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

一. 主题的确定: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特点,经过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体的三个环节,探求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确定了该研究课题.

二.研究具体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 (1)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2)课堂实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3)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作对比研究

再实施: (1)对第一轮实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根据第一轮实验结果确定解决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进行第二轮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

三.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班富强

1.问卷调查李爱玲

2.查阅文献,收集案例孙保国

3.课堂实验张小宁

4.对课堂实践研究评价全体教师

5.课堂再实验张玉风

6.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吴志霞

7.写好研究论文付聚周

8.论文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张小宁

四.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概念课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一节物理概念课,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理解至关重要,通过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讨,最后形成一致共识:

1.认真备课是上好概念课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阅读两遍,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看学生原有的对本节内容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哪些详讲.哪些略讲提高教学效率。第二阶段是讨论研究,对本节的概念和规律老师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最后老师间相互听课,汲取其他老师你认为对你有用的东西,再补充到教案里。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冉纲欣老师做得最好。

2、巧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新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马拉车加速前进时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4、评价矫正,总结补充

概念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5、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概念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

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附集体研讨意见:

孙保国、张玉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路邦彦、尹国战: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李爱玲、姬丽娟、吴志霞: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应用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概念、定律用于解答具体的物理习题,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归纳总结很重要,选择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求什么物理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的桥梁。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多过程结合点等,再引导学生

分析、领会、思维过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且自己独立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浪费时间精力。

付聚周、冉刚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班富强、张小宁:物理概念理解不清,在做题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搞清楚一个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例如,研究电源的电动势及内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常采用图像法,用纵轴表示外电压,横轴表示闭合电路的电流,画出了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有的同学认为斜率是图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数学中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照搬过来,没有考虑物理问题中纵横坐标的标度不同,纵横坐标交点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力学

一、匀速直线运动 ①质点:有质量的点。[物理模型] ②概念: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 ③公式:vt s (位移和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相同,但速度的大小与位移和速度无关,与其比值有关。位移:矢量,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大小且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 ④速率:速度的大小 二、时间与时刻 ①时间:过程量。指一段时刻变化。如:第一秒,(第)二秒内等都是时间。 ②时刻:瞬间量。指一点时刻。如:(第)一秒末等。 三、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①瞬时速度: ①概念: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时的速度(是矢量)。

② ②平均速度: ①③平均速率: ①概念:路程与时间四、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v ?都相等的运动 ②加速度: ①概念: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的变化量v ?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t ?的比值。 ②符号与单位:a (m/s 2)v t 表示末速度,v 0表示初速度) ③方向:加速度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在此,需要点明的是:若a 的值为正,则物体做加速运动,若a 的值为负,则物体做减速运动,若a 的值为零,则物体做匀速运动。 ③速度公式:at v v t ±=0(a>0)。由此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为一条倾斜直线。

