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市政学》(本科)练习题参考答案复习课程

《市政学》(本科)练习题参考答案复习课程

《市政学》(本科)练习题参考答案复习课程
《市政学》(本科)练习题参考答案复习课程

《市政学》(本科)练习题参考答案

《市政学》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BA 6-10 AACAB 11-15 DCBDD 16-20 ACCAC 21-25DAACB

26-30 AACDC 31-35 BBBAB 36-40 BABBD 41-45 CDBDB 46-50 DBAD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CDE

3.ABCDE

4.ABCDE

5.BD

6.ABCD

7.ABCDE

8.ABCDE

9.ABDE 10.ABC 11.BDE 12.ABDE 13.ABC 14.ABCE 15.ABCE 16.ABC 17.ABDE 18.ABCDE 19.ABCD 20.ABCDE 21.ABD 22.DE 23.ABCDE

24.ABCE 25.ABCDE 26.ABCD 27.ABCDE 28.ABCDE 29.ABCDE 30.ABCDE 31.ABCE 32.BCD 33.ABCDE 34.ABCDE 35.ABCDE 36.ABCDE 37.BCDE 38.BCDE 39.ABCDE 40.ABCDE 41.ACE 42.ABCD 43.ABCD 44.BCD

45.ABCE 46.ABDE 47.ACDE 48.ABCDE 49.ABCE 50.ABCDE

三、简答题

1.市政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政治性;

整体性;

综合性;

动态性;

双重性。

2.市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城市与城市化;

市政主体;

市政客体;

市政管理规律。

3.城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运行的复杂性;

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城市人口及其文化构成的异质性;

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4.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发展动力以政府政策型调控为主导;

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人口流动中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

出现了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增长中负面问题比较显著。

5.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政治领导;

组织领导;

思想领导。

6.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答: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益事业;

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认可程序,对和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进行巡视检查和实时监督;

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7.简述市政职能的特征。

答:市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和扩张性;

市政职能具有双重性和差异性;

市政职能具有规范性和服务性;

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8.简述市政体制的内容。

答:城市政府与其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城市政府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

城市中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城市内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市与所辖区、县之间的关系

9.我国市政体制有哪些特征?

答:建制性质具有双重性;

城市行政地位具有等级性;

市政结构具有同一性;

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中共市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内设层级具有混合性。

10.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答:战略性和政策性;

科学性和前瞻性;

系统性和综合性;

区域性和特色性;

权威性和严肃性;

动态性和阶段性。

11.我国的城市规划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总体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

12.简述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

答:土地规划管理;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地籍管理;

土地市场管理;

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理。

13.简述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计划;

治理和改善城市经济环境;

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14.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答: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

能力形成的同步性和建设的超前性;

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

15.简要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为城市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

为市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

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为城市发挥和提供聚集效益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

是城市辐射效益实现的条件与前提。

16.简要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答:规划不合理;

公共交通不发达;

城市交通构成不合理;

城市道路设施建设缓慢;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低。

17.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18.简述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答: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19.简述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

答:主体方面的综合治理;

措施方面的综合治理;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20.数字城市有哪些作用?

答:数字城市将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数字城市将实现城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数字城市将促进城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四、论述题

1.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市政学的有哪些重要意义?答: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的需要;

适应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造就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丰富和完善市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答: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3.试论述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

答: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的条件;

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代表性;

综合考虑公民参与的正负效应。

4.试论述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的主要内容。

答:理顺各种关系,为市政职能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政职能的范围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市政职能的重心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社会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由单一、传统向多元、现代转变。

5.试论述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征。

答: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建制性质单一;

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享有自治权力;

具体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一般由市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相互制衡;

议会在市政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各党派以竞选方式取得执政权或参政权;

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

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体制

6.试论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答: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持环境保护责任制;

环境管理法制化的原则;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原则。

7.如何构建和谐社区?

