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

(2012-12-23 22:38:32)

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如:①“这些书我都看过了”;②“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③“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在句法上均与动词“看”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上“都”的语义指向分别是①“这些书”(受事),②“我们”(施事),③在没有特定语境时,“都”所涉及的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这些书”,还可以是“我们”和“这些书”。再如:①“饭吃多了”。②“饭吃饱了”;③“饭吃快了”;④“饭吃完了”。以上几例按照句法分析,它们的层次构造完全一样,但分析其语义指向,“多”指“吃的饭”多了,“饱”指吃饭的人“饱”了,“快”说明的是“吃”这一动作行为,而“完”既可以说明“饭”完了(即“饭吃光了”),也可以说明吃饭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分(动补),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④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指明其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利于学生恰当地使用学过的句子去交际。⑤比如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示“短时、尝试、轻微、少量”的意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限定条件。如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但不能说“讨论讨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后一句违背了“动词重叠后,其宾语前带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须为确定的。”这样一条语用规则。⑥其他如:动词带补语时,不用重叠形式,所以不能说“我想想清楚再说”,“请把房间收拾收拾整齐。”又如,否定式陈述句不用动词重叠式,不能说“我不想去唱唱歌”。(但可以说“你怎么不去唱唱歌”);动词做修饰限制语的成分时,也不能用重叠式,不能说“你试试的那件衣服很合身。”等等。类似这样的各种条件限制,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一般

不会成为问题,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也是他们非常需要知道的。比如学生普遍难于掌握好“把”字句,这就需要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多方面对“把”字句作进一步的合理分析,合理描写,合理解释。搞清楚(1)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2)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把”字句,原因是什么;(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把”字句;(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上有什么差异;(5)“把“字句跟哪些句式关系密切等等。⑦

句法和语义的关系

(1)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它由动词(广义的)和它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这是隐层的,必须通过句法结构才能显示。同一动核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表示。

(2)动词的“价”(Valenec,也译作“向”),根据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动元(强制性的语义成分)的数目,动词可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

(3)名词的“格”。格指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等。

(4)语义指向。它指的是句子里的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动词有个动作方向的问题,状语、补语也有个语义指向的问题。

(5)词的语义特征。它反映某一类词和一类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一类词和另一类词在词义上的搭配关系。

(6)语义的选择限制。句法上能结合的词语不见得在语义上都能搭配,因为词与词搭配时在语义上有选择性。

句法和语用的关系

(1)主题和述题。“主题--述题”结构是语法的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主题是说明的对象,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一般是未知信息。说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选择某个成分做主题,选择的主题不同,语用价值就有差别。

(2)表达重心和焦点。表达重心是指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它和结构中心不同:结构中心属句法平面而且是固定的,表达重心则属于语用平面,往往决定于表达的意图。一般说来,非结构中心在具体句子中往往是表达重心。焦点是直陈句所传递的新信息的核心,重点,一般位于句末的实用词语上。

(3)语气。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按照不同的语气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分出来的类叫句类。句类和句型是有区别的:句型指句子的格局,是句子的句法结构类型,属于句法平面;句类则属于语用平面。不同的句型可属于同一句类,不同的句类也可属于同一句型。

(4)口气。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如肯定与否定、强横和委婉等等。

(5)评议性成分。插加或添加在“句法--语义”结构上的带有评义性的词语,或表推测,或表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意见等,这些都是语用成分。

(6)句型或句式变化。在动态的具体的句子中,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句型或句式会起某种变化,或省略某个成分而成为省略句、或移动某个成分的次序而成为移位句,这就是所谓“变式句”,其中的规律性东西很值得探索。

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中的抽象和具体作者:霜之晨风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思想传播与知识传承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很难相信如果缺少了这一工具,人类社会还能正常的发展和进步,就是是否还可以成为人类社会本身也要划上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大胆的作一个假设,人类突然失去了语言这一工具,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止,人类也将一夜之间回到了原始状态,要想再要发展也必须再次形成和发展语言不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语言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同轨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论表达为如何的巨大都不夸张。由此可见,对于人类而言语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对于人们来说语言这一工具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本身的一些缺憾才能更好的利用并发展这一工具。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形式,说话、写作与阅读都是,这些形式可以总结为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本文拟从抽象和具体这两方面去考虑如何更正确的运用这一工具。

一、抽象与具体的存在与形成

抽象和具体这两个词语从词性上来看可以有两个方面即动词和形容词,在这里,形容词的方面依然用二者本身,而动词的方面我将使用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词来表达以示区别。

人们在日常的言语的理解和表达中会经常地面对具体和抽象的问题,既涉及形容词方面的具体和抽象,也包括动词方面。但不管是形容词方面还是动词方面,都似乎将这两个词看作相互对立的,或可说是将之看成为一种相对的关系,是具体的就不是抽象的,是抽象就不是具体的。一些善辩伶牙俐齿之辈更会说抽象也是一种具体,具体也是一种抽象这样的话来,这样以来就使得这两个词的用法变得更加难以确定。在我看来,这两个词并不存在所谓的相对的关系,因为所谓相对关系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或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的度量而形成的不同称谓之间形成的关系,比如长和短。而抽象和具体问题既不是对同一事物的某一方面性质的度量也不是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的度量。比如,对于同一件物体我们在对它的长度这一方面性质进行度量时可以用长和短这一组相对关系,对于不同物体也可以说这个比那个长,那个不这个短。但是,我们如何说这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抽象,另一个事物比这个事物具体呢我们只能说这个事物是抽象的,另一个事物是具体的,因为一个事物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具体的,某一事物只有抽象的方面而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方面,我们如何能够说是“相对而言抽象和相对而言具体”呢当然,在比较不同事物的抽象方面这一性质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比那个抽象。这和上面所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应为这是在对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所作的度量。综上,抽象和具体并不是一组相对的关系,清楚了这一问题下面的讨论才有前提,才能进行得下去。

虽然,抽象和具体并不是一组相对关系,但是又难以分别的单独讲其中之一,当我们试着讲其中之一而完全不涉及另外一个时显得相当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将它们二者看成是相对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这就必须从两者的存在和形成说起才能说得明白。简单的说来,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而无形成的问题,而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而无存在的问题,说抽象也是一种存在即抽象也有存在的问题的人要么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善变和伶牙俐齿之辈,要么就是已经混淆了概念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了(因为抽象如果没有存在的问题,那何来抽象本身,这样看来,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按照本人的理解,本文的写作过程其实完全就是一个抽象思维和抽象表达的过程,在谈及具体的相关的问题是

本身就是一种抽象,从而就很容易混淆两者以致难以真正清晰地说明问题,所以下面用一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里用就用一棵树来举例。一棵树,什么时候是具体的,什么时候是抽象的当我们真实的站在一棵树前,我们眼前的这棵树就是具体的,它不因其他的任何的因素的影响而必然的存在,这即是具体的也即是本人所说的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而随着我们对这棵树的观察,树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印象,这时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印象即是抽象的,另一个时刻另一个时空我们向别人谈起这棵树和我们用文字记录这棵树时就都是抽象。因为,我们的脑中的关于那棵树的印象以及我们关于那棵树的描述都不是那棵树本身,而仅仅只是印象和描述。这种由树到印象的过程就是具体到抽象过程也即是抽象化的过程,我们在描述那棵树时也仅仅是抽象化成果的一种表达和传输的过程,除了那时那个地方的实实在在的那棵树之外的一切我们关于那棵树的东西通通都已不是那棵树本身了。由此可见,具体只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无形成的问题,因为具体的形成是大自然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而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即抽象化的过程,而无存在的问题。抽象是抽象化过程的结果,因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而具体不是具体化过程的结果,因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抽象有抽象化的问题而具体没有具体化的问题,关于具体化的问题在谈及抽象的时候才有意义,这一点将在下文描述。

