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白马非马的逻辑思想及辩论性

白马非马的逻辑思想及辩论性

白马非马的逻辑思想及辩论性
白马非马的逻辑思想及辩论性

试论《白马非马》的逻辑思想及辩论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

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长期以来,有些论者由于不理解公孙龙对“白马非马”命题所阐明的逻辑思想内容,简单地斥之为违反逻辑,违反常识的诡辩,斥之为割裂个别与一般的形而上学谬说,并说“就连三岁小孩也要讥笑其荒唐”(《中国逻辑思想史稿》)。但仔细阅读《白马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逻辑学的概念论。本文将从逻辑思想与这场历史大辩论实际的辩论性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逻辑思想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对逻辑学作出了贡献。公孙龙在论证“白马非马”时,对“白马”与“马”两个概念作了逻辑分析,明确地区分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在公孙龙看来,“命形”是“马”这一概念的内容,“命色”是有色之马的〔“白马”〕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语言上说,也就是概念的内涵。由于“马”与“白马”在“命形”与“命色”这两个内涵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为一。白马(色与形)=白马,是“不旷”。但如果说白马(色与形)=马(形),则是“旷”。因为“白马”的内容超过了“马”的内容,它增添了“色”;而“马”则离了色,只有“形”的内容。所以“白马”异于“马”。

“白马非马”不仅是说明“白马”和“马”两个概念的关系,而且还从逻辑上指出了种属概念之间的区别。《白马论》开头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是指形,“白”是指色,这就是他区别“马”与“白马”两个概念的主要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人”和“白人”的关系时也说过:“如果有人说‘白’与‘人’,是同一物,这我们上面曾已说过,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白混淆为同一涵义则不仅相反的事物将混一,一切事物皆将混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亚里士多德为了使“一个名称有一个命意,而专指一个事物”把“是一个人”与“是白的”的涵义分开,这和公孙龙认为“白马”异于“马”是“命色”与“命形”不同的意见是相似的。

在《白马论》的最后第二段,公孙龙说:“‘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有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们通常说的“有白马不能说没有马”,那是离掉白的说法,从逻辑意义上理解,是撇开了“白色”的属性,即对“白马”进行抽象,把“色”撇开,从而概括为“马”。如果不撇开“白”这一属性,不是从“白马”推演到“马”,那么,有白马就是有白马, 不能说有马。由于撤开了马的色,色离形,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有白马为有马,实际上只是有马为有马罢了。“言马所以名形也”,因此,只能称为有马,也不可以称为“马马”。在这里,公孙龙把色的属性和形的属性区分开来,即从内涵方面区分出“白马”与“马”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一个较为深刻的逻辑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觉得有白马可算作有马,在思维过程中实际上已是概念概括的逻辑推演,把下位概念的特殊属性撇开、减掉,从而过渡到上位概念。

《白马论》结尾的一段话,公孙龙的逻辑思想表述得更清楚:“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马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日白马非马。”他明确地指出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中,“白马”和“马”的区别

在于“有去取于色”与“无去取于色”。“马”是不取其确定的颜色,所以各种颜色的马,包括黄马、黑马等都可以算“马”。但取“白马”就不同了,由于是取有确定颜色的马,所以黄马、黑马等都因颜色的不同而被排除掉了。这样,他就用色的属性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把“白马”跟“黄马”、“黑马”等区别开来,同时也肯定了“白马”、“黄马”、“黑马”的内涵包括“马”的内涵。

上述可见,公孙龙论证“白马非马”,是通过色与形的离合分析,明确了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他这种分析方法跟以外延分析为主的形式逻辑不同,其着重点在于内涵。这是公孙龙逻辑思想区别于形式逻辑以及墨家逻辑的独特之处。这种分析方法在逻辑史上是别开生面的,是公孙龙在逻辑学上的一个贡献。

二、辩论性

在古代汉语里,“是”字有两个含义:一指“属于”,二指“等同于”。如:“张三是人”,“张三”是“人”这个属概念中的一种概念,这里的“是”为第一个含义。再如:“他是张三”,“是”则为第二个含义,即“等同于”。在第二例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语句意义保持不变,第一例则不能互换。这样,与“是”对举的“非”,也就相应有了“不属于”和“不等同于”两个含义了。下面将通过分析原文中的“非”字来探究其意义。

“白马”和“马”是一对具有真包含于关系(属种关系)的概念,用它们只能构成“白马是马”,“有马是白马”,“有马不是白马”等直言判断,如果构成“白马不是马”则这个直言判断就是假的。可是,公孙龙偏要说“白马非马”。这里问题的焦点是“白马非马”中的“非”字作何解释?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曾说:“ 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这里明确规定了“非”的含义。按照公孙龙这些话“非”字应作“异”、“异于”理解,“异”就是有区别、不等同的意思。所以“白马非马”应作“白马不等同马”的解释。

