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_廖新玲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_廖新玲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_廖新玲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_廖新玲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廖新玲(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东南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比之过去,都有相当大的进步。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华文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趋势[中图分类号]G74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25(2009)01-0054-06[收稿日期]2008-11-10;[修回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廖新玲,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华侨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6HSK012009年3月第1期八桂侨刊

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Mar .2009No.1

东南亚各国由于地缘、血缘、业缘和文缘的原因,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从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明诚书院起,经过萌芽、发展、繁荣、受挫、复兴等数百年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作为一门相当实用的外语,得到了东南亚各国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它正在或逐渐融入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一、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文化融合、经济发展、区域合作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社会变革的主题,也是发展华文教育和华语教学的契机[2]。进入21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汉语热”在全社会范围内日益高涨。(一)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印尼华文教育过去有过一段黄金时期。二战结束后10年,华文学校迅速复办,华人学生激增,华文教!!!!!!"!"

!!!!!!"

!"华文教育

育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加诺政府实行国民教育政策,限制华文教育发展。1998年5月,统治了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垮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瓦希德、梅加瓦蒂和苏西洛政府均主张多元文化社会和加强民族团结,调整了华文教育政策,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控制,华文教育正朝着公开化、合法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印尼政府加强了与中国在华文教育方面的合作。1999年印尼教育部成立华文教育协调处,积极展开推动华文工作,开展汉语水平考试、规划华文课程、编制华文教材等。其次,印尼政府提升了华文教育在印尼社会的地位。将学习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初高中的选修外语课程。第三,印尼积极利用国际性的华文学术交流来提高本国的华文教学水平与质量。重视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培养华文人才,批准了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等中国高校在印尼举办学历函授教育。目前,印尼各地约有300多间华文补习学校,个体式的家庭教师数以千计;至少已有上百间正规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了汉语教学,有近30所大学开展了汉语教学或汉语补习活动[3]。在印尼,华文报刊有《印度尼西亚日报》、《商报》和《新生日报》等10余家。2000年11月,用印尼语、英语和华语进行播音的资讯电视台“地铁电视台”开播;2001年3月,万隆一家华语广播电台开播。

(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较为宽松,未曾间断,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马来西亚的中小学华文教育有相当坚实的基础,教学设施良好,师资力量较强,90%华人子女就读于华文学校。华文学校的数量也最多。目前,全国有华文小学1280多所,学生约60多万人,教师为公务员,全部接受政府津贴,已被纳入政府教育体系,华文独立中学60多所,学生六万多人;华文大专院校三所,学生一万多人。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中文系。现有华文报纸共18家,是海外拥有华文日报最多的国家,其中南洋报业集团属下的《南洋商报》和朝日报业集团的《星洲日报》、《光华日报》是主要的华文报纸。马来西亚的华语广播电视也逐渐得到扩展,六套广播节目,三个电视频道则在每天下午6~7点的时段播放华语节目。

(三)泰国

目前,泰国教育部决定将中文列为第一外语,并在2008年前将汉语课程全面纳入泰国2000所中小学,使中文与英文平起平坐。泰国全国大约有华文民校150所,分布在首都曼谷及各府,其中曼谷占1/5。全国华文民校就读人数约二万人,曼谷有7000人。截至80年代末,开设中文专业的国立大学只有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和艺术大学等六所,此后不到10年时间已增加了一倍多。泰国有30多所中等专业技校,虽然开设的都是中文选修课,但选修的人数很多。泰国的东方文化书院还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合作办学,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聘请高级管理人才,采用的教材也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泰国华文教育,从2006年开始每年向泰国派遣500名汉语教学志愿者,每年资助千名泰国汉语教师赴华培训,此后五年向百名泰国汉语教师提供赴华留学奖学金,在汉语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全面合作。泰国共有《暹逻日报》等六家中文日报和一家中文周报《曼谷时报》。