二、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必须注意抽象与具体

接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从而可以很快地推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等关于语言的问题都是抽象的方面而全无具体的方面,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语言化的过程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都是抽象的问题而无具体的问题。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只能在抽象这一范畴内进行,是决然不可能属于具体的范畴,从存在与意识的角度来看,具体是存在,而抽象是意识。但是,在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时并不是完全和具体毫无关系,“具体”是基础,“抽象”是发展和延伸,所以这里就必然的联想到具体化的问题。这样一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一抽象就必然牵扯到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问题,而具体并不涉及这两个问题的任何一个。在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中我们无时不刻在进行着具体化和抽象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有时是单一进行的,但多数情况下是两者交错进行的。具体化的目的大致是这样的,由于抽象的东西要表达和理解对于行为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表达的人要求高,对理解的人要求也高,所以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需要具体化从而减轻过度抽象而难以理解和难以表达的问题,从而在抽象的度上做文章。具体化在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要通过具体化而使得所要表达的东西和原本的具体完全相同时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具体化又使得非常难以理解,怎样使得具体化而不影响抽象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则就是语言的艺术和表达者表达的艺术了。这里我们假设言语表达的人是第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即践行抽象化过程的人,而言语理解是第一个接受言语表达由抽象到抽象的人,其他的情况其实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延伸,即本身没有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只是抽象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其中也包含有具体化的过程。有具体到抽象过程的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如自身经历,文化水平,个人情感等,再加上本身表达上的缺陷使得他往往不能全面的对与具体事物作完美的抽象和对原本就没有完美抽象的“忠实”的表达,从而为后边的传播埋下了隐患。而作言语理解的人也有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得抽象在传播时容易产生偏差,这样以来,抽象化的过程产生的偏差在以后传播的过程中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人都是历史的人,都有其不可能避免的缺陷,所以抽象的偏差就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只能去尽量减少这种偏差,而无法完全消除它。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这种偏差呢第一,我们在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应多做实践,实践出真知,而不能简单地在一些抽象的概念中打转,这样就只能使本来可能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导致思维和概念的严重混乱,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第二,我们在言语理解的时候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对言语表达者表达的抽象的问题加以取舍与加工,理解言语表达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将抽象传播时的偏差降到最低。第三,必须将第

一点与第二点结合起来,因为大量的实践与总结使得自身在理解言语表达者的时候提高取舍和加工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其实最终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两层意思:一、要重视实践,即重视从具体到抽象的这一抽象形成和言语形成的最初的抽象化过程。二、要重视言语表达与言语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完全践行抽象化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已积累文明的作用就将减少一大半,而实践就仅沦为的简单再重复。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文字是什么它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语言学界则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本身并不属于语言系统。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①。

按照“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则文字不能直接代表事物,在文字与事物之间必须有语言作为中介。换言之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也就是说,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有人就明确提出:“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②“它必须能读,通过读音确定自己所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这样才谈得到字义的问题。”③

“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的说法相对说来比较适合于拼音文字,大致上反映了拼音文字的实际,却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像汉字这种所谓表意文字的实际。

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关系大致为“形—→音—→义”。而表意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并非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

↙↘

音—→义

像汉字这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其音义的联系往往不如形义的联系紧密。尤其是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就象形、指事、会意字而言,造字者往往不是考虑以形记音而是更多的考虑以形传义,用字者也往往不是由形取音而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如“本”、“末”、“上”、“下”、“刃”等指事字及“森”、“众”、“尖”、“曌”(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造此字以为名,寓意“日月当空”)、“龑”(五代十国时南汉王刘巖称王后为改名而特造之字,寓意“飞龙在天”)等会意字。这些字所表达的语义,无论是传达还是获取,都主要是通过字的形体构造来实现的。

“文字从发生、发展到今天,中间经历了表形期、表意期和表音期,在三个阶段上分别被称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④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便主要是用于表义而非记音(象形文字是以形象物,即直接以字形表示所反映的事物,实际上也是以形表意,而且是更为直接的表意)。正如《语言心理学》一书所指出的:“表意文字是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字形标记的是一定的词或词素的意义,而不是声音”。⑤?

从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况来看,文字的产生恐怕从一开

始就主要不是为了记音,而是直接用于示义或者说是记音与表义并举。如果说,文字最初的功能只是在于记音以传义的话,而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文字早已经突破了记音以传义的藩篱,而增加了以形见义、以形明义的功能。语言学博士申小龙曾指出:“认读拼音文字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认读方块汉字却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汉字不怎么依赖语音,可以由字形直接到达意义。”⑥“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形式,以图象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文字可以‘形入心通’。”

⑦正是由于汉字的形与义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把汉字称为“目治”的符号(其实,不仅汉字可以“目治”,便是拼音文字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目治”。“哑吧英语”现象便说明了这一点)。

字形对人们认识、把握语义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同音词的使用上。汉字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索绪尔也曾说过:“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用几乎同音的许多字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巧妙地反映了汉字的表义功能,说明文字并非只起记音的作用,并非只是语言的附属物。

那么,对于没有阅读过这首元曲的人来说,将会不知所云或产生别解。这也印证了“方块汉字的‘形’能传递丰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读的可能性,又有联想之余地”的说法。⑧另外,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心理、意识的内容。同音字的选用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厠”与“策”同音(cè),但用这个音起名字的人一般都会选用“策”而不用“厠”。如果谁把一个名叫“张策”的人的姓名写成“张厕”,那就很可能会产生不愉快之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字并非“语言符号的符号”,它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语言作为适应人类交际需要的一种表义的符号系统,它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语言(适用于口耳交际),一是形音义结合的视觉语言(适用于书面交际)。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应该是同属于语言系统的两大子系统。如果说语言就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话,那么,文字作为形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也应该属于语言系统,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怎么说,文字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只能是真包含于关系,即文字包含于语言之中。

论“动核结构”

范晓

提要论述了动核结构的性质:动核结构是指以动核及其联系的成分组成的语义结构;动核结构具有“轨层性”,核心(中心、圆心)成分是“动核”,围绕动核并受动核控制的成分是“动元”和“状元”;动核和动元是动核结构的必有成分,状元是动核结构“非必有”成分。论述了动核结构的类型:根据动词的配价特征,动核结构有“一价动核结构”“二价动核结构”“三价动核结构”等;根据动词的情状特征,动核结构有“动作动核结构”“性状动核结构”“关系动核结构”等;根据有否出现状元,动核结构有“基干动核结构”和“扩展动核结构”之别。论述了动核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关系:动核结构属语义平面的隐层结构,句法平面的显层的主谓结构是动核结构的表现形式;动核结构进入句子,须结合句法、语用进行布局,上升为由“句型”显示的“句模”;表里相依的“句型-句模”结合体就是“句

干”。论述了动核结构在造句和析句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动核结构是造句的基石,是析句的关键,并提出了抓住动核结构来进行造句和析句的一套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动核结构主谓结构句模造句析句

零、前言

“三维语法”(即“三个平面”的理论)1提出:语法的三个平面有三种结构,即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语法中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动核结构(也可以称“谓核结构”2),如“狗咬猫”([施事+动核+受事])、“鸟飞”([施事+动核])、“他给我礼物”([施事+动核+与事+受事]);另一种是“飞鸟”、“好天气”“学生看的电影”,如“小明的爸爸”[领事+名核]、“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领事+与事+名核]3。动核结构是指以动核为中心、核心构成的语义结构,名核结构是指以名核为中心、核心构成的语义结构;其中“动核结构”是组成句子必不可以少的最为重要的语义结构。

“动核结构”这个术语,是笔者于1988年5月在北京槐树岭举行的“第五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报告的《动词的“价”分类》论文里提出来的。4“动核结构”的理论观点是吸取“配价语法”跟“格语法”的合理内核把它们融为一体并有所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动核结构”是语法在语义平面的重要的语法范畴,“动核结构分析法”实际上是语法的语义平面的“核心成分分析法”(“动词中心分析法”),它是语义平面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法,所以研究语法一定要重视动核结构的研究。5

本文旨在论述“动核结构”理论的一套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描述的方便起见,把动核记作“动”,把施事记作“施”,把受事记作“受”,把与事记作“与”,把系事记作“系”,把起事记作“起”,把止事记作“止”,把处所记作“处”,把时间记作“时”,把工具记作“工”,把主语记作S,把宾语记作O,把名词性词语记作“N”,把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记作“V”,把及物动词记作“t”,把不及物动词记作“i”,把“[…]”记作动核结构(如[施事+动核+受事]),把“{…}”记作句模(如{施-动-受}),把Φ记作空缺成分。

