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语文陶冶式教学传统

我国语文陶冶式教学传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d9473467.html,

我国语文陶冶式教学传统

作者:曹明海邱福明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07期

陶冶式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所谓陶冶式教学就是指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我国语文教育素有陶冶性教学的传统,即把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的过程。关注生命的成长,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强调情感的陶冶和心性的滋养。”①语文陶冶式教学经过蜿蜒的历史长河向我们走来,其面容依然亮丽,给我们一种

亲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这与中国文化教育传统有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客观地发现其精髓,智慧地继承其精华,并很好地应用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突破语文教学低效的困境”②。探讨陶冶式教学的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与中国文化传

统的适应性,挖掘其在当下的意义,助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而开拓语文教育更为广阔的领地。

一、礼乐陶冶:语文陶冶式教学的传统之一

中国陶冶式教学传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乐之教。“乐”的产生是原始社会先民劳动的需要,用以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一段描写了葛天氏之民操牛尾,踏着乐步,载歌载舞的情景。远古时代,礼乐是不分的,“乐”的性能和实质就是“礼”,“乐”的感性形式就是“礼”的仪式、规范,“乐”的内容则是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礼乐”出现的时代比较早,但起初仅仅是作为一些原始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存在。周代是最早对“礼”和“乐”作出规定的朝代,统治阶级制定礼乐,重视礼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功能,每个人都要循规蹈矩地按照礼制所规定的去做,才能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周王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强调礼乐治国。

礼乐之教使人“内和而外顺”,本质上是针对人心的改造和教化,是以“礼”为规范,以“乐”为辅助手段,乐教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情感教育内容相适应,从而达到“以乐教和”的目的。礼乐陶冶的目的从“敬于神鬼”“神人以和”的原始氏族社会祭祀活动和巫术活动中的初级形态逐步过渡到立足于世俗社会等级制度,认为“礼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等多种功能。“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变化人的气质,能形成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所以有“成于乐”的说法。例如孔子就很注重“乐”对人道德陶冶的作用,他认为在乐教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由审美的境界自然就会过渡到道德的境界。“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乐”则是通过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外在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如果

相关主题