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有效体制;

科学、合理规划,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社区;

完善互助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友好型和谐社区;

加大培训与引进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区工作队伍。

8.试论述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答:注重城市社会保障具体管理的公平性;

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改革社保基金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

加强管理,减少欺骗和滥用行为;

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为城市发展服务;

9.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应当坚持哪些工作原则?答: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10.城市交通管理中秉持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答: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需求管理;

发展可持续交通;

突出管理主体多元参与。

《市政学》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DBCA 6-10 AAABA 11-15 BDBDC 16-20 CBCDA 21-25 DCDDC 26-30 CBABA 31-35 DCBDB 36-40 DDBCC 41-45 ACCAA 46-50 BACA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DE

3.ABCD

4.DE

5.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11.ABCDE 12.BCDE 13.ABD 14.AC 15.ACDE 16.ABCD 17.ABDE 18.ABCD 19.ABCDE 20.ACE 21.ABC 22.ADE 23.ABCDE 24.ABC 25.ABCE 26.ACE 27.BCDE 28.ABD 29.ABCDE 30.ACD 31.ADE 32.ABCDE

33.ABCDE 34.ABCDE 35.ACDE 36.ABCD 37.ABE 38.ABE 39.BCE 40.ABE 41.ABCDE 42.ABCD 43.ABCD 44.ABC 45.BCD 46.CDE 47.ABCDE

48.ABCDE 49.ABCD 50.ABCE

三、简答题

1.市政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系统研究法;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2.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受政府控制;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

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城市化发展速度受政府调控。

3.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答:坚持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原则;

坚持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节约资源、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原则。

4.公民参与市政过程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公民具有参与的意愿和能力;

政府的活动公开透明;

提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

保障公民参与制度的有效性。

5.简述我国市政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成。

答: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从组织是否拥有公共权力来看,可以将这些市政组织主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治社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

6.简述市政职能的主要作用。

答:市政职能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市政职能是城市行政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依据;

市政职能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市政职能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

市政职能是衡量城市管理效率的标准和依据。

7.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答:进一步明确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地位、执法权限等内容;

理清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关系;

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完善综合行政执法程序,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8.市领导县体制有哪些弊端?

答:“地级市管县”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

管理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低下;

市县矛盾突出,不利于城乡统筹。

9.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答: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0.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前期研究和申请;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编制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评议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和审批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的调整。

11.简述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在国家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为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统称。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城市土地规划管理;

城市土地权属管理;

城市地籍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理。

12.简述城市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城市市场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国家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对市场要素及其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城市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合法经营,制止和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说,城市市场管理工作的任务是:

调查研究市场,提供市场管理信息;

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

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3.城市基础设施有哪些种类?

答: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的总称,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能源设施;

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

城市交通设施;

城市邮电通信设施;

城市生态环境设施;

城市防灾设施;

14.简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渠道。

答:政府财政支出;

城市维护建设税与配套费;

土地批租收入;

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企业化经营的收入;

利用国内外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债券和股票融资。

15.当前我国城市道路的综合治理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答:实行有利于道路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干道系统;

加强道路的科学管理;

限制和疏导交通总量的生成;

加强城市道路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

16.简述城市环境的特点。

答:城市环境是指在城市中与人类活动存在互动关系的各种自然存在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人化自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市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一人工复合环境;

城市环境受人类影响巨大;

城市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趋于脆弱;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17.城市环境规划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答:城市环境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和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有效地实现预期城市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规划包含如下要素:

城市环境预测;

城市环境区划和环境功能分区;

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环境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18.简述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答:实行全国城乡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取消农业、非农业等各种户口类型;废止所有关于“农转非”的政策规定;

对人口的管理实行居住地登记原则,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户口簿、身份证、出生证为主的管理办法;

实行以公民住房、职业和收入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落户标准与政策控制相结合的户籍迁移制度;

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的政策,取消一切附加条件,恢复户籍本来面目;

实行大城市严格控制、中小城市适当放宽、城镇全面放开的方针,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

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户籍登记内容为基础的户籍体系,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全国户籍管理信息网络。

19.简述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答:普遍性和适度性原则;

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

法制化和有序化原则;

社会化和良性化原则。

20.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资本条件;

产业结构;

科学技术;

基础设施;

制度环境;

城市治理;

企业管理;

城市文化;

开放程度;

区位因素。

四、论述题

1.试论城市和市的联系与区别。

答:“城市”是农村的对称称呼,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市”属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从“城市”与“市”的区别来看,“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没有法定的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而“市”则是国家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设有相应的国家政权机关、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的管理范围。

但“城市”和“市”又不是毫无关联的。二者都是以人口密度、工商业发达程度、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等为基本条件,它们之间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一定规模的城市是设市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为依托,就不可能设立市。而城市设置了市的建制,成为设市城市,将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2.如何优化城市功能?

