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林语堂妙译道德经_以_老子的智慧_之_上善若水_篇为例

68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11 NO.02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作家与作品研究

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2年初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来解读其英译《老子的智慧》中的《上善若水》篇。窥一斑而知全豹,认为林译老子在理解上达到与原作者情感互通,译文忠实通顺且具准确传神美等特点,不失为英译《道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为国外读者解读《道德经》和老子思想提供一个很好的脚注。1林语堂老子译文赏析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就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译作之一。古人常用“水”比喻“道”,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这些阴柔的思想处处体现在第八章中,能把这章翻好就意味着译者深谙老子著作的精髓。故本文特选此章作一评析,与读者商榷。1.1《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2林语堂翻译策略作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曾在多篇论文中阐述翻译标准的问题,并在1932年初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长篇译论《论翻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是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1.2.1 忠实为本且看第一二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解释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林语堂把这句话翻译为:The bestof men is like water, Water benefits allthings, 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可谓是忠实地译出了老子原文的意思,不差毫厘。1.2.2通顺达意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

文心理。再看原文第三四句:“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处,居处于;

恶,此处读wù,厌恶,不喜欢的意思。故几

于道:几,接近于。

此两句解释为:居处于众人都不喜欢

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It dwells in (the lowly) places that all

disdain——

Where in it comes near to the Tao.

显然在这里林语堂采用的是直译的方

法,把中文的意思用简洁的英文通顺地表

达出来,并如诗歌般琅琅上口。关于直译和

意译的标准,自古以来翻译界就争论不休。

在翻译时我们不可能全部采用直译法或意

译法,只有随时随地实事求是地加以灵活

运用,才能使目的语读者准确地领会原著

的精髓。

且看一另译:Water always seeks the

lowest level. Thus the principle of water

is akin to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e.此译

过于追求意译而忽略了直译带来的信和

顺,采用seek来表达“处”也有不妥之处。

1.2.3神美兼顾

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

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

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原文连

续七个排比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地:发dī

音,同“低”,意为“低处”;渊:沉静、深沉。与

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

养之人。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

取得治绩。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

的时机。原文大意为:他居住在低洼之地,

思想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

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

握时机。

此7个并列排比句都是有关水德的写

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采用排比的手法朗朗道来,具有古诗

词的音韵之美,又兼备简洁易懂之功用。将

它翻译为英文时如何做到既同于中文的排

比之美又于意义无所缺失,这于翻译工作

者可是一大考验。

原文中七个排比句的开首字“居,心,

与,言,政,事,动”或名词或动词,翻译成对

应的英文词容易,但仅用一个英文词表达

而不造成意义的缺损实难达矣,林语堂巧

妙地将这几个词转化为英文中的状语,让

目的语读者读来一目了然,原文真实涵义跃然纸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令人拍案叫绝。相比较而言,另译一:The place shouldbe low, The mind broad, The gifts kind,The speech trustworthy, The rule sound,The deed well-done, The action timely…此译信则信矣,却因过于直译而缺乏一些必要的解释,目的语读者读来很可能会有些疑惑;于美学方面也是形美有余而意美不足。另译二:the Sage is humble towardhis people. He is pure in heart. He helpsothers but does not expect to receivereword. He keeps his word. His rule iswell known for its goodness. He actsaccording to the way of nature, and healways acts at the right time…此译达则达矣,却因过于意译而失去了原作诗化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于忠信方面也有所欠缺。2结语由于林氏学识渊博、国学底子深厚,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这就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或之后的一些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参考文献[1]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林太乙.林语堂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学论丛书[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4]马德五.老子道德经(汉英对照)[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5]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林语堂妙译道德经

——以《老子的智慧》之“上善若水”篇为例

王越西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11)

摘 要: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2年初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来解读其英译《老子的智慧》中的《上善若水》篇。窥一斑而知全豹,认为林译老子不失为英译《道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