而在时人眼里,它偏偏又是前一个含义,“不属于”。公孙龙似乎故意与世俗的庸见开玩笑,他没有再简单不过地指出“非”字的歧义,因而引起了大辩论。

毋庸置疑,当时如果有人一开始就指明“白马非马”中“非”的歧义,这场历史性大辩论也许就不会发生。这里,涉及辩论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概念的明确性和一致性。

从理论上讲,一场辩论要合乎逻辑地进行下去,明确基本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列宁说:“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明确概念,这是形式逻辑所讲的,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有哪些对象。只有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辩论双方才能相互了解各自通过概念(组成判断)表述的思想观点,才能产生对这些思想观点的意见——赞成或反对,才能进一步引起对这些思想观点的辩论——证明或反驳。

然而,明确概念还不是辩论的充分条件。真正意义上的辩论,不仅要求概念的明确性,还进一步要求概念的一致性。概念的一致性要求辩论双方对辩论中,特别是辩题中的基本概念有一致的定义、共同的理解和把握。

在“白马非马”的辩论中,由于对“非”的不同理解,公孙龙所要证明的辩题是“白马不等同于马”,论敌们所攻击的辩题却是“白马不属于马”,双方展开证明和反驳的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辩题,因此,不能说是一场真正的辩论。

完美版辩论素材: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Vs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_反方观点+开篇理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开篇理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首先明确,何为逆境:逆境是不顺利的境遇。如果一个人预计付出三分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结果却付出了八分,甚至更多也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遇到了一定的逆境,这里请对方辩友注意:当困难程度明显超出预期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时,这种绝境的状况就不是本次辩题应讨论的范围。下面我方将继续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经历逆境会有两项收益:磨练人的品格和增长人的阅历。人的意志正如一块玉石,只有经过打磨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爱迪生做了5万多次的实验,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钨丝。而正是由于那5万多次失败经验的积累,才使他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中,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无法选择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能力,其实都是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 第三,逆境能更好的促使人把握机遇,激发潜能。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容易得到的事物往往不会令人加倍珍惜,甚至更容易失去。而身处逆境的人,则知道机遇的珍贵,因此逆境中的人更懂得珍惜和把握机遇。当你获得这些品质的时候,对方辩友能说你没有成长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他是不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呢?然而顺境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不会出现,更谈何成长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 【自由辩论】 【总体局势把握】(此处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反方) 1. 人身处的环境并不只是顺境、逆境,那些非常好的,有利于人成才的,什么都具备的不叫顺境,而是佳境。那些完全不利于人成长的,置人于死地的,不能叫逆境,而是绝境。这样可以打掉对方很多例子。 2. “更”对反方不利,应该尽量避开。引入新时期的人才观:要具备较高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逆境更有利于人智商、情商、逆境商的培养。而顺境中是不可能培养人的逆境商的,所以先胜一筹。 3. 在于实践出真知,在逆境中能有利于实践环境的创造,更有利于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智商包括内心坚定信念、心理素质等,强调对方只看到顺境创造的外部优越环境,没看到逆境对人内心人格构造的作用。 4. 在情商方面,主攻情商是指人综合控制和把握自己情感的能力,在顺境中这一能力显然不如在逆境中培养更好。特别是处理复杂的关系、情形,在顺境中不可能出现。 5. 逆境固然给我们生活及事业带来很大的障碍,阻碍事业的前进,但是当外界的环境不可改变时,我们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逆境中的困难,克服逆境,在逆境的磨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使逆境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 【重点解释】(摘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1.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P993) 3. 顺境:顺利的境遇。(P1284) 2. 成长: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P174) 4.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P747) 【顺境=另一种逆境】你可以说那种蜜罐式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真正的顺境,反而是一种糖衣炮弹式的逆境。如果说这是逆境,那么好,他们真是因为没有突破这种逆境,所以才没有成功,而他们突破了这种逆境之后,才能真正的成功,才能更好的成长 【针对当前现象】1. 当前我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90后的青少年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缺乏面对逆境的经历,一旦面临困难自我解决困难的能力较差,因此针对青年人的逆境教育非常有意义。可以开展挫折教育、逆境教育。 2. 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顺境就是顺利的境遇,照此而言父母极度溺爱的环境亦是顺境,然而在这种宠溺之下,我们真的就能够成长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的就是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吗?恐怕不但不能成长反而得到反效果,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吧。大热的夏天一直有凉爽的空调是顺境吧,然而在这种顺境中人气候的感知能力却在退步,甚至出现了“空调病”,这难道是是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的表现吗?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顺境真的有利于人的成长吗?我们都知道忠言总是比不上甜言蜜语顺耳,然而真正有利的不正是那逆耳的忠言吗?虽然顺逆境都可以令人成长,但真正令人的成长成熟的恰恰是逆耳忠言般的逆境。 3. 在顺境中,我们有父母的关爱可以椅为支柱,老师的关爱可以视为保护伞,虽然因此多了安全,但不可否认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辩论套话

