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装备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装备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装备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装备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装备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装备的支撑,新出台的《意见》为新时期全

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指明了方向。

——创新实验室装备为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装备服务学生发展,必须立足课程

改革,以培育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为切入点,同步装备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建设,构建适合分层分类教学需求的专业教室。

——拓展中小学图书馆功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平台

图书馆从来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及“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使得图书馆装备朝着泛在化、数字化、开放性、互

动式方向发展。

——丰富教育装备,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支持

近年来,浙江省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分平台,为广大师生

提供了学科全覆盖、知识点全覆盖、特色鲜明的优质数字化资源,促进教师改

变教学方法。

——发挥信息化装备作用,支撑教学管理精准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直接促进对管理流程的再造。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管理创新,一是促进管理的精细化。二是促进管理的智能化。三是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加强教师装备应用技能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全省已建成150个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学科网络教研平台在中小

学教师中普遍应用。2010年,浙江省建成并运行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以“网店”的模式,实现培训机构自主开设课程,49.3万名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推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的革命性变革。

技术从来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教育装备

正支撑教育发生变革。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加快形成新的教育

发展驱动力,推动教育基础变革和创新。

构建中小学装备工作“四个支撑”

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姜乐勇

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已经出台,作为一个在省级教育装备部门工作了23年的老兵,参加了文件的征求意见工作,研读文件多遍,下面仅以做好基础教育装备工作“四个支撑”,结合本人工作

实践浅谈感触。

第一,以规范完整的教育装备标准体系支撑基础教育装备工作。随着信息

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国家“薄改”项目的实施,教育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意见》的出台肯定了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性,指明

了方向,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意义非凡。

第二,以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支撑基础教育装备工作。《意见》强调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教育装备职能机构。这一点对于我

们一线工作的同志来说尤显重要。望《意见》出台后,各地人事部门和教育行

政部门能引起重视,按文件要求,将信息、电教、装备部门整合,形成管办分离、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新型教育装备工作机制。

第三,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机制支撑基础教育装备工作。《意见》

首次明确评价体系及配套指导,将会推动基层教育装备工作真正实现高度的规

范化、专业化、常态化。

第四,以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支撑基础教育装备工作。《意见》中强调了

提高教师水平,加强相关人员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将老师应用

能力培训及考核评价纳入工作内容,制定培训计划,这是推动教育装备应用的

最直接举措。

《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中小学装备改革发展任务,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具有

重大意义。接下来,我们将在系统内部开展宣传贯彻工作,精细研读、充分领会,更

科学、更有效地做好教育装备工作。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幼儿园教学计划制定

幼儿园教学计划制定 如何制定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计划 ——暑期培训讲稿(2010年7月) 概述 关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的依据和具体行动的规划,能有效促使教师将培养目标清晰、有目的的落实到幼儿身上;减少教师开展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找到一种方向感。 从时间段上看主要包括: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四种,这四种计划是递进且相关联的整体。 主要从各种计划的特点、各种计划包含的要素及制定时应把握的要点问题两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学期计划: 特点:也称班级保教工作计划。是指导一个学期班级各项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规划,除包括班级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包括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内容。包含要素:现状分析、学期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活动等。 遵循原则: 1.遵循“分析掌握在前,目标在后”的原则(分析:分析之前幼儿发展状况,班级整体工作情况;掌握:掌握熟悉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要求)

2. 遵循“立足园所、班级实际”的适宜性原则 3.遵循“年级组成员、班级成员全员参与、充分沟通”的原则。包含要素及各部分制定要点: (一)现状分析 把握要点:1.分析什么:主要分析幼儿上学期发展状况和教育目标完成情况。 2.怎么分析:(1)先进行整体分析,再按领域和项目依次进行分析;(2)保证分析的真实准确,既要兼顾整体又要兼顾个体。 3.新班级主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师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 范例: 1. 整体分析:本班共32名幼儿,其中15名女孩、17名男孩,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班级整体呈现宽 松融洽的精神氛围,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比较积极主动,由于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本班孩子在三方面表现 突出:1.图书阅读(对图书的兴趣、阅读的方法的等)方面表现突出,2/3的孩子能独立阅读简单的图书; 2.孩子们喜欢绘画活动,绘画技能提升很快,有了初步创造性表达的意识。 3.各种运动技能发展较好。存在不足:1.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少,幼儿主动发起问题机会少,缺少观察、探究的意识。2.部分幼儿交往主动性不强,幼儿间交往的策

