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

间: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

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

理。

(1)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小组讨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判断;

例: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或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

轻小物体也带电

②利用电荷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③用检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④验电器的构造:在图中标出。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不同。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然

后组间展示和点评。教师疑难点拨。

点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

检验。(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

验(吸引时两种情况)

方法三: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如右图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③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讨论: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电的多少

通过实验探究电

荷间的相互作用

规律

附:板书设计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原子及其结构

4.摩擦起电的实质

5.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即:学段目标—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观察”;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摩擦起电现象”,属于事实性知识。

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探究并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属于事实性知识。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属于事实性知识。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实验”;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物质的导电性”,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知道”、“认识”隶属的认知水平为“了解”。

“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举例、描述、列举、复述、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两种电荷”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任务情景: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时,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

2.任务撰写:根据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合作实验,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作用。

3.指导语: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合作实验。

4.评分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