一、动核结构的性质和类型

动核结构的性质

动核结构指以动核为中心、核心构成的语义结构。动核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组成的,准确地说,动核结构是由语义成分“动核”和它所联系的相关语义成分构成的。“动核”是动核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动核结构中制约其他成分的成分,动核由动词(指广义动词,包括一般语法书所说的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动词的不同语义特征(主要是动词的配价特征和动词的情状特征)决定动核的性质。动核结构里动核所联系(挂钩)的语义成分,是动核结构中受动核控制而围绕动核的成分,一般是由表示“名物”的名词性词语充当的。

动核结构里动核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有两种:一种是动元(或称“行动元”),另一种是状元(或称“状态元”);这两种语义成分可以概括称为“论元”6。围绕着动核的动元和状元都依附于动核,但是动元和状元在动核结构里的地位和作用的是不对等的:“动元”是动核结构里动核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也称“内围成分”),它是动核组成动核结构的“必有的”语义成分。没有动核当然形不成动核结构;但是没有动元,同样也形不成动核结构,所以动核和动元是构成动核结构的基本成员,是动核结构的不可以或缺的语义成分。“状元”是动核结构里动核所联系的非强制性的语义成分(也称“外围成分”),是动核组成动核结构时的“非必有”(即可以有可以无)的语义成分,主要用来增加某些背景性的语义信息,去掉它动核结构仍能成立。比较下列的动核结构:

(1)鸟儿飞/马儿跑(为[施事动元+动核]组成的动核结构)

(2)风景美丽/孩子勇敢(为[系事动元+动核]组成的动核结构)

(3)老人喝茶/狗咬猫(为[施事动元+动核+受事动元]组成的动核结构)

(4)卢明是老师/小英属兔(为[起事动元+动核+止事动元]组成的动核结构)

(5)老张用柴刀砍树(为[施事动元+工具状元+动核+受事动元]组成的动核结构)

(6)小明昨天晚上在图书馆看书(为[施事动元+时间状元+处所状元+动核+受事动元]组成的动核结构)

(1)的两个动核结构分别由动作动词(飞、飘)充当的动核和它们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施事动元(鸟儿、大雪)组成;(2)的两个动核结构分别由性状动词(美丽、勇敢)充当的动核和它们所联系的语义成分系事动元(风景、孩子)组成;(3)的两个动核结构分别由动作动词(喝、咬)充当的动核和它们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施事动元(老人、狗)以及受事动元(茶、猫)组成;(4)的两个动核结构分别由关系动词(是、属)充当的动核和它们所联系的起事动元(卢明、小英)以及止事动元(老师、兔)组成;(5)的动核结构由动作动词(砍)充当的动核和它所联系的施事动元(老张)、受事动元(树)以及工具状元(“刀”)组成;(6)的动核结构由动作动词(看)充当的动核和它所联系的施事动元(小明)、受

事动元(书)以及时间状元(“昨天晚上”)和处所状元(图书馆)组成。7

动核结构具有“轨层性”,是个轨层结构:动核是动核结构的中心、圆心,动核所联系的动元和状元围绕在它的周围。以(5)“老张用柴刀砍树”为例,动核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动核结构的类型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动核结构的类型。

动词的语义配价特征与动核结构类型

动词的配价与动核性质有密切关系,不同语义配价特征的动词表示的动核具有不同的意义,可以组成不同性质的动核结构。根据动词的语义配价(“价”类),汉语动词可以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三类;8由它们表示的动核相应地有:一价动核、二价动核、关系动核三类,相应地也就可以组成一价动核结构、二价动核结构、三价动核结构三类。例如:

(7)阳光灿烂/树木茂盛/身体瘫痪

(8)猫捉老鼠/农民割稻子/女儿爱妈妈

(9)小王给小李礼物/我送他本一本书/老师教学生知识

(7)中的动词(灿烂、茂盛、瘫痪)都是一价动词,表示“一价动核”,它们分别联系着状元:(工具:

柴刀)

一个系事动元(阳光、树木、身体),组成“一价动核结构”;(8)中的的动词(捉、割、爱)都是二价动词,表示“二价动核”,它们分别联系着两个动元(施事动元:“猫、农民、女儿”;受事动元:“老鼠、稻子、妈妈”),组成“二价动核结构”;(9)中的动词(“给、送、教”)都是三价动词,表示“三价动核”,它们分别联系着三个动元(施事动元:“小王、我、老师”;受事动元:“礼物、书、知识”;与事动元:“小李、他、学生”),组成“三价动核结构”。

动词的情状特征与动核结构类型

动词的情状特征与动核的性质也有密切关系,不同情状特征的动词表示的动核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可以组成不同的动核结构。根据动词所表示的情状特征,表达概念意义的动词主要有动作动词(包括行为动词)、性状动词(包括形容词)、关系动词;由它们表示的动核相应地有:动作核、性状核、关系核,由它们组成的动核结构相应地就有:动作动核结构、性状动核结构、关系动核结构。例如:

(10)大狗跳/小狗叫/人吃饭(动核结构里的“跳、叫、吃”为动作动词)

(11)房子倒塌/墙壁雪白/食物腐烂(动核结构里的“倒塌、雪白、腐烂”为性状动词)(12)老王是工人/他姓梅/她属狗(动核结构里的“是、姓、属”为关系动词)

(10)由动作动词(跳、叫、吃)充当的动核称为“动作核”,由动作核组成的动核结构称为“动作动核结构”;(11)由性状动词(倒塌、雪白、腐烂)充当的动核称为“性状核”,由性状核组成的动核结构称为“性状动核结构”;(12)由关系动词(是、姓、属)充当的动核称为“关系核”,由关系核组成的动核结构称为“关系动核结构”。9此种动核结构类型可以根据动核性质和动元、状元的语义身份(语义角色10)加以描述,如:“鸟儿飞、小狗叫”这样的动核结构,可以描述为[施事+动作核];“风景美丽、食物腐烂”这样的动核结构,可以描述为[系事+性状核];“狗咬猫、人吃饭”这样的动核结构,可以描述为[施事+动作核+受事];“卢明是老师、她属狗”这样的动核结构,可以描述为[起事+关系核+止事];“老张在院子里用柴刀砍树”这样的动核结构,可以描述为[施事+处所+工具+动作核+受事]。状元的有无与动核结构的类型

一个动核结构不能没有动核,也不能没有动元;但是一个动核结构在显层(表层句法结构)可以出现状元,也可以不出现状元。根据动核结构在显层有没有出现状元,可以把动核结构分为“基干动核结构”和“扩展动核结构”。比较下边两例:

(13)经理表扬优秀职工

(14)经理前天在大会上口头表扬优秀职工

(13)这个动核结构里,“表扬”是动核,施事“经理”和受事“职工”是动元。如果只有“经理”和“职工”两个动元而没有“表扬”这个动核(比如单说“经理优秀职工”),当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动核结构;如果只有动核“表扬”而没有“经理”和“优秀职工”两个动元或只有其中一个动元(比如只有施事:单说“经理表扬”;或只有受事:单说“表扬优秀职工”)同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动核结构。这是因为,“表扬”是个二价动词,它必须联系两个动元(施事和受事)才能组成动核结构。(14)这个动核结构里,动核“表扬”既联系着两个动元,即:施事(经理)和受事(优秀职工);还联系着三个状元,即:时间(前天)、处所(大会上)、方式(口头)。这些语义成分都依附于、围绕着动作核(表扬),其中施事、受事是动核的内围成分,时间、处所、方式是动核的外围的成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3)和(14)两个动核结构不同:前者为“基干动核结构”,它由动核和它联系着的动元(“动核+动元)组成,也就是只有动核和动元而没有状元的最小的动核结构;后者为“扩展动核结构”(或称“扩大的动核结构”),它是在基干动核结构基础上增添状元(外围成分)的动核结构,也就是一个动核结构中既有动元又有状元(即“动核+动元+状元)的动核结构。

