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位教研组长的成长故事

一位教研组长的成长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87672924.html,

一位教研组长的成长故事

作者:付琪

来源:《教育》2016年第20期

从教研组长成长为教研主任,一路走来的漫长与艰辛只有经历了才会懂。三年前,笔者开始承担教研组长的工作,每学期组织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自从主持教研活动,笔者的从教之路时常会经历起承转合、沟沟坎坎、磕磕绊绊,一如江河湖海,忽而开阔顺畅、激流勇进,忽而狭窄局促、涓涓细流,只因心中怀揣对自身成长的期待,才有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卢珊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笔者曾有幸主持她莅临指导的教研。研讨环节,大家对杨老师的音乐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在一片赞誉声后,教师开始沉默。笔者看到流程上的红字提示“引发看课评课的问题情境”。笔者将活动中听到杨老师提出的一个专业术语“前十六、后八”节奏,引领教师思考:“活动中使用这种专业术语大家有什么看法?”笔者的问题一抛出,马上有老师响应。活动开始进入本次教研的研讨议题。笔者觉得这次研讨引发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聚焦了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接下来特级教师就此谈到的一些观点、想法及做法,使在座老师备受启发。这次经历,为笔者组织看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平添了信心。

笔者设计、组织教研活动,远不如和幼儿在一起顺手。面对挑战,延续一贯工作风格,不简单重复、不墨守成规。而每一次尝试,笔者都特别留意老师们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反应。通过观察她们的表情、眼神,倾听她们的表达,判断活动设计的适宜性。曾有一次活动,就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在分享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请大家用相关的词语描述“主动性”。老师们面面相觑,顿时无语。笔者用“个体需要”开了个头,并做简单解释,希望能抛砖引玉。但笔者的做法没能打破沉默。眼看希望破灭,笔者再三询问原因。一位老师善意、委婉地答道“不知接什么,怎么接?”现在想想,问题出现很正常。老师们刚刚接收到新信息,还没来得及加工、消化,笔者就一厢情愿地让老师说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是基于笔者要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过于追求结果。正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没有给教师们内化和理解的时间,造成“现场失联”的僵局。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是笔者深知不能因为摔跤而不敢奔跑,不能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只有敢于面对,接受挑战、解决问题,才能在挫败中成长。事后笔者及时反思,并在下一次的教研中尝试用“接龙游戏”的方法,实现了预设目标。

教研组长的工作对笔者而言并不轻松,但笔者相信“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笔者看来,教研活动不应该是枯燥的,轻松愉快的游戏也许能丰富教师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激发教师对幼儿游戏情况的关注。于是每次设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绞尽脑汁寻找能整合的游戏,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本次教研意图,实现活动目标。一次,笔者尝试用接龙游戏的方式,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主动性。游戏中,教师依次说出一种主动性的表现或本身的含义,但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第一轮游戏因为大家的思考时间及理解不够深入很快词穷,不得不中断。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查阅笔记,进行简短交流后继续游戏。第二次接龙,大家积极调动带班的经验,用幼儿表现解释主动性,不仅反应速度提高,每位参与者都经过好几轮,游戏才结束。大家在游戏中对主动性的理解由基本概念延展到幼儿表现,对正确理解幼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