1.正方二辩: 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说了,科技发展抑制人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利用不好它,这是科技的责任吗?是科技的原因吗?是我们人的原因,你驾驭不了它。 通过我方一辩的陈词,相信大家可以*********,下面请允许我作进一步的陈词。2.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听了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陈词,我终于发现,不管是对方辩友,还是我方,还是在座的各位,我们都怀着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正因为如此,我方才深深感到为了我们这一共同的追求我们必须让大家看到,利与义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意义何在?! 3.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本着对真理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谢谢各位! 4.谢谢主席: 对方辩友是嘈嘈切切错杂谈,大错小错落一盘,浮云岂能遮望眼,且听我等慢细言。 第一比较性辨题,两者谈更,前提是已经承认两者皆重要,对方只谈其一,不重比较,严重偏题。 第二今天讲究择业,择业是在已有的社会职业内如何选择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对方一再将择业范围扩大化,再次偏题 第三对方一味的夸大主观能动性,抱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态度看问题,夸大个人能力。 第四个人需要不等同于个人兴趣,对方三度离题。 第五个人利益该服从集体利益,但我们不是说要取消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二者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讲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必要性。 接下来我将针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 5.大家好!刚才一场精彩激烈的舌战结束了,我方辩友做到了以雄辩的事实,采古博今,纵横捭阖,舌战群雄,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6.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观众们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对方辩友。因为他们过程中精彩的表现正是向大家解释着我方的一个观点:人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过程展开的起点和原因。如果对方辩友不是为了想要得到某一种结果,你又何必和我们一起费那么多口舌,论的口干舌燥。如果不是对某一种结果的孜孜以求,我们大家在场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过程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7.首先,正反刷双方就不很相同。反方:谢谢主席,现在有我来做陈词,我方认为....(先说明己方观点)然后就象写议论文一样,总分总,即可!总,明题!!!把一辩的观点,说!分,补我方漏洞,指出对方破绽。重申辩题!总,再次明题举例说明论题!

辩论比赛应该专精化 一辩稿

辩论比赛应该专精化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辩论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辩论和辩论比赛在我们每个辩手心中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辩论比赛应该向那个方向发展,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辩论可以提高辩手的思辨能力,启迪民智,提高民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辩论比赛则是辩手辩论能力的体现,其意义也在于选拔更优秀的辩手与保证辩论的精彩程度。基于此,我方今天的评价标准是,平民化与专精化何者更能体现辩论的目的与意义。平民化指辩题通俗易懂,不包含学术性专有名词,讨论内容不够深刻,对参与者通常没有过高要求;而专精化则是辩题中包含了学术性的专业术语,讨论深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对参与者的水平有一定要求。而平民化和专精化的判定,需要结合以上三方面共同决定,不能只看某一方面下结论。基于以上,我方认为辩论比赛应该专精化,理由有三。 第一,辩论比赛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辩论比赛应该专精化。辩论比赛的基础是论,出论本身对参与者就有一定的要求。辩论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辩论比赛本身的门槛是有一定高度的,同时也决定了辩论很难被广泛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行平民化会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从而无法很好的体现辩论的意义。因此,专精化才是辩论比赛更好的选择。 第二,辩论比赛讨论内容应当专精化。这样能更好的体现辩论和辩论比赛的意义。专精化的辩题能让辩手在备赛时深入思考,也能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命题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讨论内容有思想,有深度,能更好的体现逻辑之美与思辩能力,对比赛精彩程度更有保证。如果追求平民化,讨论的辩题本身对平民来说没有新意,对辩手来说没有挑战,这样的辩论怎样启迪民智引发思考?这样的比赛怎样培养辩手保证精彩?因此,专精化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辩论比赛也更需要有一定水平的参与者。参与者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水平。一场专精化的辩论赛更能提现辩论的价值和意义,更能对观众负责。正是因为我们对辩论尊重的态度,我们才在辩论圈有了蒋昌建黄执中马薇薇这样的辩论前辈才有了无数辩论人的努力和付出这样恰恰是因为辩论比赛的专精化。如果辩论比赛越来越平民化我们难以想象在情侣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的讨论中展现辩手独特的思辨在不断娱乐的过程中更是逐渐丧失了辩手最引以为傲的价值。因而辩论比赛应当专精化。 反观对方辩友所倡导的平民化,听起来很美好很民主,可它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几乎不可能实现。现实的社会舆论条件中大众对辩论有种种的歧视和误解和平民化的实际成本之大收效又甚微,是辩论比赛平民化难以实现的两大结症。 辩论比赛的专精化不是精英主义辩论比赛的专精化不是辩论活动的专精化~我们并不阻挡大家进入辩论的大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辩论并享受辩论的美好然而比赛就是比赛我们要保证比赛的质量呼唤整个辩论圈水平的提升因而辩论比赛应该专精化