答:参照环境因素,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增强城市基本功能,完善城市非基本功能。

3.试论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

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群成为城市化发展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渐加强;

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4.试论述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首先公民参与对于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对公民个人而言,公民参与有助于表达公民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参与制度有助于提供公民自我发展与选择的基础,参与是公民自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在参与的过程中,公民能够较为准确地界定自己利益的合理边界,能够对政治与管理的体系和运作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公民参与有助于增进和发展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动的力量,解放个人的潜能,建构有效能的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治疗现代公民对于政治的偏见,有助于培养不偏激、不保守的现代公民精神。

其次,公民参与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城市社会而言,公民参与有助于调整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改变国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的现象,增强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平衡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二者合理边界的确定;在矛盾和冲突较为集中的城市中,通过公民参与来化解冲突,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参与中相互沟通、谈判、协调和妥协,这种理性的互动有助于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建立合作关系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最后,公民参与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公民参与有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强化公众的监督,为遏制腐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实现;通过公民参与,集思广益,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有力地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提高和政策的高效执行,提高管理效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化,进而提升整个政府的民主化水平;此外,在公民参与中,公民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的实现,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

5.试论述城市规划的作用。

答:指导城市各项基本建设;

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提供政府依法行使职能的依据;

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

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有利于保证城市交通畅通;

有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保障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6.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哪些困境?

答:城市总体规划滞后,城市建设调控能力不强;

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混乱,行政执法效率不高;

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公民参与程度较低;

城市建设存在时序错误,建设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浪费并存;

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城市集聚功能不强;

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7.试论述促进我国公用事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答: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系统;

健全城市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

打破垄断,促进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

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发挥价格的激励作用;

建立和健全城市公用事业的政府监管体系。

8.试论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

答:重新审视和调整城市旧有经济结构;

改革与完善市环境管理体制;

改进环境保护制度;

及时调整管理对象;

改进管理手段和方式。

9.论述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

答:就流动人口的正效应而言:流动人口有利于形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弥补劳动力短缺,形成充分的就业竞争,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城市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向农村的扩散和传播;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

就流动人口的负效应而言:一方面,流动人口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加剧了交通、道路、住房、卫生等基础设施的供需缺口,给城市生活带来某些不便。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自发性和低组织性,对社会治安产生不利影响,是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10.试述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思路。

答:做好城市交通运输的宏观、全面、综合的规划;

由注重交通供给向重视交通需求转变;

实行公交优先战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对城市交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交通;

借助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和设备,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

制定完备的交通发展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406349 学分:2分 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高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组织及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 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 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 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 1、明确运动员选材的任务; 2、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施。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狂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卡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

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问答题:(作业1) 1、试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 (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出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各种球类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对手在比赛中出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分析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时,仍然只单方面地考虑决定运动员个人竞技水平高低的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是将运动成绩和个人竞技能力二者的决定因素混淆在一起。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近二十几年来电动计时装置的表现,消除了手计时员的视觉反应空间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结果。 2、运动训练为什么要坚持长期系统地不间断的进行? 答: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3、试论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基础。 答:(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新课程培训工作总结

20**年新课程培训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的课改工作坚持以"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践,大胆探索,积极开展课改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校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帮助者,由辛辛苦苦的教书匠转变为富有乐趣的教育教学研究者,由只管教材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构建者,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培训,优化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的指南,创新是课改的灵魂,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必须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进展,我校的培训工作也在同步发展,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和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 1、市级培训。根据市级课改培训的安排与要求,利用20**年暑假,我校精心组织课改实验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安排了***等教师分别参加了平顶山市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学科培训,做到带着问题而去,带着收获而归。 2、县级培训。开学初,我校***等三位老师为参加了三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等老师参加了四年级新课程培训及研讨会,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3、校本培训。我校坚持开展“骨干教师与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学校领导与实验教师”对话培训活动,逐步形成“骨干教师——实验教师——非实验教师”三者互动的校本培训机制,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理念,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实效,注重方法,注重过程,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参与式教学,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立足于教学研讨工作 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建立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我校20**年课改培训的最大收获之一。 1、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做到脑力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制度是促进教师深钻教材、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而新课程的实施,也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我校规模较大,每个学科教师较多,有较强的的研究优势。每周周二便成了教师集体备课的时间,具体做到“五