二、动核结构与主谓结构的关系

动核结构与主谓结构

一个静态的主谓短语,11是动核结构与主谓结构的对立的统一,或者说是“动核结构-主谓结构”组成的结合体。如果说语义平面的语义结构是语法的隐层(深层)结构,那么句法结构就是语法的显层(表层)结构。动核结构属于隐层结构,它在显层表现为动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动核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动核结构是主谓结构所表现的语义内容,也就是说,静态主谓短语显层的主谓结构是动核结构的句法表征,静态主谓短语隐层的动核结构是显层主谓结构语义体现。

动核结构里的动核由静态主谓结构里的谓语动词示现,动核所联系的动元和状元由主谓结构里的句法成分(主要是宾语和状语)表示。不同的动核结构在静态主谓结构里由句法成分显现动元的情况不完全一样:表示一价动核结构的主谓结构里,主语显现动元;表示二价动核结构的主谓结构里,通常由主语和宾语显现动元;表示三价动核结构的主谓结构里,通常由主语和另外两个宾语(即所谓“双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显现动元。例如:(15)骏马奔驰

(16)工人造大桥

(17)老师给学生知识。

(15)是一价动词组成的主谓短语,显层是“主+动”式的主谓结构,表示隐层的一价动核结构,其中的主语(骏马)显现动元;(16)是二价动词组成的主谓短语,显层是“主+动+宾”式的主谓结构,表示隐层的二价动核结构,其中的主语(工人)和宾语(大桥)显现动元;(17)是三价动词组成的主谓短语,显层是“主+动+宾1+宾2”式的主谓结构,表示隐层的三价动核结构,其中的主语(老师)和宾语1(学生)和宾语2(知识)显现动元。但在表示二价动核结构和三价动核结构的主谓结构里,也有状语显现动元的情形。例如:(18)我们为人民服务/他向我道歉/我们向英雄致敬

(19)我跟她商量一件事/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18)是二价动词组成的主谓短语,表示二价动核结构,显层是“主+状+动”式的主谓结构;在这样的主谓结构里,两个动元分别由主语和状语表示。(19)是三价动词组成的主谓短语,表示三价动核结构,显层是“主+状+动+宾”式的主谓结构;在这样的主谓结构里,三个动元分别由主语、状语、宾语表示。

语义平面的基干动核结构是最小的动核结构,它在句法平面表现为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所谓最小的,是指在这样的主谓结构里,只有一个表示动核的动词和若干表示动元的词语组成的静态的主谓结构便是。所谓意义自足,是指一个静态的主谓结构的意义必须相对完整,比如“妹妹哭”这个主谓结构,如果单说“妹妹”或单说“哭”,只是一个孤立的词,还不是意义相对完整的静态短语,也就谈不上“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这是因为:前者不知“妹妹怎么样”,后者不知“谁哭”;只有构成“妹妹哭”,才是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又如“他吃香蕉”这个主谓结构,如果单说“他吃”或“吃香蕉”,也不是一个“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这是因为:前者不知“吃什么”,后者不知“谁吃”;只有构成“他吃香蕉”,意义就相对完整,才是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这表明只有能表现动核结构的主谓短语和主谓结构才具有意义的自足性。

确定动核结构的方法

意义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单纯从意义出发往往见仁见智。意义必有一定的形式,只有从形式出发通过形式才能知道意义。动核结构是属于语义(意义)平面的,也必有其形式特征显示。要确定某个语义结构是不是基干动核结构,就得看它的显层形式是不是一个最小的静态

主谓结构,或者说是不是一个最小的静态的主谓短语。汉语里主谓短语的显层主谓结构的静态规则是“主在谓前”,按照这条规则可以鉴定主谓短语。如果是主谓短语,它的显层就是主谓结构,它的隐层就是动核结构;反之就不是。比如“鱼死”“天气好”“学生看电影”都是静态的主谓短语,所以它们在显层句法上是主谓结构,隐层语义上是动核结构;而“飞鸟”、“好天气”“学生看的电影”,尽管词语与上面的主谓短语相同或类似,尽管它们隐含着一个动核结构,12但由于它们是静态的定心短语,直接表示的隐层是名核结构而不是动核结构。所以,要鉴定一个短语在语义上是不是直接显示动核结构,就要看它是不是一个由主谓结构组成的主谓短语,即凭借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的排序形式来确定动核和动元。具体方法是:

首先要找到动核,如果动核不能确定,那么动核所联系的语义成分也就无从谈起。从形式出发寻找动核,必须抓住动词,因为动词是动核的表现者;但是单独一个动词看不出它是语义结构的核心成分还是非核成分,必须抓住主谓短语的谓语动词才能确定。比如单独一个动词“学习”,很难说它是动核还是非动核,一旦进入短语就能显示出来:在“她学习数学”这个“SVO”式主谓短语里,“学习”是谓语动词,显然是动核;在“她爱学习”这个“SVO”式主谓短语里,“爱”是谓语动词,表示动核,而“学习”在宾语位置上,是动元。在有动词的歧义短语(多义短语)里,要认准动词的句法位置,如果该动词处于谓语位置,则是动核;如果该动词不在谓语位置上,则不是动核。如:“海豚保护人”这个短语,就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海豚∕保护∕人”,属于“主动宾”结构,其中的动词“保护”就表示动核;另一种是“海豚∕保护人”(即“海豚的保护人”),属于“定心”结构,其中的动词“保护”是定语,修饰名核结构里的由名词“人”表示的名核。13

其次是寻找动核所联系的动元和状元。动元和状元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14如果动词前面或后面的词语跟动词具有强制性的语义联系,则该词语表示的语义成分是动元,如果动词前面或后面的词语跟动词虽有关系和联系,但不是强制性的语义联系,则该词语表示的语义成分是状元。例如:

(20)老人们下午在公园散步

在这个主谓短语里,“散步”是动核;名词“老人”跟动词有强制性的语义联系,是动词“散步”的施事,就是动元,组成基干动核结构“老人们散步”;名词“下午”和“公园”跟动词没有强制性的语义联系,只是表示动词“散步”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就是状元;所以“老人们下午在公园散步”是个扩展动核结构。

从形式出发通过形式来确定跟动词联系的成分是动元还是状元,还可以采用特指提问的形式来测试:动词联系的动元可以用疑问代名词“谁”“什么”来提问,出现在“谁”、“什么”位置上的一般是表示“名物”的词语,表示动元,如“学生看电影”,可以问:“谁看电影”、“学生看什么”,证明“学生”、“电影”是动核“看”所联系的动元。又如“睡觉”,可以用“谁睡觉”提问,而不能用“睡觉什么”提问,表明动核“睡觉”只有一个动元,只能组成一价动核结构;而“喝”,可以用“谁喝”、“喝什么”提问,表明动核“喝”有两个动元,能组成二价动核结构。动词联系的状元可以用“何处V、何时V”等提问形式测试,如“学生在何处(哪里)看电影”、“学生在何时看电影”,回答“何处”、“何时”的词语分别表示处所状元和时间状元。

动核结构的两面性

一方面,由于动核结构本质上处于语法的隐层,它是客观事实结构和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观思维结构(逻辑命题或认知情境)跟语法显层句法结构的接口,它是以动核为圆心向外扩展形成的轨层结构,与句法结构未结合时其成分排列是非线条性的,因此无线性上的排列顺序;但是从轨层结构的角度来说,有处于不同轨层的排序,这种排序就是动核为圆心、中心,动元在内围,状元在外围(参看的动核结构轨层示意图)。

另一方面,当隐层的动核结构与句法结合形成主谓结构时,动核和动元、状元的排列顺序就由轨层性转变成线条性,即动核结构借助于句法结构形式显示时,成分排列呈现线性序列的状态,每个语义成分都出现在一定句法结构的线性位置上,形成“语义(动核结构)-句法(主谓结构)”结合体——主谓短语。