顺境与逆境的辩论

压倒正反的问题:难道在家里好吃懒做的人能够有好出息嘛?没有经受过磨砺的人能够活出自己嘛?不都说去社会上工作需要经验嘛?那么,请问,社会经验是不是说,都是一帆风顺的?我想这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方认为逆境有利于出人才!对方辩友,我想要请问你,如果在顺境当中可以让人成长的话,军队何必行军,僧侣何必苦行呢?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吗?不正是验证了逆境有利于成长么? 正反可能出的问题:请问,一个有好家教、好习惯的人会有灰暗的前途吗? (你们可以回答:也许有,但是他们的前途不也是要建立在有好的工作的基础上。那么,我再请问现在的大学生这么多,找工作容易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不就是能与他们正处于逆境嘛?既然说,他们拥有好的家教及习惯,那么我认为他们一定会努力冲破逆境,从而吸出教训。既然如此,怎么能不说逆境有利于出人才呢?!) 顺境往往把自己囚禁在安全、熟悉的地盘里,犹如鸟笼,让自己的能力遭受极大的限制,失去真正成长的机会。而逆境使人奋发图强,积累经验去超越自我。逆境中踏踏实实做事并不蓄意追求成功的人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对方辨友你问我如何界定逆境和绝境?让我来告诉你,同样一件事情,在逆境下,我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而绝境中我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到,这就是区别。 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什么叫做在顺境当中能够解决问题,那是人家帮你解决问题呀!我在顺境当中,父母帮我解决衣食问题,老师帮我解决课业问题,同学帮我抄笔记,解决了可能会被老师点到名的问题。在这样的顺境当中,我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的解决吗,我这个人有成长吗?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 第二章性质命题 一性质命题的四种形式 1 全称肯定判断 形式:所有S是P,写作SAP,简称A判断 2 全称否定判断 形式:所有S不是P,写作SEP 简称E判断 3 特称肯定判断 形式:有些S是P,写作SIP,简称I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 形式:有些S不是P,写作SOP ,简称O判断 三词项的周延性:主谓项概念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1、周延性是对主谓项外延情况的形式断定,而非实际存在情况的断定。单称命题的 周延性与全称命题同。 2 、“是”P 则P不周延,“不是P”,则P周延 主词相同和谓词相同称同素材性质命题。 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着某种真假关系,这种关系亦称对当关系。 二同素材性质命题的逻辑方阵 刻画“对当关系”的图示,俗称“逻辑方阵”,逻辑方阵假词主词对象是存在的。 四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 1 换质法:换质不换位,谓项正负反 换位法:换位不换质,主谓莫扩展 是通过调换主谓词项的位置得到一新命题。换位不改变命题的质。 根据源命题和换位命题的量项是否相同可把换位法区分为单纯换位和限量换位两种。 1 单纯换位:换位命题和原命题的量项相同的换位法,为单纯换位 (1)所有S不是P 换位所有P不是S SEP PES (2)有的S是P, 换位:有的P是S SIP PIS 2 限量换位:改变原命题的量的换位法 (1)所有S是P,换位:有的P是S SAP PIS (2)SAP PAS (3)SOP命题不能换位 SOP POS 3 换质位法:先换质后换位,也可先换位后换质 有的S是P,换质为有的S不是非P ,这SOP 不能换位 换位法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若前提是真的,推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真的。

经典辩论赛

有哪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可以推荐? 1.开山鼻祖,狮城舌战。(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可以说是开启了国内辩论赛的源头,决赛这一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大陆参加比赛一路打到决赛,力克台湾大学夺得冠军。回来以后出了本书叫《狮城舌战》,一时洛阳纸贵。蒋昌建等四人也从此名留华语辩论史。 1993 国辩台大vs复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https://www.sodocs.net/doc/e69253785.html,/v_show/id_XNjI1NDIxMjU2.html 2. 大神的大神,林正疆(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你知道连续两届国辩最佳,辩论圈内大佬,拥有众多脑残粉的黄执中心中的辩论偶像是谁吗? 对,林正疆。 这个胖子,啊不,这位学长在95国辩的舞台上散发出闪耀的光芒。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从容不迫。从现在看回19年前那一场比赛,我们记住的,只有林正疆而已。虽然在决赛憾负南京大学,但是不妨碍他与95国辩的决赛一起成为经典。 1995国际大专辩论会知易行难 https://www.sodocs.net/doc/e69253785.html,/v_show/id_XMjAzMDI2NjA=.html?from=y1.2-1-87.3.15-1.1-1-1-14 3. 西交四剑,天下无双。(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如果有那么一支队伍能排进华语辩论史所有队伍的TOP10,不TOP5,那99年国辩的西安交大一定榜上有名。从98的蓝带杯开始(虽然当时不全是99的阵容),到99年国辩决赛。凭借着“铁立论,快思维,美意向”,西交四剑所向披靡,轻取国辩。樊登,郭宇宽,谭琦和路一鸣配合无间。每一场比赛都是好比赛,那就看看决赛吧。