运动训练学思考题

运动训练学思考题 第一章 1、竞技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举例说明)P1(借笔记抄) 2、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变化P4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P8 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P11 5、运动训练理论的划分层次P13 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P15 第二章 7、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P29 8、训练实施系统P32 9、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应注意P40 10、选拨体系应注意P41 第四章 1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P96 1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及症候P107.108 13、连续负荷及其效应P107 14、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P109 15、信息的运用(借笔记抄) 第五章 16、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P117 17、运动训练方法的五个发展阶段(5是混合训练阶段)P124 18、现代训练方法发展方向P125 19、运动训练方法基本分类P128 20、怎样操作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P131 第六章 21、体能训练的意义P164 22、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P165 23、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P167 24、力量训练方法P171(借笔记抄) 25、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P173(借笔记抄) 26、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或要素P175(借笔记抄) 27、速度素质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特征及任务P179 28、速度素质的重要意义P181 29、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P184 30、耐力素质分类P190 31、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P198 32、处理有氧无氧耐力的关系应注意P201

第七章 33、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P207 34、运动技术评价P208 35、运动技术评价常用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P209 36、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P212 37、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关系P220 38、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P223 39、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P226 40、运动技术创新的意义P226(借笔记抄) 41、运动技术预见的三个层面P231 42、运动项群技术的训练要点P233 第八章 43、举例说明战术在所修专业中的运用P242 44、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P252 45、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P256 46、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P257 第九章 47、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的关系P261 48、目标设置技能P264 49、注意技能P272 50、运动智能的训练P281 51、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285 第十章 52、运动训练计划实例P288(借笔记抄) 53、运动训练过程基本结构P289 54、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基本部分P291 55、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高原现象P319 56、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P321 第十一章 57、年度训练计划周期类型的选择P335(借笔记抄) 58、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P342 59、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P342 60、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安排应注意P352 第十二章 61、训练内容交替安排原理P368(借笔记抄) 第十三章 62、赛前准备的训练工作P414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我参加了新课标培训。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课改的一些内容。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课标学习让我明晰了课程性质。语文这一门学科的课程性质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新旧课标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20**版的课程性质个别处进行了增添、删减,制定的比较确切,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关与课程的性质所做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命题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说明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并不是指单纯地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

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也对应了关心凤老师说的,理解不等于运用,理解只是运用的基础,而运用就是理解的最终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情理的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一下把课程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度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科学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新课标》及个教程的内在联系,设计与编排的意图,以备在教学活动在准确设定教学重点,准确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落脚点,有效的实施语文教学。

运动训练学章节总结习题集

运动训练学习题集 体育科学学院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搞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第四章 1运动训练原则: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3集群训练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4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与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的训练原则。 第五章 1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3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4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5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八章 1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2想象训练法:是在运动员大脑内部语言和套语的指导下进行战术表象回忆,能过帮助运动员在大脑中建立丰富而准确的战术表象。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1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

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搭上课改头班车,参加了暑期数学新课程培训。几天下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我个人感觉新课程有这它突出优点: 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第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诚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学好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如果片面地去强调知识更新与技能,而忽视了其它的需求,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没有创新的能力,社会就难以发展。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印象中的恩师之所

以成为恩师,不是他教给了我们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这就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概念的形成、哪一个性质、定理的获取,都设置了情景,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做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体也会问。。第三,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 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而形成概念、定理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可否认,课改是新的,一切都是在新的思维下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有它的不足:首先,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义教时期所用课程多以传统课程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进入高中后,突然地转变了学习方式,学生难以适从,而教师又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在赶进度,未给学