产生动核结构两面性的原因是:反映客观事件的思维结构大致相同,与思维结构接口的动核结构在各语言集团的人员的语义意识里也就基本相同,即各语言的动核结构都是非线性的轨层结构;但是由于各语言句法结构都是线性的,而各语言的主谓结构有民族特点,所以不同的语言里由句法上的主谓结构显现的语义上动核结构在线性上不一定相同。比如,以动核“吃”为轨层中心,以施事动元“他”和受事动元“苹果”为围绕动核的内围成分的动核结构(“吃,他,苹果”)来说,对于操各种语言的人员而言,他们思维里所反映的认知情景或命题大致相同,非线性的轨层动核结构也基本相同,但用语言里的主谓结构来表示这种思维结构和动核结构的线性排序却不一定相同,如:汉语里由主谓结构表示的这种动核结构线性序列显示为[施事+动核+受事],而在日语、韩语里由主谓结构表示的这种动核结构的线性序列显示为[施事+受事+动核]。这表明:不同语言的动核结构在隐层基本相同,才使语言间的翻译成为可以能性;但是显现动核结构的句法(主谓结构)表现形式在不同语言里却往往不同,才使语言间的翻译具有必要性。

三、动核结构与句干

句子是语言里最大、最基本的语法单位,也是言语交际中最小、最基本的表达思想的话语单位,所以句子是语法研究的基点对象。句子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句干”,二是“语气”。也就是说,句子是由“句干+语气”组成的。“句干”,是指句子除去语气、语调等语用成分之后的“句型-句模”结合体。15动核结构在句子里,它主要用来组建句干的语义整体框架,所以和句子的句干有密切的关系。动核结构通过句法形式出现在句子内的句干里有各种情形。

“主干性动核结构”和“枝叶性动核结构”

句子的句干,有的比较简单,只有“主干”没有“枝叶”,句干里表示动核结构的动核一般为光杆动词,表示动元或状元的一般为光杆名词,如“她激动了”、“他走了”、“她在洗衣服”之类;有的相对比较复杂,不但有主干,主干上还伸展出枝叶;也就是说在句干的表示动元和状元的主语、宾语、状语部分也还存在着某种动核结构,如“阳光灿烂的春天终于来到了”里,出现在句干宾语位里的的“阳光灿烂”便是句子主干里的枝叶;“我知道她在洗衣服”里,出现在句干宾语里的的“她在洗衣服”也是句子主干里的枝叶;“他满脸堆笑地走进来”,出现在状元(方式)里的“满脸堆笑”也是句子主干里的枝叶。据此,如果从动核结构在句干里的作用而言,也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组成句子内句干主干上的动核结构,即句子里谓语中心动词作动核组成的动核结构,可以称为“主干性动核结构”;另一种是在句子的句干枝叶上的动核结构,即出现在主干动核结构里动核所联系的动元或状元位置上的动核结构,可称为“枝叶性动核结构”。16例如:

(21)当景明拉着她的手时,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22)电话铃声响后,他立刻奔到书桌边拿起电话接电话。

(21)句子里有“拉”、“激动”、“红”三个动词,组成三个动核结构:①“景明拉她的手”([施事+动作核+受事],②“她激动”([系事+性状核])③“她的脸红”([系事+性状核])。由于“激动”和“红”是该句的谓语动词,所以由它们组成的动核结构是“主干性动核结构”;而①而的“景明拉姑娘的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在主干性动核结构里表现为状元,所以是“枝叶性动核结构”。(21)句子里有四个动核结构:①“电话铃声响”

([系事+性状核]),②“她奔书桌边”([施事+动作核+位事])、③“他拿电话”([施事+动作核+受事])④“他接电话”([施事+动作核+受事]);由于“走”、“奔”、“拿”、“接”是该句的谓语动词,所以由它们组成的动核结构是“主干性动核结构”;而“电话铃声响”出现在状语位置上,在主干性动核结构里表现状元,所以是“枝叶性动核结构”。这种枝叶性动核结构在句干里的“句法-语义”结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例句里的枝叶性动核结构打浪线)。例如:

(23)身体健康很重要。/山岭起伏好像大海的波浪。/金菊离家已经有三年了。

(24)我知道他有心事。/大伙儿觉得他怪。/妈妈盼着女儿回娘家。

(25)天亮的时候,雨停了。/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花木灿烂的春天很可爱。(26)她态度坚决地提出离婚。/父亲神情懊丧地低着头。/他怀着好感地看着翠环。(23)的枝叶性动核结构处于主语、动元位置上,(24)的枝叶性动核结构处于宾语、动元位置上,(25)的枝叶性动核结构处于定心结构的定语和名核结构的定元位置上,17(26)的枝叶性动核结构处于状语语、状元位置上。

“显示性动核结构”和“隐含性动核结构”

从动核结构在句干里的显示情况而言,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句干里有主谓结构显示的动核结构,可以称为“显示性动核结构”,如“草原上骏马飞奔着”,“骏马飞奔”是个主谓结构,显示动核结构[施事+动核];另一种是在句子里没有直接用主谓结构显示的动核结构,它是出现在非主谓结构里的隐含着动核结构,可称为“隐含性动核结构”,如“草原上飞奔着骏马”,“飞奔着骏马”在现行的语法教材里分析为动宾结构,但它可以变换成“骏马飞奔”,显然隐含着动核结构[施事+动核]。18

在比较简单的主谓句里,句干通常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也就表现着一个显示性的动核结构,如“春天很和暖”、“他穿了一件大衣”里,“春天和暖”、“她穿大衣”分别是“主动”和“主动宾”组成的主谓结构,它们分别表示[系事+动核]和[施事+动核+受事]这样的显示性动核结构。

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干性动核结构组成句干时,有的句干既有显示性动核结构,也有隐含性动核结构,例如:

(27)他哭红了眼睛。/她笑弯了腰。

(28)他踢球踢伤了脚。/他吃肉骨头吃掉了牙。

(27)里的“他哭”、“她笑”是“主动”式主谓短语,其显层主谓结构表示语义结构[施事+动核],所以是显示性动核结构;而“红”和“眼睛”、“弯”和“腰”在句干里不是主谓短语,也就不是主谓结构,但可以变换成“眼睛红”、“腰弯”,所以蕴含有一个隐含性动核结构[系事+动核]。(28里的“他踢球”、“他吃肉骨头”是“主动宾”式的主谓短语,其显层主谓结构表示语义结构[施事+动核+受事],所以是显示性动核结构;而“伤”和“脚”、“掉”和“牙”在句干里不是主谓短语,也就不是主谓结构,但可以变换成“脚伤”、“牙掉”,所以蕴含有一个隐含性动核结构[系事+动核]。

句干里枝叶性动核结构,也是既有显示性动核结构,也有隐含性动核结构,例如:

(29)我知道她在煮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30)她煮的饭很好吃。/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31)大家都知道小亮爱科学。/我希望孩子勇敢。

(32)爱科学的小亮是个好孩子。/勇敢的孩子是有出息的。

(29)的“她在煮饭”、“太阳火辣辣”是句干里的“枝叶”。前者句法上是一个“主动宾”式的主谓结构,语义上是[施事+动核+受事]组成的动核结构,由于对应于主谓结构,所以属于显示性动核结构;后者句法上是“主动”式的主谓结构,语义上是[系事+动核]组成的动核结构,由于对应于主谓结构,所以也属于显示性动核结构。(30)的“她煮的饭”、“火

辣辣的太阳”也是句干里的“枝叶”,句法上都是定心结构,虽然都不是主谓结构,但前者从“她”、“饭”跟动词“煮”的语义关系而言,这个定心短语里隐含有[施事+动核+受事]组成的动核结构,所以“她煮的饭”属于隐含性动核结构;后者“火辣辣”语义上指向和说明“太阳”,所以也属于隐含性动核结构。(31)的“小亮爱科学”、“孩子勇敢”是句干里的“枝叶”,句法上都是一个主谓结构,语义上是动核结构(前者是[施事+动核+受事],后者是[系事+动核]),由于对应于主谓结构,所以它们属于显示性动核结构;(32)的“爱科学的小亮”、“勇敢的孩子”也是句干里的“枝叶”,句法上都是定心结构,虽然不是主谓结构,但前者从“小亮”、“科学”跟动词“爱”的语义关系而言,这个定心短语里隐含有[施事+动核+受事]组成的动核结构,也就是一个隐含性动核结构;后者“勇敢”语义上指向和说明“孩子”,所以也属于隐含性动核结构。。

“显示性动核结构”、“隐含性动核结构”跟“主干性动核结构”、“枝叶性动核结构”之间并不是对应关系:“显示性动核结构”可以是“主干性动核结构”,如(28)的“他踢球”,也可以是“枝叶性动核结构”,如(23)“身体健康”、“山岭起伏”、“金菊离家”;“隐含性动核结构”也可以是“主干性动核结构”,如(28)的“伤了脚”,也可以是“枝叶性动核结构”,如(30)的“他煮的饭”。

“完整的动核结构”和“不完整的动核结构”

句干里使用着的动核结构既有完整的,也有不完整的。完整的动核结构在句法平面是由完整的主谓结构表示的,既有动核,也有该动核所联系的动元;不完整的动核结构在句法平面或者空缺了表示动元的句法成分,或者空缺了表示动核的动词。比较:

(33)敌人逃跑了。/他病了。

(34)今天是星期一。/他是北京人。

(35)快跑啊!/禁止吸烟!