(四)菲律宾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极大地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与菲律宾的交往日益密切,汉语专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华校汉语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供不应求。2001年6月,阿罗约总统宣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菲中友谊、鼓励华人作为本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的新构想,其中包括要求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华语、特别是普通话列入菲国各大学外语教学的选修科目。现在全菲的华校已增至205所,仅大马尼拉地区便有91所。目前,菲律宾已有25所大学开设了汉语选修课,学习汉语的学生超过2000人。菲律宾有《世界日报》等四家影响较大的华文报纸,有线电视可以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香港、台湾等电视台的节目。

(五)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占其总人口约76.9%。由于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偏重英语,致使英文在新加坡占据主导地位,华文并不普及。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基,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华文的地位。李显龙总理表示,“新加坡华人学习和说华语有其文化原因,也有其经济理由”。加强师资

方面,新加坡不仅引进高水准的华文教师,而且对本国的华文教师进行多渠道的培训。新加坡首先把华文学校推向了产业化与国际化,华文教育的信息化方面也走在了东南亚国家的前列。2005年,选修A水准华文和高级华文的人数合计多达588人;中学部分有30%的特选或快捷班(资优班)。新加坡的华文报纸除《联合早报》、《联合晚报》这两家大报外,还有《新明日报》等40家华文报刊。

(六)柬埔寨

全柬华侨华人约有50万。自1990年柬埔寨恢复和平以来,新政府推行经济开放和多元文化政策,先在1990年允许使用华文,后又于1992年正式同意恢复和新办华文学校。同时,柬埔寨还加强了与中国在华文教育方面的合作,如引进师资、共同编定教材以及选送当地华文教师接受中国高校的汉语函授教育等。目前,柬国中文教育已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包括统一学制、统一教材和统一师资调配等。目前,全柬已办了80多所华校,在校学生五万多人。柬埔寨自1999年开始复华文报纸,目前已有《华商日报》、《柬华日报》和《柬埔寨星洲日报》等几家华文报纸,马来西亚华人所办的《金边时报》、泰国的《世界日报》和《亚洲日报》也在柬发行。

(七)越南

越南现有华人100多万,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南方的胡志明市占最多。1989年,越南部长会议256号指示规定:在华人集中的地区,华人子弟可以学习华文。2005年,中越签订《中越2005至2009年教育交流协议》,增进了高校合作、教师互换和留学生交流。在汉语教学方面,中方将每年向越方提高一定的暑期汉语教师进修奖学金名额,并在教材编写和在越培训汉语教师方面与越方合作。截至2004年底,仅胡志明市就有25家华文中心,教师200余人,学生约2.5万人。汉语已成为越南第二大外语,20多所大学开办了中文系,许多中学也把汉语选作外语走进课堂。《西贡解放报》是越南目前仅存的一份华文报纸。

(八)老挝

老挝的华文教育因1975年以来华侨华人迁徙他国而发生巨大变化,现在老挝的华人约有四万人。老挝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华文教育虽然采取开放态度,但在资金方面对华文学校没有支持,所需经费靠华侨理事会出面筹集,学校也由华侨社团管理。老挝华文教育资金、师资和教材等多方面存困难。目前,该国有位于首都万象的国家大学等六所华文教育学校。万象的寮都公学规模最大,现有学生1000多人,老师70多人,其它华人学校,每所教师数量都是20多人,学生数量少的有200多人,多的有近千人不等[4]。

(九)缅甸

缅甸现有华侨华人约250万,其中祖籍闽籍人士最多、滇籍次之、粤籍居第三。20世纪80年代,缅甸政府调整内外政策,华文教育的环境相对宽松,一些家庭补习班进行了合并、扩充,华人社团以实习班名义开办华文学校,有的规模达到了数百人甚至上千人。1998年,该国政府首次对华文报纸解禁,《缅甸华报》在仰光发刊,发行量5000份,目前每周出刊一次,以后将逐渐增加发行次数,并计划对缅甸以外的东南亚国家发行。