关于逆境与顺境成长成才辩论赛-(1)

关于逆境与顺境成长成才辩论赛 正方:反方: 时间: 地点: 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 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分*10 二、单选题2分*10 三、图解题共10分 1.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3分*2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2分*2 四、证明题共12分 1.证明三段论的有关规则 6分*1 2.依据判断变形进行的直接推理 3分*2 五、分析题 4题共24分 三段论、对当关系推理、逻辑的基本规律、穆勒五法、真值表六、综合题 3题共24分综合推理 1亚里士多德被成为逻辑学之父。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规定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是概念量的规定性。 3.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肯定概

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4.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 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 a b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5.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同一个系。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

君和辩论表演赛手打版

君和国际辩论群英会表演赛 正方人生路上乘胜追击好VS反方人生路上见好就收好 正方: 一辩:吴天二辩:张国珩三辩:穆扬四辩:黄执中 反方: 一辩:张郁秋二辩:黄磊三辩:马薇薇四辩:张健 立论陈词正方一辩(吴天) (唱歌一首)谢谢主席,在座的各位,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作为一位身在夫子庙,喝河水长大的南京小萝卜,能够在我的祖父母当年相识的地方探讨人生话题。希望呢,能和对方辩友在定义上达成两个共识,那就是今天这个辩题中的“胜”和“好”我们选的是同一个主体,否则,我们的辩论毫无意义。其次呢,乘胜追击是指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尽量扩大优势,不代表就要穷追猛打,置人于死地。那见好就收呢,也就是在取得一定优势时选择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态度。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有人说啊,好男儿志当以所学报国家;以所能助大众;以所有养父母;以所知教儿女;以一生陪伴侣。所以我方认为,人生道路上应该乘胜追击,不应该见好就收,立志作一个对家庭、事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用的人,都应当乘胜追击。 一、从小小的家庭来说,每个人有对家庭的稳定和谐以及家人的幸福未来负有责任。想要一家人衣食无忧,其乐融融,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进取。乘胜追击,在物质基础和精神方面天天向上,这样才能奠定一个幸福家庭的坚实基础。贫贱夫妻百事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从事业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呐,作为企业的合格员工,就应该以公司的利益为最高导向。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利润率。而有了一点儿小成绩就歇足懈怠,见好就收,以为有了铁饭碗足矣。所以过去吃大锅饭的企业倒闭以后很多下岗职工找不到新工作,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在事业上乘胜追击的黄金时期。 三、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说,就是人类乘胜追击不断超越的进步史。如果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见好就收,恐怕很多发明都无法问世;如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爷爷见好就收,不在1992年加大开放力度,那我们中国的和平解体恐怕也要推迟很多年。 最后,我想问对方辩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人生道路上见好就收,那李开复老师是不是就在微软待到退休,不要去开创创新工场呢?第二,中国啊已经在2008年成功的举办奥运会了,为什么中南海的胡锦涛同志还要在上海举行世博会呢?这两个问题,对方辩友在待会儿可以回答一下,谢谢。 反方一辩(张郁秋)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亲临这场盛会。那么,首先,对方辩友讲的一点是很好的,就是说,我们今天不管是“乘胜”还是“见好”,不管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去雕琢它,我们是在一个比较有优势的,在一个比较好的局面的背景之下,我们再去讨论我们是要继续前行还是要稍微休息一下的问题。但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刚才对方辩友所说的三点论证,她前两点都家庭很企业的角度,后一点从人类整体的角度。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我们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要不断地进取。人类是什么呢,是作为人类这个主体要不断的进步这样一个历程。那我想请问,我们今天辩论的是要进取还是不要进取,我们要好好履行自己的角色还是不好好履行自己的角色呢,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当我们扣回我们的主题,就是我们的人生道路在面对“胜”或“好”的这样的一个优势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进行比较,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选择怎样一种态度,选择怎样一种哲学作为我们的人生智慧。到底是一鼓作气的前进还是说暂时的停下来,那么刚才对方辩友讲了很多关于进步的历史,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就是我们的人生,当我们把眼光放在整个人生的历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人生的不如意是常发生的,我们往往乘胜追击的也是无法大获全胜的。那么对于那些撞的头破血流,不知道适可而止的情况,对方辩友要怎么样去解答?当然您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历练嘛,但是无论怎么历练,对我们自己来说还是很痛苦的。那么第二点就是,即便我们取得了好的成果,我们取得了这样一个优势,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涉及到了今天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辩题的核心概念的问题。对方辩友从两点论证,那我也从两点论证好了。第一点,从个人主体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说“乘胜”,“胜”是什么呢,是一个客观的情态;而我们说“见好”,这个“好”到底要怎么评价,这个有准确评价吗,恐怕没有。特别是这个“见好”时候往往要涉及到自己的个人的一个主观评价。所以发现这两种态度的区别在于,当我们取得一个好的成就,有一个好的局面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要用大家公认的一个比较优势的局势作为我们左右选择的一个标准,继续努力;还是说,重新在我们现有的成就当中,去挖掘它自身的立意,去找寻当中有什么东西是让我感觉到满意的。我们说人在世界上,他是有很

