为其他行星的“坐标”,以便观测日月五星所处的位置。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狱称为“分野”。这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等书中都有记载。 3.历法:所谓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中国的历法是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在中国的历法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尚书·尧典》中已经记载了一年分四季,有366天以及闰月。从殷商时起,用六十干支纪日,以月亮的圆缺纪月,此法相传数千年,直至汉武帝时才制定了“太初历”,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此后历代改历,到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历法基本定型。明代所用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郭守敬制定的元历。 4.圭表:是古人为了测试日、月变化而使用的工具。所谓“表”就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圭”则是地面上南北方面平放的尺子,二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当太阳走到最北且位置最高时,杆影最短,此为日北至,即“夏至”;相反,杆影最长,即为日南至,即“冬至”。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5日,公元1199年南宋杨忠辅已将这一数值精确到365.2425。元代郭守敬所制的授时历就采用了这一数值。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才差26秒,3320年才差一天,与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5.二十四节气:为了让历法更好的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古人以此为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问答1.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13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的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性观念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而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一部二十四史,写满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贞女烈妇的事迹,却偏偏没有科技发明者的专门章节。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比较发达,但其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为王朝的一统天下寻求“授命于天”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农学也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但它是历代王朝“以农立国”和“民以食为天”的一种反映;即便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也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正是这些原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2.介绍中国农学的发展。考古证明,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在黄河流域的许多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了粟以及储存粟的窖穴。其后,文献都有夏、商、周重视农业生产的记载,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一位农业生产的专家。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基本上使用石、骨农具,其中主要是双齿的耒和铲形的耜,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部分使用铁器,并逐渐代替石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对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因而产生了农学家和农学著作。战国时代出现的《神农书》、《野老书》已经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吕氏春秋》里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文章和散见于诸子百家著作中的零星资料。其中,《管子·地员篇》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文献;《尚书·禹贡》则记载了根据土壤肥沃划分土地等级的方法。《吕氏春秋》的四篇文章,不但提出了流行数千年的重农思想,阐述了土地利用的原则,而且从农业生产的三要素天、地、人,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不违农时”的生产规律。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这里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技术也比较先进,因而对农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地区。西汉时汜胜之所著《汜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地,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生产原则。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隋唐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南宋陈[上甫下方]所著的《农书》,论及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法,谈及麻、粟、养牛,论及农桑,内容切合实际,所论都依据实践。与此同名的另一部《农书》,为元代王桢所著,它总结了《齐民要术》以来黄河流域旱田和江南水田的耕作技术,第一部分为《农桑通诀》,是全书的总论;第二部分为《百谷谱》,叙述了谷、稻、麦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等多方面的技术;第三部分为《农器图谱》 ,画出所能搜求的农具图形;此外还涉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水的利用,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农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历了千余年的积累,到明清时已有了更多可总结的东西。这时中西科技的交流与渗透,便产生了徐光启这样的大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尤以系统而集中的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连年战火,动荡不安,水利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处于衰退局面。为了富国强兵,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振兴农业的主张,并注意吸收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农业技术,到戊戌变法前后,人们已经开始兴办农业教育。1897年,罗振玉等人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借以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学研究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关系到收藏的每一个环节,诸如土壤改良、合理施肥、良种选择、抗旱保墒等,都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中医的特点。 