(十)文莱

文莱人口35万,华人约占五万,该国华侨入籍控制比较严格,实力相对其他东南亚国家较弱。目前文莱共有八所华校,其中五所小学,三所中小学,共有5000多名学生就读。

二、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近20多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华文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

经过数百年发展,目前东南亚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目前大约有华文学校2700所,师生近1000万人,华文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如在马来西亚,有华文学

校包括小学、中学及大专院校1300多所,就读华校的学生总数将近70万;在泰国,全国大约有华文民校150所,就读人数约二万人。在新加坡,2005年选修A水准华文的学生,比2004年多出一倍,修读高级华文的人数较去年增长20%。

(二)华文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办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如马来西亚有华小1200多所,华文独中60所,大学有新纪元学院等。(2)纳入当地的国家教育体系,华语作为当地学校教育的一个课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3)经当地政府批准,当地华人自发创办的华文中小学,如缅甸、柬埔寨等国的华文学校。(4)当地政府允许开办,但在华文的教学时间和程度上受严格的限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5)周末业余中文补习学校,如印尼等地的业余中文补习学校或家教。(6)中国台湾在海外为其经贸人员的子女开设的学校。(7)家庭教学形式,如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中文班。(8)当地政府开办的小学、中学、大学的中文课程、中文班、中文专业。这是当地华侨华人子女接受华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华文教育参与主体日益广泛

1、华文教育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在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办学主体中,华人社团一直是中坚力量,政府举办的华校(包括政府资金支持的学校)或高等学校中文系或中文班有了新的发展,如新加坡的华文教师总会,马来西亚的华校董事联合会和华校教师公会总会(简称“华校董教总”),菲律宾华文学校研究中心和泰国中华总商会等社团,都推动了当地华文教育;东南亚各国政府根据发展国内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对华文教育不同程度地持支持的态度,如在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不仅宣布政府增建华小,而且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华人个体兴办的以家庭教育和补习班或补习学校为代表的华文教育模式只能算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2、华文教育学习主体多样化。随着“汉语热”现象的出现,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学习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华侨华人子女,在东南亚众多的全日制中小学和幼稚园中,非华裔的学生一般占30%左右,50%以上的也不鲜见。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统计,约六万名非华裔学生在华小求学,其中有2.4万名马来学生。柬埔寨端华学校中,华裔和高棉裔学生各占一半。在越南,各师范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有的大学则开办汉语班[5]。新加坡1%的马来学生和5%印族学生修读华文。

3、华文教育的施教主体专业化。为了提高华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东南亚各国不仅在国内加强华文教师的培训,而且拓宽途径,加强与中国在华文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如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早在1982年,就与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旨在提高中文和泰文教学水平的校际交流关系;2004年,由福建师大和华侨大学选派的84位志愿者教师分布于菲律宾北、中、南部的24所华文学校,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为各华校改革的急先锋。

(四)华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趋向实用

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以商用为主,文化目的为辅。随着时代的发展,华文教育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明显增多,如缅甸华商商会举办的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商业班的教学课程有汉语基础、导游、HSK辅导、师资和电脑等[6]。二是教学方法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如新加坡在2004年通过华文教育改革白皮书推出崭新、全方位的华文教学法,极具灵活性,它根据个别学生的学习能力,量体裁衣制定教学方案,实行单元教学模式。三是教学材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东南亚各国华校纷纷编写适应本国学生特点的教材,如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编写出版了菲律宾华语(10年制)教材,新加坡教育部与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的华文教材,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华文教育方式多样化

东南亚华文教育除了传统的华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外,逐渐重视其他教学方式,如新加坡于2001年6月召开了全球华人教育信息科技大会,提出了“汉语课程全球化”的教学新观念;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华语教学;菲律宾陈永栽组织的“菲华学生学中文夏令营”等,大大提高了华文教育的效果。