1逆境和顺境比哪个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辩论

逆境和顺境比哪个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2008-04-14 16:06 如果说逆境比顺境好的话,人们为什么要”辟逆趋顺“呢!一句话,顺境比逆境好“既然逆境有利,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努力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这样不是给人们创造顺境从而不利于人的发展吗?” “许多的农民生活水平很低,显然处于逆境,如果逆境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就让他们去发展,国家怎么还要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民创造顺境呢?” “科学家搞研究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条件而处于逆境,靠什么取得科研成果呢?” “现在有许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如父母离异的孤儿,他们由于长期处于逆境中而心灵扭曲,导致其中一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他们有父母的呵护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由此看来逆境的优势又在哪儿呢?”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逆境中找到真理的,反之,处在顺境中则容易让他们懈怠科研,而好的条件只是为了进入更难的科学领域(如果没有足够的设备,又何以研究科学呢?),逆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说的逆境优势的前提是你必须在努力,为摆脱逆境努力。而那些孩子显然没有摆脱逆境的梦想,所以变成社会败类,那么试问:如果人即使在顺境中、不努力也会成功吗?也会有成就吗?恐怕会成方仲永吧。 顺者,无阻或少阻也,逆者,有阻或多阻也。 首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正方辩友有离题之嫌。对方的立论实质无非是为了说明问题,艰苦条件的磨砺能使人成才。然而我们并没有讨论磨炼能不能成才,而是在讨论逆境是否有利成才。逆境与磨砺不是一个概念,有利与能也不是一个概念。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方的观点是逆境不利于成才。且听我作如下的两点分析。 第一,从概念方面说:人活着。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成才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这种环境就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不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压抑苦闷时,这种环境就是逆境。“逆”的意思是方向相反,跟顺境相对。“逆境”的意思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有利成才顺境不利的话,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麻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呀。再来看看今天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利与否。核心在于利。《现代汉语词典》对利的解释有三:第一,利有顺利,便利的意思;第二,利是有利益的意思;第三,是使有利。但无论从哪个意思上说都是不符合正方观点的。难道你们能说逆境能使人的成才更顺利,更便利吗? 第二,从社会方面说:的确,在贫穷落后的社会,艰苦环境下仍能出人才,但他们的成功要付出比在良好环境下多少倍的艰辛呢?难道这是逆境带给他们的好处吗?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成长条件是要比过去顺利多了吧。然而即使是这样,老师、家长、学校仍然在不断地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我们营造顺利的成长空间。这就是为了更有利于我们成才。良好的教育,轻松的的思想环境,完善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正是我们成才的有利因素。古往今来的多少成功人士也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谓脍炙人口,若是逆境不利于成才,孟母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难道是她不喜欢她的房子吗?节目最后得有一个小结,一句话。逆境不利于成才。 且不说中国的旧社会中有多少人死于饥寒交迫之中,也不说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就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就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与(变项)。 3.逻辑常项就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就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判别 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就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就是没有(民族、 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 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就是P”与“有的S不就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 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3.“任何改革者不就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就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就是思想僵化 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就是(B) A.所有M不就是P,S就是M,所以S不就是P B.所有M不就是P,有些S就是M,所以有些S不就是P C.有些M不就是P,有些S就是M,所以S不就是P D.M就是P,S不就是M,所以S不就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她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就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就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与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就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就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1.“有些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有些唯物主义者就是先验论者”。