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1235 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training key teachers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受学校领导安排,我与我们学区的几个学科带头教师一起在凤冈职中参加学科培训。从20**年1月11日到17日,经历了7天的培训。这7天我们学区的老师都坚持得很好,不但没有人缺旷,而且每节课都听得很专心,还积极回答讲课老师提出的问题。每天课前还坚持唱班歌——《歌唱祖国》,后来曾局长来到我们班,说我们小学语文是学得最好的班级。 1月11日上午在凤中大礼堂听了唐果南老师关于《新课程的再认识与反思》的报告;11日下午一直到14日上午都是重庆市教师教育学院的杨蔚老师的专题讲座,分别对《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详细的解读、《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案例剖析》、《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科校本教研的开展》等作了专题讲座,杨老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采用讲学互动,与听课老师对话,了解老师们听课情况,老师也积极主动地回答自己所知道的问题,并给老师提意见,及时地让杨老师改进了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有效地接收了我们应该学到的内容。在讲座中她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清楚地认识到它对我们教学的指导性。语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认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课程标准》强调小学一二年级,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做到识

运动训练学习题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6.教绪员:是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 7.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竞技活动中竞技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和运动成绩的创造者。 六、简答题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国有哪些? 答: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2.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答: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3.现代竞技体育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竞技体育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竞技体育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群体件;(5)公开性;(6)观赏性。 5.简述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答:(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竞技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6.简述现代运动训练具备哪些特点。 答: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与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7.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答: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动成绩。

高中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新课标培训学习心 得体会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高中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徐玲玲 今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高中生物的新课改培训,经过半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教学方法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二、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 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时时刻 刻想着为人民,为周围同学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 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 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竞争、就业、生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的三大问题,他对我们每个人都充满挑战。 面对残酷现实的竞争,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挑战而不是逃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珍视人生,珍视生命,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要拿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要相信,困难会有,疼痛 会有,但牛奶和面包最终也会有。不要总是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社会的不公,而 应该更多寻找自己的原因,发挥个人优势,寻找成功的路径。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 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 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 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 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 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 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 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 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 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 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 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 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 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 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 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运动训练学试题库

运动训练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完整训练法:指从动作的开始至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3、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 的能力。 4、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5、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 的训练方法。 6、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9、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 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 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训练量:指训练过程中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 13、训练强度:指训练时单位时间内负荷量,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越大,强度就越大。 1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 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 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 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8、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9、完整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 练习的训练方法。 20、变换训练法: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运动负荷(时间、负重量、速度)、动作 组合,或变换练习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 21、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 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 22、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 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23、最大力量: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 24、相对力量: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表现出最大力量值的能力。 25、速度力量: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 量的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厦门市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翔安一中曾新华2019年高考徐徐拉下帷幕,从维纳斯、到选修、……各种评议热闹非凡,回首过往的高三年,感觉到辛辛苦苦又一年,分数回到解放前,展望新学期,新课程、新高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根深蒂固。带着各种困惑我报名参加了2019厦门市高中骨干教师新高考数学学科培训高级研修班,全体研修班学员于7月19号雄纠纠气昂昂的从厦门奔向浦东上海智诚,经过7天起早贪黑,清苦、认真的学习,顿时各种困惑迎忍而解,收获颇丰,在这里我将培训的心路历程作个小结,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开启新的篇章。 七天的培训,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改革,从深度学习到单元教学,再从作业刘著计到数学命题,以及高三复习策略,从理论和具体操作层面,我们都收获满满。 培训首先从徐淀芳《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徐老师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要关注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在促进和推动教育变革-个性化+泛在学习+智能+深度,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变革教学方式,包括组织方式、认知方式、活动方式然后通过翔实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大家热血沸腾。最后徐老师小结:深化课程改革南非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探索育人模式,需要探索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培养、实践性经历,需要

持续探索教学改革,可以从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突破…… 7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家讲坛:包括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文新华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张海君老师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深度教学,深刻认识到了深度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清楚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要点和操作的方式方法,明确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文新华老师的《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设计与综合素质评价》讲述了如何化解高考改革挑战的问题。文教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解析,着重阐述了学生和教师如何应对的问题。其中触动较大的是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时文教授提出应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即是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治学问题。第二是在教师应对上讲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三要素,即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这些都对我的教学思想认知起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7月21日下午李政涛老师的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什么是好课为例》震人心憾,余音绕梁,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总领:什么是好课?实、长、清、细,这里我摘选什么是实来说明 一、实 (一)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入课堂到走出课堂有什么不一样?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兴趣包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