三、东南亚华文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尽管华文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政策问题

20多年来,虽然施行多元文化政策是东南亚各国的普遍趋势,但是,文化教育政策的放宽是有限度的,其教育同化的总体方针并没有改变。随着东南亚各国日益重视本国的民族团结,并致力于本国主流文化的教育,不同程度地从经费和政策方面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

(二)东南亚华人存在的民族认同感问题

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多是几代之后的华裔,有很多人缺乏民族认同意识。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和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在一份华裔青年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中,有40%的新加坡华裔青年宁可选择做白种人,不愿意做华人。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针对该国华人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菲华年轻一代,不只在理智上,而且在情感上已明显地倾向于自己的国家菲律宾。可以看出,东南亚华裔的民族认同感正在减弱。

(三)经费、师资、教材问题

1、经费问题。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华校,多数是民校,办学经费主要靠华人社团捐助,收取的学费很低。由于资金不足,华文教育面临着巨大压力。如在马来西亚独立于政府教育系统之外的华文学校要自筹资金来办学,资金来源有限;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如老挝、缅甸等,甚至是象征性地收费或者免费,大大限制了华校的发展。

2、师资问题。随着华文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各国华文教师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原有华校的华文教师由于几十年华文教育的断层,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很多学校至今还主要依靠六七十岁的老教师。在印尼,中文教师缺口约10万;在马来西亚,缺口约九万;在泰国,汉语热还使得中文教师成为最有前景的热门职业之一,泰国中文教师短缺的情况很严重。

3、教材问题。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有自己编写的华文教材外,大多数国家的华校用的是外来的教材,有的是中国大陆编写的简体字教材,有的是台湾赠送的繁体字教材,也有的是中国国内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教材的内容也明显缺乏针对性,难度也稍嫌大,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如意,影响了华文教育的推广和效果。

四、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更加务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文的政策也不同程度发生变化,相继取消了对华文教育的限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华文教育从反对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从观望到促进,华文教育蓬勃发展,形势喜人。

(二)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明晰

东南亚各国政府从民族团结角度出发,对华文教育采取“本土化”的政策,将华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进行教授,弱化其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功能,希望能够将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如印尼华文教育被归于国家教育司管辖;新加坡将华文与英文并列为国家语言;在泰国,华文是第二语言的母语教学;菲律宾把华文教学定位于“第二语言教学”。

(三)东南亚华文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在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双边贸易往来日益加强的今天,掌握好中文就等于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就业机会。根据新加坡2004年委托一家公司对4500名学生、4600名家长、1000名华文教师及320名校长等上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2%讲英语的家长和87%的学生认为学习华文很重要。在泰国,“诗琳通公主现象”进一步

推进了“中文热”,民办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习华文的人越来越多。

(四)东南亚华文教育日益专业化

1、教育管理逐步规范化。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华文学校的增加,华人对华文学校的管理将逐步加强和规范。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出现了华校学务总会和华侨教育会的跨地区、跨乡亲族亲的华教管理机构,华校的办学层次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如马来西亚的“华校董教总”,是全国性的华人华文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为华校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喻为“民间的教育部”;菲律宾华校联合会,也是带有全国性或跨地区、行业、族亲的有影响的华文学校管理机构。

2、教育体系逐渐成熟。东南亚的华文教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新加坡、泰国纷纷成立孔学院,为发展华文教育和推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菲律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已将

“中国研究”纳入选修课程,侧阿特尼奥大学则开设了中文选修课,中央大学自1997年就规定中文课为必修课。

3、层次不断提高(包括师资、教材、教法、国际交流等)。针对华校教师几十年断层的现象,东南亚各国从加强国内师资、提高教师待遇和选派华文教师到中国深造的方式,提高华文教师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中国侨办每年派遣近百名华文教师前往菲律宾、印尼、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文莱等国家任教。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国内高校合作编写教材的趋势日渐加强,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与柬埔寨华人理事会合作,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与泰国华校协作,编写出版的系列教材就比较成功。目前,