关键词:道德经 林语堂 翻译标准 上善若水

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68-01

对《道德经》的“上善若水”的理解

《道德经》第八章,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就是四个字:上善若水。 居善地(居处最善于选择的地方), 心善渊(心非常沉静,就像深渊一样), 与善仁(跟别人相处,是最真诚和仁慈的), 言善信(遵守信用), 政善治(处理事情,为政,为人民服务,都很精简不复杂), 事善能(做事情,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动善时(任何的行动,都善于掌握时机)。 这七个善结合在一起就是:不争。 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学习了,就要进步,就要不争。 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安慰自己,不要争了,不要计较,我要提高境界,学习了就要比别人提高一个档次。 其实这种心里的本身就是在显示自己,和水的上善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水是真的不争,是连“不争”这个观念压根都没有。 《道德经》第八章说的很清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经常这样:我想不争才能争到更多的东西,用不说来说,用不要来要,用散财来聚财...... 这只能说明我们脱离不了世俗, 但是没有好与不好。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不是做给我们看的,也不是要求我们必须向水来学习。 如果水有这样的心思,它不会称为上善。 老子只是给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自然现象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要拿起一件东西,就必须放下;我们要想盛满东西,就必须先倒空;我们想擒就先要纵。 这就自然。 可能我们每次学习都有一大堆问题, 就是我们生活在各种“水深火热”之中呀, 这就是道, 道无时无刻不用所有的象和行动来演绎,至于我们人要怎么做,怎么学习,从来不干涉也不主宰。 当我每次较真、抱怨、委屈的时候,我都深知我在痛苦。 我是要继续痛苦还是像水一样变得豁达、上善了却烦恼得到轻松,我都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我们需要学习,读《道德经》学习圣贤教育无非就是打开预见未来的能力,看清因果。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这样就有了不善。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 “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章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上善若水读后感(二)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骄兵必败,居功自傲的结果便是引来自己的失败。所以,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像水一般,提倡做人的“不争”。当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的时候,也能够处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库大学的同学们好?大家在相互砥砺前行中渡过十二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的学习节点是道德经第八章,大家已经完成道德经学习十分之一,恭喜大家开启一个全新人生历程。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作为。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与人为善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所以能万方归心。滋润万物,好比处理政治一样能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所以能安和百姓而无名。在行事方面,能尽其所长,无所不能。在举动方面,合乎自然的天时,待机而动。水不与万物相争,涵养和气,才不犯过失。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川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力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

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最高道德修养标准就是象水一样!企业家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回报社会!因此他“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且能身体力行地做到以下七点。这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分解如下: 1,居善地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家想要成功,决不是天天出没于花天酒地的场所!哪怕“居众人之所恶”,也“几于道”。即使处在险恶困窘的环境里,他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依然接近于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2,心善渊 成功的人士总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深厚的底蕴!《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在渊”,在渊的不仅仅是它的“身”,更在于它的“心”!他的心是宽广的,是有目标和理想的!企业家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怀,就不可能奢望能够唯马首是瞻! 3,与善仁 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回馈社会! 我曾经在给企业家讲课时说:企业家成功有三个层次。一是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摘要:《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 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 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体现了关注人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倾向,也能从心 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心理健康;“道”;清静无为 正文: 《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 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人本主 义心理疗法、认知主义心理疗法以及行为主义心理疗法等等,甚至连心理学也是 一个外来词汇。在心理层面,人们多汲取西方文化的养料,对于中国本土传统文 化关注的少之又少。然而其实早在《道德经》中,已经体现出老子对于心理问题 的关注和重视。如《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1]其中,“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1]即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 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老子》中,已经注意到 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一定的论说,体现了老子思想对于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视。 不仅如此,《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道德经》中,不止 一次地提到过“婴儿”、“婴孩”的理想纯真状态。如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婴儿?”[1]第二十八章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这里的“婴”、“孩”都体现着道家对于质朴纯真的心灵世界的肯定和追求,这无疑也看作 是道家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道德经》中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关注到了人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保持身心 健康的方法。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 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道德经》中突出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通过辨证地论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静无为的纯净的精神家园,倡导 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少私寡欲、顺其自然的身心修养方式。 1.明“道”——顺应客观规律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宇宙;二是指物质世界或现 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老子的思想中,“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 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 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规律,驾驭现实存在,是因为他悟出了“道”。而万事万物想要长久,也是因为顺应了“道”。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十四章说到:“执古 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第十六章中的“夫物芸芸,各复归 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

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2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

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