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袁腾飞艺考视频逐字稿01-古代政治制度上

(完整版)袁腾飞艺考视频逐字稿01-古代政治制度上

(完整版)袁腾飞艺考视频逐字稿01-古代政治制度上
(完整版)袁腾飞艺考视频逐字稿01-古代政治制度上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

同学们好,由我来给大家上20节历史课。大家的时间已经非常紧了,3月底考完专业的话,那么4月5月两个月就要参加高考,确实是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历史学科的特点,你必须得功夫下到了,才能有收获。一般人可能有一个误解,说历史得背,光背是肯定不行,但是不背呢,肯定更不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广种薄收的一个学科,你下的力气很大,最后收获不一定很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三本必修,三本选修,一共六本书,我们要用十六节课给大家把知识点梳理完,这个对于大家来讲确实是很困难的。咱们的原则是这样:六本书里面三本选修,大概只占百分之二十的东西,那么我们选修就不讲了。如果把选修给讲了,就喧宾夺主了,突出不了重点了,所以选修的内容就不讲,只讲必修。在必修里面我们只讲什么呢?就是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说,这件事是汉朝发生的,它对今天都有影响,这件事是在美国发生的,对世界都有影响。这样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重要知识点。那么非重要的知识点、次要的知识点,比如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中国第一条铁路是什么?像这些东西就不讲了,这些东西大家看书自己也能记住,到时候我带着大家画一画就可以。因此,我们就不耽误太多时间,我们知识点是放在主流主干的上,串几个大的这个知识点。

第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个是重点知识,是我们必修一上来就讲的,第一章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咱们把它分成两大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先秦部分,顾名思义,先秦就是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那么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教材上举了西周的例子,先秦主要讲了西周,西周主要讲了两个,第一个是分封制,第二个是宗法制。

大家觉得我们这么短的时间要掌握这么多的东西,六本书,就算选修不讲,也还有三本。这么短的时间要我们把它背下来,怎么背?不好背,其实说难也不难,掌握两个窍门。大家背书的时候不要背整句话,而是背词,一个一个的词,特别强调背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都不能要,要的是名词。第二个,大家一定要注意把知识序号化,就是分点,一点一点,一二三四五六,这叫序号化。如果你不分点,你记忆起来确实很困难,你分了点了,大的知识点下面有多少个小知识点,这样的话,掌握起来就比较清楚。

讲义上讲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首先讲的是西周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这个大家要掌握。建立者是周武王,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历史上称之为西周。

西周主要是两个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首先看分封制。首先要明白什么人可以受封。教材上讲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这些人可以受封。

王族那就不用说了,跟周武王同姓的。在中国的古代,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后,天子称皇帝,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这些人可以分封为王。在秦始皇统一以前,王室得跟周天子同姓,周天子姓姬,王室就是这些姬姓诸侯。以后还会讲到这些问题,宗室对皇权是有威胁的,宗室就是跟天子同宗同族。那个时候一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封为王爵?好多同学就说是皇上的亲戚,不对,必须是同宗,亲戚不行,比如说舅舅、姨父、小舅子,这是不能封王的,这属于外戚,必须是天子的同宗,这些人被称为王族。

功臣就好理解了,如果大家听过封神演义的都应该知道,灭掉商建立西周,功劳最大的功臣是谁?姜子牙。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做国君。

古代帝王的后代这个好理解,就是三皇五帝,包括夏、商贵族的后代,都被封为诸侯,这个是为什么?其实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按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词讲,就是统一战线,笼络以前的贵族。大家知道商纣王有个叔叔叫微子,看《封神演义》,知道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在商朝灭亡前,逃到朝鲜,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比干因劝谏商纣王,刨心而死。

微子在商朝灭亡之后归降了周朝,被封到了宋国去做国君。当时天子之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大家可能听说过。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是侯爵,而商纣王的叔叔微子是公爵,比姜子牙还高一级。明显是为了统战工作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好比我爷爷的爷爷在前清是个大学士,你可能进政协,我爷爷的爹在民国的时候是个将军,你也可能进政协,你说你爷爷的爹在民国扫马路,你今天弄不好还扫马路,前代的贵族有团结的必要。