生本为先融合教育

生本为先融合教育 李锦芳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未来教育的导向,也是高效率实现人本育人价值的根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管理也应该向着差异化的因材施教来进行,而融合教育理念是目前众多特殊教育学校育人管理的最新理念。文章结合生本为先、融合教育为辅的教育管理理念来谈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管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生本为先;融合教育;特殊学校教育;育人管理 20XX年,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布,预示着新一轮课程育人革新又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于特殊学校而言,儿童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最主要的是要结合儿童的个性化和儿童的特殊需求创设更加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而这一点也是当下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管理的核心。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考量,来探究如何基于生本教育理念,采用融合教育来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管理的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的价值。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管理中的生本教育与融合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由来已久,基本和新课程理念是同步的。生本理念的价值内涵在于“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来计划和实践教育雄伟”。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和课堂的协调者、引导者。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落实过程中,很多学校根本做不到坚持生本理念,依旧是教师完全主导和监控课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因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如果采用统一的育人模式就可能出现众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而言,更要积极落实“生本教育”,并且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管理、个性化教学活动开发等几个方面来积极落实教育。这些育人理念综合起来就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合教育是一种让特殊性积极存在的育人思想,允许在一个普通班级中混合编入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并和其他儿童一起参与学习。这样一来,整个学习环境是平等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课堂教育管理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采用科学规范的教育引导,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较好的育人效果。融合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也包括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使他们能够融入集体和正常的学生一起锻炼学习,真正做到身残志坚,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 炼身体的态度。 〈二〉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 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三〉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四〉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心,帮助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尤其是爱心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熟悉聋哑学生的基本特征,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 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两种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 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灵活多种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 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 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 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 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 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 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 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 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 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 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 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 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 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 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 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积极主动的帮助聋哑学生,不歧视、不嘲笑、打骂他们,发挥小组的优势, 保证任务的完成。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评价问题 一、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的理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群体并且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全纳教育的概念最初成型于特殊教育领域,但其关注点不仅仅是残疾儿童,还包括:贫困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以及其他没有获得均等教育机会的儿童。我国学者通过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接纳(inclusion)主要表达了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减少歧视和排斥、提高公民素质,通过全纳学校的建立促进全纳社区的形成从而达到全纳的社会。这些也是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的。不少学者都认为,全纳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近来全纳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不少国家的教育情况已经由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并存转化为向全纳教育发展,这两种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随班教学”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取得均等教育机会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措施很难达到全纳教育的要求,可以将其视为由普通教育向全纳教育发展的中间桥梁。全纳教育目前在实践上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因为这需要体制上的相应调整以及相当资源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但是全纳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对已有的教育制度、观念和实践形成挑战,其影响波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二、全纳教育评价理念(一)全纳教育评价的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体系中,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一概念是很重要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students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是许多国家鉴定出来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类学生不只针对残疾学生,其他的弱势群体、女童等都在此列。这一概念采用的原因一方面是承认做这种区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不认为这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教育上有实质的不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应该得到满足,这也是全纳教育的理念所倡导的。而教育评价在全纳教育的这个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起着工具的作用。全纳教育的主张是关注每个学生而不是小部分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不应该被忽略,因此对应这个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应该有所改变。(二)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全纳教育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强调为全体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教育超越知识至上、分数第一的束缚,摆脱只重视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的尴尬状况。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教学规划和备课工作。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也具备这些特点之外又有其自身的特性。研究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个:为教育管理提供信息、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帮助和为了促进学校发展。笔者认为这三个教育评价的目的具有普遍性和间接性,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全纳教育的特点。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中,如果说通过教育评价检测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足,那么这将不会被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学校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材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全纳教育评价的目的除了评估学生成绩、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外,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教学实践,发现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也就是说评价之初是采用尽可能平等的方法来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评估并分析潜在问题,并在这种平等无差异的视角下基于这些分析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从而最终达到可以将全体同学,包括“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纳入到统一的学习进程中来的目的。三、全纳教育理念对教育评价的几点启示(一)评价本身应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前面我们已经谈及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概念,我们所提倡的全纳教育也就是要完全顾及这些同学的特点,并做到一视同仁。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公布教育指南,指定了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这类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是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水准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很多,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水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服务使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致力于在教育与产业之间搭建起一个资源交换的桥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价值: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引入创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将产业资源(工具、工程方法、实战案例等等)转化植入到教育体系中,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创新性、实战性。 提升教育效力的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面向职业资格模型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效力和效率。 产教互动服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产教互动服务,包括应用技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模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推动服务等等。 【专业资源:创新应用技术资源】 我们基于一致的、开放的标准,实现创新应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院系专业建设提供最新的、产业性资源支持,典型资源介绍如下: Unity3D教育服务资源:为Unity相关专业建设提供Unity基础教育资源、Unity 微案例训练资源、Unity3D的游戏以及严肃游戏资源项目实战资源、Untiy厂商培