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治病过程看作一个统一性运动,认为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功能休戚与共,认为自然环境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人的病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外在环境作用于内部集体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过程,因此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和“八纲”,即“望闻问切”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医生正是在“四诊”的基础上,依照“八纲”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病人进行综合的辩正施治。中医的这一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4.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记事,称为“甲骨文”和“金文”;后来又改用竹片和木片,称为“简牍”,几乎与此同时,人们又用丝织的绢,称为“帛书”。但这些书写材料,不是笨重,就是昂贵,都影响了信息储存和交流。 在制造丝织品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薄薄的丝绵可以书写,这就是所谓的“絮纸”。但絮纸由于原料有限,不能大量造纸,但人们却从中得到启发,去植物中寻找纤维,于是就发生了植物纤维纸。“纸”的偏旁从“纟”,原因就是纸张最早是从丝织品开始的。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麻纸,西汉时已有,足见东汉蔡伦造纸之前中国已发明了纸。只是这种纸质地粗糙,不便书写,仅可作包装之用。到了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伦纸”。蔡伦之后,东汉末年又有一位造纸能手,叫左伯,字子邑,因他所造的纸质量很高,备受世人称赞,所以南北朝时,萧子良在写给王僧虔的信中,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这一时期,造纸原料有新的拓展,造纸设备也得到了改进,加工技术也有新的提高,出现了色纸。隋唐以后,造纸业进入全盛时期,造纸原料更加丰富,麻皮、嫩竹、桑皮、稻秆等均可造纸;纸的种类愈易增多,宣纸、蜀纸、苏纸、歙纸竞相媲美;造纸技术更加成熟,纸的应用范围已不独书写。直到近代机器纸出现以前,我国的造纸术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的传播: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但到近代以后,欧洲随着工业革命发明用机器造纸,并不断改进造纸技术,我国的造纸术才落在世界之后。 5.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的性能和指示南北的现象,这在《管子·地数篇》中已有记载。大约就在此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其形状像一把小勺子,底部圆形,置于平滑的刻有二十四向的地盘上,勺柄就会自动转向南方,但因地盘与司南底部产生的摩擦,所测方向难以准确。 司南发展到宋代,已成形为“指南针”和“指南鱼” 。指南鱼是将薄铁片剪为鱼形,经磁化后带有磁性,使用时让它浮出水面,鱼头就会指南。指南针则是将钢针磁化,其使用方法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四种。后来,人们又将指南针与二十四向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罗盘”。有了罗盘,只要看一看指南针所指的地方,就可以定出精确的方位。但后来人们也发现,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因为地球存在地磁偏角,《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这个事实。指南针的最大用途就是航海,它给航海事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指南针的传播:由于中国的航海业在宋代已很发达,与阿拉伯诸国的往来十分频繁,因此指南针在宋代已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中。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并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6.火药的发明和传播。火药是硝酸甲、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它的发明是古代炼丹术长期实践的结果。至迟在唐代,火药已被发现并利用。孙思邈在其《诸家神品丹法》中所记载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其实就是制造火药的具体方法。火药发明后,首先被用到军事上,以火药为动力的杀伤性武器被制造出来。这是武器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公元11世纪的宋代,已制成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三种火药武器的火药配方,宋末抗击金兵的宋军已在战争中使用“霹雳炮”,稍后,金人在抗击蒙古人的战争中则使用了“震天雷”。到元代开始出现铜或铁铸成的简式火炮——火铳,因其威力巨大而被称为“铜将军”。在元代甚至还制造出一种火药箭,其发射原理与现代火箭发射差不多。到明代又出现了同时发射十支以上,甚至几十支和上百支箭的“火弩流行箭”、“一窝蜂”、“飞镰箭”、“百矢弧”等,此外还有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等。特别是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已具有两级火箭的雏形。火药的传播:大约在大唐晚期,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已传到阿拉伯、波斯等地,因其洁白如雪,被称之为“中国雪”或“中国盐”。约在13世纪左右,火药才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因那时的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故而把中国传入的火药武器称为“契丹火枪”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得到了中国的火器,而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7.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中国的印刷术开启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文字。到隋代初年,民间已开始用雕版印刷佛像和历书等。其方法是将文字或图画以阳文反刻在质地坚硬的枣木或梨木板上,然后刷墨铺纸加以印刷。到唐代已逐渐用雕版印刷流行较广的书籍。公元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唐咸通九年印刷的《金刚经》,雕刻精美,图文清晰,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比欧洲最早印刷的《圣克里斯托菲尔》画像要早600年。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进一步发展,到宋代已达盛期,印刷出版了众多经、史、子、集各类书籍。这时除官刻本(政府)和私刻本(文人)外,还有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书坊,所以宋代藏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雕版的使用并不方便,不但刻板费时,而且保存不易,常因气候、虫蛀等腐蚀变形,即使有错字也不能改正。这时出现了活字印刷的平民发明家毕昇,在宋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后来的发展中,元代曾改用锡活字。在西夏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木活字,到明代出现了铜活字,16世纪又产生了铅活字。