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点。哪些人可以分封?王族、功臣、古代贵族的后代。

第二点,诸侯的义务是什么?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见述职,特别朝见述职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就是再分封。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把土地和人民赐给士,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一个等级。分封不是一层的,天子把疆土分封给诸侯,周武王据说分封了71个诸侯,诸侯拿过来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拿过来再分封士,所以就形成一个等级。天子底下诸侯、底下卿大夫、底下士、再往下老百姓,金子塔型的社会结构。

第四点: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扩大统治疆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这个大家好理解,回去背一背就可以了。

分封制我们讲了这几点:分封对象、诸侯义务、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四点。关键的知识点都划在讲义上,大家回去之后认真的看一看。

分封制的基础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先讲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制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什么矛盾?权利、财产、土地继承的矛盾。

宗法制的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什么意思?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是一夫多妻,过去老这么讲,实际上不准确,正确的讲是一夫一妻多妾。妻只能有一个,明媒正娶、三媒六聘的,只能有一个,妾可以有很多,只要你养得起。天子的正妻,王后只能有一个,皇帝制度确立之后,皇后也只有一个,剩下的都是妾。这些人都生了孩子,谁的孩子能够继位做太子,将来承继大统?根据宗法制度,正妻所生的长子继位,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孩子可能不是老大,也有可能妾先生。比如说康熙皇帝立的太子,就是老二,如果排辈的话就是皇二子,皇长子是妃子生的,所以不能立为太子。大家要明白,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从父系血缘的亲疏远近上来排列的。这样的话,做天子的人一定是嫡长子,他的兄弟就被封为诸侯。天子对于诸侯来讲,天子就是大宗,诸侯就是小宗。能够继承诸侯位子的人,比如我是晋国的国君,一定是晋国国君的嫡长子,我的兄弟封为卿大夫。那么诸侯对于天子来讲是小宗,对于卿大夫来讲是大宗,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对于诸侯是小宗,对于士大夫是大宗。

比较乱,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这种制度,有个了解就完了。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的内容是什么?用父系血缘的关系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然后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就三个概念。

然后为了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制定礼乐制度。

最明显的是,中国帝王出来的时候,身穿衮服,宽袍大袖的衮服,头戴冕旒冠,脑袋上顶一个搓板,前面圆的后面方的,顶一个搓板,挂一串算盘珠子,跟门帘似的。搓板多长?珠子多少串?这是有明确规定的。天子脑袋上顶的这块板,一尺二,诸侯就要缩,九寸,卿大夫再缩。特别是前面挂的珠子,就这个旒,天子是十二串,是玉的,不是塑料的,诸侯九串,卿大夫六串、士是三串,是有规定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大家现在看韩剧,韩国人要是一拍电视剧,就什么都是他们的。

太平洋就是他们家的海,北冰洋就是他们的海二号,大西洋是他们家的海三号,什么都是他的。但是韩国人拍的古装片,我特意趴在电视机前数他们的国王戴的几串珠子,他这一点没敢造假,九串,。为什么不敢挂十二串?中国的皇帝才能挂十二串,他是咱们的藩属,只是国王,不是皇帝,所以他只能戴九串,如果他要是戴十二串会出现什么结果?那么天朝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陆江,就把它灭了。

这就是典型的礼乐制度。

天子死了随葬九鼎,诸侯是七个鼎。现在很多大墓一挖开就能够知道这个人等级怎么样。如果出土了鼎就知道这个人等级怎么样。天子死了之后,棺材外面椁七层,棺外面是有椁的,天子七椁,是有明确规定的。

还有大家看故宫,大门上钉子,八十一颗,王府四十九颗,你说我们家有钱安二百颗,那绝对不行。那个时候不是说你有钱就能干什么事的,各个等级都要符合各自的需要,这种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维护宗法和分封制。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宗法制度,我们讲了这么几点,第一个是他的目的是什么:解决诸侯之间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这两个目的。第二个是内容,内容是三点,第一个是按照父系血缘的亲疏、第二个是嫡长子、第三个是大宗,记三个关键词就完了。第三个,是礼乐制度,知道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度搞起来的就完了。

我们讲的西周时候主要两个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乱套了。分封制就开始逐渐走向崩溃,为什么?天子越来越没有权威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成春秋战国,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命。春秋时候的政治形势,就是两点:周天子权力衰落,概括起来诸侯不朝,诸侯不再朝贡,不再向天子履行义务,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千万丈。