a>0)。由此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s-t ⑤速度平方差公式:aS v v t 2202=- ⑥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公式: ①n 秒末的速度比(或第n 秒末的瞬时速度):n v v n :1:1= ②n 秒内的位移比:21:1:n S S n = ③第n 秒内的位移比:)12(:1:1-=n S S n )(第)(第 ④第n 段位移的时间比 ⑤前n 段位移的时间比: ⑥第n 秒内的平均速度比⑦自由落体运动: ①概念:一个物体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下落的运动。 ②重力加速度:使物体受到地球对其的吸引产生的力叫重力,由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它是个常量,又称重力常数。其数值约为g=s 2,常在题目中取10m/s 2。 ③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易正芬四川省什邡中学 物理知识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研究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他是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所以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F=ma)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加速度、质量、合外力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是,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本文就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要重视概念引入的过程和方法 在讲物理概念之前必须弄清1、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包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等)2、怎样引入概念,心理学研究认为,概念的建立和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由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另一种是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心理学分别把这两种方式称为概念的形成与概念同化,他们是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方法,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哪些主要的物理现象、事实出发,运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一一观察实验方法、来了、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1)由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这是一种侧重于概念形成的教学,当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简单,知识具体而贫乏时,往往需要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利用他们实际经验中的一些生动事例,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初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形式在较低年级,特别是在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运用较多。在这种形式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发现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概念的文字表达,使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清晰的可分辨的概念,能较自然地纳入认知结构。(2)利用旧知识导出新概念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物理知识掌握量的增加,认知结构中积累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再学习新概念时,可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学习概念的主要丰富。如重力、浮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在力的概念上延伸,这类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物理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善,以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要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习惯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潜能,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思维定势,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具有一定生活学习体验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之前,许多学生都有这种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所以讲有些物理概念时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地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三、要注意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必“背”手册 一、物理学史篇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4.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5. 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 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 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 9. 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10. 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二)电磁学 1.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f8890975.html,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连书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9期 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初中的物理学习仅仅介绍了一些表面和浅显的物理知识,而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增长,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知识更为复杂和深入,主要从牛顿力学、能量與动量、电学、磁学四大方面出发来为学生讲述一个更为多样复杂、变幻莫测的万物世界。高中物理在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多的同时应当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学更注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物理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图解决如今高中物理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困境 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物理教师也走入了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而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有疑问,就很难学好物理。其次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比较不容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感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的改良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则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不断推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养成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对于叛逆的青少年以包容和鼓励,对于处在迷茫期的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安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奋斗目标。 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到鼓励和包容,而是贬低与漠视,那么就很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掌握好了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使学生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并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行:“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而核心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稳定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科学探究模式初探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科学探究模式初探细胞的分化重演同一过程,形成个体。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进化以适合自然。自然科学的文化遗产要承传发扬光大,重演相同的科学探究的历程:提出问题、构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是一种必要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同样能够重演科学探究历程,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以适合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教学中采用可控科学探究模式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引导实行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能体现高中物理教材编者的意图,爱因斯坦说: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者认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敢于有根据的质疑的科学精神,享受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发展想象力和提升联系实际分析概括水平以及解决问题水平的快乐。以此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能迅速提取概念、规律,建立模型,实行高层次的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和顺畅的思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达到真正的理解。从而避免亦步亦趋,照猫画虎,造成知识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够在使用中学会分析的方法,以适合社会发展和高考选拔变革的要求。教师站在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层面,理性思维和信息处理水平的相对应高度,通过可控科学探究回到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以知识(鱼)为载体,

传授学生方法(渔),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必要的铺垫。作者经过几届教改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块,教学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以经整理的《冲量和动量》教学设计为例,展示概念教学的科学探究模式和初步打破重组学生朴素的认知结构,回避因为直接引入概念使学生有强烈的疑惑感,同化顺应构建科学认知结构。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7-1《冲量和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目标 情感、水平、价值目标 1.建立冲量概念,理解冲量的定义和矢量性。 1.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模块 2.建立动量概念,理解动量的定义和矢量性。 2.初步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 3.知道是p ?矢量,会计算一维的p ? 逐渐同化顺应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建立冲量、动量的概念、理解其定义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1、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模块。 2、初步打破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同化顺应科学的思维方 式。 三、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及平时的测验情况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 比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是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

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则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这种很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反而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2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师教育论文 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文/邓宝贞 【摘要】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概念是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概念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物理;方法 一、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

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 2.学生因素。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3.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常用方法 1.给学生营造概念氛围。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 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物理概念 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 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第一步曲: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 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 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 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 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 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 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 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 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 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了速度 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 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 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 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 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 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 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 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 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 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s/△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v/△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 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用文字语言描 述加速度和用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 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

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浅谈

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浅谈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通过感性材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建立物理概念,又从概念表象中,理解其本质,从而反映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并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 达到提高物理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与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学生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记忆一些概 念和规律,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 象到具体的复杂变化过程。 (一)通过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相关 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 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 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学生得 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 形成表象认识,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在将静电场电势能的概念时,由于电 场和重力场很相似,我们常常将两者类比,由于重力做功比较直观,易观察,将 重力做功的特点迁移到静电场中,这样对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有了较具体 的认识,学生不会感到抽象。 (二)通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 周围事物一些联系,而对它本质特征的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 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 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 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 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物理规律就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在物理概念形成的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物理规律既可 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数字关系式或图像描述,这其中均涉及相关的物理概念,也涉及物理运动过程各物理概念的关联。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涉及力,质量和加 速度三个物理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必然产生加速度a的规律。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典型例题精讲和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有 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并且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习题的选择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次,所选题目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最后,由于物理规律在教学中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只要求学 生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提出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2014-09-06 物理论文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文/雷呈福摘要: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去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高中的物理概念教学,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方面阐述了其教学策略。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基本规律以及各种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高中物理中主要是分为力、热、光、电、声五个板块来进行教学的。这其中难免就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物理概念,如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并接受概念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人们对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首先会形成一个直观的表象的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步。然后随着对于事物的慢慢了解,其认识也会随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表象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也必须经过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仅通过对课本上相关插图进行口述讲解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一来可以利用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来也可以通过对于该实验的演示来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初步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小球通过斜面滑下来之后,之所以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地面对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汇总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