直到20世纪电子排版系统出现以前,人类一直使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术的传播:中国的印刷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在12世纪前后传入埃及,更早一些传入波斯。约在13世纪,欧洲才用雕版印刷印制了第一张画像。随后,14到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欧洲同时流行。人类文明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而大大加快了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速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2021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说起它,真可谓是大名鼎鼎,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辉煌一时。在国外最新的QS排行榜中,在中国高校排名中更是名列前十。但是在国内,它的实力与它的排名却大大地不相符,严重低估了该校的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校的地理环境严重的影响了它的生源,实际上它只是位于一座偏远的县城里,而且交通十分不便。而是在现今的中国高校排名中,城市加分项也很重要,同样的一所高校位于两座不同的城市,也可能影响它的排名。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不是很优秀的国内排名严重影响了它,导致生源上不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如此,它依然入选了211、985以及最新的双一流工程,实力仍不可小觑。 今天我就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同学,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专业硕士学位。我在这里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研究生分为学硕、专硕和头几年刚有两证的非全日制。当日一般非全日制,大家都不考虑。学硕一般考试难度难于专硕,但是在考研调剂的时候,学硕可以调剂专硕,而专硕却不能调剂学硕。 接下来我就说说在准备考研期间的规划吧。 作息时间: 首先我就要说说作息时间,千万不要熬夜学习!也许有的人喜欢熬夜复习,但其实这是典型的事倍功半。熬夜对身体不好,万一身体垮了一切就都完蛋了。其次真的很影响第二天的精神!当然你如果是夜猫子那就当我没说,哈哈哈。 06:30-07:30 洗漱,早餐 07:30-09:00 背诵前一天知识 09:00-11:40 专业课(看视频,做笔记,背诵) 11:40-12:20 午餐 12:20-13:00 看一会政治,酝酿睡觉 13:00-13:45 午休 13:45-17:00 专业课 17:00-18:00 晚饭 18:00-20:00 英语 20:00-22:00 政治 22:00-22:30 复习今日所学

《新闻写作教程》期末考题

2007级第四学期期末《新闻写作教程》考试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无论哪一篇消息,绝不能没有的部分是( ) 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2.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 ) A.分析报道 B.事件特写 C.工作通讯 D.概貌通讯 3.新闻结构犹如人的骨骼,是一种组"局部"为"整体"的营造艺术,它被当代西方写作学称为( ) A.新闻建构 B.组合艺术 C.建构艺术 D.仿人体艺术 4.在消息写作上,要力求避免所谓的"三重复",是指( ) A.避免导语、主体、背景的重复 B.避免导语、主体、结尾的重复 C.避免标题、导语、主体的重复 D.避免标题、导语、背景的重复 5.所谓新闻的生命,也即新闻写作的第一要素,是( ) A.及时 B.真实 C.生动 D.具体 6.作为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在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部分是( ) 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7.报告文学与文学作品的最主要区别是( ) A.文学性 B.艺术性 C.形象性 D.真实性 8.言简意明地反映一篇消息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引导读者尽快把握新闻要旨的简要文句是( ) A.新闻导语 B.新闻标题 C.新闻主题 D.新闻主体 9.选择()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A.新闻跳笔 B.新闻敏感 C.新闻价值 D.新闻角度 10.常见的硬新闻结构:() A.倒金字塔B,金字塔 C.华尔街日报型 D.沙漏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导语的大致类型:() A. 概述型导语 B. 描写型导语 C. 评述型导语 D. 橱窗式导语 12.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A. 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B、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C、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13.主体的作用() A、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B、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C. 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14.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 A.客观 B.确切 C.简练 D.通俗 E.朴实 15.按照不同的写作形式和写作特点,我国新闻界通常把消息分为( ) A.动态消息 B.综合消息 C.经验性消息 D.人物消息 E.述评性消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闻敏感 17.新闻价值 18.深度报道 19.硬新闻与软新闻 20 GOAL采访法 21.核心段 22.华尔街日报型结构 23.字幕机 24.解说词 25.同期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19年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一、考研复试仿真模拟题 1.①本套考研复试资料没有收集到历年复试真题。请参考本套资料复试题库中的复试仿真模拟题。 说明:复试仿真模拟题严格按照本校复试命题风格、复试题型、复试范围和复试高频考点精心整理编写,复试首选资料。 二、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资料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课件+提纲] ①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②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首选。 ②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六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首选。 ③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三、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3.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268.00]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四、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4.安徽大学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参考书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