(36)今天星期五。/鲁迅绍兴人。

(33)和(34)的句干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显示既有动核也有动元,所以是完整的动核结构。但是(35)是个动宾结构的“非主谓句”,句干里有动核,施事动元却省略或隐含了;(36)是个一个省略或隐含动核的主谓句19,所以是不完整的动核结构。还有些句子的句干里有几个动核结构串联、糅合、压缩而省略或隐含某个动元,从而在显层存在着不完整的动核结构。例如:

(37)他有个弟弟Φ在北大读书。

(38)我倒了杯茶水Φ给他ΦΦ喝Φ。

(37)有两个动核结构:①“他有个弟弟”,②“弟弟在北大读书”。其中“他有个弟弟”由“主动宾”式的主谓结构显示的,是完整的动核结构;而“在北大读书”隐含了施事动元“弟弟”,所以是个不完整的动核结构。(38)有三个谓语动词,组成三个主干性动核结构:①“我倒茶水”,②“我给他茶水”,③“他喝茶水”。其中“我倒茶水”由“主动宾”式的主谓结构显示的,是完整的动核结构;“Φ(我)给他Φ(茶水)”隐含了施事动元“我”和受事动元“茶水”,是不完整的动核结构;“Φ(他)喝Φ(茶水)”隐含了施事动元“他”和受事动元(茶水),也是不完整的动核结构。此外,在对话里,答话者可以承上省略主语(施事动元)、宾语(受事动元)或动词(动核)更是常见的,那也是表现为不完整的动核结构。还有某些“独词句”在语义平面可以说是隐含某个语义成分,如队列操练时的祈使句“立正!”和“稍息!”,它们是隐含施事动元的动核结构;在特定语境里突发性说出的“火!”、“蛇!”之类的惊呼句,是隐含某个动核的动核结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完整的动核结构。“常规语序的动核结构”和“变式语序的动核结构”

在动态的句子里,句干的句型通常是用常规语序,但有时由于某种语用的需要而出现非常规语序,即变式语序。主谓结构常规语序的一般规则是“主在谓前”,这也就决定了动核结构

里“主事动元”(包括施事、系事、起事等)20置于动核之前的常规的语义语序。如果句子里出现“主在谓后”的现象,那就是变式语序的主谓结构和动核结构。例如:

(39)你进来!/小张加油啊!

(40)进来,你!/加油啊,小张!

(39)的主谓结构是主在谓前,所以它所表示的动核结构的显性顺序是[施事+动核],属于常规语序的动核结构;但(40)的主谓结构变成“主在谓后”的格式,它所表示的动核结构的显性顺序也起变化,变成[动核,+施事],属于变式语序的动核结构。

在静态的“SVO”主谓短语里,动核结构一般的语序规则是[施事+动核+受事];但是在具体的动态句里,由于语用表达的主题化的需要,有些受事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动核之前,如“这本书我读(过了)”和“我这本书读(过了)”。在某种特定的句态里,有受事置于句首的情形,如在被动句里,动核结构是[受事+被+施事+动核]语序,如“他被蛇咬了”之类;在供动句(表示“供让”义)的句子里,甚至还有[受事+动核+施事]这样的动核结构,如“这锅饭吃了十个人”、“这件衣服穿了三代人”之类。21这类句子不是变式句,所以不能说变式语序。

四、动核结构与句模的关系

动核结构是形成句模的基础

动核结构进入句子,必须根据语用需要与句法结构结合,从而形成“句型-句模”结合体——句干。句型是句子内句干的句法结构类型,句模是句子内句干的语义模式。句型表示句模,所以句型与句模是表里相依的。句模由动核结组成,是动核结构在句子的句干里结合句法、语用进行布局而形成的语义成分的配置框架格式。22当一个或几个动核结构用某种句型作为表现形式时,就意味着它已经上升或转化为句模,所以动核结构是句模的基础,句模是动核结构组成句干的基本语义框架。当一个或几个动核结构一旦在句干里与句型结合,句型的形式就显现某种句模。例如:

(41)他走了。(“主动”句型)

(42)小明吃了一碗饭。(“主动宾”句型)

(43)我们为人民服务。(“主状动”句型)

(44)老李送我茶叶。(“主动宾1宾2”句型,即“双宾”句型)

(45)大家就走下车绕到车后帮助推车。(“主动1动2动3”句型,即“连动”句型)(46)因为天下大雨,所以小明今天不上学校了。(“因为‘主动宾’,所以‘主状动宾’”句型,即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句型)

(41)的“主动”句型显示由动核结构[施事+动作核]为基础形成的{施-动}句模,(42)的“主动宾”句型显示由动核结构[施事+动作核+受事]为基础形成的{施-动-受}句模,(43)的“主状动”句型显示由动核结构[施事+受事+动作核]为基础形成的{施-受-动}句模,(44)的“主动宾1宾2”句型显示由动核结构[施事+动作核+与事+受事]为基础形成的{施-动-与-受}句模,(45)的“主动1动2动3”连动句型显示由动核结构[施事+动作核1+动作核2+动作核3]为基础形成的{施-动1-动2-动3}句模,(46)的“因为‘主动宾’+所以‘主状动宾’”句型(因果偏正复句句型)显示由“[施事+动作核1+受事]和[施事+时间+动作核+受事]两个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因为[施-动-受],所以[施-时-动-受]}句模。

动核结构和句模虽然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也有区别:从存在形态看,动核结构既存在于句干中,也可以存在于尚未入句的静态短语里,但句模只存在于句干中;从与句法结构的关系看,动核结构与短语的主谓结构直接对应,但句模跟句型直接对应;从线性上看,未跟主谓结构结合的动核结构是无序的,跟主谓结构结合时是有序的,但句模由于总是与句型结合在一起,

而句型是有序的,所以句模在线性上总是有序的。例如:

(47)张三批评了李四。(“主+动+宾”句型)

(48)张三把李四批评了。(“主+‘把’状+动”句型)

(49)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主+‘被’状+动”句型)

(50)李四,他被张三批评了。(“主,复指主+‘被’状+动”句型)

这是四个不同的句子,但是它们包含的动核结构相同,都是[施事(张三)+动作核(批评)+受事(李四)],所以反映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意思是一样的。然而,由同一动核结构[施事+动作核+受事]与不同句型结合后所形成的上述句子句干里的句模却不一样:(47)为{施-动-受}句模,(48)为{施-把-受-动}句模,(49)为{受-被-施-动}句模,(50)为{受-受(复指)-被-施-动}句模。同样的动核结构在句中形成不同的句模,是由语用表达的需求所制约造成的“句干句式”不一样决定的。23

动核结构的数量与句模类型

句干里动核结构的数量会影响句模的类型。根据句子里谓语动词表现的动核所组成的动核结构(也就是“主干性动核结构”的数量来看句模类型,可以把句模分为两类:简单句模和复合句模(也称“复杂句模”)。只包含一个动核结构的句模,称为简单句模(或称“简单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核结构的句模,称为复合句模。