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对交流和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方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东南亚华文教育前景无限光明

当前华文教育正经历一个重新定位、调整转轨、改革图强的过渡时期。中国政府要客观评估东南亚各国政府华文教育的现状,以推广简化汉字和普通话为媒介,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纽带,以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和谐发展为目标,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华文教育政策,加强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华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在师资和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共同推进华文教育的良性互动,促进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2]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3]宗世海,

李静.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陶红.老挝的华文教育[J].广西:东南亚纵横,2004.

[5]刘峰.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八桂侨刊,2003.

[6]林锡星.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J].广东:东南亚研究,2003.

!!!!!!!!!!!!!!!!!!!!!!!!!!!!!!!!!"!!!!!!!!!!!"!!!!!!!!!!!!!!!!!!!!!!!!!!!!!!!!!"

!!!!!!!!!!!"订正本刊2008年第四期,第四页,右栏第三自然段,“2003年,还组织来自各地、市、县和华侨农林场的一批优秀归侨侨眷教师到北海渡假”,应为“1983年,还组织来自各地、市、县和华侨农林场的一批优秀归侨侨眷教师到北海渡假”。特此订正。《八桂侨刊》编辑部

东南亚各国文化特色

東南亞各國文化特色 嚴智宏 東南亞現在有十一個國家,整體而言這十一個國家的文化複雜多元。他們深受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西洋–的影響;但他們對那些外來文化並未照單全收。實際上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目前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是外來文化與各國在地文化交織、融合而成的。本文介紹東南亞七個國家的文化特色;這七國是我國「東南亞籍配偶」的主要來源國。 壹,過去的說法 近一百年來,西方學界經常認為,東南亞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本身卻沒有什麼文化可言: 一,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印度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大規模影響。長期以來,西方學界盛行一種看法,即認為東南亞是「印度化」(Indianized)的區域。因為印度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藝術、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在過去兩千年裡對東南亞產生既深且廣的影響。其中,印度教可分為濕婆派、毗濕奴派等。佛教則可分為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Theravada Buddhism)、大乘、密宗等。 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較早時,主要是影響越南。因為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之後各個朝代也陸續對越南用兵。長期下來,越南受中國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倫理、風俗習慣等。近代中國也影響東南亞許多國家;影響的方式之一是政治或武力,之二是經濟文化交流,之三是移民。 三,也有人說伊斯蘭(Islam)文化影響最大。島嶼東南亞(Island Southeast Asia)受伊斯蘭影響的範圍主要是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伊斯蘭影響了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的生活(包括食、衣、住、用等等),尤其是「五功」、1不碰豬肉、不拿香拜拜等。 四,更有人主張西洋文化的影響最大。除了泰國之外,整個東南亞自16、17世紀起漸漸淪為西洋列強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葡萄牙殖民東帝汶(East Timor);荷蘭殖民印尼;法國殖民越南、柬埔寨/高棉、寮國;英國殖民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近代,西洋藉由政治力、跨國資本、各式傳播科技等,深入東南亞多數地區;西洋的價值觀動搖了東南亞的傳統思維。 1五功,指伊斯蘭信徒的五種功課,就是念(真主阿拉)、拜(每日於五個時段禮拜)、齋(齋戒)、課(課捐濟貧等)、朝(朝聖)。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清期间,朱元璋曾派使者出缅,双方使臣频有往来,而当时的海上贸易亦有持续发展。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东南亚文化尔雅考试答案