到了战国,就更有热闹瞧了。诸侯开始称王,然后改革变法,兼并战争,想统一天下;。选修里面讲了一个商鞅变法,建立县制。这个画一下就完了,推行县制这个就甭管是不是商鞅变法了,然后加强中央集权。战国时候有这么三点:第一点就是称王,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诸侯称王,这就明显是叫板天子的权威了,王这个字,咱同学里肯定有姓这个姓的,三横一竖,甲骨文据说是这么写的,天、地、人相沟通,最大。原来只有天子能叫,现在强大起来的诸侯,最早的是楚国,都称王了。第二个是兼并战争,不听天子的了,互相打仗。第三个是建立县制,战国七雄都建立县制,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开始加强中央的权利。你看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尽义务,诸侯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尽义务,卿大夫再把土地分封给士,士对卿大夫尽义务。下一级只对上一级尽义务,对他的上上级就没义务了。这造成什么结果?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他不能像后代王朝一样,皇帝一竿子插到底,进行绝对的中央集权,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县制建立了之后,县令都由国君任命才能做到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先秦的政治制度就这些,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知识点都落实到讲义中,回去之后认真的看讲义。

然后就是秦统一之后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他的一大开创就是就是确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之前没有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个。他觉得自己灭了六国,这么大的功绩,总得换一个名号,不能还称王,要是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所以得改一个名称,大家伙讨论,有大臣对他讲,历史上有三皇五帝,您就用三皇五帝的名号吧。秦王很高兴,说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三皇五帝各取一字,不是三五,是皇帝,这才有皇帝制度。自从秦始皇建立起皇帝制度,皇帝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加强皇帝的集权,削弱对皇帝的威胁。谁威胁到皇帝的专权了,他就要把威胁降到最低。就是加强皇权,削弱对皇帝的威胁。下面要讲的秦以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际上秦以后的政治制度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就是怎么加强中央集权,怎么把对皇权的威胁减到最小。这些措施就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

哪些人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你得琢磨,实际上中国古代对皇权威胁比较大的主要有三个,当然小的也有。第一个是宗室,就是皇帝的兄弟叔伯子侄,这些人对皇帝的威胁非常大,跟天子同姓,篡位也比较方便。第二个就是相权,宰相的权力对皇权的威胁。第三个是地方,比方说州县。就从这三方面入手,把中国古代是怎么加强中央集权的给大家解释清楚就完了。

第一个,削弱宗室,这个内容实际上是隐含的。

汉初的时候分封同姓王。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是贵族出生,在前朝也是贵族。有两个例外,这不能叫唯一了,唯二了,一个是汉朝的刘邦,一个是明朝的朱元璋,布衣天子,老百姓当的皇帝,这两个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书读得也不是很多。他们做了皇帝之后,比较信任自家人,所以汉和明这两朝都搞过分封。皇帝分封自己的兄弟叔伯子侄做诸侯王,这就是同姓王。皇上觉得我姓刘他也姓刘,我姓朱他也姓朱,一笔能写出两个刘字或者朱字吗?觉得这些人都是我们家人不会造反。但问题是他不会造你的反,你一死,到你儿孙那辈可就难免了。刘邦的时候分封同姓王,分封了好多刘姓王爷,他一死,他儿子继位,俩儿子先后继位,惠帝和文帝。文帝的时候就有诸侯王不服了,到文帝的儿子景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就叛乱了,吴王刘濞就叛乱了。吴王论辈分是汉景帝的大爷,我是你大爷我还没当皇上呢,你凭什么当啊。同姓王的叛乱更容易成功,为什么?我跟天子同姓,我叛乱,这是我们家事你管得着吗?汉景帝的时候,七国之乱,七个国家叛乱,被朝廷镇压下去了。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算是解决了宗室对皇权的威胁。