简单句模

由一个主干性动核结构(基干动核结构或扩展动核结构)与一定的句法形式相结合形成的句模称为“简单句模”,简单句模是通过单句句型表示的,例如:

(51)他睡了。

(52)我昨天在大光明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53)今年的冬季好冷啊。

(54)他是清华大学的老师。

这些句子里的句模都是由一个主干性动核结构组成的,(51)为{施-动}句模,(52)为{施-时-动-处-受}句模,(53)为{系-动}句模,(54)为{起-动-止}句模,。这些句模都属于简单句模。

复合句模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干性动核结构(基干动核结构或扩展动核结构)与一定的句法形式相结合形成的句模称为“复合句模”。它跟单句和复句并不完全对应:有通过单句表示的,有通过复句表示的。例如:

(55)环卫工人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56)因为李林今天喝酒喝醉了,所以不开汽车。

(55)包含两个主干性动核结构:[环卫工人打扫马路]和[马路干干净净],形成{[施-动-受]+[系-动]}复合句模,它是通过单句表示的。(56)包含三个主干性动核结构:[李林今天喝酒]、[李林醉]、[李林不开汽车],形成{因为[施-动-受]+[系-动],所以[施-动-受]}复合句模,它是通过复句表示的。

还有些思想内容相同的复合句模的既可通过单句表示,也可通过复句表示,例如:

(57)小郑因病没上学。

(58)因为小郑生病了,所以没上学。

(57)是单句,(58)是复句,但都是复合句模,包含两个主干性动核结构:[小郑生病]和[小郑没上学]。又如:

(59)小张是上海人,小李也是上海人。

(60)小张和小李是上海人。/小张、小李都是上海人。

(59)是复句,(60)是单句,但都是复合句模,包含两个主干性动核结构:[小张是上海

人]和[小李是上海人]”。由此可见,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是汉语句模的两大类型,它们跟单句句型和复句句型有某种联系,但并不完全对应。

动核结构的性质和句模的描述

句干里动核结构的性质类型会影响句模的类型的描述。如果根据句子里谓语动词表现的动核的语义特征和动核所联系的动元角色来看句模类型,则不同性质动核组成的动核结构可以形成不同性质动核和动元的句模,所以相应地也会影响句模的描述。以简单句模为例:(61)鸡叫了。

(62)小英在看电影。

(63)玲玲很聪明。

(64)蒋勇是位工程师。

(61)由一价动作动词做动核组成的[施事+动作动核]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施-动}句模;(62)由二价动作动词做动核组成的[施事+动作动核+受事]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施-动-受}句模;(63)由一价性状动词做动核组成的 [系事+性状动核]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系-动}句模,(64)由关系动词做动核组成的 [起事+关系动核+止事]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起-动-止}句模。以复合句模为例:

(65)土方车撞坏了隔离栏。

(66)如果你唱京戏,则我演黄梅戏。

(65)由句干里的二价动作动词和一价性状动词组成的“[施事+动作动核+受事]+[系事+动核]”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施-动]+[施-动-受]} 复合句模;(66)由句干里的两个二价动作动词组成的“[施事+动作动核+受事]+ [施事+动作动核+受事]”类型的动核结构为基础,形成为{如果[施-动-受],则[施-动-受]} 复合句模。

五、动核结构与造句

动核结构是造句的基石

“造句”就是“生成句子”。句子里的句干,是由动核结构结合句法结构组成的。造句是从意义到形式,即从隐层的语义结构到显层的句法结构。造句的原理或策略可以概括为:从动核结构入手,根据语用表达的需要选择词语并运用语法知识(特别是关于句式的知识)来对动核结构进行布局,构建表里相依的“句型-句模”结合体——句干,再加上一定的语用成分(包括句干内的情态成分和句干外的语气成分),才能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或句式。动核结构是句子最基本的语义结构,是造句的基石,所以动核结构在造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造句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动核结构。24

一个(单个)基干动核结构或扩展动核结构可以造出比较简单的单句,例如:

(67)妈妈笑了。

(68)他昨天在宴会上喝白酒吗

(67)是[施事(妈妈)+动作核(笑)]组成的基干动核结构,与“SV”句型结合形成{施-动}句模和“N施+Vt(动作)”句干句式;再加上表“陈述”的语气成分“了”,就造出句式义为“陈述‘妈妈’(施事)发出‘笑’(动作)’”的句子。(68)是[施事(他)+时间(昨天)+处所(宴会上)+动作核(喝)+受事(白酒)]组成的扩展动核结构,与“SVO”句型结合形成{施-时-处-动-受}句模和“N施+N时+N处+Vt(动作)+N受”句干句式;再加上表“疑问”的语气成分“吗”;就造出句式义为“询问‘他’(施事)‘昨天(时间)在宴会上(处所)是否发出‘喝’(动作)支配‘白酒’受事’”的句子。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干动核结构或扩展动核结构通过联合、串合、糅合、整合等手段,可以造出比较复杂的单句或复句。例如:

(69)恶狗咬伤孩子了吗

(70)恶狗咬孩子,孩子受伤了吗

(71)他昨天因喝醉酒驾驶汽车而被交警处罚了。

(72)因为他昨天喝酒喝醉了驾驶汽车,所以交警处罚他了。

(69)有两个动核结构:①显性的[施事(恶狗)+动作核(咬)+受事(孩子)],②隐性的[系事(孩子)+性状核(受伤)];它们跟“主动补宾”句型结合形成{[施-动-受]+[系-动]}单句句模和“N施+Vt动作+Vi性状+N(受兼系)25”单句句干句式;再加上表“疑问”的语气成分“吗”;就造出句式义为“询问是否‘施事发出动作支配受事致使受事产生某种性状’”的上述单句;(70)也有两个动核结构:①显性的[施事(恶狗)+动作核(咬)+受事(孩子)],②显性的[系事(孩子)+性状核(受伤)];它们跟“主动宾,主动”复句句型结合,形成{[施-动-受],[系-动]}复句句模和“N施+Vt动作+N受,N系+Vi性状”复句句干句式;再加上表示“疑问”的语气成分“吗”;就造出句式义为“询问‘施事发出动作支配受事’的结果是否‘致使受事产生某种性状’”的上述复句。(71)有四个动核结构:①[施事(他)+时间(昨天)+动作核(喝)+受事(酒)],② [系事(他)+性状核(醉)],③[施事(他)+动作核(驾驶)+受事(汽车)] ④[受事(他)+被+施事(交警)+动核(处罚)];它们跟单句句型结合,形成{因([施-动-受]+[系-动]+[施-动-受])+而([受-被-施-动])}单句句模和“N施+Vt1+Vi+ N受+Vt2+N受+而+N受+被+N施+Vt3”单句句干句式;再加上表示“陈述”的语气成分“了”;就造出句式义为“陈述‘施事发出动作支配受事致使自身产生某种性状而造成该施事自身遭受另一施事所发出的动作支配’”的上述单句;(72)的动核结构的数量和性质和(71)相同,它们和句法结构结合,加上表示因果意义的关联词语,形成{因为([施-动-受]+[系-动]),所以([受-被-施-动])}复句句模和“因为X,所以Y”复句句干句式;再加上表示“陈述”的语气成分“了”;就造出句式义为“陈述‘因为施事发出动作支配受事致使自身产生某种性状,,所以导致另一施事发出某种动作支配他’”的上述复句。

动核结构造句的两种情形

抓住动核结构造句,有两种情形:静态造句和动态造句。这两种造句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可是也有区别:动态造句以静态造句为基础,更多地涉及语旨和语境。

静态造句

静态造句是指造出脱离语境的、不跟现实有特定联系的“孤立句”26。学生的扩词造句训练和研究者自造内省例句,造出的就是与语境无关的孤立句,这可以看作为静态造句。比如用动作动词“砍”造个句子,造句者首先想到的是“谁砍”和“砍什么”,这就是把“砍”作为动核,把回答“谁”的施事和回答“什么”的受事作为动元,只要加进与“砍”能搭配的施事(如:小宋、小黄、小金…)和受事(如:树、柴、竹子…),就可以组成动核结构;与句法结合就上升为“句型-句模”结合体(句干),再添加必要的词语或语用成分,利用头脑里潜藏着的句式(包括句干句式和语气句式27)知识,就可以造成各种不同句干的句子。28