高中物理概念热力学

一、分子动理论 ①基本观点: 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阿伏伽德罗常量:在12克碳单质中,所含有的碳-12分子个数。其符号是N A。我们将此定义为1mol(读作:摩尔,简称:摩。),其值为×1023mol-1。单位是:mol-1。我们将1mol分子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其符号是M。单位 是kg/mol。1g/mol=1×10-3kg/mol。② 般单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7~10-26(kg)。③分子体积(此公式 不适用于气体)其中V mol是一摩尔物质所对应的体积(摩 尔体积)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恒 为22.4L/mol。 得出。④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①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相互渗透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之间存在间隙。②布朗运动:悬浮微粒在流

体中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它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③热运动:分子的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表现的分子间作用力是其合力。②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均随分子间距变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更快。当某一分子受力平衡时,此时的分子间距r0叫做平衡距离。③内能: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统称。分子势能与两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分子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内能可通过热传递和做功的方式改变。分子间各作用力的图像如下: ②分子运动速率统计: ①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分子运动速率统计图像都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它表明了在某一温度下一定数量的分子,其单个分子速率为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分子个数远远小于单个分子速率为分子平均速率的分子个数。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浅谈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浅谈 很多同学初中物理学得很好,中考物理成绩也很好,甚至还有很多同学考满分,显得特别牛,可是到了高中一下子就牛不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一下初高中物理的差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基本上是独立的,彼此之间联系不大,相互影响较小。高中物理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彼此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知识体系呈网状。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废,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找到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到运动学的知识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由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正因为初高中物理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所以学习高中物理不能照搬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 作为学生在学习上有几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在高中物理的这几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 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三)重视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认真听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尽量少跑神。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

论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论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习,要求学生知识与技能并存,作为物理老师应该改变原有的物理教学观念,及时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全面掌握。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物理课堂;概念教学;抓住本质;注重难点;多做练习 物理概念掌握得好坏对能否学好物理是很关键的,物理概念是一切物理公式和原理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掌握物理公式和原理,就必须要弄明白物理概念的真正含义。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住本质,建立概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教学内容,从实物的演练到模型的创造,才能更好地抓住本质建立物理概念。就以“电阻”的概念教学为例,电阻是比较抽象的,平时在生活中,学生是不接触电阻的。我们可以这样举例,一条高速公路即为一根导线,电流就是在路上奔跑的汽车,奔跑的汽车会受到外界空气的阻力的阻碍。而流动的电流同样会受到导线对它的阻碍作用,这样解释会使学生有较好的理解。

二、注重难点,强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质本质的高度概括性语言,因此,有的比较晦涩难懂,或者直接用公式呈现。电容公式C=Q/U 公式反应电容量与电容器极板所存的电荷成正比,与电容两端电压成反比。这么说没错,但要注意的是电容是电器本身的性质,本身是多少就是多少,是不改变的,这样就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把公式看成数学的式子。需要根据实际来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对每个物理量都有较好的理解,不能任意而为。物理就是从实验得到的,所以,要重视事实。 三、多做练习,巩固概念 记忆的过程就是重复的过程,但物理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在教学中,小考与练习时我允许学生有忘记的公式可以看书。这样不但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也可以减小学习压力。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重复记忆,使学生在很自然的情况下逐渐地抛弃书本,做到看到题就能想起用哪些公式,其中的物理概念都是什么。每做一道题就是复习其中的概念,这样的效果是客观的。 总之,学习物理要结合实物本质,物理源于实践,学习物理更是不能脱离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物理概念进行分类教学,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做到触类旁通。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