训及评测中心授权、Unity工具。 BIM 云室内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云室内专业建设提供云室内基础教育子、云室内微技能训练资源、云室内各式家装设计训练资源、在线家具商城微项目合作资源、Autodesk云室内设计工具、Autodesk教育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BIM建模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专业建设提供Autodesk BIM建模工具、BIM 建模教育资源、BIM细分领域微案例训练资源、BIM应用实战案例资源、BIM应用厂商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3D打印实验室教育服务资源:为3D打印教育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3D建模工具、3D打印设备及原材料、3D打印基础教育资源、3D打印建模微案例训练资源、3D模型实战资源等等。 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移动开发能力是核心支柱能力之一。通过HTML5以及跨平台支撑引擎,实现IOS/Andriod平台的一站式开发。提供跨平台支撑引擎、跨平台开发调试工具、HTML基础教育资源、HTML5微案例训练资源、跨平台移动应用微案例训练资源、移动应用项目实战教育资源等等。 互联网云服务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云服务开发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支柱能力,云服务架构、大数据处理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地位。提供Java基础教育资源、经典软件工程微案例资源、云架构工程项目教育教育资源、大数据(包括hadoop)工程项目教育资源。 【服务解决方案: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产教融合领域中提供创新的服务能力,具有职业资格驱动特征、教育信息化融合特征、产教融合互动特征。 (一)职业资格驱动服务模型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现代技术发展给知识的产生、传播、获取、管理与利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类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相应的,校园里传统的教与学的知识传授模式正在经受数字技术的洗礼和冲击。这样一个时代,技术到底如何作用于教育? 以前,我们对数学以及数学教学的认识总是和黑板粉笔或者纸笔联系在一起,人们局限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计算机使人脑得以大大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为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实,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感到很惭愧,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很少,几何画板这个在数学教学中非常好用的工具,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研究的。下面仅就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谈谈几点思考。 首先是几何画板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2)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情况的快速反馈,老师的讲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并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或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3)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思维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研究数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快速训练,有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 我再来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或数学问

题,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数形结合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几何画板》为“数形结合”创造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对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可以解决学生难以绘制的图形,而且提供了图形“变换”的动感,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使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求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并从画面中去认清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证明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应用几何画板就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全等的结果。二次函数图象变化,可以看出a、b、c对开口方向等的影响。(见几何画板) 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和难点,前形势下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数学只是符号与公式的组合,因此难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几何画板》改变了常规教学的陈旧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在《几何画板》中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和验证结论,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从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是惊喜和兴奋,进而有一种强烈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学习活动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图所示,在勾股定理教学时,改变B点的位置和AC的长度,让同学观察相应地正方形面积的变化有何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

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评选结果纳入年终教师量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8、完善技术报务,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摘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有: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客教育中心。构建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强国梦。随着“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要的模具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 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要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在“中国制造2025”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我院高职教育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能将我院和新吴区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对我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1.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彰显“双元培养、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无锡高新区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依托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德商会双元制培训中心,构建“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投入机器人先进技术与设备,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与实训课程项目,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协同研发纵横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课题,移植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四技服务”;引入创客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由点及面,促进课堂改革;实现“四合作、五对接”,保障“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 2.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1 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 与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开发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设场地200M2,建有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多工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动的灵感。)、创新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 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型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下面我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创新谈谈自己得看法。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以及解答作用,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2017年,我校紧扣职业学校特征,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抓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有力促进了国家示范校后建设进程。 以校为本,强化教师专业性建设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经历了由综合型(综合高中)向单一型、规模型向内涵型的两次转型,和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在教师总量过剩,部分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有人无事做;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教师以一当多,导致有事无人做。这种结构性矛盾,不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无法真正实施聘任制,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开课,教师苦乐不均,专业教师每周课时量高达25至30学时,或者更多,而文化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不到10学时,甚至无课可代。致使有事者疲于奔命,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无事者,无事生非,不做加法,只有减法。 在教育行政部门区域调配无望、招聘引进无果的情况下,以校为本,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开展教师转岗培训,打造能文能武、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成了唯一出路。 一、两个规划导向 1、教师培养,学校有规划。学校根据国家政策,立足