一、在泰国,宗教的旗是(B)的。 二、下列选项中,属于西方殖民东南亚时期进行东南亚贸易的重要的港口的是(D) 三、下列选项中,未在泰国仙人洞所发现植物种子之列的是(D)。 四、下列选项中,未体现传教士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作用的是(D)。 五、菲律宾现存古老的石构建筑是(A)。 六、马来西亚姓名中,男子的姓和名之间用(C)隔开。 七、大皮影是用较好的(C)做的。 八、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在(A)。 九、英国对东南亚的研究开始是以(A)为基地的。 十、除东帝汶之外,(D)是亚洲仅有的天主教国家。 十一、藤球的规则和比赛形式最早起源于(A) 十二、在爪哇,对寺院的特定称谓为(B)。 十三、东南亚高脚屋的形状不包括(D)。 十四、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民俗的是(A)。 十五、板顿是一种手法类似中国(B)的印度尼西亚民间歌谣。 十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口头民俗的是(D)。 十七、荷兰东印度公司(B)年解散。 十八、华富里美术兴起于(C)。 十九、(A)是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 二十、伊斯兰教在如下哪个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性相对较弱?(D) 二十一、藤球的规则和比赛形式最早起源于(A) 二十二、广义的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C)的交界处。 二十三、柬埔寨的原住民主要是(A)。 二十四、(A)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海峡,从此葡萄牙开始了东南亚的殖民活动。二十五、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铜鼓鼓腰特点的是(D)

二十六、越南人把长(D)米的漂稻称为魔鬼稻。 二十七、广义的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C)的交界处。 二十八、(D)被缅甸人称为“妈妈河”。 二十九、学者们一般认为最初到达东南亚的宗教是(C)。 三十、吴哥寺顶层主体塔群是如何排列的?(C) 三十一、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东南亚史书中成书最晚的书籍?(D) 三十二、(B)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的西南部、南亚和东南亚。 三十三、“印尼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初的文化,较多的受到中南半岛的东山文化的影响”是(B)的观点。 三十四、安雅辛文化分布于缅甸的(B)流域。 三十五、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清代航海笔记的是(D)。 三十六、高脚屋的主要缺点是(B)。 三十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对东南亚历史研究发展期的重要书籍的是(B)。三十八、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集中在(B)。 三十九、西方国家殖民东南亚之前,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教育主要是靠(A)来完成的。 四十、在东南亚诸国家中,(C)的穆斯林最多。 四十一、东南亚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包括(D)。 四十二、扎本族旧石器文化位于(A)。 四十三、老挝的老族是属于(C)语系的民族。 四十四、东南亚古文化中,(D)为越南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奠定了越南古代文明的基础。 四十五、文莱杰米清真寺是由(A)修建的。 四十六、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佛教建筑是(C)。 四十七、茉莉香米是(A)最着名的大米出口品种。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2018年东南亚文化概况网课考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中国影响东南亚的因素不包括()。
?
A、
中印文化交流
?
B、
移民
?
C、
贸易
?
D、
教育
我的答案:D
2
伊斯兰教在如下哪个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性相对较弱?()
?
A、
印尼
?
B、
文莱
?
C、
缅甸
?
D、
菲律宾
我的答案:C
3
爪哇人的主要食品是()及其各种制品。

?
A、
稻米
?
B、
豆类
?
C、
海鲜
?
D、
面粉
我的答案:A
4
越南人把长()米的漂稻称为魔鬼稻。
?
A、
2-3
?
B、
3.5-4
?
C、
5-6
?
D、
7或8
我的答案:D
5
下列国家中,属于穆斯林信徒最多、穆斯林国家中领土最大的是()。
?
A、
新加坡
?
B、
印度尼西亚

?
C、
阿拉伯
?
D、
柬埔寨
我的答案:B
6
文莱是一个信奉()的国家。
?
A、
伊斯兰教
?
B、
天主教
?
C、
基督教
?
D、
佛教
我的答案:A
7
第一本关于东南亚地区通史的一本著作是()。
?
A、
《东南亚通史》
?
B、
《东南亚史》
?
C、
《诸蕃志》
?
D、
《东南亚历史发展》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