辩论赛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结构】复句式 【感情色彩】中性 成语典故 “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典故是说良骥走出马厩奔向宽阔无垠的草原,一眼便能瞥见鲜美可口的嫩草,于是就沿着一条选定的线路吃下去,直吃到肚大腰圆地把“家”回,而绝不会东啃一嘴,西吃一口,丢三拉四地再回头去补吃遗漏的嫩草。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身后的草都不好,也并不是所有眼前的草都是好草,只是良骥会很仔细吃掉眼前的草,就没有‘回头草’而言了。 “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以后,即使遭受挫折,也决不走回头路。”[1] 为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 首先,不能说“回头草”里面就没有好的“草”,但是如果一昧的去吃回头草,将很难看到前面更美好的风景,只能一直为过去买单;其次,如果你是一匹“好马”就应该有能力把握住现在,努力吃完现在的“好草”,以后也就没有去吃回头草的必要了;最后,我们应该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草”在等着我们,荆棘的小路之后也许就有宽广的平原,让我们尽情的奔跑。 第一:他们说今天的这个“要吃”就是说: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吃,没有需要的时候就不吃。我们说呀,当“要”和“不要”这两种选择对立出现在我们正反双方的论题时,在你选择了“要”的时候,就不能出现又“要”又“不要”的游离,否则对方辩友是不是一会要吃前面的草一会又要吃回头的草,这样吃来吃去只能吃成墙头草,又怎么能带给大家人生的启迪呢? 正方:我想请问二辩和四辩同学,首先我想请问反方二辩:您方告诉我们“好马不吃回头草”,可是现在我的真爱就在我后面,我吃了这个“回头草”我还是好马吗? 反二:其实我们说追求爱情是在爱情上不断前行,从爱情的这个维度上说,那就叫做就“吃前头草”了。 正方:那我再请问对方二辩了,我的那个真爱就在我的身后,我已经回去吃了他这颗“回头草”了,我是不是“好马”,请你正面回答我好吗? 反二:其实我们说,到手时不懂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这在感情上绝对不能算是一匹好马了。 要吃回头草就是说在面临人生取舍的时候,你选择的必然是“要”,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说呀,他们今天所说的“回头草”都是“好草”,那我就不明白了,有毒的草难道就不是草了吗?那你方的“回头草”是不是要改个名字叫“回头宝”呢?同时,您方告诉我说,“要吃”不是时时刻刻都吃,但“要”是一个人品的选择,我说我要诚实,是不是说我偶尔也可以撒谎呢?我说我要正直,是不是说我偶尔也可以为非作歹呢?我在“要”和“不要”这两种选择中选择了“要”,是不是说我还可以又“要”又“不要”

[奇葩说马薇薇视频]奇葩说马薇薇经典语录

[奇葩说马薇薇视频]奇葩说马薇薇经典语录 奇葩说马薇薇经典语录 1、娜姐,做你自己就好,不必扮演社会赋予你的角色! 2、跳楼也是一件挑战,难道你会让谢娜去跳楼吗? 3、不能雄辩,我们就痞辩,走痞辩路线,不过啊!做流氓是最难的! 4、2、成功的辩手都是不同的,因为他们走的路不同;不成功的辩手都是相同的,因为他们看过的录像都一样!--马薇薇 5、辩论本来就充满了大量的假设与推理,如果我们不解决假设和推理的问题的话,我们是不是不用辩论直接在台上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材就行了吗? 6、事物本来是一分为二,我们不看黑,怎么知道白呢? 7、一个人如果对事情看得开,他的生命再短暂,那么他也是幸福的;一个人如果看不开,他的生命再漫长,也只是漫长而已。——黄执中 8、对方辩友,其实看开根本没有什么事,看不开通通都有事。 9、你们不要把我们捧上神坛,我们不是什么佛,我们只是有一颗向佛的心而已。对方辩友,你们以为我们是在劝告你们吗?不是,我也在开解自己! 10、只有 iq 人生是黑白的,只有加上 eq 人生才是彩色的啊。

11、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 12、我心中有一个宝藏,它空无一物,它价值千金。 13、在爱你的过程中,有些人变成更强壮更智慧的自己,故而一念成佛,有些人变成更猥琐更不堪的自己,一念成魔。在爱的过程中,是佛是魔,历尽你给我的百劫千难,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我。 14、恋爱是什么,是浪漫,浪漫是什么,不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更是情不知何时而起一往而深。 15、只要不伤害别人,没有什么捷径是值得抨击的。 16、世界上有一个我,世界上有一个你,我们把彼此都打破,加了水,加了泥和在一起,重塑一个我,重塑一个你,从此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了你。 17、都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 18、当你看到美女内心小鹿乱撞的时候,那些禽兽已经乱撞过小鹿很多次了。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第九章逻辑基本规律 一、填空题 1.违反三段论规则的“四词项”的错误,从逻辑规律的角度看,是一种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根据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已知SIP为假,则SEP为真。 3.根据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矛盾律),若“如果认真学习,就能考得好成绩”为真,则“即使认真学习也不能考得好成绩”为假。 注意,“‘如果认真学习,就能考得好成绩’为真”等值于“‘即使认真学习也不能考得好成绩’为假”。 4.根据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若“老王是党员而不是干部”为假,则充分条件命题“如果老王是党员,那么他是干部”为真。 注意,“‘老王是党员而不是干部’为假”等值于“‘如果老王是党员,那么他是干部’为真”。 5.根据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由“不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秩序也能安定” 为假,可知必要条件命题(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秩序才能安定)为真。 注意,“‘不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秩序也能安定’为假”等值于“‘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秩序才能安定’为真”。 6.根据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矛盾律),若p∧﹁q为真,则﹁p∨q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 1.如果否定p∧q而肯定p∨q,则(D )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2.在以下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B ) A.SAP真且SOP假B.SEP真且SOP假 C.SIP真且SAP假D.SOP真且SIP假 3.在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是(B ) A.某关系不是对称的,也不是非对称的 B.某关系既是非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 C.某关系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 D.某关系不是对称的,而是反对称的 4.对“如果灯亮,那么有电”和“如果灯不亮,那么无电”这两个命题同时肯定,则(D )A.只违反矛盾律B.违反矛盾律 C.既违反矛盾律又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矛盾律也不违反排中律 5.如果同时否定“必然p”和“必然非p”,则(C )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6.既否定“◇p”,又否定“◇﹁p”,则(D )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奇葩说辩论论点(第一季)