现实,着眼长远,编制了《学校中长期教师专业化培养规划》,从制度层面,把学校教师专业化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克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2、教师发展,个人有方向。学校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培养规划》,引导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和学校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描绘成长蓝图。 二、三条途径实施 1、请进来教。一是请业务领导、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企业骨干、社会贤达、民间能工巧匠来学校,通过报告会、讲座、研讨、示范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二是购买服务,与超星集团合作,实施全覆盖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两年来各种类型的培训达20多场次,参训教师达2000多人次。 2、送出去学。一是结合专业需求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到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结合顶岗实习、就业指导,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实习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一年来累计50多人次下企业实践,订单式送培教师100多人次。 3、坐下来练。一是坚持教学和培训相结合,岗位练兵;二是发挥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师生互训互练;三是开展青蓝工程,提倡同伴互助、师徒结对,互学互练;四是教学比武,以赛代练,以考代练,以评促练。 三、三大考评护航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融合教育教案:《识字头》

《识字“头”》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

技术 评价方案设计 【主要内容】 1. 在课件的图片中圈出身体部位“头”;在课堂趣味活动中点击头的图片。 2.读儿歌,模仿做动作:这是头,摸摸头,点点头,摇摇头。 3.利用白纸正确朗读爆破音“t”以及生字“头”的读音,跟读、自由读、轮流读,观察白纸是否有被吹动。 4.字卡分组分类练习:A组学生把生字“头”和“人”做区别辨认并读一读;B组学生把图文卡“头”和“人”做区别辨认并读一读;C组学生把图文卡“头”和“人”做区别辨认。 【评价方式】 1.利用多媒体课件,趣味检测学习内容。 2.通过白纸的颤动,检测学生是否发音正确。 3.字卡分类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生字字形。

【主要内容】 1. 与家长一起练习儿歌,模仿做动作或听儿歌做动作。 2.在家进行字卡认读和分类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3.常做头部运动,舒缓放松头部。 【评价方式】 以家庭作业形式巩固学习内容,特殊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较弱,需联系生活场景多次反复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1. 教师利用蒙层擦出一幅卡通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请学生猜一猜他们是谁;仔细观察,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呢? 2.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 创设情境:今天这两个特殊的人物想跟我们一起学习,但是他们在来的路上被困住了,需要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才能把他们救出来。(教具箱展示困住的两个卡通人物玩偶,四个任务卡片贴在箱子的锁上。) 【设计意图】 1. 用蒙层擦出可爱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表达。 2. 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真实卡通人物玩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任务一:我会做,认识头的位置 】 1.师:头在我们身体的顶端,是身体重要的部位。 (1)教师示范,指着自己的头说“这是头”;在PPT 上圈出人物的头,说“这是头”。 (2)请学生指一指自己的头。 2.跟着儿歌做动作:这是我的头,摸摸头,点点头,摇摇头。 (1)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动作。 (2)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A 、B 组学生) 3.教师点评学生的动作,完成后撕掉箱子的任务一卡片。 【设计意图】 1.视觉图片和视觉动作是一年级特殊学生学习的优势通道,通过图片和动作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认识头的位置,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简短的儿歌设计三个与头有关的动作,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同时能适时调整学习状态。 【 任务二:我会读,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 1.初读生字,了解学生的发音,感知学生的发音。 2.老师指导发音:舌头抵住下齿,向外吐气,嘴巴圆圆的,第二声调。 3.突破难点,发音t :老师用白纸放在嘴边,让学生观察,发声母t 的音时,白纸有什么变化:发音时白纸会因为气流颤动。

小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总结

小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总结 次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面貌一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我校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人都在深入研究教育科研教研上。学校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前卫”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着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仅在**年下半年,我校就有韩芳、侯相荣、陈爱民三位教师参加济南市优质课评比,并全部荣获一等奖,居全区先进水平。此外,盛淑娟、刘潇、田燕、高林、鲁传红等老师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我校创造教育小组成员韩芳、盛淑娟、徐万生、商和举、侯相荣、田燕六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先锋”,刘兴芹、孙茂华、王芳等教学新星脱颖而出。学校全体教师求同存异,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各具特色。教师们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常常为每个教师的标新立异而击节叫好。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 2、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知能合一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只要进入洪楼三小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

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在**年下半年区质量抽考中,我校取得了全区总评第一的佳绩。 总之,我校的课堂教学自实施创新教育以来,探索是深入的,变化是巨大的,成效是显著的。相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体老师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