我们画一下教材,汉初分封同姓王,势力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因为这些同姓王们自己招募军队,自己任命官吏,甚至可以自己铸钱,因为中国古代的钱是铜钱,也没有什么防伪标志,诸侯国要是盛产铜,就可以自己开矿铸钱,有可能比中央朝廷更有钱。到汉景帝,“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这个记不记无所谓,然后平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大家听过《三国演义》,刘备,汉景帝的后代,中山靖王之后,刘备本是靖王后,景帝玄孙一脉刘,破落到卖草鞋的地步了。为什么呢?肯定是刘备的直系祖先没能继承中山王王位,只好破落到卖草鞋去了。汉武帝就跟诸侯王说:你继承王位了,你弟弟卖鞋去了,成售货员了,多不合适?所以你把王国里面分出几小块来,你有多少个弟弟就分多少块,给他建立侯国,侯国归所在郡管辖,这样一来一个大王国,越切越小,最后对中央的威胁就解除了。到最后,王国的丞相都由中央任命,不能自己任命。丞相的任务主要就是监督诸侯王,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事。比如封你为齐王、鲁王,你大概是齐、鲁最富有的一个大财主,不可能在那管军管民。这种制度后面叫什么?“封而不建”,原来封你做王,就要在那建国,现在封而不建,你不能在那地方建国,你就是那地方一个大财主而已。

北京实景公园有个大宝台汉墓,那埋着一个诸侯王,他墓被盗了,墓主人是谁?根据史集记载,很可能是燕剌王刘旦。刘旦怎么死的?春游的时候用了天子的仪仗,天子出行的时候金瓜钺斧朝天蹬十二对,奔驰600,凯迪拉克,天子用这个。诸侯王必须减一等,你就不能用奔驰600,你只能用奔驰250,结果你也用奔驰600。他觉得这个地方山高皇帝远,天子还可能坐俩钟头飞机来看我?因此他就用下天子的仪仗,王国的丞相主要是负责监视诸侯王,一看你这不是作死吗?用天子仪仗!就给天子发一条短信,天子让特快专递送来一杯毒酒,然后刘旦喝了毒酒就死了,当然他的儿子还能继位。就是春游的时候用了下天子的仪仗,就给弄死了,你如果要造反的话,那代价特大。

以后历朝历代的王室、皇室实际上是最痛苦的。为什么有句话叫做“不幸生在帝王家”,你身为皇室,你以为很荣耀,皇帝就看你不顺眼。因为怎么看你脸上都刻着两个字“篡位”,怎么看怎么觉得你要篡位。要是别人篡位就是属于谋反,你篡位顶多属于宫廷政变,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宗室的防范非常严。

在秦朝统一中国以前,因为我是国君的弟弟,我就可以当官,我就可以干这干那。你什么身份?你干这干那,我没什么身份,我就是国君的弟弟,信陵君、平原君,我就可以管这管那。在汉朝以后,身为宗室,也必须要加入官僚集团,就是说削弱宗室之后,变成职业官僚主政。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现在宋朝,我是皇上的弟弟,被封为楚王,我能够管理朝政吗?不能,不允许宗室用事。如果皇上看中我了,他想让我管理朝政,那要给我加个官衔。比如说,判中书省事,我可以到中书省上班,管中书省的事。贵族也得加入到官僚集团当中,才能管理国家大事。

历朝历代对宗室的防范严到什么程度?明朝初年,朱元璋搞分封,搞分封的结果是爆发了靖难之役,结果藩王推倒皇帝,当了皇帝。以后皇帝就特别防范这些藩王,藩王都被封到外地,不许进北京。在封地就等于被地方官严加看管,不能离城四十里,离城四十里就是大罪,就关到安徽凤阳的宗室监狱里,一关就关一辈子。我跟皇帝是亲哥俩,我们俩一个妈生的,结果妈死了,我哥要是不叫我回去,我都不敢回去奔丧,就只能在我的封地屋里,挂上我妈的遗像,然后偷偷的哭。我哥哥叫我说我可以回去奔丧,也进不了北京城,最远就只能走到卢沟桥,遥望永定门,然后哭一通回去,不能说我进入北京城。不允许宗室干预朝政,更不允许跟地方官结交。

明朝所有王爷都在外地,清朝正相反,所有的王爷都在北京城,不奉圣旨不能出京,这些王爷天潢贵胄,一辈子没出过二环,不奉圣旨不许出京。为什么?就怕他出去造反,对宗室的处分是相当相当的严格的。

所以从汉朝开始,宗室对皇权的威胁就解除了,汉朝以后西晋和明朝也搞过分封,当然很不成功,出事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这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