#奇葩说#辩论导读(7.18) 恋爱中要不要有备胎? 1、情爱题,又是情爱题。 此类辩题的突出特点是:定义不明,个人色彩浓厚,很难讲得清道理。但是反过来说,在讲不清道理的地方讲道理,最见火候;在这种混沌的问题里梳理清辩论的理路,最见功夫。 2、咦,好像是在自夸,会不会不太好? 3、管他的。 4、正一(胡天语):有备胎不严重,没备胎很严重 “要”做一件事,通常来说有两种论证思路:正着说,是做了有什么好处;反着说,是不做有什么坏处。不过“备胎”这种事的好处有点猥琐,其实是不太说得出口的;而坏处也就是道德谴责,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正方一辩的论证思路是:1、有备胎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2、没有备胎,问题很严重。 先看第一点:有备胎,为什么不算大事呢?因为“备胎”的门槛很低。什么是备胎?看得顺眼,又对你有好感的异性朋友,就算是备胎了。你看,这里的窍门在于“降低门槛”,而降低了备胎的门槛,也就降低了本方为备胎辩护的论证义务。“降低论证义务”,是很聪明的做法,也是一辩在立论时的规定动作。 那么,正方已经通过定义,把论证义务降到这么低了,反方还能怎么办呢?难道要硬着头皮说,恋爱中的人不能有看着顺眼又有好感的异性朋友?当然不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论证义务太低,就要仔细审视他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个正方立论里,他是通过定义“备胎”的方式做到的,所以我们就来仔细看看这个定义。 看着顺眼,对你有好感,异性朋友,这是正方所定义的备胎三要素。后两项没什么好说的,“对你有好感”又不是你能控制的,“异性朋友”又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出在第一项:“看着顺眼”。这四个字,真是细思恐极,因为说起来只是顺眼而已,认真一想,哪里只是顺眼这么简单,明明就是“有那方面的想法”这种猥琐念头的温和表述而已。你想一想,把正方陈词里所有那些“看着顺眼”改成“想来一发”,会变得多么违和。以上,是一种基本的辩论思维——当你发现对方故意想把一个概

逆境辩论赛

如何反驳对方 1.逆境的概念: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及遭遇的困难,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不叫顺境,那叫逆境,对方辩友不要混淆这个问题 2.顺境带来更好的身体(如何反驳)有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可是他的身体会比农夫的更好吗? 3.顺境带来更好的心智(如何反驳)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比较严格一个比较懒散,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交什么作业都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是你的心智会有成长吗? 4.顺境带来更好的品格(如何反驳)对方辩友如果我生在一个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中,打破花瓶父母书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父母说没有关系,对方辩友,这总是顺境了吧,可是他的品格会有好的成长吗? 5.如果您把逆境理解成就是暴力家庭,犯罪环境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顺境理解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上掉馅饼呢?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吗? 6.逆境与绝境:举个例子如果一件事情我预期要付出三分努力,可最后发现我要付出八分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就叫逆境,可是当我付出十分努力也完不成的时候那就叫绝境。 7.问你如何选择顺境逆境: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当然选择能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当中,如果让父母来选择的话他当然希望子女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头,问什么,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忍苛责,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希望我们下一代活在好的环境里头是因为我们不忍心看他受苦,可是其实我们又知道我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种种能力其实都是在困难中实现的,如果我这个父母帮他解决困难我们为他创造一个顺境解决困难,其实这个小孩子没有解决困难。是我帮他解决困难,顺境不会让人拥有者这样的能力。所以呢我们知道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先烈,对于其他人,其他百姓或者是其他的民众她们怀的心意其实跟父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让大家更快乐更幸福,可是成长,我们不希望以此为满足啊,你们要去寻找你们的逆境,你们才能成长啊。 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孟母三迁这个问题,(我来告诉对方辩友吧,孟母第一次迁的时候,不知道环境对孟子会影响那么大,发现孟子学人家那边玩不正经的把戏才二迁三迁,是因为每次都搬错房,孟母才知道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顺境更容易使人堕落,所以我方坚持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1,请对方辩友解释下: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 2.请问对方辩友,问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顺境是不是也是这样?(是:那您为什么支持顺境有利于成长,不是:那您不就和大家所说的相悖论了吗?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