假如利用“砍”和表示动作结果的性状动词(“倒、断”之类,与它们搭配的能回答“什么V”的是“系事”动元“树、柴、竹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动核结构造句,可以造成(73(74)(75)等两个动核结构间具有致使关系但是句型和句式不一样的的句子:(73)小宋砍倒了一棵树。/小黄砍光了山上的柴。/小金砍断了竹子。…

(74)小松把那棵树砍倒了。/小黄把山上的柴都砍光了。/小金把竹子砍断了。…(75)那棵树被小宋砍倒了。/山上的柴被小黄砍完了。/那些竹子被小王砍光了…

(73)句干为:“主动补宾”句型,{施-动(动作)-动(性状)-受}句模,“N施+Vt(动作)+Vi(性状)+N受”句式;(74)句干为:“把字短语”作状语的“主状动补”句型,

{施-把-受-动(动作)-动(性状)}句模,“把”字句句式;(75)句干为:“被字短语”作状语的“主状动补”句型;{受-被-施-动}句模,“被”字句式。

再如,若要用动词“喝”造成一个合语法的句子,就可抓住“喝”这个动核及其可搭配的动元角色组成动核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头脑里的潜藏着的句型、句模、句类、句式的知识生成以下一些句子。例如:

(76)他喝了一杯茶。/我喝了一杯咖啡。

(77)你把那杯茶喝了!/你把那杯酒喝了!(“把字句”式的主谓句)

(78)绿茶你喝吗/咖啡你喝不喝(宾踞句首为主题的主谓句)

(76)为“主动宾”式主谓句型、{施+动(动作)+受}句模组成的句干,句干句式为“N施+Vt(动作)+N受”,语气句式为表“陈述”的句式;整个句子的句式义为:“陈述‘施事发出某种动作支配受事’”。(77)为“主把宾动”式主谓句型、{施-把-受-动(动作)}句模组成的句干,句干句式为“N施+把+N受+Vt(动作)”,语气句式为表“祈使”的句式;整个句子的句式义为:“祈使‘施事对受事发出某种动作’”。(78)为“宾主动”式主谓句型、{受-施-动(动作)}句模组成的句干,句干句式为“N受+N施+ Vt(动作)”,语气句式为表“疑问”的句式;整个句子的句式义为:“询问‘受事,施事是否对其发出某种动作’”。以上论述表明:如果句干里动核结构在显层的布局不同,语用成分不同,就有可能造出各种不同句干的句子。

动态造句

动态造句是指造出跟现实和语境有特定联系的“语境句”。动态成成和静态生成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静态生成是生成脱离语境的不用于现实交际的句子(孤立句),动态生成是生成是要根据表达需要的、与现实语境联系的句子(语境句)。联系在于:生成的原理基本相同,动态生成以静态生成为基础。

动态造句的过程,是把反映事件或思维的动核结构与句法结构结合起来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把动词和相关成分搭配组成动核结构并使之与大脑中潜藏着的句型、句式匹配的过程。动态造句的基本路线是:先有现实事件,然后事件反映为思维结构(感知图式或逻辑命题);思维结构与语言接口便是动核结构;动核结构根据表达需要选择词语使语义与句法、语用结合形成句干句式;最后加上语气成分就可以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现实事件生成句子总过程可以扼要地表述如下:

事件→思维结构→动核结构→句干句式→语气→句子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事件,反映到语义里就会有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用多个动核结构造句可以造成许多形式各异的句子。如“黄犬奔马”的故事,这个事实反映到语义上就有四个动核结构:①黄狗在大路上睡觉,②马儿飞奔,③马儿踩黄狗,④黄狗死。根据动核结构的不同布局,前人曾造成各种不同的句子。29又如“张三喝醉酒驾驶汽车撞伤了行人”这个事实,反映到语义上就有五个动核结构:[张三喝酒],[张三醉],[张三驾驶汽车],[汽车撞行人],[行人伤]。如果想把这个事实用陈述语气告诉别人,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动核结构整合布局,造出多种句干句式的句子。例如:

(79)张三喝醉了酒,驾驶汽车,撞伤了行人。

(80)喝醉了酒驾驶汽车的张三把行人撞伤了。

(81)行人被喝醉酒的张三驾驶汽车撞伤了。

(82)喝醉酒的张三驾驶着汽车把行人撞伤了。

(83)张三醉酒驾车撞伤了行人。

(84)张三喝酒喝醉了,驾驶汽车撞上了行人,结果行人受伤了。

动态造句一定要根据语境和语旨来进行造句,上面只是列举,事实上,在特定语境里,也还可以造成另外一些与上述句式不同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动态造句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动核结构在显层可以有多样化的手段。如某些动核结构可以通过移位或加衬的手段转化成名核结构(句法上主谓结构转化成定心结构),动核也就转化成定元(修饰或限定名物的语义成分),动元就转化成名核结构的名核(句法上动词变成定语,名词变成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如“天气好”、“狐狸狡猾”、“马飞奔”、“张三喝酒”等可以分别转化为“好天气”(移位)、“狐狸的狡猾”(加衬)、“飞奔的马”(移位并加衬)、“喝酒的张三”(移位并加衬)等。这种情形对句模和句型有一定影响,会使复杂句模凝缩合并,有时可以使复句句型转变成单句句型,反之,也可以使单句句型扩展为复句句型。例如:

(85)那孩子在大道上飞奔着,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

(86)在大道上天奔着的那孩子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

例(85)这个复句里有两个动核结构,其中动核结构“那孩子飞奔着”如果转化为名核结构“飞奔着的那孩子”,就可以使复句句型转变成例(86)这样的单句句型;反之亦然。

如果由多个动核结构造句,还可有通过“关联配合法”和“合并嵌入法”对几个动核结构重新整合形成句干。这些都是复杂句模简单化、复句句型单句化的重要手段。30

六、动核结构与析句

动核结构是析句的关键

“析句”就是“理解句子”。既然动核结构是造句的基石,那么分析或理解一个句子的关键当然也在动核结构,所以析句也要紧紧抓住动核结构。

形式是进入意义的入门向导,所以析句的策略应从形式到意义,即从句法形式入手透过句法结构去发现动核结构。吕叔湘(1979)曾分析鲁迅《故乡》里的一句话: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从分析解剖的角度析出许多主谓短语或小句,如“闰土的心里有事”、“这事是稀奇的”、“这事是无穷无尽的”、“我的朋友不知道那事”、“我的朋友是我往常结交的”等,这实质上就是从句法入手不断地析出句内所含的动核结构来完成的。31又比如上面提到的例(83)的句子:

喝醉了酒驾驶汽车的张三把行人撞伤了。

对于这个句子,我们通过从句法到语义的分析,可以分解出5个动核结构:① [张三喝酒],②[张三醉],③[张三驾驶汽车],④[汽车撞行人],⑤[行人伤]。把这些动核结构分析清楚,再结合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句子的句干所反映的事件或句子的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动核结构本身是个轨层结构,但它与句法结构结合后形成的“句型-句模”结合体——句干却具有线性特点。在线性的句干里分析动核结构要注意它的轨层性特点,所以动核结构析句法实质上是语义结构的核心分析法。但也必须指出,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要把主干性动核结构和枝叶性动核结构区别开来却是一种层次分析。

抓住动核结构进行析句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句干内谓语动词的句法类(有几个谓语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以及与谓语动词联系着的作句型成分的词语(特别是名词性词语),在此基础上描述句干的词类序列和句干的句法格局——句型。

第二步,透过句型找出句模,并分析句模类型(是简单句模还是复杂句模)以及句模整体框架内的动核结构里动核的性质(包括“价”类和“情状”类)和动核所联系的动元、状元的语义身份(语义角色),得出动核结构所属的类型和句模的类型。

第三步,根据句模内动核结构的布局和句干内的语用成分来描述句干句式和语气句式,并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推导出整个句式的句式义(包括“句干句式义”和“语气句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